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模式: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_消费社会论文

消费模式: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_消费社会论文

消费方式: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看待现有的消费方式,以及怎样更新消费方式,这是关系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问题。本文立足于消费方式转变这个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番阐述。

一、工业社会的消费方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对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威胁。

现行的工业社会的消费方式与农业社会“生存型”的消费方式不同,它不是建立在满足基本需要基础上的消费,而是大大超出了人的基本需要,具有明显的奢侈性、浪费性,可称之为“奢侈型”消费方式。人们通常所说的高消费指的也就是这一种。奢侈型消费方式典型地表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在致力于解决温饱问题,其主要的消费方式只能是生存型的。然而,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纷纷依效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及其派生的消费方式,使得奢侈型的消费方式逐渐向全球扩展,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就以中国来说,我国当前的消费方式在某些方面也出现了由“生存型”向“奢侈型”变化的趋势。

对于现行的这种带有明显的奢侈性,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发展的消费方式究竟怎么看?如果单纯局限于生产和消费关系的领域看问题,或者只是着眼于当代人的发展考虑问题,奢侈性消费也许是有益的。这就如同工业化进程中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也曾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一样,奢侈型的消费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上也是有明显作用的。可是,如果走出生产和消费的狭窄领域,把由于奢侈型消费而导致环境遭受的损害同时也使人自身遭受的损害都考虑进去;如果我们不是只考虑当代人的利益,也要顾及子孙后代发展的话,一句话,如果我们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那么,奢侈型消费就不是有益的,而是有害的。

现代经济学把物质消费分为满足需要的消费和满足欲求的消费,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消费:“需要”是人们为了生活必须消费的东西,而“欲求”则是在需要之外,由追求心理上各种满足(如追求地位上的优越感、满足感、嫉妒、攀比和炫耀等等)而形成的一种需求。需要是有限的、相对稳定的;而欲求则是无限的。满足需要的消费是一切社会共同具有的,而满足欲求的消费则是工业社会所独有的。“欲求消费”在本质上是一种“异化消费”。本来意义上的消费是对使用价值的消费,其目的是满足需要,这是正常消费。异化消费则是使消费与“需要”、“使用价值”相背离,过度地去追求不必要的欲求满足,并因此而造成巨大的浪费,这是不合理的消费。

奢侈型消费的直接后果是耗竭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对地球支持生命能力的严重威胁,它不仅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身处当代的人们也身受其害。正因为如此,我们说奢侈型消费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是必须予以否定并加以改革的。

二、需要进行一次消费方式的革命,实现由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向可持续的消费方式的转变。

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是与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相伴而生的。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特征,虽然其对于推动生产力发展和财富的增长来说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但也有其致命的弱点,即它是不可持续的。这种已属旧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运行过程是“大量投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不断循环。其中“大量生产”(经济增长)是目的,“大量投入”和“大量消费”都是支撑“大量生产”的手段。没有大量投入和大量消费,大量生产就不能进行,由此便导致了奢侈性的消费,并使这种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前提和支撑。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工业社会而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目标,刺激消费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这种不断地创造出奢侈性消费的增长模式,是在“自己不断毁灭自己赖以生存的条件”中成长和运行的,因而是不可持续的。

那种背离需要的“欲求消费”虽然是由人们心理上追求优于他人的满足感而产生的,但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增长本身的需要造成的。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生产经营者为了在生产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地推出超越人们“当前需要”的新产品,并且想方设法驱使消费者购买,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广告”。在现代社会中,广告的社会功能已经不是主要用于传播商业信息,而是创造“消费时尚”。创造一种新的消费时尚,也就是创造一种不同于从前的消费价值尺度,这种消费价值尺度最终扩展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价值尺度,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之一。

由此可见,现有的消费方式源于现有的发展模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需要必然产生奢侈型的消费方式。所以,我们要变革现有的消费方式,必须首先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向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变,包括转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因为说到底,消费方式不过是发展模式的一部分和它的派生物。反过来,消费方式的转变也会对整个发展模式的转变产生巨大影响。

总之,我们只有把消费方式的变革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变革,与价值观念的变革同步进行,开展一场全面深刻的消费方式革命,才能实现从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向可持续的消费方式的转变,从而真正迈向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三、可持续的消费方式与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是有本质区别的,是全新的消费方式。

消费方式以及整个发展模式的变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两种不同质的发展模式,也是消费方式的根本转换。联合国环境署在1994年发表《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对可持续消费作了如下定义:“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根据此定义,我们来探讨一下可持续的新消费方式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不可持续的旧消费方式的区别。

第一,新消费方式是适度消费,这是与过度消费的旧消费方式的本质区别之一。有学者把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形容为一种“美丽环境”:在这个美丽的新世界里,人的生活形态由高消费、高刺激,重返简单朴素。重返“简单朴素”当然不是回到与过去“生存型”农业社会一模一样的消费,而是主张适度消费的一种表述。适度消费的界限应划定在满足生活需要范围之内,而不是过度的欲求。只要是以够吃为原则来消费,就是适度消费。现在的景象往往不是这样,大吃大喝的无度消费,大量饭菜吃不完扔掉的现象比比皆是。限定在需要范围内的适度消费,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适度消费的精髓是节约。崇尚节俭是自古以来的美德,即使在物质生活相当富足的今天也还是一种美德,仍然需要大力提倡。节约消费不仅可以避免地球上有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第二,新消费方式是“生态(绿色)消费”,这是同“污染型”的旧消费方式的又一个本质区别。由于环境危机日趋严重,被污染的产品泛滥,促进了绿色消费的兴起。在发达国家,民众对环境的日益关注,甚至对政治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政治生态的绿色化,导致了环境法律的日益严厉。发达国家竞相制定严厉的产品环境标准,还积极推行标准化的绿色标志认证制度。在“绿色浪潮”的不断冲击下,企业生产越来越追求“干净”。环保已不仅仅是企业的一种基本责任,而且是关系其生死存亡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三,新消费方式是更注重精神追求的消费,这是同过分追求物质消费的旧消费方式的另一个本质区别。人的需要是立体的,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多个层面。当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满足了基本物质需要以后,应引导人们将精神需求转化为优势需要。

精神追求的消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一种追求接近自然的生态消费,不以获得某一具体的有形的商品或服务为主要目的,而是要从中获得以美感、知识、闲适为指向的消费方式。如生态旅游、生态小区建设等,都注入了这样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它是一种在物质需求之外,更多地注重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学习、健康的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消费。这种高尚的精神追求的消费,不仅可以优化我们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把人格从功利型的“单向度”或“经济人”中拯救出来,实现人格的升华,创造一个美丽的社会境界。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如淡水、耕地、林地、矿产等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口增长和资源减少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这就使得我国不仅在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而且在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大量事实表明,中国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重污染为代价,来换取高消费的生活方式。

标签:;  ;  ;  

消费模式: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_消费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