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调整对策研究_银行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调整对策研究_银行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结构调整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结构调整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商业银行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变化分析

1.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使商业银行内部经营因素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商业银行经营结构调整是其产权改革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商业银行经历了由财政性银行到国有专业银行,最后到完全现代意义的商业银行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建立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成为了真正按照“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运作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和经营理念的变化对自身的经营结构的调整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商业银行经营结构的调整是注重经济效益的体现。随着商业银行企业化运作的逐步完善,以经济效益为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逐步替代了计划经济时代企业运作的多元目标。经营目标的变化,必然引起经营战略的变化,经营战略的改变就必然要求经营结构进行调整。

商业银行经营结构的调整是业务创新、制度创新的必然结果。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传统的资金媒介和支付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商业银行为挤入新兴的金融市场而采取的业务创新、制度创新层出不穷,电子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使银行的业务脱离了传统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金融监管而走向一个新的领域。业务创新和制度创新要求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结构、业务比例结构、技术资金结构方面作出调整。

商业银行经营结构调整是银行综合服务功能的体现。银行属于第三产业,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是银行的内在特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竞争加剧,再一次掀起了银行的兼并浪潮,从而产生了一个个的“银行金融服务超市”,这些全能银行可以依靠其控股或全资拥有的投资银行、抵押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咨询公司,向客户提供包括存贷款、投资、发债、资产管理、咨询、电子服务、抵押、保险等服务内容,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使银行的综合服务功能得到完整的体现。内在服务职能的增加必然要求银行调整经营结构,这同样也是商业银行内在综合服务功能的外在体现。

2.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的变化

商业银行经营结构调整是适应外部竞争环境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在缺少竞争的情况下导致银行服务产品单一,服务质量较低,政府不得不设置大量壁垒,以分隔内外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逐步消除,在开放了的中国金融市场中,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的外资银行无疑将构成中国各商业银行的极大威胁。外资银行从规模、资本充足率、管理技术、金融服务技术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中国银行业要在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中,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就必然要调整现有经营结构,增强竞争力。

一言以蔽之,调整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结构是商业银行内在经营战略、经营理念的变化的要求,也是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发展而作出的积极调整。在目前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把资产结构调整、负债业务结构调整、中间业务发展作为经营结构配置等主要方面加以重点研究。

二、资产业务结构调整对策

1.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改变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性配置过分偏重于供给方的现状。发展消费信贷是扩大消费需求、优化资产结构、改善商业银行的效益的有效途径。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中居民储蓄存款约占全部存款资金的60%左右,而资产结构的构成主要是对工商企业、农业和基础设施为主的生产性贷款,消费信贷在商业银行的全部贷款中的比重很小,发展消费信贷有利于资产结构逐步多元化,稀释不良资产,降低信贷资产的结构性风险。应把发展消费信贷作为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战略措施。我国商业银行在消费信贷上起步较晚,近两年发展较快,发展潜力巨大,应作为调整结构、提高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抓好。

2.积极稳妥的发展投资业务,改变投资业务比例偏低的现状。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相对于放款业务而言,具有主动、灵活的特点;在投资业务中,尤其是债信好、期限短的政府债券投资,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发展投资业务要坚持依法合规,处理好积极拓展与稳健经营的关系,处理好风险与效益的关系。应组建专门部门,组织精干力量。当前首先应扩大国债、金融债、优质企业债的投资,今后随着政策的调整,在许可的条件下,进入基金、证券等领域。

3.压缩非盈利性资产比例。压缩非盈利性的资产比例要从非盈利性资产比例攀升的根源出发,建立商业银行内部各个分之机构、部门之间科学的利益分配和制衡机制,遏制各级机构在固定资产构建上的攀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内部资金调拨速度,压缩资金占用,积极清理回收各项应收款,及时处理抵债物资。

4.合理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合理解决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偏高的问题,需要从不良资产产生前前后后的一系列环节入手。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策略。

在放款环节上,加强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首先,消除新增不良贷款产生的社会因素,要明确国内商业银行的独立法人地位,维护社会信用秩序。其次,要完善和落实包括审贷分离、授权授信、资产三查等信贷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最后,要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不良资产剥离和处置机制,允许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转让。

针对目前现存的过高不良资产状况,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转化不良资产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配套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太完善,同时大部分不良资产都无法带来稳定的现金流的情况下,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可以作为我国目前实行的“债转股”方式的有效补充,可以充分利用公众投资和社会监督,首先使部分不良资产证券化不失为转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有效的补充方式。

三、负债业务结构调整对策

负债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基础,它的规模决定了资产业务的规模。商业银行正是通过负债业务,在给予负债一定的回报即利息的条件下,将社会闲置资本、货币储蓄以及一些短期货币资本作为银行的负债集中起来成为银行资产业务的来源。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由存款负债、借入负债和结算中负债组成。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结构的调整是商业银行经营结构调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得以有效实施的条件之一。对其调整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和金融市场体系的特征,采取以下调整策略:

1.转换观念并完善负债业务考核机制。强化负债风险意识,形成优化负债结构、降低成本的思想认识,做到既注重负债规模的增加,又注重负债结构的优化;同时,要完善负债业务考核机制,负债业务既要有增量指标,又要辅助以综合利率指标,在考核时以效益和质量为主。

