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是如何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信念还是规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念论文,幼儿论文,规则论文,错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1-4918(2007)03-0001-05中图分类号:B844.1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心理理论是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产生了数以百计的研究,这些研究多以儿童能否通过错误信念任务作为儿童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指标,对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特征、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语言及社会行为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3]。然而,在接受这些研究结论之前,一个重要的问题显然被忽视了,即儿童是如何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儿童是否必须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才能通过测验任务,抑或儿童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通过测验[4]?Sodian和Wimmer[5] 最早提出儿童可以运用规则来推断他人的知识。比如,一个人看见了容器内有什么东西,他就知道里面是什么,如果一个人没看见,就自然不知道。Ruffman[6] 认为如果儿童是根据规则来评估玩偶是否具有某种知识的,那么就有理由相信儿童会做出与规则一致的信念和知识预测,尤其是当儿童刚刚学会将看见与知道的关系联系起来时,他们对这种新规则的运用常带有刻板和过度扩大(over extended)的倾向。Fabricius和Khalil[7] 也认为儿童可以基于他人对事件真实状态的无知(ignorance)来通过错误信念任务,而不必基于他人的错误信念。儿童此时可以运用两个规则来通过错误信念任务,一是如果一个人看见了事物的实际状态,就会知道事实,没看见就不知道。二是不知道的人就会表现错误,例如在意外转移位置任务中,Maxi将巧克力放在A位置后离开,他妈妈随后将巧克力转移到B位置后离开。儿童会认为Maxi没有看见巧克力被放在了B位置,因而不知道它的实际位置,所以回来时会到错误的位置A去寻找,这个位置恰好是错误信念位置。Fabricius和Khalil认为用是否通过错误信念任务来判定儿童有没有心理理论会导致过多的假阳性(false positive),即儿童实际并没有理解对方的错误信念,但也可以对其行为做出正确的预测。这类研究在研究范式上与标准错误信念任务有两点不同:第一,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中只有预测问题,没有知否问题,即只是询问Maxi会到哪里寻找巧克力,而没有问Maxi是否知道巧克力的实际位置,因此无法知道儿童是基于规则还是信念得出的结论。第二,在传统心理理论研究中,只有错误信念任务,没有真实信念任务。如果儿童是基于信念而做出的预测,则应该可以通过两种信念任务,且真实信念任务的通过率应该更高。因为在真实信念任务中,信念与实际位置是相同的,而在错误信念任务中,信念与实际位置是不同的,儿童需要抑制实际位置的干扰。但是如果儿童是基于规则进行的预测,结果应相反,即儿童运用没看见等于不知道的规则时,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预测是正确的,但真实信念任务上的预测则错误。如果儿童真的可以运用规则而非信念来通过错误信念任务,那么用错误信念任务来衡量心理理论的有效性就值得怀疑,而基于标准错误信念任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可能需要重新评价和解释。目前,国内尚未见到对错误信念任务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本研究采用Ruffman的研究范式,对4至6岁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和真实信念任务上的表现进行比较,来探测儿童究竟是如何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被试来自深圳市一所普通公办幼儿园的67%幼儿,其中有5人未能完成实验,因此有效被试为62人(女32,男30)。4岁组22人,平均年龄4.73岁(4岁1个月至4岁11个月);5岁组21人,平均年龄5.35岁(5岁1个月至5岁11个月);6岁组19人,平均年龄6.23岁(6岁1个月至6岁8个月)。
