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贡献与中国经济增长_经济增长论文

产业贡献力与中国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增长论文,贡献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产业贡献力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长,既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量来表示绝对的增长水平,也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相对的增长水平。严格地说,这里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但也不排除用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反映经济增长的做法。无论如何,经济增长实质上就是一个总量指标,研究的核心乃在于如何最大化地促进经济总量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早期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们从完全竞争均衡状态出发,通过边际分析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量最终归于是由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或技术变化等因素引起的。但并不曾把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问题联系在一起。

然而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竞争均衡从未真正实现过,或许它只能被看作是一个转瞬即逝的点而已。因此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观点的脆弱一面就完全暴露出来。当我们把新古典不现实的竞争均衡拉回到现实的非均衡为常态的经济运行之中时,就会发现各个产业甚至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之间从未有过相等的边际收益,并且各个产业产值之间的比例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动之中。于是,另一种“更为广泛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生产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生产结构的变化应能更有效地对技术加以利用。”(注:霍利斯·B·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2页。)20世纪5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提出和证明:经济结构(主要指产业结构)随经济增长和发展而变动,并且反过来作用于一国的经济增长的观点。而这种观点,经过库兹涅茨、钱纳里等著名经济学家们的杰出的工作,已经为各国经济学家们所普遍接受。由此也表明,经济增长必然能够通过一定的分解得到各个产业贡献程度的具体情况。

一般来讲,一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应表现为三大产业的增长的加权之和。显然,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将取决于各个产业增长速度的快慢和权数的大小。一旦产业增长速度或权数发生变化,经济增长也会发生相应变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得出以下关系式:

其中△Y[,t]、△Y[t][,i]分别表示t时期GDP的增量和各产业产值的增量;代表(t-1)时期的CDP、和各产业产值。从其推导结果来看,为t时期第i产业的经济增长率,它主要是由i产业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创新程度等因素决定,可将它们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指标反映(t-1)时期的分别以三次产业界定的产业结构状况。通过公式,我们不难发现,国民经济增长确实与产业增长和产业结构有关。文中将所分解出来的各个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状况称为产业贡献力。

从理论上讲,产业贡献力的大小是由各个产业的增长方式所决定的。而问题一旦涉及增长方式就不可避免地要分析引致产业经济增长要素投入的贡献状况。尤其是对投资方式的探讨。一般来讲,投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只注重对物质资本投资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投资,如基本建设投资;另一种则在强调对物质资本投资的同时,也注重人力资本、R&D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果均已表明,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采用第二种投资方式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通常会取得比采用第一种投资方式更高的投资效益。因此,研究产业贡献力问题就必然要深入分析三次产业劳动力、投资因素对产业增长的影响。在本文中笔者尝试性地对我国投资结构进行分解,着重研究体现物质投入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体现技术更新和改造状况的更新改造投资对各个增长速度变化的贡献状况。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贡献

从1981年到2001年21年间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率呈现出很大的波动,并且这种剧烈的波动与三次产业贡献水平的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能够对这一问题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感性认识,根据历年三次产业贡献水平和国民经济名义增长率的实际数据,笔者计算了它们彼此之间的依存关系(见表1)。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显著地依赖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贡献水平的变化,而对于第一产业的依赖已经不是十分明显。换言之,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产业间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此外,从三次产业之间贡献能力的关系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具有高度的正相关联系,即二、三产业贡献力具有一致性的变动的趋势;而二、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贡献能力的联系相对不是十分紧密。这就充分说明,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产业的贡献能力产生了分化,而且产业间贡献力的增长也有着向二、三产业集中的趋势。

表1 GDP名义增长率与三次产业贡献力关联系数矩阵

如果将中国21年的经济发展实践划分为以5年为一个单元阶段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出三次产业贡献力变动的特点。在此设每一阶段的GDP增长率变动设定为100,以各产业占据其份额来表示它们的贡献份额。(见表2)

表2 中国经济增长率若干产业贡献份额状况 单位:%

表2清楚地显示出:(1)三次产业贡献份额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动,一方面第一产业贡献逐步下降,由1981~1985年代的28.73%下降到1996~2001年代的8.15%,下降之份额达到2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二三产业贡献份额快速增长,同期第二产业贡献份额增长17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仅仅上升了3个百分点。由此表示,中国第二产业依旧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是,值得说明的是,9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前期相比,第一产业贡献份额下降近3个百分点的同时,第三产业第一次以大幅度贡献份额的扩张优势(近6个百分点)超过了第二产业贡献份额的扩张程度(近2个百分点)。可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从第二产业内部粗分的行业来看,工业依旧是贡献力集中的产业,而建筑业虽然贡献份额有所提高,但20年来扩张的程度并不大,仅2个百分点。(3)按照标准的划分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在实践中它被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据此,笔者尝试性地分析了该两大部门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能力的状况。数据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逐步成为第三产业中具有主导力量的一方,而流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逐步走向衰落。

既然第三产业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上开始显示出强劲的作用,因此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到第三产业内部的行业构成来探讨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变化情况。从表3可清晰地看出第三产业虽然是一个门类大而宽泛的产业部门,但其对经济增长贡献力较大的产业部门却集中在商业、金融保险业和服务业上。从贡献率变动速度的角度分析,第三产业中服务业、房地产业和科技教育文体事业逐步成为快速发展起来并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行业部门。

表3 第三产业产业内部各行业对本产业增长贡献份额单位:%

三、各产业增长贡献的弹性分析

所谓弹性是指经济增长率与各具体指标(如工资、投资等)增长率的比值。一定意义上讲,弹性数值越大,表明该种要素对推动经济增长率提高的作用越低;弹性数值越小,则表明该要素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此外,在文中笔者运用工资总额的增长率来表示劳动力的贡献状况,总投资则反映除劳动力外其他要素的作用。而基本建设投资是实物资本的体现,更新改造投资则反映体现资本设备技术变动状况的指标。