2.以优化负债结构为重点,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一是降低负债成本,优化负债结构。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中储蓄存款所占比重过大,资金成本偏高的情况,在兜揽存款业务中,应大力组织低成本的活期存款等业务。二是坚持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对称原则,改善长存短贷现象。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根据负债的期限来确定资产的期限,尽可能使长期负债与长期资产、短期负债与短期资产对称平衡。长存短贷现象造成的利率配置颠倒,对银行经营效益影响很大。因此,商业银行也要在发展长期负债的同时,适当增加长期资产,以期逐步达到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对称平衡。

3.推进商业银行的负债证券化。允许银行存单、存折、金融债券等在资本市场上转让。它作为一种金融创新,除了有一定的投机性之外,也便于转让兑现,满足债权人的流动性需要;负债通过证券化可以随时转换成其他有价证券,十分灵活方便;同时它的交易溢出效应和较高的风险与收益都有助于活跃金融市场,扩大需求。

4.扩大商业银行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力度。金融混业经营为商业银行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筹资活动提供了可能。它将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广的资金来源,提供足够的资本以供周转,降低存款波动的不利影响,为满足全社会不断增长的贷款需要创造条件。

5.深化金融产品与服务手段创新。现代商业银行应能够提供各种适应客户需要的全方位的金融商品,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为此就要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扩大金融服务所涵盖的领域。

四、中间业务发展战略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直接承担或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产,以中间人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务,提供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的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统称为现代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着强烈的紧迫性。我国商业银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间业务做出调整和创新,才能迎合当今金融市场的新变化的要求:

1.要把中间业务调整放到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角度进行考虑。中间业务是关系商业银行生死存亡的重要业务,商业银行要研究中间业务发展的近、远期整体规划和奋斗目标,统一协调处理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的关系和中间业务各种具体业务类别的关系。

2.要从宏观环境和内部机制上提供适合中间业务发展的条件。在宏观环境上来讲,就是要商业银行努力寻求一个适合中间业务发展、创新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在市场上达成对中间业务重要性的共识;而在内部机制上,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中间业务风险预测、约束、防范、补救的风险机制,以及对中间业务的投入与产出的预测、衡量和约束的新机制,将中间业务全面纳入商业银行综合目标考核中。

3.在当前条件下,金融混业经营在全球范围内日渐扩展,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必须融合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优势,使其共同发展。对于商业银行的各种创新了的业务,也像普通商品一样需要逐渐地为消费者所接受,必然会产生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成本,为了更快更迅速地发挥中间业务的功能,商业银行应该优先发展中间业务的传统业务和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密切联系的中间业务种类,主要是代理业务。

4.巩固和发展审价和估价业务。这是传统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浮出水面后,商业银行对于开展审价和估价业务来说有技术上、人才上的优势。同时商业银行也要加强电子化、信息化建设,开发估价业务自动化软件、工程量计算软件等,商业银行立足于审价和估价业务,可以逐步发展工程监理和投资顾问业务,将商业银行的经营领域大大拓宽。

5.积极运用金融工具创新,开发出有潜力的中间业务新品种。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中有重要的作用,它是金融市场经济活动的直接对象,同时各种金融工具又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载体。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工具将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提供极有潜力的发展前景,诸如股票、基金、公司债券及长期公债等新型金融工具势必会同以往的商业票据、短期公债等一样极大地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蓬勃开展。为此商业银行要主动顺应金融市场新形势的要求,积极参与证券清算、充当科技贸易中介等业务,开拓利润空间。

五、商业银行经营结构调整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商业银行经营结构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一次创新,对推动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以经济学的观点贯穿整个经营结构调整过程的始终,即必须把商业银行内部的各种资产、负债、人员等视为基本的稀缺性资源去精心经营。受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很多人把银行资产看成是一种资金流动的媒介,而不是一种稀缺资源的角度去看待。随着社会资产金融化的发展,这种认识已经远远落后于实践的发展,现代金融活动不但保持了传统的中介作用,而且逐渐衍生为一种可以不依赖于真实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独立行为,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对社会发展产生更广泛、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把金融产业看作一个独立的产业看待,把金融企业中的一切资源看作一种稀缺资源去认真经营。

2.经营结构调整工作必须注重系统性,追求整体效能的发挥。资产结构调整既包括广义的货币和资金,也包括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更包括网络银行、金融衍生工具等新兴的服务工具。因此,结构调整要注意系统性,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片面割裂各种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造成结构失衡。

3.调整工作要注意连续性和稳定性,减少不必要的震动。银行结构的合理配置关系到社会金融资源的配置,对社会经济有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因此,在银行结构调整时,一定要坚持审慎的原则,作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预见、有补充的调整,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震动。

4.必须以市场原则去处理调整过程中的问题。结构调整中必然要触及已存在的事物,损害一部分既得利益,受到各方面的阻力。如何判断调整的对错非常关键。我们认为,以市场原则去判断调整方向的正确与否是唯一的标准,只有符合商业银行长远的经济利益的调整方案才是唯一合理的调整方案。

标签:;  ;  ;  ;  ;  ;  ;  ;  ;  ;  ;  

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调整对策研究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