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浅探论文_王振伟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浅探论文_王振伟

山东省青州市五里初级中学 262500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现在学校里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这段话发人深思。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不断临摹教材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己分析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探索,努力建立自由、开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由探索、热烈讨论,各抒己见,通过启发诱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创造学习。首先化学史故事是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望、形成创新个性催化剂。如学习CO2的物理性质时,讲意大利的死狗洞的故事,学习元素周期律时,讲《门氏梦表》;其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思辨,也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重要形式。

二、加强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设计实验的目的在于求异思维,也就是发散思维,它是全方位多角度从各个层次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求异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在解决问题时,能有较多的机会得到正确答案,容易在某一发散点上形成新的突破,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新成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多方开阔学生思路,拓宽思维领域。训练发散思维的方式有:1.实验改进型。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现有实验装置或原理进行改进或完善,将装置中仪器进行变换或替代。就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来突破以往的知识框框。思维不是停留在一个点或一条线上,而是在一个三维空间内左冲右突,上通下达,得出的结论才会是全新的。2.多重答案型。设计一些答案不唯一的试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比较和探索,鼓励众说纷纭,各执己见。3.一题多解型。化学中存在着很多可用多种途径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知识的方法,从多种角度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使学生的思维多向发展,从而开阔思路。同时,多解的目的在于优化方法,也就是说,寻求多解之后,还应善于从众多解法中选择出最佳解法,以突出思维的创造性。

三、模拟科研思路 熟悉创造规律

学生所学知识都是前人已发现的真理或创造的经验。这些真理或经验若由学生本人象科学家那样从未知开始研究,也就是重复科学家的研究思路,也是一种创造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通过对科学研究思路的模拟,不仅亲自获取了新知,而且也熟悉了创造发明的规律,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具体方法有:1.以化学史料作为研究课题。教师选择化学史上著名的实验或著名的发现事例,并将其进行简化浓缩,设计编制成课堂教学中富有启发性的材料,让学生在短期内走完科学家经过多年才走完的路程。就拿初三化学课绪言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对化学课较陌生、对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界取得的成就不了解的特点,教师应灵活运用讲座法和实验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良好基础。2.以课本知识作为研究课题。将课本知识由灌输式改为探究式,让学生模仿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来获取课本知识。这类专题研究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四、重视思路演示 暴露思维过程

1.教师正面介绍思考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思考问题时,可以教给学生如下步骤:(1)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2)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实际意义?(3)这个问题应该从何处着手分析?(4)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基本方法?(5)利用这些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据是什么?(6)这些方法哪一种(或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比较简捷可行?(7)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它的意义及应用范围和条件如何?(8)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学生按着这一思路去思维,就有章可循,也会对思维产生浓厚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就会养成,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2.教师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声化、有形化。思维过程有声化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精心组织和设计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形化是指将思维过程中的关节点、转折点等板书出来。思维过程的有声化和有形化就是思路演示,它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思维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听”和“看”教师如何思维时,从中受到思维方法和规律的熏陶浸染。思路演示实际上就是教师提供思维示范,因此,教师本身必须提供有理、有节、有序的、新颖、求异、求优的思维过程,切忌展示的思维过程凌乱无章、随意性强。

3.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在提问时,学生不仅要给出答案,还要给出思维过程。这样,教师就可以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随时给予学生以方法上的引导、点拨和调整,将学生的思维“逼”上正路。

当然,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是通过一、两次实验或活动就能培养起来的,他要求学校、各科教师、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共同努力、密切配合。作为一个化学教师,首先自己要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造能力,不怕麻烦、不畏艰苦、乐于奉献、勇于开拓。在每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个实验中都不忘向学生渗透创新思想,不断激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细胞,同时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亲自实践的机会。要相信,教师的每一次教学,哪怕只是一、两句点拨性的话语,都有可能激励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智慧的火花。我们更应该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可低估,学生的创造意识更不可被埋没!

论文作者:王振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9

标签:;  ;  ;  ;  ;  ;  ;  ;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浅探论文_王振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