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效益与公平的结合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益论文,公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的发展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为了城市的形象,取缔一些街边市场。改善环境,市容市貌必须整顿,但街边小店,生意不大,也关系到一家人的生计。为就业考虑,不能“一关了之”,要“规范而不取缔”。就业环境恰恰是最需要完善的。
我国有13亿人口,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有7亿多人。让7亿人有活干,不是件容易的事。人口多、劳动力总量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决定了我国就业问题的艰巨性、长期性。今年上半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继续小幅攀升。这一数字在2000年底是3.1%,2001年底是3.6%,今年一季度末为3.7%。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估计是,今年底有望控制在4.5%以内。
“三碰头”就业形势严峻
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使近几年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我国总人口增量在1982年达到了一个高峰,1987年左右达到另一个高峰。其中城市新增人口分别在1981年和1984年出现大的增量。如果以16岁作为劳动力开始要求参加工作的年龄,那么从1998年开始,劳动力供给不可避免地进入高峰,并一直要持续到2006年左右。统计数字表明,“十五”期间,每年近1000万城镇新增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
“十五”还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的高峰期。按照已经写入“十五”计划的数字,在此期间将有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4000万是个什么概念?2000年末我国城镇从业人员为2.12亿,4000万是这个数字的19%。而从农村的发展需要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看,5年转出4000万是不充分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测算是,五年中有1.5亿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目前转移的进程正在加快。
从去年下半年起,下岗职工出中心进入了高峰。我国现有下岗失业人员1300万,今后还将继续有职工下岗分流。如果将城镇新增劳动力一并考虑,我国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200万至2300万人,而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仅为700万至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为1400万至1500万个。
“三碰头”使就业形势前所未有地严峻。近几年,我国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就业。同时,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缓解了就业矛盾。
统筹兼顾 以就业为重
到2001年底,全国2550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先后有1680多万人实现了再就业。但是,再就业形势还不容乐观,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呈大幅下降之势。1998年为50%,其后3年分别降到42%、36%和30%,今年上半年仅为9.1%。
解决就业从根本上要靠经济增长,但有的时候,经济增长却不能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因此,在制定政策、发展经济时,不能单纯地以增长为目标,还要把充分就业考虑进去,让经济增长与就业良性互动。
下岗职工数量占全国1/10的辽宁省,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去年,省领导带队到香港等地招商,招商成果中包括筹建一家大型制鞋厂。制鞋不是什么新兴的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省领导的看法是,我们要高科技,也需要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就业。
如何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是政府决策时需仔细权衡的问题。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需要发展,但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促进就业上作用直接,特别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更需要抓紧抓好。
重庆有一家民营超市,开了25家连锁店,员工中近七成是从前的下岗职工。重庆市政府认为,为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机会,这样的企业应该多支持。近几年来重庆市选择了206家再就业企业进行专项扶持,其中大部分是非公有制企业。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从1996年到2001年,城镇个体私营就业人员增加了2999万,占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总量的3/4。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渠道。从扩大就业的角度讲,国有企业的发展很重要,也要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个体、私营、外商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经济。
江西赣州的繁华地段,曾出现不少露天“卡拉OK”,一到晚上生意红火。有人反映扰民,影响城市形象,建议取缔。地方政府权衡再三,最终决定“规范而不取缔”,引导个体经营者组织起来到室内发展。政府的理由是,撤掉简单,可那么多老百姓的饭碗怎么办?
