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的模式特征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中国论文,特征论文,模式论文,经济转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新中国步入了60华诞,中国的改革开放伟业也经历了31年的风雨历程。可以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卓著,在经济方面创造了转型经济的“中国奇迹”;在政治方面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中国复兴”;在制度创新方面,形成了世界瞩目的“中国模式”,即初步确立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伟大实践,是世界范围内经济理论的创造性产物,是中国模式的独特魅力。转型深化期的中国,虽然面临许多矛盾和难题,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切实走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中国的经济转型经验,加深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论认识,成为世界范围内转型国家足资借鉴的经验,“中国奇迹”的提法得到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认可,经济转型的“中国模式”同样也成为国内外转型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探讨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以便进一步深入把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时期特征及改革方向,显得尤为必要。
一、中国经济转型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转型目标
中国经济转型最为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现在经济学上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是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而是以中国实践和问题作为导向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根本结论一脉相承的理论基础上来研究和探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业。有些学者提出中国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是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用于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名言。就改革所面临问题和实践的特殊性而言,这是必然;但笼统地讲中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事实上就忽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及其成就,也就模糊了改革的性质。就“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体系来说,恰恰是马克思主义面对新问题和新实践中国化发展的最新成就——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突出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这一体系杰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就。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关系,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①。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他的思想为主体所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②这是看待中国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及其理论贡献的务实态度。
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作是封闭、保守的马克思经济学体系,列宁、斯大林经济学体系,还是看作在主义旗帜下开放、发展、不断创新的众人体系,是正确评价中国经济转型指导思想的核心和关键。中国经济转型在指导思想上的显著特点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主导性、实践性、多元性和兼容性的统一。所谓主导性,就是从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经济转型的具体实践来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中国经济转型方针、政策和战略制定的指导思想,具体地体现为,与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转型共同成长起来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具体统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的指导思想。所谓实践性,就是中国经济转型并不存在僵化的模式,没有不变的理论范式,只有不断的实践发展,真正把实践作为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所谓多元性,主要体现在改革之初对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借鉴,转型过程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重视,对本土经验的总结,包括对日本、东南亚发展经验的学习等,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开始就具有理论来源上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突破了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理论束缚,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兼容并蓄的发展格局。所谓兼容性,就是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主导与多元理论借鉴的统一。在这四性基础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成功的首要经验。正如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总结中俄转型经验时所特别指出的,中国经验区别于俄罗斯的一个最主要的鲜明特点就是:在充分考虑到国外经验的同时,对经济改革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了严肃的理论思考③。值得指出的是,俄罗斯的经济学家并不是没有对经济改革的普遍问题进行严肃的理论思考,最后主持俄罗斯经济改革的丘拜斯、盖达尔、沙塔林等人从20世纪80年代就对苏联的经济改革进行了深入长期的探讨,甚至围绕着他们形成了实际上决定俄罗斯经济改革道路的“莫斯科—列宁格勒”经济学派④。区别于中国同行的是,他们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俄罗斯探索道路,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并把它当作了教条。因此,在理论思考上全面放弃了自主意志和独立探索的道路,最终走上了失败的转型道路。中国经济转型道路恰恰是在这一点上,首先有效地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和中国经济学在中国经济转型问题上的发言权,尽管也有人借科学的名义不断鼓吹西方经济学是唯一的现代经济学,但始终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改革、发展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崭新的改革目标模式,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目标模式的确立,上述历程最为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道路探索,中国经济转型目标模式的提法所包含的正是这种理论探索的原则性结论。
