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计算衔接教学的探索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高中化学计算的衔接教学主要是指高一与初三化学计算的衔接教学。初、高中化学计算衔接教学的现状如何?怎样搞好初、高中化学计算衔接教学?我们所做的一些探索与思考介绍如下。 一、初、高中化学计算衔接教学与研究现状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新课程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得到了一些教师的重视与研究,有不少成功的做法与经验,但其中涉及化学计算衔接教学的文章却极少,更没有专题的研究文章;在涉及化学计算衔接教学的文章中提出的对接知识点大多少而不全,衔接措施笼统而不具体。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初、高中化学计算衔接教学不受教师重视。 从教学的现状来看,高一化学计算教学常常存在忽视衔接教学的倾向。具体表现在:新课教学中虽然以初三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但初、高中有关知识的联系揭示不够;忽视运用新知识对初三旧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只关注教材中显性对接点,忽视隐性对接点,更谈不上对衔接教学进行系统设计,统筹规划,等等。 化学计算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初中和高中,化学计算都不仅是重点更是难点。对高一学生而言,既是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习的难点和分化点。初、高中化学计算的衔接教学是高一化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高中化学教学整体衔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难点。因此,有必要针对化学计算内容开展专门的初、高中衔接教学研究,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初、高中化学整体衔接教学的效益,成功突破高中化学计算难点,对帮助学生构建初、高中化学计算一体化认识也有着重要的基础性和桥梁作用。 二、高、初中化学计算衔接教学的有效策略 既充分发挥初三化学计算的基础作用,又做好初、高中化学计算教学的对接和过渡,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初、高中化学计算衔接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如何使初、高中化学计算的衔接教学实现无缝对接,避免因衔接不畅给学生学习高中化学计算造成困难,影响高中化学计算教学整体效益的提升?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初、高中化学计算一体化的认识?我们认为需要实行下列策略: 1.系统思考,整体设计 中学化学计算的学习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发展性和整体性,要有效组织初、高中化学计算衔接的教学,需要站在中学化学计算整体教学的角度,系统思考初中与高中化学计算各自的组成内容、教学要求及其相互联系,并对衔接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等方面作出合理的整体规划。我们认为,衔接教学的核心就是揭示初、高中化学计算之间联系的教学,因而全面梳理出具有内在联系的初、高中化学计算的对接点,是开展衔接教学的基础与前提。 那么,高一与初三化学计算分别有哪些内容存在衔接关系,两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主要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3年南京市中考指导用书(化学)》、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以及近几年的中考真题等为依据,确定初三化学计算的基本题型与基本方法;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1与必修2,以及近几年的高考真题等材料为依据,确定高一化学计算的基本题型与基本方法,然后结合实际教学确定存在衔接关系的对接点以及存在的联系,具体如下表1。 显然,只有高一化学计算新课教学作出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衔接内容的教学才能作出合理规划。 2.激活旧知,建构新知 对衔接教学做好整体设计后,平时应结合实际教学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去实施。在有着内在联系的新、旧知识中,初三原有的知识往往是高一新知学习的基础和起点。但新知学习时旧知的实际掌握程度对学习新知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组织衔接教学时,作为教师不仅要知道与新知衔接的旧知识,而且要通过前测等方式了解学生旧知的实际掌握程度,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复习等方法激活学生的旧知,努力达成与新知衔接的旧知稳固、清晰化,以便使旧知为新知的形成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事实上,激活旧知只是成功开展衔接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而衔接教学也只是新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教学环节。因此,要有效组织衔接教学,精心组织新课教学是关键。新课教学中只有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衔接教学才会不断优化。 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的计算是高中化学计算中的一种重要基本类型,也是中学有关化学式计算系统教学的第二阶段。其中,从物质的量角度认识化学式的意义是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计算的起始教学和关键环节。如何利用学生初三已知的有关化学式的意义,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学习化学式蕴含的物质的量的意义,并在化学式新意义的形成过程中,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无缝对接? 无论是从人教版、苏教版和鲁科版三种新教材的编排来看,还是从实际教学的安排来看,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计算的起始教学,基本上都安排在“阿伏伽德罗常数”之后“摩尔质量”之前。