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定位研究_美国教育论文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定位研究_美国教育论文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定位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发展阶段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理论

自从12世纪近代大学在欧洲大地上孕育产生,800 多年以来形式多样、特色纷呈的大学已遍布五大洲,大学自身的含义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它依靠改变自己的形式和职能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同时也巧妙地保持了自身的连贯性。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不断地发展与进化,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在不断地扩大。有关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50年代以来,有大量的研究性成果问世。作为影响较大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主要有:马丁·特罗(Martin·Tron)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本·戴维(Joseph Ben-David)的“学术中心论”;克拉克·克尔(clrak kerr)的“多元化巨型大学观”;阿什比(Eric Ashby)的“遗传环境论”;天野郁夫的“制度类型论”。纵观以上理论,虽然名称各异,但有许多相通之处,只是学者们由于各自所熟知领域的不同,而选择了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的切入点,进而无不论及到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迁的关系。比如说,马丁·特罗是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入手,来阐述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戴维则是通过考察学术中心的转移,来讨论高等教育的历程等。

1.关于马丁·特罗的发展阶段论。

马丁·特罗,美国教育社会学家,他曾是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的社会学教授,并兼任本校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以高等教育的研究著称于教育界。

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罗指出,至少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为成长率,即在校学生数的增长;第二为教育制度及教育机构规模的扩大;第三为适龄青年进入大学的比率。根据适龄青年入学率的不同,将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划分为“英才”、“大众”、“普及”三个阶段,并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5%以下时,称英才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对象局限于少数学术精英,作为特权,受出身、天赋等条件的制约。精英型高等教育首先关注的是塑造统治阶层的能力和人格,使学生为在国家和学术性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当高等教育入学率为15%~50%时,称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人们开始逐渐把高等教育机会作为那些具备某种正式资格者的权利,高等学校的功能虽仍然是为了培养精英,但这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精英,包括所有经济和技术组织中的领导阶层。教育的重心也从塑造人格转向传授更为具体的技能。当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50%时,称为普及化教育阶段。此时,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义务。对于那些社会中上阶层的子女来讲,只要没有智力障碍,都能进入大学。而且,随着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好的工作机会和经济报酬将以获得大学学士作为前提。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关心为大多数人在发达工业化社会中的生活做准备。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再为了培养精英,而是面向全体公民。它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地提高人们的适应能力,以适应一个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迅速的社会。

特罗在有关高等教育发展形态的长期比较研究中,创造出自己独到的概念及分析手段,称之为现代工业社会的高等教育“结构—历史的’理论’”。其主要理论观点是:高等教育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是互相分离的,而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就在于高等教育从“英才”教育到“大众”,再到普及教育阶段的历史大趋势之中。这一历史大趋势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共同现象。从一个发展阶段向另一个发展阶段的转移中充满着种种矛盾,但转移并非是彻底的,不同阶段的教育特征往往同时存续。特罗从高等教育的规模、高等教育观、高等教育的功能及领导权与决策等十一个方面对各个阶段的特征进行了描述。

2、对马丁·特罗发展阶段理论的评述。

①“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对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特罗在从事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研究中,首先独创性地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普遍趋势与规律,全面充分地揭示了三个阶段的不同特征,提出了分析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重要概念与手段,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并成为衡量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判据。有说服力地阐明了高等教育发展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论述了高等教育数量上的增长怎样不可避免地引起质的变化。正确地提示了阶段转移时期必然出现的矛盾及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对理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及这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

②马丁·特罗发展阶段论的有效性。这里讲的是“发展模式”的有效性,即在研究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历史趋向”性上非常有效。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各国高等教育总要从一个历史阶段走向另一个历史阶段,这其中包含着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15%、50%并非单是表面意义上的简单数字,而是一种标志,是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从一个状态进入另一个状态时的界标。人们的教育观念、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在转变中发生着深刻变化与重大调整。高等教育的各个要素也因此陷入功能的不协调,需要再度协调。马丁·特罗的发展模式在探究这些因阶段转变而带来的问题时,非常有效,这也在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得到证实。

