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政治话语。在党的十九大召开背景下,国际社会更渴望加深对中国政治话语的理解、表达、传播,中国需要对外传播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构建自己的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不管是对外话语体系还是对内话语体系的构建,理解与表达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前提,而其基础则要充分理解中国政治话语的语言特征及习惯用法。本文将从中国政治话语文本本身出发,运用叙事学结构主义理论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中国政治话语的语言特征,从而为理解中国政治话语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结构主义 政治话语 话语分析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所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从贫困到小康,从封闭到开放,中国走过了其他国家需要几百年实现的现代化发展历程。这些经历和故事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展现了当代中国的模样以及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故事不仅为世界提供了真实而生动的素材,也为我国了解自身国情、读懂中国提供了平台。
一、政治话语叙事结构主义理论转向
“讲故事”是中国向国民及世界展示自我的方式,比其他传播方式更能让人接受也更吸引人。讲好中国故事关系到国家形象的树立也关系到国民及世界对我国的看法。而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既概述了我国过去一年的工作,又讲述了新一年的施政目标及纲领。
“讲故事”顾名思义便是叙事,这让不少学者把研究方向转向叙事学。研究叙事语法包括四个不同层次:结构、逻辑、叙述、表达。把结构符号转换成逻辑语义,设计出叙述方式,最后形成表达。即把整部叙事作品看作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分析叙事符号的结构是第一步。中国社科院王井博士在其论文“国家叙事理论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的三个路径阐述”中也提到国家叙事理论的四大范式:故事、话语、情境、文化。其中故事范式便是对社会共识和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进行叙事结构主义研究。由此可见叙事研究的起点便是对文本结构的分析。
二、政治话语宏观叙事结构
分析文本结构必定会涉及到结构主义理论。中国政治话语有其结构上的特征。如果我们把中国政治话语体系归为叙事话语中的一类,那么政治语篇便可看作是叙事作品。民俗学家会把叙事作品中最小的叙述元素分解为具体和抽象两个方面,分别为母题和主题。“主题是由一个母题或多个母题结合而表达的基本思想,母题是纯粹的情节和行动;主题是母题的寓意,是从母题中提取出来的。”一篇文章可以有一个主题也可以有多个主题,每个主题可以由一个或多个母题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是由一系列顺序和组合相对固定的母题构成,母题便是故事中最小并能够持续存在的成分。
这与托多罗夫叙事结构理论中的命题和序列不谋而合。他运用句法学将叙事结构分为四个层次:词类、命题、序列和故事。词类包括专有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命题是各种词类构成的叙述句子,也是叙事文的基本单位。序列是由一系列命题组成的完整独立的小故事。故事则由一个或多个序列组成。由此可见托多罗夫拓展了以具体和抽象两个层面的母题与主题,将母题细分为词类,将主题拓展到故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母题或命题都被认为是最小的不可再细分的陈述或叙事单位。
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段话为例:
“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本届政府依法履职第一年。我国发展面临多年少有的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又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其中包括以下母题/命题:
“过去一年是……之年”;“……是……第一年”;
“我国面临……严峻形势”;“……经济出现……”;
“……又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可以看出母题/命题是句法的基本单位,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些基本单位便是叙事分析的最小单位。主题/序列是可以构成完整而独立故事的一系列相关陈述的汇集或排列。一个故事至少包含一个主题/序列,那么从结构上可以把母题/命题和主题/序列看成是“句子”和“段落”,构成整个叙事作品。即可以把动宾结构的陈述看作一个母题/命题或一个最小的叙事单位。从历届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动宾结构的陈述数不胜数。然而,这种动宾结构的陈述几乎在所有话语中都存在,并不能称之为政治话语的特征,只能从句法结构层面上为政治话语分析提供最小的叙事结构单位。如果要探讨中国政治话语自身的特征,则要从更深入的角度进行分析。
主题成分的安排,主要有两种类型:
1.所用主题材料内部的因果——时间联系。
2.所述内容的同时性,或脱离内容自身因果联系的主题更迭。情节不仅要有因果——时间联系,还要有主题更迭。如果因果联系越弱,那么纯时间联系就越强烈,故事情节就越衰弱,这时叙述便成为“纪事”,即顺时而下的描写。
如2019年报告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总量突破……。经济增速与……相匹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城镇新增就业……人、调查失业率稳定在……。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了……。”
很明显,其中每个陈述都具有同时性,即并没有凸显哪个比哪个更重要或次要,每个陈述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而是母题/命题的更迭或“纪事”,故其中的情节并不像小说、散文那样那么有起伏。然而这也不是杂乱无章或意识流形式的叙事,从整篇报告来看,叙事有其独特的结构与框架:
从以上报告的部分思维导图可以看出整个政府工作报告是以一种树状式的纪事方式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来列举阐述的。可以看出每一个大的主题包含了数个小主题,而每一个小主题又包含了数个母题或陈述。从宏观结构来看,政治话语具有概括性强、信息量大的特点。
三、政治话语微观“诗学”结构