其中,只有鲁科版呈现了引导学生从物质的量视角认识化学式获取新认识的过程。教材中相关内容如下。 “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定量认识物质组成的新视角。例如,看到这一化学式,就可以认识到:1mol 含有1mol C和2mol O。 由教材的呈现方式不难看出,鲁科版旨在用图引导学生运用刚学的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的换算关系,以及初三所学化学式的微观定量意义,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但“图”中由于采用了3个可逆符号,导致推导思路不明确、难分辨。为此,实际教学时,可以在借鉴鲁教版做法的基础上,将图中可逆符号换成单向箭头符号,并将水分子个数由已知还原为未知。改进后的图如图2所示。 不难看出,改进后的图较教材图问题指向明确,解决问题线路清晰。实际教学中怎样用“图”效果好呢?教学片断可设计如下: 以水的化学式为例,你能说出化学式包含了哪些量的关系吗? 在复习初三化学式表示意义的基础上,提出讨论题:1mol 中有多少mol的H,多少mol的O? 实践表明,教学中可先不提供图,让学生充分思考,当学生自主提出上图思路后,再投影改进后的图。这样的组织与安排不仅能将初、高中知识的灵活运用融为一体,而且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如下板书: 进而得出结论:对于任意两种粒子,粒子个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显然,得出的结论不仅蕴藏着初、高中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从物质的量视角定量认识化学式提供了方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也为学生从原子结构,或氧化还原反应,或化学方程式等条件中提取出计算所需的任意两种粒子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关系提供了基本方法。 3.揭示联系,融会贯通 在衔接教学中,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运用有两种:依据联系,既可运用旧知识构建新知识,也可运用新知识反过来深化对旧知识的理解,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一体化。从知识整体的视角考虑,两种情形都要重视,不可偏颇。 在初中限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某些化学计算方法只能采用“不讲理”的硬性规定方式,如化学式中各元素原子质量比的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所依据的质量关系的获得,等等。进入高中以后,随着新知识不断学习,有些在初中难以讲清的“理”逐步可以讲清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适时揭示,以便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实现“知其所以然”。 例如,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高一物质的量关系与初三质量关系的衔接。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的主要题型,而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关键就是根据题意由化学方程式灵活推算所需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两种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在各种量的关系中物质的量之比无疑是最为基础的量的关系,质量之比等量的关系都是在物质的量之比基础上衍生出来,因此,在高一“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学中,应精心组织基于质量关系与物质的量关系两类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衔接教学。 笔者认为,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初、高中衔接教学应分两步进行。首先,用问题引导学生自悟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所依据的质量关系与物质的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质量关系是在物质的量关系基础上分别乘以摩尔质量推算得到。使学生对初中质量关系计算的“硬性规定”得以顿悟,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初、高中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次,让学生通过练习,把初中基于质量关系的化学方程式计算与高一基于物质的量关系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进行比较,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基于物质的量关系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比初中基于质量关系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要简便得多,以便使学生内心主动产生要改变过去基于单一质量关系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旧习惯,逐步养成以使用物质的量关系为主化学方程式计算新习惯的需求,从而使学生在使用两种换算关系计算的过渡中变得主动积极,有效缩短过渡期。 综上所述,从初、高中化学计算知识点的衔接教学角度来分析,要提高衔接教学的质量,首先,教师要强化衔接意识;其次,要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以及中考、高考真题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研究,从整体上把握化学计算各组成知识内容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初、高中对接点;最后,要以系统论为指导,对中学化学计算各组成内容的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与教学,有了整体观念,衔接教学将水到渠成。初中化学计算衔接教学的探索与思考_化学方程式论文
初中化学计算衔接教学的探索与思考_化学方程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