③发展阶段论的局限性。马丁·特罗自己也承认,从英才至大众,进一步走向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依次发展,是基于美国的发展模式,并不反映其他国家的现实,所以把这一模式用于跨国的发展研究时,必须谨慎。另外,特罗的理论重在阐述高等教育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表现,至于与社会的发展阶段相对应,高等教育何时从精英走向大众,再从大众走向普及,缺少必要的量化指标。15%、50%虽然被广泛接受,但指标的跨度太大。所以马丁·特罗的理论事后验证性较强,而事前指导性较弱。

除了马丁·特罗按适龄青年入学率的不同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之外,按高等教育功能的变迁、组织结构的不同等方面也还有其他一些关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但相对于马丁·特罗的发展阶段论来说影响甚微。

二、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虽然有的学者并不赞成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阶段,但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历史性地存在着的。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更好地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解决一些问题,我们还是要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一些阶段性的研究。

我们选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高等教育入学率两项指标来讨论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基本的指标,而高等教育入学率又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最基本指标,在世界上有很大的通用性。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年鉴年每年都要对这两项指标进行统计。我国有学者曾专门就这两项指标之间的关联度进行过研究,他们选取了美国、巴西等20个国家作为样本(1960—1981),分析显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两项指标的关联度都较强,如表1所示。

表1

国 美国加拿大 澳大 日本法国

家 利亚

联 0.8440.693 0.868 0.919

0.796

国 南朝鲜

马来

泰国 凶牙利南斯

家 西亚

拉夫

联 0.844

0.693 0.868 0.9190.796

国 西德 意大利 荷兰

西班牙英国

联 0.865 0.831 0.898 0.8320.705

国 阿根廷 巴西 墨西哥 秘鲁 菲律宾

联 0.865 0.831 0.898 0.832 0.705

关联度的平均值为0.785,关联度显示较强。 所以用此两项指标能较好地揭示出,随着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我们的研究共收集了印度、墨西哥、美国等18个样本国家的数据。之所以选择了这些国家,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这些国家人口较多,在2000万以上;第二个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较为正常;第三个原因是,为了使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选取的国家,既有发展中国家又有发达国家,既包括低收入、中等收入的国家,也包括高收入的国家。这些国家的经验对我国来说,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为了增加样本的容量,我们把18个样本国家分别截取了5 个时间截面进行了统计,我们发现:当人均GNP低于1000 美元时高等教育入学率在0~10%之间,平均约为5%;当人均GNP在1000~3000 美元之间时,高等教育入学率绝大多在10%—20%之间,平均值约为14%; 当人均GNP在3000~6000美元之间时,入学率绝大多数在15%~30%之间, 平均值约为22%;当人均GNP在6000~12000美元之间时, 入学率在20 ~40%之间,平均值约为30%;当人均GNP在12000美元以上时,所有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超过了30%。

三、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定位

既然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如此密切的联系,那么我们首先讨论一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正如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阶段一样,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视角形成不同的划分方法。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以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演进为标志划分为“前工业”、“工业”、“后工业”三个阶段;马克思以生产关系为特征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等。但引用最多的是钱纳里等人用人均经济总量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方法。 其结论是:当按1970年美元计算的人均GDP界于140~280美元时, 经济发展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人均GDP界于280~560美元时, 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人均GDP界于560~1120美元时,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人均GDP界于1120~2100美元时, 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人均GDP界于2100~3360美元时, 经济发展处于发达经济的初级阶段;人均GDP界于3360~5040美元时, 经济发展处于发达经济的高级阶段。1996年我国人均GDP为5634元,按现行汇率计算约680美元。但是,并不能说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因为这里没有考虑美元的平减指数。为了选择正确的基准年度,钱纳里等人和中国一些专家学者一直对发展阶段的数量标准进行调查修正,结论如表2:

表2

发展阶段

人均GDP人均GDP

1964年美元 1970年美元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100-200140-280

