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流电为中心的农产品冷链配送运行模式及动态机制_农产品论文

以DC为中枢农产品冷链配送的运作模式及其动力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枢论文,农产品论文,运作模式论文,机制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冷链农产品的需求和关注日益增加,对其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和注重营养价值的消费理念,不仅增加了对保鲜品、冷冻品的多样化需求,也引发了流通渠道向便捷化与快速化方向发展。这样,冷链物流与冷链配送便应运而生。

      海峰等(2013)指出“以大型农产品经营公司或加工企业为主导的物流模式,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的冷链物流运作模式,连锁超市为主导的冷链物流模式及以第三方冷链为主导的冷链物流模式”①为我国冷链物流主要运作模式。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由制造商或经销商主导,缺乏以配送中心(DC)为中枢的现代冷链物流模式的理论研究和运作实践,本文拟对传统冷链物流运作的拓扑结构阐释的基础上,旨在对以DC为中枢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拓扑结构及动力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为推动我国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冷链物流的兴起

      (一)生鲜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②。Akkerman等(2010)指出,农产品等食品配送至关人们的消费品质和安全[1]。冷冻、冷藏是保存生鲜品营养及维生素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处理过程中温度控制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影响食品质量的因素除了冻结前产品质量、加工过程、冻结处理、包装过程及储存的温度、储运时间等因素外,冷冻、冷藏配送过程的温度控制,也是影响冷链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即要保证生鲜品的品质,就必须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整个过程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③。为此,发展冷链物流对于保证产品的品质和食用价值以及减少污染与浪费势在必行。

      (二)农产品流通形态的变革

      Fischer等(2010)指出,在现代食品工业,生产、融资和营销日益国际化[2]。一方面,全球化连同营销技术的变革、消费趋势的变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全新的经济运作模式及相应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安全和品质日益受到国内外政府及各级消费者的重视。为此,需要对整个农产品等食品供应链进行控制,并要强化整个业务的跟踪和追溯。便利商店、超市、量贩店以及在线零售的兴起,势必带来分销渠道的变革。传统复杂的多层次渠道结构,就逐渐简化为从供货商经物流中心直接送至各零售点的渠道模式。根据Melo等(2009)的研究,采用配送网络的主要聚焦是降低开放设施的投入与运作成本[3]。以DC为中枢的物流运作,不仅顺应了流通形态的变革,而且可以依靠规模优势和专业化优势降低运作成本。与此同时,依据Prahalad(1990)的核心能力理论,DC作为生产方和买方的中介,不仅可以实现供、产、销物流的有机统一,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使生产商和零售商从繁杂的物流事务中解放出来,并将有限的资源用到核心业务上[4]。在使冷链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在分摊物流成本和各种损耗降低的同时,还易于提高消费者对易腐易烂、时令性产品的客户满意度和需求响应度,进而提高和强化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三)连锁经销体系的发展

      冷链品加工制造完成后,批发商、食品服务业者、零售商往往是食品通过供应链流入最终消费者的主要渠道(Akkerman,2010)[5]。对于零售业,大型连锁超市、小型便利店和专门店便成了新世纪的要角。特别是,大型连锁超市更加整合、更加集中。Chiu等(2013)指出连锁经销体系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在降低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的基础上,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而产生的[6]。为确保向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具有相同的品质和价格,常采用“统一采购、统一议价”的方式,为使每一环节皆能创造价值,连锁经营业者开始将配送工作委托给专业物流进行。

      专业的冷链物流企业不仅可以为连锁企业实现集中采购、集中存储、集中运输/配送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储存成本和输配送成本,而且可以有效地保持生鲜经营的规模和品类及品种的完整性④。

      (四)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需求

      Ahumada and Villalobos(2009)指出,对于食品等农产品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学术研究,仅仅停留在生产层次上是不够的,必须实现生产、分销、物流、消费的有效协调和管理一体化[7]。可持续地改进供应链流程和提高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将有助于降少风险和更好地对消费者需求作出反应。另外,更高的环境和社会标准有利于提高竞争力和互利合作关系。冷链物流作为一种专门的冷冻、冷藏农产品物流,便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形态的变迁以及环保要求应运而生。漯河双汇物流投资有限公司,夏晖物流(北京)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都是我国知名的专业化冷链物流企业。这些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必将推动我国冷链流通率、运输率和冷库容量的提升,既减少农产品自身的浪费,又保证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并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应。

