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_高考论文

2004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_高考论文

2004年高考历史科试卷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卷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试卷总体评价

2004年高考全国统一命题历史科试卷继续保持近几年来命题的主旨和特点,第一,试卷结构稳中求变。今年是新旧版教材交替使用的最后一年,保持命题稳定是必然。主观性试题分值有变化。材料题由去年的34分上升为37分,问答题由去年的41分减为38分。两种题型的分值基本趋平。第二,加强历史学科综合能力考查,指对各种学科能力的考查。第三,关注现实,时代感强。这一特点既体现历史学科的借鉴作用,也体现历史学科的教育作用。如第1题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学思想题,以古人求变求新思想映衬今天改革发展、与时俱进的思想变革潮流。第5题徐光启积极引进西学与今天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第4题唐代港口城市扬州与今天重视外贸港口、通道建设等内容。除了上述特点外,今年历史科试卷还有以下一些特色,值得分析借鉴。下面以全国高考历史科广东卷和广西卷为例作一说明。

二、试卷分项特色

1.试卷史实考查清楚,内容分布合理

对史实的考查永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2004年试卷继续保持对考查内容的均衡控制。从考查内容的史实分类看,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思想文化等内容都涉及到了,政治经济为主体,又以政治内容为最多,这是由教材内容比例决定的。从考查内容的形式分类看,以考查教材正文叙述为主,也兼顾到考查教材的引文资料,如司马迁史学思想;教材的历史地图,如唐朝中日交往港口城市扬州;课外文献资料等。所以,依据教材,讲清教材,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是教学最重要的职能。

Ⅰ卷选择题,中国古代史5题,与去年同。中国近代史7题,比去年少1题。中国现代史5题,比去年多1题,反映对新中国历史更加重视。世界史8题,与去年相同。

Ⅱ卷主观性试题,打破自2000年以来材料题、问答题基本是文字叙述题样式(其中新课程版2000年第40题为表格型材料题),第26题以唐都长安和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图、宋《清明上河图》为题材,考查学生辨识历史地图和从图中提取历史信息,进而作出分析阐释的能力。图和图画是象形信息,特点是简明、形象直观,难点是把它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既要有史实知识功底,又要有史学分析能力。用图和图画作为命题素材,既增加了卷面和试题的活泼程度,又使对思维力度的考查深了一个层次。上述情况表明,高三复习,要加强对重点历史地图、反映重大历史现象图画的教学。

试题有较宽的知识覆盖面,较好的知识考查选择点,体现了新旧版教材的差别,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能够较好地检测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层次和历史素养。以中国近代前期为例,试题重点考查的鸦片战争、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而“领事裁判权”、中国经济变化、《马关条约》、义和团运动特点、南京临时政府等又是教学的核心知识,只是试题从不同角度,分别选取主权破坏、后果影响、笼统排外、面临形势等切入点,考查考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推理和判断,使命题不落俗套。考生解题过程,依靠的是知识,运用的是能力,体现的是历史认识和素养。这提示高三教学,始终要以重点知识重点内容重点板块为复习的方向,不怕史实熟悉和重复,就是要在熟知的史实上寻找观察的新角度,获取观察的新认识。

2.试卷能力考查层次分明,难度控制适度

历史学科的四项10条能力都得到了检验。就记忆形式考查看,考查单纯记忆的试题如广西卷第1题。第2题看似单纯记忆,实际上由于考查的是“最强大”,考生要有一个对史实的回忆和辨析过程。整卷没有过难题,考生都有话可说,有思路可想。

试题秉承不囿于教材分析和说教的成例,用材料给考生提供观察历史问题的新视角,第27题在这方面做了较好的诠释。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教材主要从“左”倾指导方针方面予以分析说明。试题突破了教材的局限,要求考生分析材料,整体考虑失利原因,特别是对第五次反“围剿”红军所面临的内外形势的分析,要求考生提取出材料中所透露的国民党在封锁和装备、红军在兵员和物资等方面信息,综合分析,突出考查考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这要求教学中拓展教材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现象的思维习惯。

主观性试题设问有梯度,指向明确,便于引导、启发考生作积极有效思维,实现考查目的。如26题第(1)问“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考查最基本的再认再现历史现象能力。第二问,从考查信息提取能力开始,要求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考查了分析比较和阐释能力,设问难度一步步提升。本问答案设计也很有特点,突出对考生读图识图能力的考查,突出对归纳概括能力的考查,不是要求考生笼统答出“突破坊市界限”,而是要在深入理解城市布局图的基础上,分别从“空间限制”“时间限制”和“专门市场”等方面答出区别。这要求教师教学中,指导学生提取历史材料的信息要全面,分析材料要细化、角度多,对历史现象的概括要简约。

3.试题学科特点明显,体现人文精神和历史素养

历史试题要有历史“味”。历史味首先表现为对历史事实的尊重,这就要求考查的重点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点内容。其次,当历史学科试题表现出跨学科特点的包容性特点时,应该仍然是历史味十足的历史学科试题,离开学科特点而过分追求跨学科的综合性,就失去学科试题的灵魂。第三,历史学科试题渗透和折射出的“历史学识”,即人文精神素养,应当有丰厚的史实基础和底蕴,并且是能够从这一基础和底蕴中自然升华出来,不显得过分虚飘和牵强。今年历史单科试题,在这几方面都较好地体现了上述目标,读来令人赏心悦目。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牢牢把握学科教学的中心,为学生打造坚实、牢固的学科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认识体系,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

中国古代史试题主要从正面、积极的角度考查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题重点考查了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从立国走向强大的历史进程,体现了自强、探索、求发展的民族精神;世界史试题以资本主义发展为主线,从思想运动到政治经济变革、从列强争霸到美国独霸、从分散孤立到整体发展,体现着人类为文明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演进过程。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历史知识中蕴含的巨大时代精神观和人文素养。

4.重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考查

主观性试题重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考查,这是近几年来命题沿袭的重要表现。如2000年39题“新中国知识分子政策”题,2001年35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题,2002年35题“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题,2003年27题“新中国民族政策”题,2004年30题“新中国所有制结构”题等。这都提示要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教学,特别是过渡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学,以适应高考考查的需要。历史教学要与现实相联系,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就是最大的现实,因此是高三教学的重点,也是命题考试的重点。根据高考命题特点,教学中应注意两点:一是探索成就取得的正面内容;二是注意史实落实中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掌握。

三、教学建议

注意宏观知识体系教学。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最容易关注的是教材的微观知识,即具体史实的掌握,最容易忽略的是教材的宏观知识体系,因为它似乎是“虚架”在具体史实基础上的框架。但是,无论是命题立意,还是解题思路,都是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的思维过程。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关注宏观、关注整体,特别关注那些划分成不同历史时期(阶段)的阶段特征教学,给学生以整体的历史发展观。

注意问题意识教学。教材是按叙事(史)的程序编写的,使用的是陈述性的语言。教师讲课大多也是陈述性地阐释教材的内容。但是,命题考试是问题性的思维程序,需要考生以某一问题为中心,组织所学史实形成答案。这就要求教学中能够渗透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联系和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为史实的问题序列。

不要单纯刻意模仿高考试题。高考命题稳中求变,常变常新。相对稳定的是命题的宗旨,常变常新的是命题形式。所以,今年高考推出的新题型明年不一定还考,今年高考题目的新形式明年不一定重现。教学中,教师应当首先以典型高考题型为蓝本,讲清试题的命题立意、特点和能力要求,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种类型和风格的高考试题,当遇到新的高考题型时,做到处惊不乱。

标签:;  

2004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