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庄浪县南湖学区高房小学 744600
摘 要:三年级作文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教师要对正在作文起步阶段的学生给予耐心的指导和鼓励,要让他们亲身体会“作文源于生活”的道理,要让他们在观察、想象、对比、尝试、积累中循序渐进,培养写作兴趣,寻找“获得感”,不断探索,逐步走向成熟。
关键词:观察 兴趣 尝试 对比 提纲
一、亲临观察,相机引导,合理选取写作素材
“作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三年级学生初步学写作文,更离不开对生活中人事景物的留心观察,写人、写景作文更离不开对写作对象各部分的细心的观察,这样才能发现丰富的写作素材,才能在交流中总结其特点,激发写作的兴趣。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领着学生现场观察,也可以利用网络,创设一些写作情境,让学生在课内观察。
比如,在教学写人写事作文时,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现场跟踪观察他要写的人的外貌和生活情景,联系品德课学习的人的优秀品质,尝试用一件小事来反映人物精神世界;在教学写景作文时,可以领着学生现场观察自己要写景物的外形等等,发挥想象,边观察边描述,尝试运用比喻句和拟人句,并及时与同学、老师交流,看谁说的句子更形象生动,更能表现景物的特点,最后记录在作文草稿中。
二、写法小练笔,尝试运用写作方法
我认为,三年级作文教学要合理过渡,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搞一刀切,不能起点太高,要做好从二年级看图写话到三年级写整篇文章的过渡。三年级学生要多对比阅读,多观察思考,多针对性地练习,建议给学生取消周记,每日由教师布置“写法小练笔”,鼓励学生观察,想象,尝试运用所学,从写好一段话开始,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作文的思路。学生可以将老师每天讲的写法在小练笔中运用,并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分享交流,发扬优势、寻找不足。
本学期我安排了以下小练笔内容:
第一单元——多彩的生活
练笔:1.我们的民族小学——P5综合性学习:课余生活怎样安排。
练笔:2.金色的草地——仿第二自然段写法(总分),写快乐的课余生活。
口语交际:交流课余生活。
习作:写自己的课余生活中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趣事。
要求:写好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
第二单元——名人故事
练笔:5.灰雀——摘抄名人小故事片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练笔:6.小摄影师——P24小练笔续编故事。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习作: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要求:写谁,写他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
第三单元——心中的秋天
练笔:10.放风筝——续写“我们”向那房子跑去,可能发生什么事,“幸福鸟”找到了吗?
练笔:11.秋天的雨——P45泡泡 搜集描写秋天景物的语段;或把秋天的景色画下来。
口语交际:快乐的秋天。
习作:秋天。
要求: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
第四单元——细心观察
练笔:13.花钟——P54泡泡,写观察日记。
练笔:15.玩出了名堂——P60小练笔,玩中乐趣或收获。
口语交际:观察中的发现。
习作:写观察日记。
要求:写自己最想写的,写好后读给同学听。
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
练笔:17.孔子拜师——P69读后的感受。
练笔:19.赵州桥——P76综合性学习,整理搜集的资料。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习作:整理综合性学习中的材料,写一篇习作。
要求:大家交流,选出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三、句式对比,体会与众不同的写作效果
写好段落,应该从写好句子开始,只有在对比中才能发现词语和写作手法的魅力。在教学中,可以把同学们造的句子进行对比讲解,分析写的巧妙之处和不足之处;也可以在平时的语文作业中,创设一定的练习题目,让学生交流不同写法的不同效果。
比如:让我们交流交流,下面每组句子,哪个写得更好,好在哪儿?
翠鸟叫声清脆,爱在水面上飞。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在水面上疾飞。
翠鸟离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四、列提纲、打草稿,引导作文基本思路形成
搞创作的前提是练好基本功,熟练运用基本写法和行文结构,我们不能要求三年级学生将一周所学的各种写法全部运用到写作中,孰不知,他们的积累有限,他们的综合创作能力有待提高,他们有的还连一句话都写不通顺。所以,应该鼓励学生写作文时,要依据文题将观察到的、想象到的内容分几个方面,以中心句的形式列出提纲,并围绕中心句组织语言,写好段落。另外,老师要多给学生分析范文,多组织学生进行仿写,循序渐进,培养作文写作思路和兴趣。
总之,三年级学生写作文,正在起步阶段,老师的耐心鼓励与引导很重要,千万不能当众批评学生写作的不足。写出优秀的作文,还需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积累好词好句和精妙的写法,留心观察和记录生活情景。
论文作者:苏发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2月第26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5
标签:习作论文; 写法论文; 学生论文; 翠鸟论文; 的人论文; 课余论文; 秋天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12月第26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