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新模式的不懈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类社会论文,新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1999)04—0062—04
一
人类跨入近代文明社会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市场经济犹如一把利剑,斩断了束缚在人们身上的中世纪的枷锁,开启了人们理性智慧的大门,释放了蕴藏在人们身上的巨大潜能,把自然力日益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市场经济促发了思想启蒙运动,教导人们去追求个人利益与现世的幸福,让人们懂得了首先要为自己而活着,国家权力是人们让渡的,它必须为市民社会而存在,从而把千年不变的神权与王权踩在了自己脚下。
然而如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有积极的一面,也往往产生消极的一面。市场经济缔造的生活秩序就象自然界的河流一样,河水总是顺着“阻力最小的方向流动,能够冲掉的,即使是铁石矿,它都会冲掉,不能冲掉的,即使是一堆粪,它也要绕过。水闸、堤坎、侧路渠和排水渠是在人的理智和感情的倡导下建造起来的。这种理智和这种感情,在欧洲现代经济制度产生时可以说并没有在场”(注:转引自《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1卷,第360页。)。人们对自然法则的信守, 造成了人道主义目标的失落。社会财富在一部分人手中积聚起来的同时,却造成了严重的贫富不均、两极分化,强者对弱者的奴役在一种新的形式下发展起来。于是,人类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奋起对这种社会不公正现象进行谴责,并对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进行设想,这就导致了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
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原始的。它在满腔愤懑地揭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给千百万贫苦人民带来痛苦的同时,幻想的却是一个小农、小手工业者的平均主义、禁欲主义的社会,做的仅仅是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描写”(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8页。), 但它毕竟代表了人类思想对美好社会的最初探索。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市场经济的发展终于导致了巨大的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又促成了产业革命的到来。然而,产业革命在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同时,却也使社会矛盾、社会不公正现象更加凸显了:一方面是少数人的暴富,另一方面是多数人彻底失去了生产资料,陷入极端的贫困,他们享受不到现代工业带来的文明成果。恶性竞争导致了人们道德的更大的衰落,社会处于空前的无序和混乱之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改变现状、对更公正社会的渴望被大大激发起来了,从而开始了近、现代社会主义者探索理想社会发展模式的新阶段。
二
近、现代社会主义者的探索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即十九世纪初、十九世纪中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和十月革命后至二十世纪末。
第一个阶段:十九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探索。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分别诞生于法国和英国。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首先对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圣西门指出:“现代的社会真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的写照”,在这个社会中,“游惰者”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劳动者”却饥寒交迫,无以为生,“利己主义”已成为“一切社会阶级的通病”(注:《圣西门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7页。),经济的无政府状态是“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注:《圣西门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75页。)。傅立叶更是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相互矛盾的,每个人都处在同集体不断战斗的状态之中,雇佣劳动制是“复活了的奴隶制”,工厂是“温和的监狱”(注:《傅立叶选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6页。)。 欧文特别抨击了私有制,认为它“是各国的一切阶级之间的纷争的永久根源”,“过去和现在都是人们所犯的无数罪行和所遭的无数灾祸的原因。”(注:《欧文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4页、 13页。)他们的批判是对将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最高道德体现的各种资产阶级学说的有力驳斥,促使全社会去关注最下层劳动阶级的处境和利益。
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他们对未来社会理想制度作出了构想。圣西门把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叫实业制度或科学和实业制度。他最早清楚地看到了经济体制在现代社会事务中的支配作用,最早抓住了生产关系这一调节社会的关键因素,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并认为国家有责任对生产资料的使用进行规划和组织,以保持与科学发展的平衡。傅立叶把自己的理想社会叫作和谐制度或称法朗吉,它既是一个工作单位,又是一个社会单位。在法朗吉内,大家的收入和地位不一定平等,实行按劳分配。他希望大多数人既是工人、又是资本家,就多数工作来说,只要组织得当,就会使人产生兴趣,任何人都不必、也不应该做任何非自愿的工作。他反对利用国家的作用建立自己的制度,认为这一制度的基础是完全自愿的。欧文的理想社会的基层单位是公社,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理想社会的基础,他谴责竞争,认为它会导致剥削。他呼吁政府制定工厂法,以保护工人,要求国家采取措施,建立公社,以消除失业。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特点,正如上面提到过的,都意在改造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有的重视国家的作用,有的重视社会合作;有的反对私有制,有的则主张保留私有制。他们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进行试验,相信通过试验,由点到面,就能创造出一个新制度来。他们的试验都先后失败了,但却给后来的社会主义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第二阶段:十九世纪中叶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探索
继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后,尤其是在1830—1848年革命年代,社会主义运动呈现出纷杂的层面,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和解决方案层出不穷。
1834年,欧文主义的工会和合作运动失败后,英国社会主义的重点转移到了宪章运动方面。工人阶级要求实行男女公民选举和议会改革,以确保对财产进行公平分配,但宪章运动最终失败了。五十至六十年代,工联主义在英国兴起,英国工人运动演变成改良主义运动。