2.2 实验材料和程序
两个形状不同的盘子,其中圆盘子里装的是红色的糖果,方盘子里装的是绿色的糖果。一个不透明的碗,一个高40公分的玩偶。向儿童介绍玩偶的名字叫丹丹,然后主试对丹丹说,姐姐要把圆盘子里的糖放到碗里,丹丹说知道了,然后就离开了。在错误信念任务(FB)中,主试把方盘子里的糖放到碗里。在真实信念任务中(TB),主试把圆盘子里的糖放在了碗里。首先问儿童两个控制问题以检查儿童的记忆情况:(1)姐姐刚才对丹丹说要把哪个盘子里的糖放到碗里?(2)姐姐实际上把哪个盘子里的糖放到了碗里?丹丹回来,问儿童三个测验问题:(1)知否问题(know):丹丹知不知道碗里的糖是什么颜色的?(2)想法问题(think):丹丹会认为碗里的糖是什么颜色的?(3)现实问题(reality):碗里的糖实际是什么颜色的?一半儿童先接受错误信念任务再接受真实信念任务,另一半则相反,两种任务之间休息10分钟。
3 结果
3.1 儿童在知否问题与想法问题上的通过率
所有被试均可以通过记忆问题与现实问题。对于知否问题,FB任务的正确答案为不知道,TB任务的正确答案为知道。对于想法问题,FB任务和TB任务的正确答案均为红色。首先,对年龄与知否问题的通过率是否有关进行检验。3×2的独立性χ[2]检验表明,在FB任务上,通过率与年龄有关,χ[2](2)=8.19,p<0.05。从表1可以看出,4岁组儿童的通过率明显低于5岁和6岁组儿童。在TB任务上,通过率与年龄无关,χ[2](2)=0.56,p=0.76。与FB任务的通过率相比,5岁组和6岁组儿童在TB任务上的通过率明显降低(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4岁:Z=-0.24,p=0.81;5岁:Z=-2.31,p<0.05;6岁:Z=-1.90,p=0.05)。其次,对年龄与想法问题的通过率是否有关进行检验,3×2的独立性χ[2]检验表明,在FB任务和TB任务上,年龄与想法问题的通过率均无关,χ[2](2)=2.43,p=0.29;χ[2](2)=0.14,p=0.21,4岁和5岁儿童在FB任务上的表现从通过率上要好于TB任务,但未达到显著水平(4岁:Z=-0.50,p=0.62;5岁:Z=-1.27,p=0.21)。第三,对儿童对知否问题的理解是否早于对想法问题的理解进行检验,2×2独立性χ[2]检验表明,除了6岁组儿童在TB任务上想法问题的表现好于知否问题外(Z=2.2,p<0.05),各年龄组儿童在知否问题与想法问题上的通过率并无显著差异。
表1 儿童在知否问题与想法问题上的通过率(%)
知否问题想法问题
FB TB FB TB
4岁组 59.163.668.259.1
5岁组 90.552.485.766.7
6岁组 89.557.984.284.2
3.2 儿童在知否问题上的反应模式
儿童在知否问题上的反应模式见表2。根据儿童在知否问题上的回答,可以把儿童的反应方式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正确反应,儿童在FB任务上回答不知道,在TB任务上回答知道。第二类是忽略推断,儿童不能理解推断可以作为知识获得的一种方式,不能利用盘子的形状来推断糖果的颜色,因此在FB和TB任务上都会回答不知道。第三类反应是一种“是”偏差,儿童对两类任务都做出肯定的回答即知道,这是一种自我中心式的反应。3×3的独立性χ[2]检验表明,χ[2](4)=8.75,p=0.068,达到边缘显著水平。从表2可以看出儿童在知否问题上的反应模式主要以正确反应和忽略推断为主,“是”反应偏差主要存在于4岁组儿童,5岁与6岁组只有个别儿童属于该反应模式,即使到了6岁,儿童正确反应的比率仍不足50%。
表2 儿童在知否问题上的反应模式
任务年龄组别
反应模式
FBTB 4岁组 5岁组 6岁组
正确反应
否知5(22.7)
9(42.9)9(47.4)
忽略推断
否否8(36.4) 10(47.6)8(42.1)
“是”偏差 知知9(40.9)2(9.5)2(10.5)
注:括弧中的数据是%。
3.3 儿童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方式
儿童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真正理解玩偶的信念,具有心理理论的儿童。这类儿童在知否问题上回答正确,在想法问题上回答也正确,即FB任务问题和TB任务问题均回答糖果的颜色为红色。从表3可以看出,各年龄组儿童因为真正理解心理理论而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儿童比例分别为9.1%,33.3%和47.4%,表明从5岁开始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是一个转折,但直到6岁儿童具有心理理论的仍不足50%。