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桑树和家蚕知识的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研究_桑树论文

农村小学以桑、蚕知识为突破探索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论文,课程论文,小学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曾经不知有多少次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农村孩子总比不上城里的孩子有灵气。”面对这样的感叹,作为一个从事农村教育的工作者,心里总有些说不出的滋味。因为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聪明不是因城市和农村地域的差别决定的,而是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教育造成的,其中教育环境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现实社会中我们还会看到另外一种景象:一些能工巧匠、企业巨头凭着其出色的才智给我们的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在各行各业中独占鳌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他们中有很多人来自农村,有的甚至连初中也没有毕业。问题与现实促使我们这些长期面对农村孩子教育的工作者对此作深沉的思考。

15年的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农村孩子由于环境封闭、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家庭文化比较单一,造成他们信息获取的渠道狭窄,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机械、被动,解决问题能力低下,学习的兴趣、爱好无从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抑和制约。在研究中我们还认识到:“正常儿童人人都有创造力,只是层次不同,教育是开发创造潜能的关键。”只要给农村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为他们的智力开发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每一个农村孩子的创造力就会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农村孩子就一定能和城市孩子一样富有灵气。在研究中我们始终坚定着这样一种信念:只要我们给我们的孩子以科学的教育和引导,给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和途径,我们农村的孩子一定会很棒。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响亮地提出“让每一个孩子插上创造的翅膀”的口号,并把它作为开展学校创造教育的突破口。

本课题研究试图对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蚕与桑的利用作为突破,探索其与基础性课程之间的关系,开发并形成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使二期课改倡导的理念在农村学校得到有效落实,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和谐地发展,创造性地发展。课题自2003年起,经过四年多的艰苦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形成了《桑蚕知识读本》等校本课程

《桑蚕知识读本》主要内容有《桑树的一生》《蚕的一生》《科技种桑的技巧》《养蚕的科学方法》等,全书共三册,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低年级重点突出桑树的一生,养蚕的准备,吐丝时熟蚕的形状等,全书共十八课。中年级重点介绍人文知识和种桑养蚕的知识要求,如《丝绸之乡》的概况,桑树的生长期,常见的桑树优良品种等,全书共十八课。高年级教材共十八课,重点突出种桑养蚕的实验以及如何撰写观察日记、做种桑养蚕的小实验《网箱养蚕的试验》和写科技小论文等。

同时,我们还编写了《桑蚕英语》《桑蚕诗歌选》《桑蚕七巧板》等拓展型课程。这些课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具有浓厚的乡土味道。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情感上易接受,对学生各种智能开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总结了《桑蚕知识读本》校本课程的使用策略

(一)课程设计思路

1.以学生为本,改变课堂灌输模式的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体验、探究。以《桑树的一生》《蚕的一生》《科技种桑与养蚕的方法》等课程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起点,让学生在活动前自找资料,自我准备;在活动中自我设计活动方案,自我发挥;在活动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在知识传授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的,传授种桑、养蚕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活动实践中,当学生在某一环节活动中出现困难和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地指导,让学生独立完成活动的任务。

3.利用每周1节活动课时间,对学生进行基本概念或原理的教育,并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原则、方法和策略

创造教育中的许多教学方法也适用于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方法,考虑到我们的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实施课程中主要采用了发现教学法、发散与集中教学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遵循“可操作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平衡性原则、规范性原则”,保证了课程实施的科学性。

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运用了全员性策略,从根本上转变陈旧落伍的传统的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立足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发展理念。实效性策略,在整合中要自然,使两者水乳交融,真实可信,优势互补,易于学生接纳。发展性策略,在整合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所形成的能力再生长和再发展。

三、形成了《桑蚕知识读本》等校本课程的操作方法

在研究中,《桑蚕知识读本》校本课程主要通过兴趣课、技能课、主题活动课以及校外考察来实施。

1.兴趣课。传授种桑、养蚕等方面的家乡历史、地理、人文知识,让学生从小亲近家乡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自觉保护周围桑树等植物的意识和能力。

2.知识和技能课。传授基本的种桑、养蚕知识,让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技能,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3.独立的创造发明课。学校充分利用科技创造发明课进行指导。如:一个学生针对家里养蚕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的引导发明了“晾桑叶机”。

4.“种桑养蚕”主题活动课。通过“蚕儿对我笑”等主题活动,探索了“确定主题—设计方案—实践活动—总结评价”教学环节,初步形成了“种桑养蚕”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

5.校外考察。通过有意识地策划、组织,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观察、思考、判断和行动,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

四、形成了《桑蚕知识读本》校本课程的保障体系

本课题提出了“种桑养蚕”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内容以及一整套方法,构建了一个实施以“种桑养蚕”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教育体系。(见图1)

图1 《桑蚕知识读本》校本课程的保障体系

从上述图表看,校本课程实施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与“二期”课改理念一致;教育的途径涉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共同参与;教育的方法主要以实践反思为主;学校的各项制度建设同时跟进,保证教材的顺利实施。

五、形成了种桑养蚕实验基地

1.桑园实验基地

在校内开辟盆景桑树20盆,在盆景内进行桑树的栽培和实验。主要从:桑树的栽培和技术、桑树施肥及管理、桑树的施肥方法、桑树病虫的防治、桑树的伐条、科技种桑的探究、桑叶茂盛的探究等方面进行实验。同时进行盆桑养蚕实验,这是美化环境和科学养蚕的一个创举。

2.养蚕实验基地

学校开辟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蚕室,添置养蚕设备,开展养蚕实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蚕室、蚕具的消毒及方法;春季、夏季、秋季、晚秋季四季蚕的饲养方法和要求;四眠五龄的时间和要求;各龄期用的桑叶质量和要求;蚕病的防治和饲养管理;蚕室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大蚕期间饲养管理;上山结茧的管理方法;蚕的综合利用;蚕的标本制作等进行操作和实验。

3.家庭桑、蚕实验基地

组织自然村里的学生,成立种桑、养蚕实践小组,聘请自然村中的养蚕能手为校外辅导员。在校外辅导员的指导下,在养蚕的学生家庭里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

六、研究的成效

从2003年9月起,我们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深化了学校特色工作的创建,并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具体表现在:

1.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推动了学校特色课程的发展。我们编制了《桑蚕知识读本》等校本课程,为创建创造教育特色学校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持系统。学校被命名为“创造教育先进实验基地”“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

2.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开发适合本校特色的具有创造性教育的综合实践课程,提高开发课程的设计能力。

3.综合实践课程的使用和实践,培养了具有个性化的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生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体,形成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有了新的提高。2004年学校参加上海市英特尔创新大赛“科学与实验研究活动”荣获上海市一等奖。近年来学校学生在参加各类竞赛中获全国奖71项,获市级奖项200项,获区级奖项300多项。“让每一个孩子插上创造的翅膀”的办学理念得到有效落实。

标签:;  ;  ;  ;  

基于桑树和家蚕知识的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研究_桑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