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校园犯罪的应对机制研究-以陈某案为视角论文

治理校园犯罪的应对机制研究-以陈某案为视角论文

治理校园犯罪的应对机制研究*
——以陈某案为视角

李 丽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法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 近几年随着校园犯罪案件的不断增多,校园犯罪问题已然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校园犯罪行为呈现低龄化、集中化、团伙化、恶劣化等特点。本文以陈某案为视角,通过对校园犯罪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校园犯罪的各种原因并尝试提出治理校园犯罪的应对机制,以达防止校园犯罪行为发生之目的。

关键词: 校园犯罪;犯罪原因;犯罪特点;应对机制

一、引言

在2015年1月20日晚23时,16岁的被告人陈某因为一些琐事被同学李某等人在宿舍409寝室内殴打。陈某气不过而心存报复,便拿了一把水果刀将李某逼到412寝室划伤了李某的脖子。经鉴定,李某气管开裂、食道全层破裂,经过手术修补,鉴定为重伤二级,而被告人陈某为轻伤。在案件审理期间,被害人李某谅解了被告人陈某的犯罪行为,并收到被告人陈某家属赔偿的10万元补偿款。本案属于因琐事而发生纠纷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由轻纠纷演变为故意伤害罪。类似校园犯罪案件在我国近年多有发生。

二、校园犯罪的概述

(一)校园犯罪的概念

校园犯罪是指发生在特定的区域内(校园)的、由特定的当事人(在校生)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校园犯罪法律关系的主体多为在校学生,即施害者与受害者是在校生;校园犯罪法律关系的内容为一般的违法行为和严重的刑事犯罪行为,本文概称为校园犯罪。校园犯罪不同于社会犯罪,在某种意义上,校园犯罪的严重性更甚于社会犯罪。

(二)校园犯罪的特征

1.犯罪低龄化

根据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相关调查,在14-18年龄段的在校生中,15岁、16岁犯罪的比例较高(含在校外实施的犯罪),占比分别为30%;临界14岁的在校生犯罪(含校外犯罪)占比近年有所提升。上述数据反映出我国在校生犯罪的严重性,也折射出我国青少年犯罪情况的日趋恶化。

2.犯罪类型集中

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不足。学校长期忽略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导致其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不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此,学校应对法律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小学甚至大学都应该开设法制教育课,把法制教育课当成必修课来学习,实现合法维权和避免违法犯罪的双重教育目的。

一是继续加强制度建设,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出台或完善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小额信贷等管理制度,进一步夯实制度基石。

在日常生活教育中,父母角色不可或缺。学生由于心智尚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差,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正确引导,规范自身行为。比如农村留守儿童,很多都是由老人来抚养,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导致孩子长时间得不到关爱,会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交流障碍,加之其易受社会不良人员的影响和教唆、引诱,极易做出违法犯罪案件。

近年,校园抢劫、盗窃、杀人及强奸等犯罪案件增多。受网络不良讯息、犯罪亚文化的影响,再加上学生较低的自控力,校园犯罪的情节、手段渐呈恶化趋势,例如,扇耳光、泼尿、性侵、拍裸照并上传网络传播等。此类案件,不仅给其他学生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形成恐慌的心理阴影,还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破坏了校园的安宁平和。

学生处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其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抵御外界诱惑的意志力差,做事易偏激、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弱。加之其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与承受力,在面对压力、挫折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合理的解决问题,极易陷入自我封闭、燥乱的状态中,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不满和愤恨,主观思想偏差和扭曲,极易通过极端手段化解纠纷矛盾,从而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吸烟也是牙龈色素沉着的促进因素之一。Araki等[10]研究表明,吸烟人群的口腔黏膜出现色素沉着的概率明显大于不吸烟人群,且与其吸烟年限和每天吸烟的数量呈正相关。何秀珍等[11]报道,烟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质可增强黑色素细胞生成黑色素的能力,并减缓黑色素的代谢过程,进而导致色素沉积,且其沉着部位主要集中在牙龈,特别是附着龈。

三、校园犯罪的原因

(一)个人因素

1.心理因素

早在2015年我国就确定了互联网+的创新战略,互联网+也蔓延到各个行业中,如互联网+会计;互联网+财务等大大推动社会行业的发展进程。如互联网视域下大数据与管理会计而言,管理会计中的会计数据实现了非结构化的来源发展,即从传统的数据库直接提取的结构化数据转变为多种形式采集得到的非结构化数据内容。可以说,互联网+视域下大数据给管理会计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变化,在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同时制约着其发挥作用,因而要求能够有效的引导互联网+视域下大数据对于管理会计的积极作用,从而使管理会计能够支持企业的决策的科学化、可持续性发展。

在浙江绍兴县富盛镇御茶村有限公司现有茶园化肥施肥量条件下,进行短期(2年)化肥减施、配施有机肥试验,效果如下:

2.法律意识淡薄

我国校园犯罪类型主要是侵财和人身犯罪案件。例如,男生实施的为校园暴力犯罪案件,包括聚众打架斗殴、盗窃等;女生实施的多是侵财类案件,主要为盗窃。根据2006-2010年发生在海淀区的校园暴力案件调查,在该期间校园暴力案件共238起,其中有68起案件为财产犯罪案件,占比28.57%。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不完整

