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的动因及其理论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一直是世界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据联合国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2000年跨国并购交易额占世界直接投资交易额的90.01%。跨国并购的兴起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重视,目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研究仍然是跨国公司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其中,跨国并购动因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因为现象背后所孕育的动因是任何理论研究所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跨国并购的动因是指跨国公司实施并购行为的动机和目的。跨国并购行为面临不同的东道国、行业和目标公司,其具体动因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跨国并购是多动因综合推动、动态平衡的结果。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这种区别背后的共性,以寻求更大范围地推广、运用。跨国并购是企业并购跨越国界的发展,然而影响国内并购的动因是否适用于跨国并购,却还有待进一步地实证检验。近年来,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动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目标公司价值低估、获取财务协同效应、适应国际环境变迁、获取市场势力、获得规模经济性、传递或获取厂商优势,以及获取速度经济性。
一、目标公司价值低估
由于东道国股票市场低迷、汇率下降引起目标公司价值低估,是推动跨国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
Gonzalez,Vasconcellos和Kish等学者发表《跨国并购:价值低估假说》,分析证明了目标公司价值低估是跨国并购的动因之一。他们采用1981-1990年外国投资者并购美国76家企业样本,并利用q比率研究价值低估学说对跨国并购价值低估学说的适用性。首先,建立企业并购可能性的对数模型(logit model),再以被并购前企业的账面价值为基础,考虑新建设备、通货膨胀率、技术进步带来的费用节省率等因素,计算出该企业的重置成本;用该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的股票市值代表其市场价值。结果表明,被并购者的q比率同该企业并购的可能性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即该企业的q比率越低就越有可能被并购;另外,并购者的q比率同其实施并购的可能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该企业的q比率越高就越有可能进行并购扩张。这些基本结论同国内并购一样,证明了目标公司价值低估是跨国并购的一个动因。
由目标公司价值低估推动的跨国并购在一定时期、一定国家大量存在。例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疲软,股市低迷,就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者;亚洲金融危机后的1998年,发生在韩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跨国并购大量增加,表明外国投资者利用东道国货币严重贬值,大肆低价收购目标企业,获得价值低估的资产;近年来日本货币贬值、经济衰退,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者,使日本成为世界跨国并购活跃的市场之一。但是,目标公司价值低估对跨国并购动因的解释有局限性,例如,它难以解释近10年来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股票市场整体价格大幅上扬与美国、欧洲跨国并购浪潮共存的现象。
二、获取财务协同效应
国内企业并购理论认为,由于税收、会计处理方法以及有关企业并购的法规不同,企业可以从一些并购中获得货币经济利益,这种收益是通过财务运作带来的,被称为财务协同效应。获取财务协同效应是企业进行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获取财务协同效应,常见的情况是通过对亏损企业的并购,在合并财务报表时,母公司的盈利和被并购企业的亏损相抵扣,从而实现减少税收的目的;在并购盈利企业时,通过互换股权或股权和现金收购结合,也可以在企业扩张的同时减少开办费、投资收益所得税等,实现避税。在企业跨国经营中,财务协同效应不仅体现在以上方面,其研究范围扩大到了基于东道国和母国税率差异、会计政策差异给企业并购带来的影响。这是由企业跨国经营所特有的跨国性决定的。
Manzon、Sharp和Travlos对美国海外并购的纵向研究表明,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行的海外税收抵扣政策(FTC,即Foreign Tax Credit),促进了其海外并购的发展。Duune和Ndubizu对比了美国与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税收、会计政策,发现允许分期摊销商誉的会计政策促进了跨国并购的发展。
对于跨国公司并购亏损企业,实现所得税的税前抵扣这一理论问题,西方学者研究较少,在文献检索中,我们没有发现相关的论述。这可能是由于跨国并购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且并购也大多发生在一些盈利和较大规模的企业之间。但是,在东欧、东亚和中国等一些处于经济转型和企业转型期的国家,跨国公司兼并一些亏损企业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值得在理论上予以关注。
三、适应国际环境变迁
跨国并购适应国际环境变迁的动因,是外国投资者对国际环境变迁战略反应的结果。