1.诗歌的“陌生化”与相似性原则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歌的目的就是要颠倒习惯化语言的过程,让我们熟悉的语言“陌生化”,“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或标准的语言,以便展示语言新的面貌。诗歌“陌生化”的技法有多种,诸如节奏、韵脚、格律等。中国政治话语中不乏出现许多有节奏、韵脚、格律的语言特征。如2018年报告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中分别使用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来加强句子的节奏感,同时两组四字词语也是对仗押韵。再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存在两个陈述序列,分别为“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两个序列中“大众”与“万众”采用同义词韵脚手法,而“创业”和“创新”则运用了头韵,加强了句子的节奏与格律。
政治话语的“陌生化”手法还体现在诗歌的相似性原则上。或理解为诗歌的格律平行、押韵及语音上的重复来凸显出语义的相似。通过相似性原则,凸显了语言上诗歌的形式特征。这种诗学手法在中国政治话语中到处可见。从语言本身分析,可分为形式上的重复和语义上的重复。前者指同样语言形式,包括音、词、句的重复,例如: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后者指语言意义上的重复,例如:
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
求真务实,干字当头……
两岸同根,骨肉相亲。
从重复出现的位置来分,可分为直接紧随重复和语篇紧随重复。前者指重复紧接着前边的话语,后者指重复与语篇结构的话语相同,不一定紧随被重复的话语,这往往起着继续话题和改变话题的作用。例如:
五年来/过去五年……
五年来/过去五年……
五年来/过去五年……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中国政治话语非常注重节奏与韵律的把握以及主题和话题的上下衔接性,通过使用大量重复与排比对仗、头韵、韵脚的“陌生化”手法来表达叙述者的感情与内涵。这种诗学上的“陌生化”手法在政治话语中非常常见而且起着美化语言、增强逻辑的作用。从宏观上来看,语篇紧随的重复起着组建话语框架的作用,每一个重复则为一个主题的开始,是改变话题的衔接手段。从微观上来看,对仗与排比可以加强语篇的连贯性,不断回应、再现上下文,反应作者强烈的感情。
2.诗歌的隐喻与转喻
隐喻普遍存在于中国政治话语中,在中国国家领导人讲话中尤为突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润色语言的修辞方式,也是一种概念工具,是人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广义地说,隐喻是以人们在实实在在的主体和它的比喻式的代用词之间提出的相似性或类比为基础的。如2018年报告中:“……‘大水漫灌’式强刺激……”其中把主体——强烈的经济刺激方法比喻成比喻式的代用词——在田间借重力作用浸润土壤的一种比较粗放的灌水方法。再如,“避免了‘硬着陆’”中把主体——“在很短的时间,牺牲较多国民收入,使得通胀率恢复正常的强制性财政货币政策”比喻成比喻式的代用词——航天器毁坏性的着陆方式。另外,“着眼‘放水养鱼’、增强后劲,我国率先大幅减税降费”中把主体——为减税降费创造政策条件比喻成比喻式代用词——为养鱼提供水分。
认知语言学家莱柯夫认为转喻是在同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射,只涉及一个概念系统,是用一个凸显物“代替”另一事物的概念现象。转喻以人们实实在在的主体和它“邻近的”代用词之间进行的接近的(或“相继的”)联想为基础。
如:“妥善应对‘钱荒’等金融市场异常波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其中“钱荒”指的是由于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而这样一种金融危机则可以用“钱荒”这一代用词代替。
再如“三去一降一补”指的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五险一金”指的是用人单位给予劳动者的几种保障性待遇的合称,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类似的使用代用词来代替主体的转喻手法,如“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放管服”“双随机、一公开”等一系列代用词都有其相应所指代的概念。
诗学功能不是语言艺术的唯一功能,在政治话语中,它是从属、辅助的成分,却增添了政治话语的活力。紧凑的宏观结构与诗学的微观结构为政治话语提供了条理框架和美学价值,也为话语分析提供了基础性理论。当然,要充分理解中国政治话语的内涵,除了要了解话语体系本身结构外,还需对话语的内涵及语境进行详细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玉素 讲好三个“中国故事”,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N].文汇报,2018年,9月,12日。
[2]范卫平 讲好中国故事的三个维度[N].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24日。
[3]李杰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物流”相关内容的重点解读[N].现代物流报,2019年,3月,11日。
[4]胡亚敏 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王井 国家叙事理论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的三个路径阐述[J].治理研究,2019,(2),29。
[6]王丹 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法述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5),52。
[7]斯蒂汤普森 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8]特伦斯霍克斯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7。
[9]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 等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10]李悦娥 范宏雅 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1]李贵垓 隐喻与转喻在习惯用语形成中的作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189。
论文作者:彭羽婷 左佳 欧阳璐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5
标签:话语论文; 中国论文; 政治论文; 结构论文; 主题论文; 故事论文; 语言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