      (五)政府的推动

      随着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ISO 22000标准等的制定,2008年我国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其中对食品生产、食品经营(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的安全标准等进行了规范。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渠道除了食源性疾病、化学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等,物流也不能游离之外。近十年来,中央及国家部委高度关注农副产品物流和食品安全,如,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10年发改委发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1年国务院发布的《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等。2013年颁发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上述一系列农产品冷链物流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为冷链物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三、传统冷链物流的运作模式

      (一)传统冷链物流系统的拓扑结构

      1.以大型生鲜产品制造公司或加工企业为主导的物流模式

      此类冷链物流业者是制造商为其商品配销所成立的物流中心(Manufacturing Distribution Center,MDC),往往以服务该制造业者为主,具有供货商数目较少、产品品项较单纯与配送量较大等特性。加工企业通过与农户契约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直接向上游生产基地或个体农户批量采购原材料,由上游生产者进行配送,在企业内进行专业加工,保证冷链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原生态价值,通过集中仓储和配送,由加工企业统一向各大专营店、超市和生鲜部门配送产品。有些生鲜农产品加工企业同时向上游和下游延伸,集种植、加工、仓储、配送、终端卖场销售为一体,这种全程流水式作业的物流模式不仅有利于集中指挥控制、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避免“牛鞭效应”,而且规模化运作能降低各环节的流通成本,实现专有资产利用率最大化。例如湖北方信恒丰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建立生鲜蔬菜生产基地采购网络、连锁销售网络和产区预冷集配中心,把握终端市场需求,从而逆向指导公司自有基地及合作基地的农民按时间、品种、数量进行生产,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这种物流模式中间环节少,加工企业是整个供应链的核心节点,属于推动式物流运作,由生产加工企业向下推动形成。这种模式信息反馈及时,市场灵敏度高,但冷链生鲜产品是较特殊的产品,容易发生变质,因此,该模式冷链物流半径小。加工企业在进行冷链加工管理的同时还要承担冷链配送管理,因此管理费用和物流费用都比较高[8]。MDC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MDC拓扑结构图

      2.以大型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为主导的物流模式

      此类冷链物流业者主要由销售渠道向上延伸而成(Wholesaler Distribution Center,WDC),该物流模式分为两个主要交易平台,即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由于销地批发市场在规模、服务范围、流通量等方面都比较大,所以该物流模式主要由销地批发市场运营商主导。个体农户直接进入产地批发市场,或者通过农业合作社以及加工企业将产品进行整合、简单加工,再流通到产地批发市场进行交易。各类生鲜农产品批发商作为中介者在产地批发市场进行采购,自营物流运输到销地批发市场进行分销,再通过零售商这一销售环节,使生鲜农产品顺利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由于批发市场运营商在需求拉动的条件下拓展了服务功能,建立了集批发交易、仓储保管、冷藏冷冻、流通加工、包装及配送为一体的综合化物流服务体系,因此零售商采购商品可享受批发市场的批量配送。例如广弘食品集团冻品交易中心是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冷冻食品综合批发市场,国内冷冻食品知名品牌商家纷纷驻场经营,成为带动全省、影响华南地区和全国多个省市的冻品购销集散地、价格中心、信息中心。

      批发市场在整个冷链物流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既是生鲜农产品集散中心,又是市场信息的汇集中心,是物流与信息流的中枢环节。批发市场将分散的个体农户统一到批发市场中,使小规模流通实现大规模交易。集约、专业、多样化的经营,有利于“菜篮子”产品的高效流通,贴近现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但这种模式中间环节比较多,流通成本也随之增加,由于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等行为因素的存在,加大了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WDC的拓扑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 WDC拓扑结构图