1.中国经济增长的弹性分析

表4数据表明:(1)相对于工资增长幅度,投资增长的程度逐步加快。除了80年代中期的一段时期里,工资出现高速增长的趋势外,其余三个时期投资增长速度均大大高于工资增长的速度,资本对于劳动力的替代能力正在逐步加强。中国的经济增长正不断地由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向资本密集性增长方式转变。(2)增长-工资弹性的数值呈现V字型变化趋势,表明在80年代中期的一段时期里,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劳动力驱动的,尤其是名义GDP的增长更是以追加货币工资来实现的,而90年代以后,劳动力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降低。尤其是在1998年由于通货紧缩和内需不足的影响,增长-工资弹性数值为负,充分说明劳动力对当年经济增长几乎没有什么贡献;但是到2001年为止,该指标又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反而有所回升。(3)与增长-工资弹性变动趋势相反的是,增长-总投资弹性呈现出倒V型走势。这恰好表明,中国在放弃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的途径之后,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得到强化。比如,1998年增长-总投资弹性为0.28,是历史的最低水平,足见该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拉动作用。(4)从增长-更新改造投资弹性和增长-基本建设投资弹性的数值来看,两者的变动趋势基本相似。即呈现为倒V形态。所不同的是,在80年代的两个阶段里更新改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高于基本建设投资的贡献程度,表明在80年代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与现有技术水平的改进和提高有着重要的联系。而在90年代以后,基本建设投资开始对经济增长发挥出主要的贡献力量。这一点从两组数据的弹性值的大小比较就可以看出来。从具体的年份1991~1997年间,基本建设投资基本上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而在1999年以后,更新改造投资又发挥出了较高的贡献力。

表4 中国经济增长相关弹性数据表

2.中国三次增长状况的弹性分析

(1)第一产业的投资力度相对于本产业工资上升的幅度而言,在90年代以前很小。从90年代以后,投资力度大大加快,尤其是1996~2001年期间,投资的上升幅度更是快速,几乎是工资平均增长率的27倍。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投资中主要是基本建设投资的规模快速成长了,而更新改造投资在该时期反而萎缩了。虽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增长率相对于工资增长率也有较为一致的变动趋势,但二、三产业的投资增长相对于本产业工资增长的力度却明显小于第一产业的程度。尤其是,第三产业投资增长程度相对于90年代前期反而有所降低。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较为可信的解释就是90年代以来,劳动力大幅度地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在第一产业投资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一产工资总额增长缓慢,导致出现上述变动趋势。相反,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断提速,而投资却变动的较为稳定,故而出现二、三产业投资相对于工资增长速度不高的现象。这就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中国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迹象。(2)从第一产业贡献变化情况来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和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不断上升,基本呈现出直线的上升趋势;但相对而言,资本的贡献力在90年代以后开始超过了工资本身的贡献能力。表明,中国第一产业在90年代以后已经逐步进入了资本集约化经营的轨道上来。从投资的内部构成来看,很明显第一产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对产业自身的增长贡献要远远高于更新改造投资的贡献,可见虽然中国第一产业开始步入资本推动性的增长方式之中,但依旧停留在靠大规模增量资本的投入的方式中。第一产业的技术贡献能力依旧不高。(3)就第二产业各项指标所反映出的贡献力状况来看,一方面劳动力对产业增长的贡献呈现直线式的下降,另一方面总投资对产业增长的贡献力却呈现出小幅度的倒V型趋势,表明进入90年代以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第二产业的投资对本产业增长的贡献也开始有所下降。结合劳动力贡献下降的情况,我们不难观测出中国第二产业在90年代后出现了某种危机的征兆,很明显这与中国90年代以后进行企业改革产生大量国有企业不良运行的实际情况密切关联。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第二产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的根本原因乃是高速增长的更新改造投资的支持,而基本建设投资对本产业增长的贡献显然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4)从第三产业来看,整个改革开放20年来,第三产业的工资相对于自身产业增长的速度基本是稳中有降,但幅度并不剧烈。而总投资却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表明,投资驱动已经是第三产业快速成长的主要方式。结合投资的内部构成分析,可以发现第三产业在90年代以前基本是靠基本建设大规模投资推动的,更新改造投资所起作用甚微;而进入90年代以后,第三产业的更新改造投资开始发挥出主导力量,第三产业依靠技术改造推动自身增长成为显著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四、结 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强,而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却逐步弱化。其中,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依旧是工业,而建筑业的贡献力仍然比较低;第三产业从部门分类来看,服务部门的贡献力逐步加强,流通部门的贡献力却在逐步降低;从行业构成来看,虽然商业、金融保险业和服务业的贡献能力比较强,但服务业、房地产业和科技教育文体事业正在快速发展并成为推动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行业部门。其次,从要素的贡献力来看,劳动力的贡献在中国20年的发展中呈现出倒V型趋势,而总投资贡献能力却呈现出V型变动趋势。其中,体现资本规模的投资和体现技术设备改造的投资也都表现为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动曲线形态,但后者的贡献却在90年代后期的一段时期里低于前者的贡献能力。表明中国在向资本密集型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资本投入与技术升级在某种程度上产生脱节的现象。这一点在第一产业中也被清楚地体现出来。第三,从二、三产业的要素贡献状况看,第二产业更新改造投资的贡献能力逐步增强,而第三产业则从90年代以后更新改造投资的高贡献力开始发挥主导作用。所有这一切均表明,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三次产业已经初步具备了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

标签:;  ;  ;  ;  ;  ;  ;  ;  

产业贡献与中国经济增长_经济增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