在法国,社会主义运动采取了新的形式。布朗基派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主张少数革命者夺取政权并以此建立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但它没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当时法国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流是路易·勃朗的学说和蒲鲁东的学说。勃朗把社会上的一切罪恶归因于竞争的压力,要求国家承认人们的劳动权,帮助工人建立“国民工场”以逐渐排斥私人企业和竞争,为此还要通过普选对国家进行改革。勃朗代表的是一种政府社会主义,他本人作为工人代表曾一度参加了资产阶级政府,但他的“国民工场”计划遭到了失败。蒲鲁东仇视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财产就是盗窃”这一名言。他主张通过组织生产、销售、信贷合作的办法,特别是通过建立生产合作社和“交换银行”的办法来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病,是互助论的倡导者。但他也主张保留个人的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用小私有反对大私有,反对国家,反对权威,反对用共产主义办法消灭私有制。
1840年,社会主义思想传到了德国。在与其他流派社会主义学说的斗争中,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脱颖而出。马克思继承了先前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并赋予其以全新的内容。同其他社会主义学说不同,科学社会主义不仅反对私有制,而且把废除私有制作为劳动阶级解放的根本条件;同其他社会主义学说不同,它不仅不认为劳动者的解放应求助于国家,而是将摧毁国家当作必不可少的前提;与其他社会主义学说不同,它不是单纯将无产阶级当作受苦受难的阶级来对待,而是认为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解放自己,为此,他们应该组织成为阶级和成立政党,并诉诸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最重要的差别在于,马克思为其社会主义学说作了严密的理论论证,使其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指出私有制的消灭、无产阶级的解放,不是人为的结果,而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使然。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不了发展起来的生产力时,资本主义的灭亡就到来了。他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秘密,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武器。马克思认为未来的社会将没有阶级、没有国家,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所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他人自由发展的前提。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一经创立,就在工人运动中发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当时公认的关于社会解放的最佳理论模式。
1860年,拉萨尔在德国创立了他的国家社会主义学说。拉萨尔是德国早期工人运动的著名领导人,全德工人联合会的创立者。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一个“铁的工资规律”,工人的工资只能在维持生活的水平上下浮动。他反对成立信贷联合会、消费合作社之类的建议,认为这于事不补,而极力主张“工人阶级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巨大的雇主”,不是做那些小规模生产合作社的雇主,而是接管那些集中了许多工厂、在生产效率上占有极大优势的大工业。工人无法通过自愿行动达到这一点,因此必须依赖于国家的帮助。拉萨尔说,国家是“联合起来的人民”,但只有通过普选和直接的选举,它才能成为实施变革的工具。他主张国家机器应该民主化。
进入六七十年代以后,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广泛传播,并日益同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并导致了国际工人阶级的联合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在这种时代条件下,各社会主义学说主张的社会主义改造方案在实践中受到检验,为十九世纪末社会主义思想、行动的走向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不同社会主义改造方案的基本走向
在经过巴黎公社失败导致的低潮以后,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在十九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又趋于高涨。突出特征是科学社会主义广泛传播,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政党纷纷成立,工人阶级已能够积极地介入社会政治发展进程。但十九世纪末,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受到了挑战。各工人阶级政党内部,在对待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问题上,在对待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手段上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分歧,反映在理论方面,就是出现了日益强大的改良主义思潮。
在英国,工人运动本来就具有改良主义传统,但没有成立社会主义组织。只是到1884年,一部分知识分子才成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团体叫“费边社”,但成立伊始它就系统地提出一套改良主义理论。主要内容是:(1)鼓吹历史进化论,认为从一个旧社会到一个新社会, 是一个迂缓曲折的演化过程,而不是突变的结果。社会主义的发展,有赖于民主主义逐步获得胜利。(2)否认国家的阶级性质, 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厂立法、捐税制度和市政企业,已经具有了社会主义性质。(3 )反对任何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主张“议会主义”和渐进改革。
在德国,自从两大工人组织合并成德国社会民主党后,就预示了社会主义逐渐向社会民主主义方向的演变。当时尽管它宣布了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内容的纲领,但受到拉萨尔主义的影响,没有接受无产阶级专政这样的概念。1878年,以伯恩施坦为首的三人团开始宣称工人阶级政党应变成有教养的、富有真正仁爱精神的人领导的全面的党,党不应走暴力的、流血的革命道路,而是要走合法的改良的道路。1896年10月,伯恩施坦发表文章反对明确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界限,否认从前者过渡到后者是通过突变实现的,主张同资产阶级妥协,号召改革党的策略,提出了“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这一公式。1899年,伯恩施坦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的“修正主义”纲领。他论证说,社会主义的胜利并不取决于内在的经济必然性,卡特尔、托拉斯等垄断组织的出现,使资本主义有了适应能力,资本主义的矛盾不是趋于尖锐而是趋于缓和。随着技术和社会组织的发展,中产阶级的人数越来越多,社会关系的尖锐化没有象《共产党宣言》描绘的那样实现,资本主义的经济崩溃是不可能的。政治自由、民主、普选制已使阶级斗争的基础日趋消灭,因此社会民主党应该为一个民主改良的党。
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纲领在社会主义运动内部引起激烈争论,导致大多数党出现分裂,有的党的成员开始加入资产阶级政府,这种分裂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改良主义的社会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日益在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占了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科学社会主义在俄国的演变导致列宁主义的产生。列宁社会主义学说的特色在于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加进了俄国的具体特点。列宁认为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必须成立一个组织严密的党,把合法斗争和秘密斗争结合起来;无产阶级必须同农民阶级实行联盟,先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然后再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之后,他领导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十月革命,并夺取了政权。