      3.以大型连锁超市为主导的物流模式

      大型连锁超市向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上游发展,其供货来源有两个:一是通过与生鲜产品经销公司、加工企业联合,与大规模养殖、种植基地的鲜活产品生产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由经销商经营物流配送;二是绕过经销商,直接与源头养殖基地或农业园区签订合同进行订货,由超市的自有配送中心进行采购和配送,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物流成本,让利消费者。下游流通渠道也有两个:一是消费者直接在超市卖场购买;二是通过第三方物流或下游自营物流给超级市场或个体商户供货。如上海联华超市,向冷链物流上游发展,自己种植蔬菜,养殖禽类和水产品等,并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形成了自有冷链物流系统。沃尔玛的一个配送中心可同时服务于周边100个商店的商品需求。

      这种冷链物流模式是需求拉动型的,它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即大型连锁超市既可以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又可以通过超级市场或个体商户间接得知产品消费情况,所以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大量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对此市场作出快速反应,将缺货和囤积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时源头生产商也能获取市场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及时调整生产方式,既能降低风险,又提高了各环节的收益。但大型连锁超市除销售冷链产品外,还有大量的其他商品,其核心竞争力是提升整体销售额和市场营销水平,如果仅在冷链产品方面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势必会拖垮整个超市的运营状况。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以超市为主导的生鲜产品物流模式拓扑结构图

      (二)传统冷链物流运作模式的缺陷

      1.产品损耗严重和运能浪费

      Parfitt et al.(2010)指出,浪费是食品链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9]。在我国,冷链品物流多数仍然采用没有温度控制的普通车辆运输和配送,仅水果蔬菜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超过食品生产总值的20%之多,“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高达20%~30%,腐烂损耗的果蔬几乎可以满足两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也分别达到了12%和15%”⑤。在印度,由于传统的和落后的储存及物流设施,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浪费率高达35%-40%(Joshi等,2012)[10],如此严重的浪费为加大物流技术进步和加强学术研究创造了很大空间。

      在我国,冷链品物流即使采用了温度控制的专用车辆,但更多的是单品温运输和配送。一方面,专用车辆造价高,同品牌和型号的车辆,专用车的购置和使用成本是普通车的2倍以上。另一方面,由于单品温车辆运能无法交叉使用,常温品、冷藏品和冷冻品必须单独运输、配送,在少量、多样环境下不仅会造成专用车辆使用数量多而带来的运能浪费问题,还会由于收发货次数多和开启车门频繁,产生热交换导致冷链品腐烂变质的问题。所有这些,都导致了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缺乏柔性和快速反应性

      Trienekens et al.(2012)提到食品行业是一个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动态行业[11]。这就要求迅速地调整战略和重构资源(Zhu et al.,2013)[12]。柔性是指企业为了避免浪费,在供应链内对农产品再寻找出路的能力(Bourlakis et al.,2014)[13]。柔性在食品链的后段,即输配送和交付阶段更是如此,因为缺乏柔性,不仅会带来食品自身的损失,而且会导致整个供应链所投入资源的浪费。同样的,反应性在冷链中也非常重要,反应性是指食品链的成员在沿链条进展的过程中避免产品浪费,进而向客户提供高交付能力的特性。它体现的是能否把顾客需要的产品在准确的时间和地点予以交付,实现产品的时空价值。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上、中、下游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供应链各环节的流动储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和整合,冷链品的营养性和食用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尤其是对于下游的生鲜经营者来说,不畅的物流信息,不仅难以做到及时了解整个物流过程,更难以全面掌握市场需求,也无从实现对冷链需求的快速、有效反应。

      3.限制了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发展持续性

      Gold et al.(2010)[14]和Miemczyk et al.(2012)[15]指出,企业要得以持续性发展,需要开发供应链伙伴,选择合格的合作伙伴并与之缔结长期的伙伴关系,以此获取供应链的长期核心竞争力。

      在我国,冷链农产品,如蔬菜、水果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1%-2%,且其中80%是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⑥。就物流运作而言,除了出口外,大部分的农产品冷链库存管理和物流配送业务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的,如光明冷鲜品、双汇、雨润等⑦。显然,物流不是冷链农产品生产企业和经销企业的核心能力。面对着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不断提高农产品进口准入标准,我国农产品出口在生产技术、产品品质和绿色包装等方面的壁垒日益严重,单个的生产/经销企业仅依靠自己的资源和能力,缺少与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合作,要提高冷链农产品品质、突破各种壁垒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就会如蜀道之难,可持续发展也会成为空谈。