城市的发展中,常常会遇到类似的事情。市容市貌必须整顿,这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发展经济。不过,者百姓的饭碗也不能说撤就撤。街边的小店小摊,生意不大,也关系着一个人甚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消息,某地在整顿市场的过程中,关掉了多少个小店,清理了多少个路边摊。不知道那些老百姓今后到哪里、靠什么谋生?为就业考虑,千万不能“一关了之”。
促进就业 政府责无旁贷
从宏观上讲,就业岗位的增加固然有赖于经济增长,但反过来,充分就业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作用。就业是效率和公平的结合点。失业率高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从而影响社会稳定,效率就可能大打折扣。充分就业也是近期发展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结合点。只有当前的就业问题处理好了,才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才能将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尽可能发挥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各部门、各方面都要把扩大就业作为一项长期工作目标,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时,以就业为重要的基础性约束条件,制订具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减员增效是企业的内在要求,企业在经营状况良好时通常会创造新的岗位,但也有可能为了提高竞争力,即使在效益增长时还减少劳动力。政府则不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将来政府对一些具体的经济行为不宜直接管得太多,而主要在于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就业环境恰恰是最需要完善的。各级政府要把净增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政策和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作为政府重要工作内容,建立起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我们发展经济的一个最终目标,也就是让国民“安居乐业”。
山东省最近提出:“不管是政府的财政投资,还是民间资本的投资、引进外资,在进行这些投资时,不仅要看其对国内生产总值能够作出多大贡献,还要看这些投资能带来多少岗位。”山东的做法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就业是劳动者最大的保障。就业矛盾尖锐会直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影响社会稳定。各级政府一定要把就业问题提到更高的角度来看待。
为再就业做好准备
在昆明,有“做家政、找阿惠”一说。阿惠是指毕惠仙。这个有着大专文凭的女工下岗后为生活所迫做起了“小时工”。起初连老父亲都不支持她。凭着能吃苦、守信用,阿惠办起家政服务队,在昆明打响了名声。她养活了全家人,也为几十名下岗女工提供了就业机会。采访她时,有一句话印象颇深——“谁没有梦想呢?都很美,可一定要看看眼前是什么境况,能做什么,需要什么。最重要的是去干。”
从1998年至今,全国有2000多万职工下岗。他们中的不少人如阿惠一样,走出了一条坚强的创业之路。创业靠勤奋,靠智慧,首要的一条还是择业观念:走出家门时,转变多年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依赖思想;选择职业时,改变那种贵贱之分、横挑竖拣的陈腐观念;遇到困难时,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情绪。
市场经济充满竞争。转变观念很重要,有没有能力去干,也是再就业路上必须跨越的一个坎。
9月初,“技能人才与中国制造”论坛在沈阳召开。这个论坛备受各方关注,因为技能人才正在成为劳动力市场的“抢手货”。在深圳,高级技工的身价常常上万元。在青岛,月薪6000元召不来企业急需的钳工、铣工。甚至在有“工人摇篮”之称的沈阳,老的技工到了退休年龄,青工不愿学技术,也出现了技术工人的断层。
2001年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始向社会公布每个季度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至今已公布过6次。每一次都重复着这样的信息,拥有技术等级的劳动力更容易找到工作,到今年上半年,甚至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也出现供不应求。
劳动力市场的这一现象,暴露出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劳动者的素质不能满足需求,不少岗位空缺。结果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就业矛盾并不能得到相应缓解。这种矛盾对劳动者提出了技能转移和升级的要求。学得一技之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掌握相关知识,再就业之路才能走得顺利。许多事情,并不是肯吃苦就能办成的。
上海有个“庄妈妈”,下岗后办起净菜社,曾被媒体誉为下岗职工的“领头雁”。可是资金充裕、市场良好、政策宽松的净菜社,却因为庄妈妈不懂管理匆匆收场。不留任何法律认为有效的文字就解除合作,在核算成本时只计料不计场地费和工资,庄妈妈的许多失误让人哭笑不得。
提高技能,增强素质,不仅决定着能不能就业,还决定着就业之路能走多远。学者胡鞍钢在一次研讨会上谈起就业问题,说了这么几句话:“我们要接受一种趋势,一个人一生中可能会有好几次失业、好几次就业。”
我们的确要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失业”二字。今天我们面临一个大变化,就是从传统的就业模式走向市场就业。企业需要经常的调整,我们的劳动制度也在不断地改革,不管你愿不愿意,都不可避免地纳入劳动力优胜劣汰的轨道。不树立竞争观念,不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就不能适应新的竞争格局。那种“一进单位门,终身单位人”的就业方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要敬业,要珍惜自己的岗位。如果失业,也要以积极的态度提高自己、适应市场,重新投入到竞争中。市场是一种比传统观念、甚至比政府还要大得多的力量。谁转变得早,谁就能争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