我国的外语教学非常依赖教材和相关辅导书、习题集,看重单词和语法,因此学生往往相当擅长外语的阅读和理解。但针对口语的教学几乎没有,教师大多只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或进行一些外语的随堂提问,根本不会进行口语会话练习和口语词句构筑练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口语能力往往非常差,有些学生构筑口语词句的速度很慢;有些学生只擅长解读语法,却不知道怎样利用语法构建口语词句,出口的外语错漏百出;还有些学生只会使用书面语进行会话。这诸多问题令我国的外语口语教学一直遭受诸多质疑,被讽刺为哑巴外语。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中对纸箱的三维测量误差在毫米量级,平均相对误差在2%以内,最大相对误差在5%以内,本文算法针对实际纸箱的测量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物质需求得以满足,加之计划生育的实施,每个家庭单位中孩子数量减少,孩子很容易受到长辈和家长的溺爱,处于家庭的核心地位,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私自利的不良品质,致使其生活自理能力不足,抗挫折能力差,并且会造成与外界沟通障碍,易产生不自信的心理。

(2)因构件热传导性能相对较差,且内部和外部温度差异很大,实际分布多属非线性,所以对桥梁整体温度荷载效应进行研究的重点是找出能使结构进入最不利状态的温度及其实际分布。在分析结构关键节点时,可借助有限元法找出能使结构进入最不利状态的温度及其实际分布;在分析和计算结构的整体时,通过对实测资料的研究,结合理论计算结果,可对复杂的空间温度场进行简化,使其变为二维变量分离,从而简化找出能使结构进入最不利状态的温度及其实际分布的过程。实践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3.犯罪情节恶劣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对学生的成长同样十分重要。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必不可少。例如,重智力教育轻法制教育,对学生法制教育不到位;重身体健康轻心理问题,对学生心理关注不够;重教学内容轻管理方式,对学生的管理手段不当;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不重视。

(四)社会因素

社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环境,随着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多元化发展已成必然。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不良思想滋生蔓延。加之学校周围网吧、KTV、电玩等娱乐场的存在,学生在各种诱惑的作用下极易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净化社会环境,还校园一方纯洁的净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3.父母职责的管理缺失

离婚率的不断攀升导致大量的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家庭结构的变故使得孩子成长所依赖的原生环境遭到破坏,对孩子脆弱的心灵产生很大冲击,再加上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容易从小养成孤僻、敏感、畸形的心理问题。

四、校园犯罪治理的应对机制

(一)提高自身控制能力

预防和减少校园犯罪的根本在于学生能够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自觉抵制外界不健康的各种诱惑,对于不良的行为和错误的思想要及时进行反思和修正。学生自身存在不足,自身约束能力差且心理承受能力弱,在面对挫折时通常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理性的对待所发生的各种情况。

(二)构筑家庭教育的防线

加强家庭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具有识别善恶美丑、辨别是非的能力;注重父母的示范效用,父母应树立良好的形象,不做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改进父母的管理方式,父母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尽量避免采取打骂的管教方式。

(三)健全学校教育内容

完善教育体制。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法律教育,增长其法律知识和防范意识,例如开设《法制教育课》、法制宣传、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情景剧比赛等。开设法律公共课程,把法律当成必修课来学习。此外,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也实属必要。

加强内部管理。例如,对重点区域安装监控设备,及时发现、制止校园犯罪;对重点入校人员进行监控,实行严格的登记制度,防止不良人群的进入,降低滋扰正常教学的概率。

注重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内文化建设和校园周边文化建设。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抵制不好的社会风气,避免学生受某些社会风气的影响。

(四)协同社会治理

校园犯罪预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关注并为之努力,形成校园周边社会治理的同向同行、协同治理。

最后,要坚持治理校园犯罪的预防、救济与惩治并重观念。预防是前提,可以大大降低校园犯罪的概率,但是,预防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校园犯罪的发生。救济是弥补,可以大大抚慰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健康损害及物资损失,防止出现“伤害的循环现象”及“祸及他人的发泄现象”。惩治是成本、是手段,通过对已实施校园犯罪者的惩治,让其认识到犯罪的成本具有“昂贵性”,使其对自己的不理性行为付出必要的成本。

[ 参 考 文 献 ]

[1]程晓璐,王赫,程闯.校园暴力犯罪状况调查——以海淀区2006-2010年校园暴力事件为视角[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05).

[2]孙晔.校园环境与犯罪防控关系研究[J].山东审判,2015(05).

[3]孙佩.浅析校园犯罪及其社会预防[J].南方论刊,2011(11).

[4]陈晓娟.校园血案的社会根源及其解决途径[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0(03).

[5]杨熙玲.高职院校学生法制教育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5).

*2018年度山西省法学会法学研究项目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SXLS(2018)B08)。

中图分类号: D917.6 ;C9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79- (2019 )26-0060-02

作者简介: 李丽(1981- ),女,山西临猗人,法学硕士,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法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法理学。

标签:;  ;  ;  ;  ;  

治理校园犯罪的应对机制研究-以陈某案为视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