第四阶段:十月革命至今,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探索。
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运动主要在两个方向上展开,两种社会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都走向了实践。
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先是进行了直接向共产主义制度的过渡,彻底消灭市场经济,结果失败了,于是改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复活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到了斯大林领导时期,日益走上了另一条发展道路,形成了后来证明存在严重弊端的“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共产党中止新经济政策,用暴力手段加速实行农业集体化;利用剥削农业的办法加速原始积累,推行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高速工业化模式,实行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和严格的经济计划,把各经济领域都控制在了国家手里。这种发展模式在政治上的特征是一党专政、权力高度集中,取消了民主,建立起庞大的官僚机器,以阶级斗争为口号消灭一切不同意见。“斯大林模式”实施的结果,是在苏联快速实现了工业化,短期内改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显示出了一定的制度优势,然而由于缺乏民主,人权得不到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经济结构失去平衡,于是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与西方竞争中落伍,最后导致制度的失败。
进入本世纪中期以来,东欧、中国等国家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实行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与苏联同样的原因,东欧国家后来又回到了西方模式,中国等国家则仍维持了社会主义制度。本世纪末,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新探索,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西方,实行改良的社会主义政党经过一系列演变,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经济上,主张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国有制与私有制相结合,对经济进行国家调节,建立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注意保护广大劳动者阶级的利益,赢得了广大工人阶级的拥护。政治发展通过选举,参加政府或单独执政,已成为政治上的主导力量。经过几年的努力,它们已大大改变了资本主义的面貌,使其具有了混合型制度的特色。随着各社会主义力量的联合,应该说离马克思主义宣布的社会主义目标越来越近了。
三
进入十九世纪以来,人类思想主要可分成两大潮流,一种是自由主义思潮,提出了社会发展的自由主义方案;一种是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方案。自由主义发展方案主张经济自由,经济发展主要靠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去调节,国家只起市场经济“守夜人”的作用。这种发展方案充分释放了社会的经济创造力,在工业革命和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应该说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功不可没。人类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后,社会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自由主义发展方案受到越来越大的质疑。现代社会主义发展方案正是作为它的对立物而出现的,是对它的弊端矫正。当然,自由主义也在发展、革新,纯自由主义方案并不存在。到本世纪,已经逐渐与社会主义发展方案合流。社会主义发展方案是对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矫正,但不是根本否定。社会主义重点强调劳动阶级的利益,但在经济、政治发展措施上也不能绝对化。自由主义除促进了经济发展外,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促进了个人自由,增强了个人的主体意识,这种个人自由和主体意识对改造旧的社会关系、抵制专制、建立民主是不可缺少的。以前的社会主义理论往往出现对自由的忽视,认为消灭了剥削阶级就实现了自由,实在是一种误解。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民主,而自由是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是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诸多因素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主义学说的社会发展方案,通过以上的回顾,我们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种流派:一种是既反对国家干预、也反对消灭私有制,主张通过互助与合作达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目的,如傅立叶、蒲鲁东等的学说。第二种是既主张国家干预又主张改造国家,使其彻底民主化,不消灭私有制,使市场经济制度造福于劳动者,如圣西门、勃朗、拉萨尔、费边社以及伯恩施坦的理论与主张。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案还有一个共同之点就是主张阶级合作,摒弃暴力革命。第三种是主张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既消灭私有制也摧毁现国家,认为只要消灭了私有制和摧毁了旧国家,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没有剥削、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就能建立起来,如马克思的学说、布朗基的学说,尽管二者也存在重要区别。
回顾历史,不同的社会主义学说和方案都对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在整个十九世纪下半期和本世纪初大大启发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国际团结,促进了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建立,给各国掌权者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促使其实行变革。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今天看来大部分是正确的。民主社会主义所以在西方世纪扎下了根,是因为它符合欧洲人民的传统和实际需要。二十世纪在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为各国所吸取,并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人类对美好社会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社会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探索也一定会继续下去。
收稿日期:1998—09—21
标签: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十九世纪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