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货紧缩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_投资结构论文

试论通货紧缩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条件下论文,结构调整论文,试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457(2000)03-0070-04

1997年10月份以来,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直接表现就是价格持续走低。价格理论告诉我们:价格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于是,在供给大体恒定的情况下,通货紧缩的原因首先就追溯到有效需求不足的持续。在过去的五六年中,下岗人数年年递增,居民预期收入下降引起消费需求下降;国企的资产流失和民营企业的高贷款成本导致投资需求下滑,再加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不贬值致使的出口需求大幅下降,使本已潜伏着的总需求大幅下降爆发,通货紧缩成了必然的结果。但从深层看,我们认为,是政府限制闲置资本流向民营企业与闲置劳动力结合的产物。市场的功能是资源配置,也就是使稀缺资源从效率低下的企业流出,再流入效率较高的企业。“国有资产流失”是资本的流出,“下岗”是劳动力的流出,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资本和劳动力会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流入效率较高的民营企业,然而,“看得见的脚”踩住了“看不见的手”,政府对民营企业的一系列限制使民企得不到闲置在银行的“流出资本”,因而无法和劳动力结合生产,于是,我们遇到了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本文拟对通货紧缩现象作些说明,再分析其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深层透视成因。

一、通货紧缩的表现

我们说中国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现象,那么它的实证依据在哪里?表现形式又是什么呢?观察一下现实,大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1.物价水平持续下降

通货紧缩的一个明显特征是需求不旺,消费低迷,物价下跌持续半年以上。见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997年10月份开始,我国商品零售价格连续21个月下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1998年3月以来连续16个月负增长,数据背后隐藏着消费需求严重不足。与此同时,生产资料价格也大幅下跌,投资需求不旺,如图2。

2.货币供给增长率持续下滑

广义货币供给(M[,2])增长率自1997年末1998年初开始下降,1996年M[,2]增长率为25.26%,1997年末降为19.58%,1998年进一步下滑到14.84%。M[,1]增长率也从1997年12月份大幅下跌至9%左右。这些说明各经济主体对银行体系贷款需求下降,社会购买力萎缩,有效需求不足。数据显示,通货紧缩是物价持续显著的下跌和货币量的紧缩,而物价水平的下跌是主要的标志。

二、通货紧缩的原因分析

根据价格理论,物价是由供求决定的,如图3。

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的交点E是均衡点,P[,e]、Q[,e]是市场机制作用下,供求均衡时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暂时的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是常态,这就决定了价格围绕着均衡价格上下波动,时而上升,时而下跌。如果说商品价格围绕均衡价格上下波动是正常的,体现出市场的良性运行。那么,价格持续的显著的上升或下跌就是病态的,表明市场运作的非良性,前者是通货膨胀,后者是通货紧缩,而当前困扰我们的正是后者。让我们再用图来说明一下供给不变时,通货紧缩是由需求不足所导致的。如图4。

由图可知,在供给曲线S不变的条件下,由于需求减少,D线持续下移,决定了价格由P下移至P″。

经济运行客观上受其内在运行规律制约,而一些偶然发生的随机因素,可能在某一点上加剧运行的趋势或暂时改变一下其运行的方向。先看图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CPI)在10%以内为温和的通货膨胀,表明市场运行良好,可是,在市场运行良好的情形下,CPI应该在10%以内上下波动,实际情况却是自1995年9月和1995年12月始,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开始一路走低,1997年10月和1997年12月份分别呈现负增长。这表明消费需求自1995年末1996年初就开始缓慢下滑。是什么原因使它开始下滑呢?再看图2,自1996年3月份始,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就开始负增长,这意味着投资需求自1996年初也呈现下滑趋势,是什么使投资需求缓慢下滑呢?

1.下岗人数不断增加自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来,国企改革就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难题,然而市场经济却在“传统所有制”以外的经济土壤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固有的优胜劣汰机制逐渐显露锋芒,这就给已经陷于困境的国有企业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国企赖以生存的土壤越来越松动了。于是国企大面积亏损,下岗职工不断增加。伴随着下岗,他们的实际收入也大幅下降。在过去计划经济的庇护下,国企职工收入稳定,平均消费倾向较高,构成了消费的主力军,据资料显示,2.1亿的城市居民消费者中,1.2亿是国企职工。而在进入市场后,收入骤减,消费需求的下滑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2.居民预期收入减少。下岗职工的增加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一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预期收入也减少,原来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会买的,现在却不买了,消费需求自然减少。另外,转轨中社会保障体系的大变革,使居民产生不安全感,预期支出增加,因而会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

再来分析投资需求下降的原因:

1.先看国有企业的投资。在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的增值能力较弱,其投资对银行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另一方面,还本付息能力却江河日下,致使银行贷款犹如进入“黑洞”,只进不出。同时,国企的“内部人控制”和“国有资产流失”却相当严重。这实际上造成了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双败”结果。对国企来说,是资产的流失;对国有银行来说,是不良资产的增加。当这种数量的累积超过一定的临界点后,当我们的国有银行再也无力独撑这种局面的时候,国企投资的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了。更为严重的是,流失的国企资产,并不会象水蒸汽一样从这个地球上蒸发掉,只是以另外一种形式—私人存款的形式进入银行。有资料表明,中国80%的存款掌握在20%的人手里,这是否可作为一个佐证呢?此处对流失国有资产的注解不仅仅是为了证明我们流失掉的国有资产仍然在我们的银行里,只是改变了身份而已,它还将对我们下面的分析产生重大影响。