第二种是运用看见=知道=表现正确,没看见=不知道=表现错误的规则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这类儿童在知否问题上的反应模式是忽略推断,即在FB任务和TB任务上都回答不知道。在想法问题上FB回答正确(红色),但是在TB问题上回答错误,各年龄组儿童的通过率分别为27.3%,33.3%和15.8%,说明4~5岁的儿童依靠规则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儿童较多,而6岁儿童则较少。第三类儿童虽然通过了FB任务的想法问题,但无论是用信念或规则都无法解释。这类儿童究竟是运用何种策略或仅仅靠猜测而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目前还不清楚,各年龄组儿童的通过率分别为31.8%,19%,21.1%。从表中的数字表明,4岁组因真正理解他人的信念而通过FB任务的比例很低,而运用规则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儿童,6岁组的比例最低,5岁和6岁组儿童以其他方式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比例比4岁组低。但3×3的独立性χ[2]检验表明,年龄与儿童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方式并无显著关系,χ[2](4)=7.17,p=0.13。如果不管儿童是如何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儿童在FB任务上的通过率则大幅提高,各年龄组的通过率分别为68.2%,85.6%,84.3%。
表3 儿童通过错误信念的方式
年龄
4岁组 5岁组 6岁组
真正理解
2(9.1)7(33.3)9(47.4)
运用规则
6(27.3)
7(33.3)3(15.8)
其他 7(31.8)
4(19.0)4(21.1)
合计15(68.2) 18(85.6)
16(84.3)
注:括弧中的数据是%。
4 讨论
4.1 儿童在知否问题上的反应模式
本研究发现,儿童在知否问题上存在三种性质不同的反应模式,与Sodian和Wimmer的研究结果一致。4岁儿童主要表现为“是”反应偏差和忽略推断。“是”反应偏差的儿童在TB任务上回答正确,但在FB任务上却回答错误,表明他们并不是基于了解玩偶的信念或知识状态所做的回答,而是一种自我中心式的反应,他们自己知道就以为玩偶也知道,说明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心理与他人的心理进行区分。忽略推断的反应模式在各年龄组儿童中都占有较大比例,他们尚不能理解除感知外,交流与推断也可以成为获得知识的途径。即在TB任务中,玩偶虽然没有看见碗里的糖果颜色,但是玩偶根据姐姐要把圆盘里的糖放到碗里以及圆盘子的糖是红色的这两个条件,是可以推断出糖果颜色的。从5岁开始,有超过40%的儿童开始理解推断可以作为知识的来源,因此做出正确的回答,但到6岁做出正确反应的比例仍不足50%,这说明含有推断成分的任务相对来说是较为困难的,Miller等人[8] 对4、6和8岁儿童的研究也发现,作为信息的来源,推断比感知与交流任务更为困难。
在错误信念任务中,研究者通常是将想法问题(Maxi认为巧克力在哪里)或预测问题(Maxi会到哪里找巧克力)之一作为测试问题,研究发现二者并无显著差别[9,10]。廖渝等人[11] 在研究中加入了知否问题,发现前者比预测问题简单,并因此认为二者反映了心理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但是本研究未能得出同样的结论,本研究发现对于4~6儿童来说,在FB任务上知否问题和想法问题的通过率无显著差异。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第一,廖渝等人在检验知否问题与预测问题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时,没有将年龄这个重要变量进行控制,他们的结果显示在知否问题与预测问题上,均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因此,他们所发现的儿童在知否问题与预测问题表现上的差异很可能是年龄差异导致的,而非两个问题之间的差异。第二,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儿童是可以通过忽略推断或运用规则获得FB任务上知否问题或想法问题的正确答案的,会不会是因为两个问题混入了这类儿童的答案而导致差异不明显呢?为此,我们又对儿童在知否问题上属于正确反应的比率与真正理解FB任务的比率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二者仍无显著差异(4岁:Z=1.73,p=0.08;5岁:Z=1.41,p=0.15;6岁:Z=0,p=1)。本研究还发现6岁儿童在TB任务上的想法问题的成绩好于知否问题,可见知否问题并不必然比想法问题或预测问题简单,二者属于心理理论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观点还缺乏有力的证据。
