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政治意识与国家文化安全_政治意识论文

编辑的政治意识与国家文化安全_政治意识论文

编辑政治意识与国家文化安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论文,编辑论文,政治论文,国家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489(2008)01-0063-05

编辑出版工作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政治性、社会性。在信息社会中,不论哪种出版载体的背后,编辑是实在的信息“站点”,是信息输入与再输出的中心环节,是信息的接收者、再缔造者与发出者。编辑活动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组合的智化活动。这一智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有机的实现信息挖掘与创新的过程,是针对某个具体目标或任务,对信息进行再组织、有效管理乃至再创造的优化过程。编辑最终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其选择信息的标准,处理信息的倾向,对信息的评论态度,都会对受众如何认识国家与民族,如何看待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深刻持久的影响。

政治意识是一定的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它既包括民族和个人的政治心理(政治文化),又包括社会阶级集团的意识形态。编辑的政治意识是编辑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各种传播媒介在通过各类编辑的筛选把关之后所生产出的渗透着编辑政治意识的各类文化产品,会对社会成员的思想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编辑具有怎样的政治意识,编辑政治意识的强弱,都直接关系到其所筛选、把关、构建、传播的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形态、文化氛围、文化属性起着决定作用。因此,编辑的政治意识对维护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至关重要。

我国的编辑出版工作一直遵循出版物党性原则要求。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的出版事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版事业根本不同,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编辑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自觉地维护无产阶级利益,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弘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播一切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2002年开始实施的《出版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我国出版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传播和积累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1]我们党的出版工作指导方针,指明了我国广大编辑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正确的政治意识,要求编辑人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为进一步发展和全面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服务。

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文化可以实现意识形态从总体上持续控制社会秩序和既定利益关系的要求,能够以强大的精神动力持久地实现意识形态的支配功能。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也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与源泉。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越来越成为各国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文化的碰撞和矛盾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和国际冲突的重要方面。文化不仅成为冷战后民族国家捍卫国家主权斗争的重要武器,而且也成为冷战后架构国际合作的重要桥梁。当前,西方敌对势力频繁使用各种传播媒体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已经成为他们进行“西化”和“分化”的新动向和新手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安全面临的困境,使文化安全成为影响社会主义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国外书籍、报刊、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等文化产品大量进入,西方国家的文化扩张与文化霸权更趋日常化与隐蔽化。我国消耗的不仅仅是外汇储备,更危险的是西方文化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文化领域等不断渗透进来,引起国人对原有世界观、人生观和传统观的重新认识、判断和评估,甚至导致一些人对本土文化意识形态认同感的淡化与削弱。[2]这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贯做法。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根基和灵魂,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民族观念、民族特色以至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都是由中华文化来维系的。如何在国际上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面前,捍卫国家在基本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文化体制上的选择权;在精神文化财富、文化资源上的拥有权;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上的主导权;在文化立法、文化管理和文化传播上的独立自主权;既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又保持和继承民族文化的精华,增强民族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是当前我国文化工作者尤其是承担文化生产与传播的各类媒体编辑出版者必须严阵以待的重大任务。增强各类媒体编辑的政治意识,使各种学科和各种不同的文化传播行业,都形成关注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自觉,无疑是完成任务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证。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国内体制改革尚在进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热点、难点、疑点,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新观点层出不穷。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文化产品总量规模还不大,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难以抵御外国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的冲击。传统文化的弱势状态,已经威胁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传承,急需抢救、保护和振兴;国人国家文化安全意识的广泛淡漠与缺乏,更是亟待唤醒与加强。这些都是摆在我国文化工作者面前急需改变的现状。国内文化领域的现实困境,更是要求作为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播行业的主力军——各类媒体编辑,不是淡化、削弱政治意识,而是与时俱进地增进政治意识,自觉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通过自己的文化选择,更好地发挥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维护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

在当今中国,文化建设具有特殊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尤其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承担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播生力军的各级各类媒体编辑,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势在必行。

编辑增强政治意识,具体讲应该增强忧患意识、民族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一、编辑应增强忧患意识。忧患意识作为一种前瞻思维和危机意识,来自对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的充分估计,来自对民族、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强烈关注,来自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责任感。[3]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忧患意识首先是大局意识、使命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能高屋建瓴,统揽全局,科学判断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正如中宣部长刘云山所指出的:“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尽快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4]编辑工作者,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党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时刻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时刻牢记自己承担的庄严职责;要从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的高度,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保持高度的警惕,充分认识西方不良文化的恶劣影响,在文化传播的“进出口”领域,严格把关,筛选净化,坚决抵制不良文化观念的侵蚀,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坚决捍卫中华文化的民族品格和民族尊严,并通过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引导国人树立正确的国家文化安全意识,积极在全民族的文化领域筑起一道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隐形”防线。