工业化初级阶段 200-400280-560

工业化中级阶段 400-800

560-1120

工业化高级阶段 800-1500 1120-2100

发达经济初级阶段 1500-2400 2100-3300

发达经济高级阶段 2400-3600 3300-5040

发展阶段

人均GDP 人均GDP

1982年美元 1994年美元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332-728480-1090

工业化初级阶段728-1456

1090-2180

工业化中级阶段

1456-2912

2180-4370

工业化高级阶段

2912-5460

4370-8190

发达经济初级阶段

10080-15120 8190-15120

发达经济高级阶段

322-728 15120-22680

我国的人均GNP在1994年达到530美元,1997年为860 美元(由于我国境外投资较少,所以GDP与GNP相差不大),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按我国“九五”计划与2010 年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奋斗目标,

到2000年实现人均收入比1980年翻两番,2010年我国的人均GNP 约为1200美元。按目前发展情况,到时将不会低于目标值。可见,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将实现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向工业化初级阶段的过渡,这个时期为国际公认的经济发展高速期,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高速增长区。基于前面的讨论,人均GNP在500~1500美元时,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成熟精英化阶段,入学率将出现高速增长,年增长率平均值为6.9%, 并且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呈现出强的相关性。 1993 年人均GNP 突破500美元之后,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经济的实践也验证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除了高等教育入学率与人均GNP 这两项指标显示出我国目前处于成熟精英教育阶段的现状外,还有许多与其他国家在经历成熟精英化阶段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其中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急速膨胀的压力,导致国家政策的变通,从而又导致高等教育发展反传统办学形式的出现,这一“特征链”便是成熟精英教育阶段的共性。

从12世纪至19世纪初,英格兰只有从中世纪学者团演变而来的牛津、剑桥两所大学。19世纪下半叶,国王、王后、主教、商人、行会等个人和团体创办了十几所城市大学,使精英教育从古典学术领域、宗教界、政界扩展到科技界和工商界。经济发展要求雇用更多的大学毕业生,社会要求提高人口教育程度,这两面的共同作用给大学和政府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在本世纪五十年代,中学人数翻了一番,升学竞争日益激烈。面对这些压力,政府任命了一个委员会(罗宾斯委员会),探讨高等教育的未来。该委员会的报告确认,高等教育招生人数需要相当大的、持续的增长。该报告为政府所接受的建议有:创建新大学、推广技术教育和拓展教育学院的课程。之后,英国掀起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政府大举介入。1964年宣布实行高等教育双重制。一方发展学术型大学,由政府创办10所有学位授予权的新大学;另一方面,则发展面向大众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如多科技术学院,开放大学,发展继续教育。1980年,英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达19.1%,跨入大众教育阶段。这期间,英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高等经费的比例由1940年的35%上升至1965年的72%、1975年的78%。大学的教育经常费和基建全由政府承担,绝大多数学生有生活津贴并免交学费。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通过政府力量发展公立高等教育而实现的,显然有悖于民间办学的传统,反传统的色彩、“特征链”的表现十分鲜明。

美国高等教育同样具有悠久的民间办学传统,殖民地时期的高等教育是由隶属于公理会、长老会、圣老会等教派的9所学院构成的。 美国宣布独立后至1800年间创办的16所学院也多为教会创办。19世纪,伴随美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开始介入高等教育。其一,创建侧重实科技术教育的州立大学;其二,联邦政府于1862颁布《莫里尔法案》,资助那些直接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赠地学院”。但是,19世纪私立的教会大学在美国仍然占居主导地位。从19世纪末到1940年,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其大学生数占适龄青年人口的比例从1890年的3%上升至1940年的16%,迈进到大众教育阶段。 这期间,美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力量也发生巨大变化,美国政府(联邦、州、地方)的办学力量异军突起,跃升至主导地位。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高教经费的比例由1909~1910学年的35.6%上升至1939~1940学年的37.5%。另外,公立大学的学生数逐步赶上并超过了私立大学的学生数,至1970年,公私立高校的学生比为75∶25。同期,民间团体和私人捐赠所占经费的比例在下降。可见,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也主要是通过政府力量大力发展公立高等教育而实现的,反传统的特征与英国相似。