二、中国经济转型的社会主义制度约束刚性化
中国经济转型重要的经验和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约束刚性化,简单地讲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这和新制度经济学所谓的意识形态刚性存在根本的差别;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同样是一个主流意识形态的渐变和演进过程,而其中最具有不可挑战性的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苏、东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型的失败就在于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经济转型过程完全变成了混乱的财产瓜分和社会盲动过程。因此,意识形态还存在流变的可能,但社会制度的束缚则荡然无存,形成了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双重无序状态、甚至包含着未成熟的新意识形态和顽强的旧意识形态之间剧烈的矛盾和冲突。斯蒂格利茨认为渐进改革方式可取性在于政府要承诺不扭转改革的方向,以及强调通过学习来避免了“信息超载”(information overload)和组织遭到破坏而引起的信息损失问题⑤。这是非常精辟的见解,转型所引发的体制转变、社会转型和制度创新都在不断地引入、创新和拓展着既有的社会秩序,并促使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没有一个稳定的制度保证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混乱、甚至崩溃。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伴随社会制度约束的弱化,俄罗斯的经济转型过程成为一个社会秩序混乱、国家分裂和经济不断衰退的过程,成为影响深刻的转型教训;更谈不上有效实现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信息的获得、学习和改善的有序发生,以及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转变。因此,从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出发,中国政府承诺改革的目的在于发展经济,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则为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转变指明了方向,使与经济转型相联系的信息学习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基础发展和创新过程,而不是混乱无序的社会盲动过程。这对于转型过程的顺利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三、中国经济转型过程的阶段性转换
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直观的事实就是,从1978年中国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开始,中国经济改革所表现出的最显著的过程特征就是:经济改革的理论和战略随着实践的发展实现了阶段性调整和转换。中国经济转型作为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兼具局部改革和全面改革相结合的特点,激进改革措施和渐进改革措施并非泾渭分明。可以说,无论是试点改革、经验推广,还是增量改革战略,都是中国经济转型局部和战术性的改革措施,这些内容都不足以独立地描述中国经济转型的模式特征,只是具体地表现为中国经济转型阶段性改革的内容。现实地描述中国的经济转型模式,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改革的阶段性推进和改革目标的阶段性调整。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转换方式最为显著的例证,诸如转型目标的阶段性转换使改革进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阶段性改革战略又包括若干的小阶段目标;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改革仍然保持了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因此,过程阶段性无疑能够更加准确地揭示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特点。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转换方式至少在四个层次上表现出了这种特点:第一,中国经济转型现实的阶段性转换演进,在阶段性转换中凸现出明确的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题。第二,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转换中大阶段各自又包含有明确的小阶段。例如,中国的经济转型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即1978年开始的体制模式与改革方案设计的改革探索期;1992年开始的体制转轨与改革重点突破的转轨明确期;2003年开始的体制确立与改革攻坚的转型深化期。1978年开始的改革探索期,又可以根据阶段性体制改革的目标不同,划分为放权让利的改革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阶段;以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等五个具体的改革发展阶段。第三,市场经济层次性所决定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阶段性,揭示了经济体制转型的内在实质和理论逻辑;其实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和制度创新的层次性主题并不可能伴随经济体制的转型而一步到位,必然存在一个相对漫长的阶段性转变过程。第四,中国经济“三步走”战略规划的长期阶段性目标导向,使经济体制转型的主题和经济增长的主题高度融合。我们不难看出改革过程的阶段性转换是中国经济转型最典型的过程特征,也是中国经济转型模式最重要的经验概括。
四、中国经济转型的措施实验性
