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亟待澄清的几个问题_校本课程论文

校本课程:亟待厘清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厘清论文,几个问题论文,校本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1)11-0004-03

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全国的情况来看,校本课程的实施仍存在很多问题。一项基于25个省市的调查表明: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课时不能保证,小学阶段校本课程的课时就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到了初中,校本课程更是大幅下降,从每周0.95节降到0.63节再降到0.33节。”二是课程内容单一,“要么是所有年级共上相同的心理、法制等课程,要么被‘偷梁换柱’,变成班、团队活动和传统的文体活动。”[1]校本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原因自然不少,但就总体而言,学校并不是不想开设或者敷衍塞责,而是不知道如何实施,对于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怎样的地位、难度如何确定、内容如何选择、效果如何评估等等问题都不清楚。因此,结合一线校长和教师们关心的问题,谈谈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仍是必要的和有意义的。

问题之一:为什么校本课程值得认真对待?学校至少要开多少门校本课程?

有的校长认为,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校本课程只占很小的比例,不值得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开发。而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校本课程,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才能得以满足,以实现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有了校本课程,学校才有可能自主构建体现学校理念的学校课程体系。

就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来看,[2]学校自主安排的课时,即校本课程的课时在九年(每年教学周为35周)当中共有655节~865节。如以655节来计算,每周平均两节校本课程;如以865节计,每周平均有2.74节。仅就年级周课时总量(一二年级为26课时,三年级~六年级为30课时,七年级~九年级为34课时)来看,校本课程每周两节或不足三节的课时比例确实很小,因而显得似乎并不重要。但是,如果以六课时为一个学习日进行计算,那么学生在九年当中,校本课程的课时数就相当于109个~144个学习日。如此多的时间如果被轻易敷衍,那简直就相当于“谋财害命”了。

如果查看课程计划中其他单科课程的课时,我们就会发现,除了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以外,其他课程的周课时也大多是两课时或者三课时。在这个意义上,每周两三课时的校本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学校必须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来对待。

如果把校本课程放到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来看,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责任也是非常重大的。以六年制小学为例,如果每学年在每个年级开设一门校本课程,那么六个年级就要至少有六门课程,即便只开一门,也要有六个不同的水平;如果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需要,那么一个年级只开一门校本课程显然不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的需要,因此至少要开两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这样一来,一所小学就至少要开两门六个水平的校本课程;条件较好的学校还会认为,每个年级开设两门校本课程,只能让学生作非此即彼的选择,因而至少要开出三门校本课程,于是,便有三门六个水平的课程。因此,学校开发及实施校本课程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问题之二: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如何确定校本课程的内容和难度?

校本课程不是脱离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另类课程,而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相对独立又与其他课程相协调,与其他课程一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校本课程既要在纵向上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匹配,体现课程体系的总体纵深水平,又要在横向上与同水平的其他课程相互联系,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要。因此,学校不能任意设置校本课程。

学校不仅要分年级、分程度设置校本课程,而且要考虑其他课程的难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兴趣取向等等。学校要把校本课程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整体思考、审慎考虑。如果我们对学校课程体系没有清晰的认识,对校本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没有精细的把握,那么单凭所谓的对学生兴趣的重视或者对地方和学校的优势及传统的认识,是不可能设计出有发展价值的校本课程的。

具体到某一门校本课程的开发,还需要考虑许多更为细致的问题。

第一,确定开发什么类型的校本课程

许多学校认为,校本课程就是活动类课程,跟学科类课程不沾边。一般来说,由于学校课程的主体为学科类课程,所以多开设活动类的校本课程可以平衡课程类型(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校本课程只能是活动类课程。如果学生在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之外,还有更高的或者更个性化的需求,而学校也有这方面的能力,那么开设学科类的校本课程也是应当的。应该明确的是,无论是学科类还是活动类校本课程,都是在国家课程之外,满足学生需求、体现学校特点、实现课程丰富化的途径。有些学校把学科类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如语数外理化之类)的延长课时,弥补低效课堂教学的不足;有的学校则把活动类校本课程作为掩饰没有能力开设严谨课程的幌子。这些做法,都不可能真正建设校本课程,最终会使校本课程流于形式、流于口号。一些优秀学校的经验表明:一个好的学校课程体系,就是能够在实现国家课程的规定水平之外,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既有能力上升的空间,也有广泛兴趣得以满足的空间。

第二,确定相应的内容和难度水平

内容和难度水平分不开。给出一个内容,就必须界定一定的水平,否则就无法确定这个内容究竟要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了之后要达到什么结果、发生什么变化。当然,同样一个内容,可以规定不同的水平;同样的难度也可以由不同的内容来实现。“教学效果”总要通过学生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来标示。

例如:无论提到什么课程、什么内容,我们总是会说,这门课程、这个内容是几年级的;具体到学生,还会问他是否达到这个年级的水平。一般来说,不同水平的同一课程,不仅难度不一样,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这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以及学科本身的逻辑来确定。教师一般对国家课程都很熟悉,清楚地了解不同内容所对应的水平,以及不同水平所对应的内容。例如:有的学校组织教师根据某一学科(例如数学)的课程标准,画出内容及水平的二维图表,将课程标准直观化,清楚地展示学生在不同水平所应达到的结果,以及检测学习结果的指标。同样,校本课程的内容和难度也需要这样来确定。某一门校本课程的内容和难度的确定,就相当于写出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一个好的课程标准,除了要确定课程的性质、功能等等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内容及难度的清晰化。

我们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一个技术课程的分支“信息”为例。[3]

当然,与其他所有课程一样,校本课程的内容及难度设定,要参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要与其他课程的难度相匹配,难度至少不低于同水平国家课程的难度。原因很简单,国家课程的要求是最低要求,校本课程如低于国家课程标准就没有意义。当然,在全纳教育的背景下,针对特殊学生开设的课程是另外一回事。

问题之三:校本课程开发能够一次成型吗?

确定内容及难度后,学校还需要编写出详细的修习说明,明确课程的性质、功能、主要内容、必要知识和能力基础以及学习要求,以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水平进行选择。教师需要经过反复研讨、在教研组内反复试教,才能面向学生,由学生选学。经过一轮教学之后,学校要对课程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改进课程。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可能一次成型,而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这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是校本课程的优势所在。与国家课程相比,校本课程胜在灵活,能够比较及时地反映最新的研究进展,能够比较充分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总之,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必须认真对待。

标签:;  ;  

校本课程亟待澄清的几个问题_校本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