日本高等教育具有与中国一样的“学在官府”的历史传统。 直至19世纪末,大学几乎都是由中央政府设办,私立高等学校不为政府所承认。20世纪初,明治政府采取了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决策,于1918年颁布《大学令》。明文规定除了国家办的国立大学外,只要符合规定的条件,各地方政府可设立公立大学;各学校财团法人也可设立私立大学和院校。自此,日本的私立大学才得到法律认可,但仍受严格控制,得不到政府的财政支持。二战之后,日本清除了极端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和体制,使私产高等教育得以发展。50、60年代,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高等教育也相应发展,大学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于1963 年上升至 15.4%,标志着日本高等教育迈进到大众化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迅猛,私立高校学生数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上升至1955年的59.7%。从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演变来看,私立高校非官方经费收入与政府对公、私立高校拨款和补助款的比例也大幅上升。由此可见,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也具有鲜明的反传统特征,是通过民间力量发展私立高等教育而实现的。

相应于我国目前所处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这一条“特征链”也渐显端倪。首先在社会需求,人们接受高等教育和提供投入的可能上。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就业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好的职业的获得以受过特定的高等教育为前提。加之我国近十多年连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不断增多,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和对高等教育发展要求,超过了其他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人们迫切希望今后国家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多为普通老百姓的子女上大学提供机会。但这种需求是否为有效需求呢?现在各级银行里的私人存款,已高达6万亿人民币,约占GDP的60%。虽然国家一再调整利率,但这一存款数额,仍呈有增无减的趋势。老百姓愿意将这一笔巨大的资金存在银行是准备不时之需。其中,首先是子女教育费,其次是老人赡养费,又次,才是购买几大件和住房。一些不甚全面的调查材料表明,“300位储户中有26.7%是为了子女教育费”, 或者是,“55%的人是为了不时之需,亦即子女教育,老人赡养,大宗消费”等需求。1990年,国家教委规划办曾提出:2000年高校的毛入学率(占18~21岁人口比例)达5.2%左右的发展方案。结果, 这个发展指标在1994年就达到了。此目标于1994年修正为8%,结果1996年又突破了。 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了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强烈及提供现实支持的可能。

其次,在国家政策方面。我国政府近来非常重视高等教育,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已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高等教育机构已逐步走向经济发展的中心。从经济运行的过程即投入与产出的循环来看,加大高等教育发展的力度,不仅本身就是加快发展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性措施。而且国家已将高等教育视为一特殊的产业,成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人们已经看到,当前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一是农村居民消费不足,二是具有较高教育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消费不足,尤其是后者的消费不足,将严重地制约各种知识经济产业的发展。然而,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一直困绕着我们。同时,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许多国家如日本,采取了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的对策。从政府不赞成、不承认,到政府认可但不鼓励且控制发展,再到政府赞成、扶持并制定法规管理,在我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80年代中叶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私立高等教育也有了较快的发展。至1994年,全国各种形式的私立高等学校已达880所,在校生约145万人(含约70万的函授生),与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的比例为1∶3.2。时至今日,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已达1230所,短短几年内猛增40%。但中国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绝大多数都是专科水平,目前也只有25所取得了国家对其学历文凭资格的承认。私立高等教育的兴起,也使中国传统的“学在官府”的格局被打破,这一反传统的特征的初显,同样说明我国正处于成熟精英化阶段,并积极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迈近。

根据以上的判断,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地估算一下我国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大体范围。如果从1994年人均GNP超过500美元时算起,到2010年时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R=5.87×(1+0.069)≈15.9(5.87 —1994年高等教育入学率,0.069—人均GNP在500~1500 美元时典型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率年增长率的平均值);若用1998年最新的入学率作为基数,那么R=8.42×(1+0.069)[11]≈17.5(8.42—1998 年高等教育入学率)。由此可见,下世纪初叶,我国高等教育应该进入前大众化阶段,此阶段入学率在12%~15%,根据前面的分析我国将同巴西、墨西哥等一些国家一样进入一个调整期,调整期的长短将与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密切相关。

标签:;  ;  ;  ;  ;  ;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定位研究_美国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