“位卑未敢忘忧国”。其次,忧患意识更是责任意识。编辑工作是十分复杂的精神劳动和文字处理工作,编辑人员面对的作品,少则几百几千字,多则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字,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草率。编辑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更要具备热爱社会主义出版事业和编辑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切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多生产传播对社会、对人民、对历史有贡献、有价值的好作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编辑组织也好,编辑个人也好,需要讲求物质利益,否则就不能生存发展;但是,不能只讲物质利益,不顾道德要求去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如果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失去了应有的责任意识,就容易受经济利益的诱惑,偏离“两为”方向,走上唯利是图的邪路。例如:不能粗制滥造、出版劣质文化产品,损害读者的利益;不能出版盗版书,损害作者的利益;不能采用欺诈、违约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损害同行的利益;不能假公济私,损害本单位的集体利益;不能偷税漏税,损害国家的利益。编辑人员加强责任意识,更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编辑工作,掌握正确的出版方向,不断提高掌握政策的水平;还要特别注意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凡是可能有悖于大政方针、干扰经济建设、损害领袖形象、破坏民族团结、违背宗教政策、影响社会稳定、暴露国家机密、引发外交麻烦的书稿、文章、影视(音像)作品,一定要慎重鉴别,严格把关,决不允许出政治偏差,更不允许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和噱头,去策划、生产这类文化产品。

第二、编辑应增强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它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是不能离开民族文化而存在的。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承担本民族文化传承与文化建设重任的编辑者,更应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编辑的民族意识,说到底就是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编辑只有拥有强大的民族精神,才能具备自觉推动本民族文化发展、维护本民族文化尊严、文化利益、文化安全的强大精神动力。[5]

现今世界各国,尤其是有国际影响的大国,都在努力宣扬它们的民族文化。比如,面对美国文化对法国文化的冲击,法国提出“要保护法语”。法国政府每年都投巨资宣传法兰西文化,努力扩大法语的使用范围,以抗衡不断扩张的英语世界的文化影响。还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国文化安全,共同抵制美国“文化霸权主义”。1998年6月,加拿大在渥太华还专门组织了一次有关联手抵制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包括法国、英国、巴西、墨西哥在内的19个国家,但是美国被排除在外。会上讨论了把文化产品排除在降低贸易壁垒的有关协定之外的方法,其根据是自由贸易威胁各国自己的文化。现在,已不只是法国、加拿大等个别国家要抵制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更多的美国西方盟友已经认识到维护本国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有组织的行动来抵制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行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对人类社会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邓小平曾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在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我国正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保护本国文化的措施与做法,积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编辑出版工作者来说,增强民族意识就是要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首先要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丰厚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得以传承,不断发扬光大,并且积极向外输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品,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其次,在面向世界的文化建设中,既要防范它国的文化侵略,还要注意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在编辑实践中,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这是编辑出版者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应有之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精神文化产品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编辑工作者增强民族意识,也指编辑人员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各级各类媒体编辑要认清肩负的责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和所生产的精神文化产品之中,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舆论强势。[4]在编辑工作中要坚持以文化人,善于运用各种文化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启迪,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第三、编辑应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执意于创造、创新要求的动力。这种“动力”是指心理上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推动力,是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创新意识是创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改革本身都是意味着要摒弃旧有体制或旧有体系中的一切不合理因素,冲破束缚人们思想的旧传统、旧观念、旧模式,从而不断地推陈出新。任何新生事物或新生力量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既是对以往旧事物的一种否定或更新,同时也代表了事物的某种发展方向和生命力。回顾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每一次文化危机都是因为创新力的萎缩和先进性的丧失,而危机中的每一次飞跃都是源于创新力的突破和先进性的追回。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现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编辑工作者更要不断突破旧的思维定式,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不断求变求新,由此实现行动创新和结果创新。编辑人员,必须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对我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冷静审视和反思,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焕发创新激情,增强创新能力,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

编辑工作的创新,首先是要促进精神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增强文化产品的吸引力、感染力。为此,编辑人员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编辑实践中对文化产品的内容、形式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使所传播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的地位和现实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编辑人员还要勤于学习,善于运用现代技巧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与作者共同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我国的文化产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编辑人员还须解放思想,合理吸纳外来文化精华,积极借鉴吸收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编辑工作的创新,还要着眼于提高文化的传播能力,促进传播手段的创新。传播决定影响。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当今信息社会,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编辑人员还须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努力增强我国文化的传播能力。

编辑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忧患意识、民族意识、创新意识,是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要求,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客观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在较高层次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真正做好“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所系的工作”,使我国文化保持蓬勃的生机与旺盛的活力,为我国发展复兴创造和平、良好的国际国内文化环境。

标签:;  ;  ;  ;  ;  

编辑的政治意识与国家文化安全_政治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