2.再看民营企业投资。马克思说过: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可见,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用自身的原始积累资本和积累资本已不能满足扩大再生产的要求,需要借助社会资本,因而有了股份制、银行融资等形式,而我们的民营企业却由于贷款的高成本和制度性约束无法用到那笔从国企流出,又流入银行的款子。厉以宁说:“民钱”可用7万亿,有1/7加入,经济就活了。可是,这部分“民钱”,最有效率的企业拿不到,“死”在仿佛“货币保管室”一样的储蓄所—银行,发挥不了融资的功能。在市场经济中,没有资本的加入,其他诸如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是无法发挥作用的。除了资本限制因素以外,部分行业被国有经济垄断,限制其他所有制进入,民营企业有钱也投不进去。于是,民营企业投资的不足成了水到渠成的结论。

看来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缓慢下滑已是潜伏多年的“狙击手”,只等着时机断然出击了。而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为它的爆发提供了机会。近二十年来,国外需求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它一般占总需求的20%。其中对东南亚国家的出口规模占总出口规模的63%,金融危机使东南亚国家的进口要求大为减弱。仅就马来西亚说,危机后外债增加20%,资本市场损失了2000亿美元,人均收入下降了15%。同时,人民币坚挺,而东南亚国家货币都存在不同程度贬值。因此,我国出口必然大幅下滑,如图5。

原来20%的出口需求被迫转为内需,使国内消费原已局促的市场雪上加霜,总需求自然下跌。

综上所述,国内需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持续下滑借助于随机因素,使总需求大幅下跌,进而产生通货紧缩,换言之,由于国内需求的持续下滑,即使不发生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通货紧缩迟早也会伺机爆发。

三、通货紧缩的深层透视

消费需求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下岗”,投资需求下降的主要症结是“国有资产流失”和民营企业取得“流出资本”的高成本和“制度门槛”。这里,我们要删繁就简,对“国有资产流失”和“下岗”作些抽象分析,摘掉“伦理”的眼镜看待“国有资产流失”,就是一种资本从无效率或效率低下企业流出。流出以后进入了银行,可惜的是,它只作为一堆纸币存放在银行,无法通过融资、贷款形式转移到最能带来利润的地方。再看“下岗”,其实就是劳动力从无效或低效企业的流出,于是本段第一句话可以这样表达了:资本和劳动力从无效或低效企业流出后,未能共同流入高效企业,闲置在市场上导致了需求不足,进而引起通货紧缩。“流水不腐”,资本和劳动力就是市场上的“流水”,不流动了,市场就会萎缩。

一个矛盾浮现了:一方面,市场的功能是资源配置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和劳动力流出后,并未迅速流向效率高的企业,而是不紧不慢的闲置起来,“看不见的手”仿佛瞬间失去了作用。我们认为,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脚”踩住了“看不见的手”,使资源无法按市场规律流动。国企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代表,政府机构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建立的,而且国企的产权界定为属于全体公民,全体公民的代表只能是政府,因而,他们之间存在着先天和天然的亲缘关系,政企无法分开。在市场经济的发育过程中,国企由于产权模糊等体制缺陷,大面积亏损,政府只得“救火”般改革、贷款,然而政策效果却总是“出人意料”,国企仍旧亏损下去。

与此同时,生命力旺盛的民营企业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也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虽嗷嗷待哺,却得不到满足,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采取严格把关的非鼓励政策,不自觉地抑制了民营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相应地延迟了国企的生存。

国企属于传统所有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多重功能、结构复杂、体制成本太高。如果在竞争性行业,市场不会同情和承认这种体制成本,也不容许这种高体制成本企业的存在。目前的国企,不仅仅有经济功能,而且还有其他的社会、政治、福利功能。从其组织上讲,它们实际是一级大大小小的党政社团组织。企业内部这种复杂的结构,其机构人员需要支付成本,各系统、各机构之间的协调、摩擦和内耗需要支付成本,因摩擦和内耗浪费的时间和丧失的机会也是一种成本。在竞争性行业中,由于非国有经济功能和结构单一,体制成本较小,有着较大的优势。因此,市场不承认竞争性企业的体制成本这一规则,也要求功能太多,结构复杂和体制成本太高的国有经济不要在竞争性市场上耗力耗时,无效运作,而应该让位于体制成本较小的民营企业,以便节省资源。这便关联到所有制结构,经济结构的大调整。

在向市场的转轨过程中,结构调整将一直是个关键性问题,也是政府工作的重要方面,经济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诸方面。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所有制结构属于制度范畴,而市场无法在其运行过程中建立一种新的所有制结构,只能靠政府的力量建立新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市场在与其相适应的所有制中运行,才会发挥出资源配置的功能,使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顺理成章地进行,市场在与其不适应的所有制中运行,则会扭曲甚至阻碍资源流向,而我们的政府之所以踩住“看不见的手”,也许是因为自己对经济结构调整和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到位。

优胜劣汰是市场的法则,政府只有顺应它,进行所有制结构的大调整,让国企退出竞争性行业,并从政策和信贷上支持民企进入竞争性行业。民企投资增加,下岗工人到民营企业上班,收入上升,通货紧缩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收稿日期:1999-10-25

标签:;  ;  ;  ;  ;  ;  ;  ;  ;  ;  ;  

论通货紧缩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_投资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