4.2 儿童通过错误信念的方式
随着心理理论研究的深入,错误信念的效度问题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如果儿童可以运用规则而非信念来通过错误信念任务,那么儿童真正具有心理理论的年龄可能要比目前普遍认为的4岁左右要晚。本研究通过比较4~6岁儿童在FB和TB任务上的表现证实儿童的确可以通过信念以外的方式通过FB任务。
本研究发现,如果按照标准错误信念的范式以儿童能否通过想法问题或预测问题为指标判断其是否具有心理理论,则4岁儿童已经有心理理论了,他们通过想法问题的比率高达68.2%,5、6岁儿童的通过率更是超过80%以上。但是如果对儿童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就不那么乐观了。我们发现儿童真正是基于信念而通过FB任务的比例是很低的,6岁儿童也只有47.4%的通过率,从本研究结果来看真正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可能要更晚一些。儿童真正获得心理理论必须要了解他人的信念,这些信念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并做出与这些信念一致的预测,本研究发现有少部分儿童是可以达到这个水准的,当玩偶具有真实信念时,儿童做出了与之相符的预测,当玩偶具有错误信念时,儿童也做出了与该信念一致的预测。即这些儿童可以成功通过FB和TB任务的想法问题。
本研究也发现有部分儿童是通过运用规则来通过FB任务的想法问题的。这些儿童在知否问题上的反应模式是忽略推断,他们对知识获得的条件还停留在知觉通达(perceptual access)的水平上,尚未理解人们也可以通过推理来获取知识。这部分儿童首先运用了第一个规则即没看见等于不知道,对FB和TB任务的知否问题均回答玩偶不知道糖果的颜色。进而运用了第二个规则即不知道等于表现错误来通过FB任务的想法问题,但是运用这个规则时在TB任务上会得到错误的答案。正是由于部分儿童运用规则进行预测,才导致了儿童在TB任务上的通过率低于FB任务。心理理论的理理论(TT)认为儿童对心理的理解类似于科学理论的作用。理论的功能是对事物或现象做出解释和预测。在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会形成关于心理的一些理论并运用它们来解释和预测心理状态,如果这些理论本身错误或受到误用,就会导致解释与预测上的错误[12]。理理论还认为对同一事实或现象,具有不同理论的儿童会给出不同的解释和预测。儿童的理论与科学理论一样,具有动态特征,即会发展变化。在早期,儿童形成的是基于知觉的理论,会忽略反证,但是这种理论只在有限的情境中正确,儿童最终会修正和重组知识并形成基于信念的新理论[13]。本研究发现,有些儿童是基于没看见等于不知道的规则对FB和TB任务进行推断的,由于这个基于知觉的规则本身错误,因而在TB预测问题上错误;而基于信念推断的儿童,则正确地做出了预测,这一结果是与理理论的假设是一致的。
本研究还发现部分儿童虽然通过了FB任务,但在知否问题与想法问题上没有表现出任何规律性,无论是根据信念还是规则均不能解释,我们认为这部分儿童很可能是通过猜测或其他未知策略来通过FB任务的。
虽然在本研究中,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方式与年龄并无显著的关系,但是从通过率的百分比变化上看,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发展的趋势,即儿童首先是通过猜测或其他一些低级策略,然后发展至运用规则,最后是基于对信念的理解来通过FB任务的。4岁组只有个别儿童是依据信念通过FB任务的,5岁组依据信念与规则的比例相等,只有到了6岁,基于信念通过FB任务才成为主流,这与Ruffman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的。本研究显示,如果仅用标准错误信念的想法问题来检验儿童是否具有心理理论,很可能会高估儿童的心理能力,造成过多的假阳性。本研究证明了儿童除信念以外亦可以运用规则来通过FB任务,那么儿童是否还可以运用其它策略来通过FB任务?儿童通过FB任务的策略发展模式是怎样的?儿童在FB信念任务上的正确得分究竟意味着什么,又该如何进行解释呢?未来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5 结论
通过比较4~6岁儿童在FB和TB任务上的表现,本研究发现儿童在知否问题上存在正确反应、忽略推断和“是”反应偏差三种模式。儿童通过FB任务的方式也有三类:基于信念、基于规则,以及其他(可能是猜测或其他策略)。儿童在知否问题与想法问题上的通过率并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