1994年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国际环境变迁促进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的迅速发展,是跨国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这些环境变迁包括:1.竞争加剧,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政府采取促进并购的有利政策;2.竞争加剧和全球化进程加快条件下的较高效率;3.获得技术与降低研究开发成本;4.对欧洲共同体统一大市场计划做出的反应;5.许多发达国家80年代采取了金融自由化政策,这使低成本融资选择成为可能;6.80年代后半期经济繁荣期间,发达国家出现的新的投资机会。其中前3个因素将对跨国并购市场的长期发展产生影响。
国际环境因素的变迁是国际政治、经济、政策变化的集中体现,它推动了跨国并购的发展。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韩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纷纷制定措施,在行业准入、审批程序、税收等方面鼓励跨国并购,促进了跨国并购的发展,1998年这些地区发生的跨国并购占整个亚洲的73%;20世纪90年代,美、欧等国相继放松了对电信、金融业的进入限制和并购监管,而这两个行业正是跨国并购发生最多的行业。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促进了跨国并购的发展,例如美国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后,引发了美国企业对墨西哥企业的并购浪潮,1998年欧盟成立,当年欧洲内部发生的跨国并购增加了30%,并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跨国并购最多的地区。
西方学者对环境变迁与跨国并购的关系还没有专门的文章论述,这可能是因为国际环境因素主要涉及到政府外资政策、对并购的监管政策、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和新技术所带来的内部协调管理成本的下降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对跨国并购的影响,可以从近年来主要西方国家放松对跨国并购、资本进入的行业限制与跨国并购迅速增加的事实中清楚地看出,而具体的量化和实证分析却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获得市场势力
市场势力论认为,通过企业并购可以减少竞争对手,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对市场环境的控制能力和长期获利能力。惠延顿的经验研究表明,大公司的利润变动率比小公司小,受市场环境、行业发展变迁和技术革新的影响相对较小,这就说明了企业规模、稳定性和市场势力三者存在密切的关系。当前的跨国并购是以横向并购为主要方式进行的,从1987-1999年间,全球跨国并购有54.4%是横向并购,其增强市场势力的动机十分明显。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资本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又进一步促进了资本输往国外,参与国际竞争,用以扩张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势力。通过跨国并购获得市场势力,实现市场垄断的动机表现的很明显。根据欧洲共同体委员会的调查资料,在1990-1991年度,欧共体12国的跨国并购已知动机的共491起,其中为了加强市场地位的174起,为了扩张势力范围的100起,也就是说,在这些并购中,有55.8%是为了加强市场势力范围和市场地位,其中,1987-1988年跨国企业并购的已知动因的124家,有70家是为了加强市场垄断地位,54家是为了扩张市场势力。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一些超过10亿美元的大型跨国并购频频发生,仅1999年就发生了109起,还发生了一些行业巨头之间的并购,例如英国沃达丰电讯(Vodafone)收购美国Airtouch电讯、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收购英国劳斯莱斯汽车公司,这表明,获取市场势力是跨国并购,尤其是一些大型跨国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日益国际化的市场和竞争环境要求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获取更大的市场势力,而跨国并购是短期内获取市场势力的最佳途径。
五、取得规模经济性
对国内并购的研究表明,企业并购有助于实现企业合理的规模经济性(economy of scale)。规模经济性是由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筹供的规模经济、技术的规模经济、生产的经验曲线以及范围的经济性体现的。
获得规模经济性是跨国并购重要的动因之一。Caues研究了技术的规模经济性问题,他通过对生产同一产品的6个不同国家的6个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其中一个企业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但是价格上的优势却被运输成本抵消,这家企业只有兼并另外5个国家的企业,形成统一的跨国公司,才能更为有效地利用新技术,提高企业的效率。目前,跨国公司的R&D支出较高,一般占销售收入的5-15%,庞大的技术开发费用促使许多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并购,扩大生产规模,在更大规模的基础上分摊技术开发成本,实现技术的规模经济性。
一些大型跨国并购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例如1998年12月1日,德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动用101亿美元收购美国第八大银行信孚银行的全部股权,合并后的银行总资产将达到8200亿美元,成为新的全球最大的银行。两家银行合并后,在世界各地的雇员将达到96000多人,预计将裁减其中的5500个职位,从2001年起,每年大约能节省10亿美元(17亿马克)的成本,2001年德意志银行每股利润可增加10-15%。
跨国并购还是实现筹供经济性的重要手段,日本麒麟啤酒收购珠海啤酒厂后,利用其全球化、批量采购的优势,不仅保证了啤酒花、小麦等原料的质量,而且降低了采购成本。
六、传递或获取厂商优势