      四、以DC为中枢的冷链物流运作模式

      (一)以DC为中枢的冷链系统的拓扑结构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运作是指整个产品链的流通中要以最低成本及确定的绩效标准和规定实现优越价值,物流运作的重要性也体现在易腐烂和即食产品中。食品业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行业,为了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要求企业具有快速的应变战略和资源整合能力,这样配送中心(Distribution Center)的概念就得以提出(Teece et al.,1997)[16]。配送中心是将生产商的产品分配到不同的零售商处的中枢点,通过加工、包装、运输、仓储等功能保证产品质量,节约运输成本(Rabinovich,2003)[17]。

      制造商/进口商的销售部门可以通过下游的直营单位、批发商、经销商等与零售商建立冷链农产品流通关系,但更多的是通过物流中心实现的,即众多的生产商和零售商放弃自营物流,由第三方物流承担上、下游的冷链农产品运输与配送。零售商向所属区域的配送中心发送订单信息,中心将管辖范围内所有零售商的订货信息实时汇总,向上游的生产商进行统一采购、运输。最后,配送中心按照每个零售商的订单要求将冷链产品进行简单分拣、装配后运送到零售商处。DC可根据零售商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仓储保管、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服务,并通过先进的系统提供JIT、定制服务、方案解决等增值服务。例如上海领鲜物流有限公司,在华东地区有19座配送中心,拥有大量常温、冷藏和冷冻库及冷藏车辆,配备先进的业务管理系统,包括仓库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电子标签分拣系统、GPS监控系统等。其拓扑结构如图4所示。

      通过配送中心的信息整合,有利于企业之间形成集中采购,由大批量订购而获得一定的价格折扣,从而降低采购成本;通过配送中心的并单装运,有利于实现整车运输,形成规模经济,降低运输成本;通过配送中心的货物集中以及拆单配送,使企业可以利用货物整合来平滑因需求不确定产生的库存积压或缺货风险;通过配送中心建立的强大的信息传递网络,各节点企业能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企业对市场需求快速响应,避免牛鞭效应造成的损失,缩短交货时间,提高服务水平。此外,配送中心设备设施专业化程度和管理水平较高,可有效地降低食品的变质率,保障食品的新鲜度及品种的完整性。

      

      图4 以DC为中枢的冷链系统的拓扑结构

      (二)DC为中枢冷链物流的交易费用理论基础及效率

      Da Silva(2005)指出合同化农业是农产品供应链系统发展和治理机制的发展取向[18]。要建立良性的合作伙伴关系,一体化、协作和契约就成了确保供应链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Karantininis等(2010)分析了纵向一体化和契约安排在强化企业创新行为中的作用[19]。冷链物流问题的一体化决策,包括仓储和运输过程及温度控制,都会影响产品品质和成本。市场、混合治理和企业三方面都会影响相关合同类型及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Fischer等,2010)[2]。

      根据Williamson的观点,冷链企业的物流治理结构,除了企业内部自营的纵向一体化(内部一体化)外,还包括从市场采购和物流外包的外部一体化[20]。物流外包,作为混合治理结构之一,是指冷链生产企业或销售企业以合同的形式,长期地将物流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比如委托冷链配送中心实施物流运作,属于高级的外部一体化。Shapiro(2007)指出,配送中心的规划决策典型地是以成本或利润为中心[21]。这里,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根据王淑云的前期研究[22],对冷链物流的DC运作机理及其效率进行剖析,如图5所示。

      

      图5 物流外包的费用效益及企业纵向边界的变迁

      纵坐标是指冷链品生产企业或销售企业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费用优势,横坐标代表的是运作冷链物流所采用设备资产的专用性。ΔC曲线指的是纵向自营物流与外部市场采购之间的最小生产成本差异,即ΔC=

-

,其中

代表冷链企业内部自营物流的最小生产成本;

