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西安建立首都的原因研究_地理论文

中国古代西安建立首都的原因研究_地理论文

古代西安建都因由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由论文,西安论文,古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安作为我国著名的古都,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个王朝在西安一带建都,时间长达1062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历史名城。西安何以如此受帝王们青睐?这和西安所具有的优越地理条件是分不开的。西汉初年,娄敬劝刘邦定都长安,称之为“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注:《汉书·娄敬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意在扼住了天下的咽喉要害,长安以及周围一带的关中,之所以成为天下之“亢”,从地理条件来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从政治地理的角度看,西安地处黄河上游,“俯瞰河东,高屋建瓴,具有处上游以制六合”的地理优势。古人择都,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要从地理上考虑都城对控制全局的战略影响。古代交通工具落后,水路是主要交通通道,西安居于中原动脉黄河的上游,其战略位置是十分有利的。当年刘邦为定都关中征询张良的意见,张良对关中的地理形势作了如下评价:“阻三面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注:《汉书·张良传》,中华书局,1975。)

西安不仅地处黄河上游,而且由于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西安的位置便犹如一个中国的制高点,在古代地理学中叫做“建瓴之势”。田肯替刘邦分析关中的形势时曾指出:“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辟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注:《汉书·高帝纪》,中华书局,1975。)清代地理学家华湛恩在《天下形势考》里更是直截了当地说:“都长安为建瓴之势。”(注:《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一帙,光绪辛卯年。)作为古代地理环境说的风水中也有类似的看法。风水将山脉称为“龙”,关中则是中原龙首。明代学者缪希雍在《葬经翼》中指出:“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注:《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堪舆部》,中华书局。)风水认为,中原的龙脉,皆由关中发脉,所以长安高居龙首,占尽地利。其实,把长安视为中原龙首,并非风水的独创,民间早已有此传说,据郦道元《水经注》十九载,秦朝时有条黑龙,从南山出,饮了渭水,它经过的路线后来都变成山脉,长六十里,头临渭水,尾达樊川,汉朝时,萧何造未央宫,斩龙首而营之,头高二十丈,尾部逐渐降为五六丈。由此可见,所谓龙首山,就在西安的未央宫,龙首山的民间传说,反映了古人对西安在全国地理形势中战略地位的认识。

其次,从军事地理的角度看,西安位于关中盆地,四面环山,有所谓“四之塞之固,”进可攻,退可守。安全防卫是古人择都的另一个重要出发点,西安所具备的自然条件是十分利于防守的。当年刘邦之所以择长安而弃洛阳,娄敬的劝说起了关键作用,而娄敬所举寂宜长安的三点理由,第一点便是长安的天然防护屏障:“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注:《汉书·娄敬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四塞之固说法便由此而来,《广舆记》中也称西安为“山河四塞,形胜甲天下。”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考察,西安的四周大山环峙:东有峭峻的华山,其脉东延为崤山,横亘于黄河、洛水之间;南有高耸入云、峪壑万仞的太白山、南五台、翠华山、骊山等雄峙于关中平原的南面;北有尧山、黄龙山、嵯峨山、九峻山、梁山等,构成了逶迤连绵的北山山系,屏屏玉立;西有岐山、杜阳山、陈仓山等,孤峰突起,阻隔于关中西部。这种四面环山的地形,就是娄敬的“四塞”。四塞之中,东南犹为险要,因为东南两面的山脉因秦岭的形成是由于断裂运动的结果,渭河沿断层而下,秦岭则沿断层而上升,因此,秦岭北坡最为陡急,成为西安的天然防线。故而荀况谈到访秦观感的第一印象便是:“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木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注:《荀子·强国篇》。)

好处还不止于此。绵延起伏、重恋迭嶂的山脉还在西安的四周形成了重关险隘,成为易守难攻的门户。张衡在《西京赋》中曾将东都洛阳与西京长安进行比较,发现定都洛阳的孱弱穷困;定都长安的强盛安泰。原因是长安“左有崤函重险,桃林之塞”,“右有陇坻之隘,隔华戎。”事实上,西安周围关隘远不止于此。西安所处的“关中”之所以得名,皆因其四周关隘林立。举其大者,东有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境)、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境),南有武关(在今陕西丹风县境),西有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境),北有萧关(在今甘肃固原县境),西安居其中,故称关中。这些关险皆为天险,有着一人挡关,万夫莫过的作用。比如著名的潼关,古称桃林塞,其南依秦岭,有禁沟深谷之险;北有渭洛,会黄河抱关而下之要;西有华山之屏;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中通羊肠小道,仅容一车一骑,险厄峻极,所谓“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注:杜甫:《潼关吏》。)函谷关东自崤山,西至潼津,大山中裂,绝壁千仞,有路如槽,深险如函,故名函谷,有崤函之险甲天下之称,函谷是我国最古老的关隘之一,《战国策·秦策》称:“秦东有崤函之固,车不得方轨,骑不能并行。”武关是西安的南方门户,建在丹风东20公里商山的谷涧,悬崖深壑,石环水绕,险阻关成,号称“三秦要塞”。大散关西扼关中交通要道,锁蜀秦往来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萧关位于六盘山东麓,控扼着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道。此外,还有五里关、临晋关、牧护关、金锁关、石门关等,这些关险为西安的安全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诚如娄敬所言:“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有也。”(注:《汉书·娄敬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再者,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来看,西安地区平原舒展,土地肥沃,河流密集,十分宜于农耕,能为人口众多的京城提供充足的生活资料。战国时代的苏秦称秦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注:《战国策·秦策一》。)张良也称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是所渭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注:《汉书·张良传》,中华书局,1975。)关中为冲积平原,土质疏松肥沃,在《尚书·禹贡》中被列为最上等的土地:“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

而且,西安一带河流交错,灌溉极为便利。“八水绕长安”被誉关中形胜之一,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曾叹道:“荡荡兮八川分流,”此八川即泾、渭、灞、产、谲、沣、高、涝八分流,值得注意的是,从地理的角度来考察,西安正处于渭河与灞河两水相夹之间,古人称之为“纳位”,风水中称之为“水口”,是古人选择落点的首要因素,具有科学的内涵。因为纲位(水口)是两水或众水因作用力不同,力量相互抵消而逐渐沉积下来的三角洲,这种三角洲不仅土质疏松,排水性好,土壤肥力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的泥土越多,三角洲会不断的获得扩张。这种地利自然会使长安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为其作为一国之都奠定了经济基础。司马迁曾评价说:“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则什居共六。”(注:《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75。)选择一个富庶之乡为国都,这是古代帝王们定都的重要经济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西安具备上述战略、防卫、经济等国都必备的地理条件,但仍非尽善尽美。缺憾有二:其一,偏居西北,不易号令全国;其二,交通不便,尽管关中内部交通四达,但作为国都,却难以和外界迅捷地沟通。

标签:;  ;  ;  ;  

中国古代西安建立首都的原因研究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