无论是传递还是获取厂商优势,最终目的都是通过经营协同效应的发挥,提高效率,实现2+2>4的作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认为,厂商优势主要体现为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能力、知名品牌、组织能力等方面。通过跨国并购,具有厂商优势的外国投资者可以将这些优势移植到目标企业中,提高目标公司的产品技术和生产品牌的知名度,利用管理能力优势更加有效地组织企业经营,实现对原有内部资源的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从而实现经营协同效应。可见,跨国并购具有传递厂商优势的动因。例如日本本田汽车并购原广州标致后,不仅引进了本田公司在美国最新推出的具有20世纪90年代技术的先进车型,改造了原来的生产线和发动机车间,而且引进了看板管理、零库存管理、质量控制等先进的管理制度,实现了厂商优势的有效转移。
由于受到更大的文化差异、东道国陌生的经营环境和东道国政治风险等影响,跨国并购面临更大的风险,为了减少这种风险,跨国并购通过传递厂商优势、获取经营协同效应的动因比国内并购更加强烈。Brouthers通过对日本企业在欧洲的并购活动研究,发现扩散企业技术、品牌、管理等厂商优势是促成最终并购的重要原因。
此外,实证分析表明,获得厂商优势也是跨国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出于获得厂商优势的跨国并购屡见不鲜,例如德国大众公司对英国劳斯莱斯汽车的并购,很大程度上是其看中了劳斯莱斯公司强大的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和拥有世界领先的发动机生产技术;1998年,美国强生公司收购瑞典德普伊矫正产品制造公司,其主要动因也是获得德普伊公司控制的矫正产品技术。
七、获取速度的经济性
按照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的论述,企业可以通过加快库存、销售、生产的速度,提高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所谓的速度经济性。速度经济性表明,若将企业看成一个资源转化的系统,则企业的经济效率不仅取决于转换资源的数量,而且取决于资源转换的时间及速度,靠加速交易过程带来成本的节约。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迅速获得目标公司的生产、销售、研究与开发能力,从而加速这些资源在生产循环中的流通,获取速度经济性。
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使跨国公司在进入东道国市场时的时间变得更加重要。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市场,采用跨国并购是最快的一种进入方式。跨国并购可以快速建立生产能力、销售网络,获取市场筹供能力,从而比新建更快地在东道国建立生产能力,这样既可以防止东道国原有厂商的报复性行为,也可以对后期进入的其他跨国公司构成威胁。同时,技术升级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已经成为当今一大趋势,新产品如果通过新建的方式在东道国扩散,可能面临更大的产品升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采用并购的方式建立同样规模的生产能力比跨国新建要快得多,通过跨国并购可以获得速度的经济性。
在跨国并购的动因中,速度经济性对于推动跨国并购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无论是获得企业的规模经济性、传递企业的厂商优势,还是获取市场势力,都无法解释跨国公司为什么不选择新建,而通过并购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因为这些动因同样可以推动跨国新建的形成。但是如果考虑到速度经济性的影响,这些动因对于跨国公司并购的推动作用就变得明显了。正因为如此,联合国的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速度经济性是推动跨国并购最重要的动因。
八、小结:跨国并购是多因素推动、综合平衡的战略扩张行为
跨国并购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它既是企业通过并购实现扩张的一种方式,又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从以上研究的结果看,跨国并购的动因与企业并购的动因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目标公司价值低估、获取财务协同效应、获得规模经济性等。但是这种相同并非因为跨国并购是企业并购的一种形式,而理所当然地认为二者的动因是相同的。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使跨国公司在进行并购决策时,不仅面临着国内并购所要面临的问题,而且要受东道国的外资政策、税收政策、行业结构、竞争状况的影响。因此,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要复杂得多。
目前,跨国并购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完整的产业结构和市场设施、丰富的目标公司资源促成了这一趋势的发展。跨国并购动因的研究也主要是以发达国家为对象,而对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动因的研究还很少。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将跨国并购作为引进外资的重要方式,在政策、开放领域等多方面鼓励跨国并购。还有一些国家,例如东欧市场转型国家,积极推动跨国并购改造原有的国有企业。因此,外资并购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动因研究值得在理论上予以关注。
从以上分析还可以看出,跨国并购的动因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的并购对象,不同的跨国公司采取并购行为的动因不尽相同。目前,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完全解释跨国公司并购的动因行为,跨国并购是多动因共同推动的结果。在以上分析的跨国并购动因中,适应国际环境的变迁、获取规模、财务、速度经济性,取得和扩散厂商优势,增强市场势力等带有明显的战略倾向,因此,从本质上讲,跨国并购是跨国公司为了获得长期的国际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扩张行为,带有明显的战略意图。跨国并购是基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多因素推动、综合平衡的结果。
标签:世界投资报告论文; 并购动因理论论文; 协同效应论文; 目标公司论文; 跨国并购论文; 企业并购风险论文; 纵向并购论文; 并购融资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规模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