代表冷链企业从市场上采购物流的最小生产成本。ΔT曲线代表了企业内部自营物流的官僚组织成本与市场交易之间的费用差异,即ΔT=

-

,其中

代表企业自营物流的交易成本;

代表企业市场采购的交易费用。

      

,该式代表了两种不同交易模式之间的总成本或总费用之间的差异,即为自营物流与市场采购的纵向边界。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加剧和合作竞争的愈加深入,不仅会导致曲线向上移动,也会导致曲线向上移动。曲线的向上移动在于,冷链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的核心能力分别是冷链品的生产与销售,物流运作往往不是他们的核心能力,这样,在物流运作管理、物流信息网络投入等方面将与外部第三方运作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曲线的向上移动在于,基于与物流伙伴之间建立起的合作关系是一种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关系,双方及时、畅通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既可减少各种履约风险又可抑制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这样,基于大量且长期的规模业务,加之交易条件的改善,其交易费用不仅大大低于基于单笔业务的市场交易,也会低于内部自营的官僚组织费用。当然,在降低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为实现外部供应链合作的前提,是要实现内部供应链的合作。通常情况下,降低的幅度会大于降低的幅度,其结果是曲线上移。如图5所示。

      随着曲线以及曲线的向上移动,曲线也将随之上移。变化后的曲线与横坐标相交于点,便为物流自营与市场采购的新边界。即,当资产专用性低于点,应选择市场交易,当资产专用性大于点,应选择物流自营。于两点之间,即由原来的内部自营变为交给外部市场,显然是一种混合治理结构,这里称其为物流外包。由图可以看出,物流外包区域的资产专用性居中,不太高,但也不低。

      1.蓄冷式多温共配的资产专用性适合外包区域

      一方面,随着农产品区域生产布局的细化,农业特色产区加快发展,生鲜农产品的区域规模化产出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农产品跨区域保鲜运输与配送;另一方面,农产品反季节销售快速发展,急需进一步提高专业化低温储藏保鲜水平⑧。

      蓄冷式多温共配,是以装载低温品的蓄冷保温箱或保温柜为载体,在配送中心由冻结机将可置换且适用不同品温的蓄冷板集中降温蓄冷(储存冷能),再把蓄冷板置入保温箱(柜)中,以维持冷链品所需的温度条件(可以让保温箱内维持一定的温度达12小时之久),并且利用一般货车运送⑨。由此可见,采用蓄冷式多温共配不需要专门的冷冻、冷藏车,只需要将蓄冷板置入保温箱(柜)即可,大大降低了冷链配送的资产专用性,使得冷链配送的资产专用性处于中等程度,具有很好的交易费用的理论支撑。

      2.以DC为中枢的冷链配送运作效率高

      农产品冷链配送中心向上衔接生产或加工企业,向下沟通连锁超市、饮食店和经销商等终端客户,作为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专业化中介,显然更利于满足大规模的农产品流通,而且还易于提高流通效率和效益。如图5所示,自K*作垂线交(ΔC′+ΔT′)于R,其长度就代表着物流外包的费用效益,即通过冷链配送外包,其费用减少了R。

      台湾的大荣货运为统一、全家、OK、莱尔富等便利店提供的多温共配服务表明,该配送方式实现节能40%以上,降低油耗12%左右。

      因此,我国冷链物流摒弃传统的运作模式,实施以DC为中枢的冷链配送模式势在必行。以DC为中枢的冷链配送模式,不仅可以获得费用效率还可以强化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①海峰(等):《我国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与运营管理模式》,《中国物流与采购》,2013年第22期。

      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2010年。

      ③王淑云,赵敏:《蓄冷式冷链物流多温共配的动力机制》,《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第2期。

      ④赵敏:《蓄冷式冷链物流的宅配模式研究》,烟台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⑤王倩,王淑云:《关于发展蓄冷式冷链物流多温共配的思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2010年。

      ⑦王倩,王淑云:《关于发展蓄冷式冷链物流多温共配的思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2010年。

      ⑨王淑云,赵敏:《蓄冷式冷链物流多温共配的动力机制》,《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第2期。

标签:;  ;  ;  ;  ;  ;  ;  ;  

以直流电为中心的农产品冷链配送运行模式及动态机制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