中国的经济转型过程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实验政治经济学发展历程,是人类历史上工程浩大、名符其实的实验经济学。自改革开放以来,实验经济学的方法一直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验、经济特区实验、乡镇企业实验、价格双轨制实验、市场经济的改革实验等等都是真正的实验经济学范例。这些政策首先经过试验的方法,提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边摸索、边改革、在干中学的科学过程,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信息超载和社会盲动的弊端。简单地加以概括和总结,中国经济转型存在四大实验,分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的实验,尊重了群众的首创精神;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实验,奠定了经济开放的改革格局;双轨制的价格改革试验,实现了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根本转变;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培育了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这些经济实验奠定了中国转型经济顺利发展的基础,也成为中国转型经济学重要的理论贡献,其中部分内容已经成为国内外所公认的转型经济学范式。例如,价格双轨制的实验开创了从管制价格向市场价格转变的经典范式。国外著名转型经济学家热诺尔·罗兰认为,双轨自由化是一种创造性的方法,它既克服了价格自由化的政治约束,又避免局部自由化的陷阱。双轨制是以帕累托改进的方式实施价格自由化的一个具体实在的机制⑥。而在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改革发展中体现出来的增量改革、体制外改革范式,也成为切中市场经济制度自发演进规律的转型经济学经验概括,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顺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路。
五、中国经济转型的双主题联动性
中国经济转型在阶段性推进的过程中,贯彻始终的双重主题就是追求经济增长和坚持经济体制改革;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区别于东欧、俄罗斯等国家经济转型方式的突出特征。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效率机制和信念动力,由此形成了中国经济转型的经济增长主题。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激励机制和制度动力,由此决定了中国经济转型的体制改革主题。前者解决了改革的动力机制和制度合法性问题,后者解决了改革的利益调整和手段合法性问题。中国经济转型中经济增长主题和体制改革主题,形成了有效的联动关系;这个联动就是在追求经济增长中推进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完善,在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转型中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避免了为改革而改革、为转型而转型,甚至把经济增长的丧失作为经济体制转型代价的荒唐思路,实现了转型过程中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主题的融合。在经济效率的实现中证明改革利益调整的必要性和体制改革的合法性,即经济体制转型的合理性;在经济体制的转型中促进经济活力和动力的发挥和获得,从而证明了经济利益调整的必要性和改革手段的合法性,即制度合法性。可以说,正是这种双主题的叠和,使中国经济转型模式面临的效率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及制度合法性和手段合法性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联动解决;并且通过阶段性转换的转型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层次性安排和改革的次序性要求所形成的改革速度、局部改革和全面改革等双重转型难题,实现了最佳的改革组合,使中国经济转型的双重难题在阶段式转换基础上的双重主题中实现了“谐和”的转型表现。
六、地方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积极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分权化”改革和地方政府在中国改革中的积极作用在20世纪末的中国经验总结中,被作为一个成功转型的突出因素加以研究。这究竟是体制特征还是转型经验,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应该肯定的是,“分权化”改革是中国政治体制区别于苏联和西方世界的显著特征。中国最早的“分权化”改革其实奠定于毛泽东时代,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正确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要确立“发挥两个积极性”的原则。这个原则经过长期的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架构:一方面,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能够为经济体制改革积累经验、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最为关心的是经济增长的问题,这是中国政治体制中激励机制自发作用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结构则为这种“分权化”政治体制架构的稳定提供了保障。这是非常成功的改革经验。
七、简要的结论
除了上述模式特征,仔细分析和研究中国经济转型的模式特征,特别值得提出并加以强调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一条理论逻辑——就是中国经济转型中并没有把市场经济体制迷信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转型必须实行一步跨越;而是通过阶段性的改革巧妙地切中了市场经济体制层次性的制度安排特点,从而使作为制度建构和创新的转型过程得以顺利地展开,又在阶段性改革和发展中实现了具体经济难题的化解。同时,中国的经济转型并没有迷信市场经济的制度效率,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了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双主题统一,并且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和检验改革的标准,使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可以说,改革在正确的指导思想和道路上,通过阶段性推进,确保了经济转型中大胆实验、阶段性调整、社会有序转型和制度创新的实现可能。当然,市场机制的建立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引入并强化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过程;改革的策略和手段也存在无法预见的瑕疵、利弊相生、甚至错误;所有这些都要求经济转型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改革手段必须有一个试验、总结、推广和反复的过程,改革结果要经过阶段性的总结与调整。根据经济发展和成熟的不同阶段,转型也要采取不同的利益调整的手段,这样才能避免改革失误和转型失败所造成的不可挽回性的后果,使改革不仅仅成为改革者的意愿和改革者的事业,使改革成为被改革者拥护和自愿的事业,这样才能形成改革合力和共识,在阶段性调整中推进改革的稳定发展。这些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特征所给以中国经济转型深化期的经验启示。
注释:
①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213页。
③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中俄经济改革之比较分析》,《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2期。
④安德烈·科列斯尼科夫:《不为人知的丘拜斯》,俄罗斯《新时代》2003年第47期。
⑤斯蒂格利茨:《关于转轨问题的几个建议》,《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年第2期。
⑥热诺尔·罗兰著:《转型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1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