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航贵阳医院 贵州贵阳 550009)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救治措施和结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室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30例,实施急诊心肺复苏救治,对救治方式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急救反应时间和心跳停止时间<4(min)患者以及<6(min)总患者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电击除颤、机械通气以及气管内用药患者人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反应时间和心脏停止至开始救治的时间,适时适当的电击除颤、机械通气以及气管内用药等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关键词】急诊;心肺复苏;心脏骤停;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9-0076-02
心肺复苏术(CPR)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而引起的心脏骤停,是急诊科常用的救治手段和治疗心脏骤停的基本措施,对抢救危重症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1]。如何有效提高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率,对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心肺复苏的措施及结果,以期为提高心肺复苏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本院急诊科收治并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患者中,选择30例心肺复苏成功的病例,作为观察组, 此外从所有心肺复苏失败的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符合心脏骤停临床诊断标准:患者意识丧失,伴或不伴短阵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或断续、瞳孔散大或固定、皮肤苍白,心电图提示室颤、无脉搏心电活动、心室停搏。心脏骤停原因包括:心血管疾病24例,呼吸系统疾病12例,外伤10例,脑血管疾病10例,中毒4例。
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5~78岁,平均(44.4±12.3)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3~71岁,平均(42.9±13.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心肺复苏方法:遵循心肺复苏指南进行现场决定。基本为,人工胸外挤压,电击除颤,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道,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等复苏药物。
复苏成功的标准为:心脏骤停患者,经心肺复苏治疗,瞳孔由大变小,患者面色由青紫色转红润;患者恢复窦性或结性心律,颈动脉搏动可触及;恢复自主呼吸,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等;且恢复有效血压至平均动脉压为 8~12kPa。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救治时间比较
观察组急救反应时间和心跳停止时间<4(min)患者以及<6(min)总患者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主要抢救措施比较
观察组电击除颤、机械通气以及气管内用药患者人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心肺复苏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主要目的是恢复患者自主循环以及呼吸和意识。其治疗措施以胸外按压、电击除颤和人工呼吸为三大基本要素[2]。通过胸外按压,帮助患者形成人工暂时性血流灌注,电击除颤通过刺激心室颤动,促进恢复自主心搏,人工呼吸通过改善严重缺氧状况,帮助恢复自主呼吸。此外通过建立静脉通道、静脉给药和气管给药等措施,最大限度提高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
急诊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与诸多因素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急救反应时间和心脏停止至开始救治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和心脏停止至开始救治时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Myron 等的室颤导致心肺骤停的三阶段理论同样认为,心肺骤停0~4(min)为电生理阶段,此阶段救治成功率较高[3]。患者心肺功能骤停 4~10(min)时,出现循环障碍,救治的成功率下降。而心肺骤停时间大于10min后,患者出现代谢紊乱,救治成功率非常低。因此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和心脏停止至开始救治的时间对于提高救治成功率非常关键。常见心跳停止至开始复苏时间较长的原因包括,患者发病时未能被及时发现,或第一现场发现人未能及时识别、打电话呼救或采取相应措施施救,导致救治延迟;因救治目的地与出诊地点距离长、路况复杂不通畅等因素到时到达目的地时间长等。
此外观察组电击除颤、机械通气以及气管内用药患者人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时适时适当的电击除颤、机械通气以及气管内用药也能提高成功救治比例。
综上所述,急救反应时间和心脏停止至开始救治的时间,适时适当的电击除颤、机械通气以及气管内用药等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陈俊.80例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急诊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01):272-273.
[2]邓清文.心肺复苏术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1):67-68.
[3]臧丽芳.66例心肺复苏术急诊救治临床疗效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5,08:68.
论文作者:张映文,李红娟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9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肺论文; 时间论文; 心脏论文; 急诊论文; 成功率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