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性损伤人工气道的护理论文_冯小艳,蒋文英(通讯作者)

吸入性损伤人工气道的护理论文_冯小艳,蒋文英(通讯作者)

(解放军181医院烧伤整形科 广西 桂林 541002)

【摘 要】目的:总结吸入性气管切开护理经验。方法:运用我科提出的加强呼吸道管理措施对26例病人进行护理,通过对痰培养、血白细胞、胸片、血气分析与无创血氧饱和度监测,观察7天内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本组病人伤后7天均未出现呼吸道感染。结论:加强呼吸道管理措施有益于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肺部感染的防治,本综合措施操作简单、无需特殊设备,值得推广。

【关键词】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314-02

Inhalation injury and artificial airway nursing

FEN Xiao-yan JIANG Wen-ying

(Department of burn plastic,The 181th hospital of PLA,Guilin Guangxi,541002)

【ABSTRACT】Objective:Conclusion inhaled tracheotomy nursing experience。Methods:Use our department strengthen the respiratory tract manageme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or 26 cases of patient care,By means of sputum culture, Blood leukocytes, chest radiographs, Blood gas analysis and noninvasive oxygen saturation monitoring, Observed within 7 days of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infection. Results:This group of patients has not been 7 days after injury in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Conclusion:To strengthen the respiratory tract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inhalation injur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tracheotomy,The measures of the operation is simple, No special equipment and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Inhalation injury; Tracheotomy;Nursing

吸入性损伤病人气管切开后,环节中致病微生物与尘粒易被吸入、频繁吸痰增加了医源性污(感)染机会与气道粘膜损伤、气道分泌物与上下消化道返流物易于潴留在气管套管气囊上并流入下气道、加上气道湿化功能的受损,如对此类病人的气道护理不当,很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因此,我科提出了一套加强呼吸道管理综合措施,通过在26例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的应用证明,本综合措施具有较好的防治肺部感染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吸入性损伤病人26例,中度吸入性损伤16例,重度吸入性损伤10例,男20例,女6例,年龄3~76岁,烧伤面积5%~92%。吸入性损伤程度参照黎螯【1】诊断标准。治疗结果:26例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7天内未出现肺部感染。

2 人工气道护理

2.1 开放气道的保护与给氧管、湿化管固定

用橡皮筋双圈将3层无菌纱布、给氧管与湿化管(简称双管)固定在气管套管外口,其中双管从纱布网眼中插入气管套管内5cm左右【2,3】。气管切开处用碘伏纱布换药4次∕日。整个操作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更换纱布与双管时只需将橡皮筋松开即可。给氧管外接氧气,湿化管外接湿化液或用于支气管灌洗或吸痰。

2.2 持续气道湿化

无菌生理盐水通过湿化管以5—10滴∕min的速度持续气道内滴入,保持气道内湿度、防止痰痂的形成及气道堵塞。

2.3 雾化吸入

根据病情和医嘱,采用以下4种雾化处方:氨茶碱0.5mg、氨溴索15mg、а糜蛋白酶4000u+庆大霉素4万u+地塞米松2.5mg(地塞米松应用3d即停用)+生理盐水20ml配伍、5%碳酸氢钠20ml形成独立的4组雾化处方,3—4次/d。雾化时除去覆盖在气管套管外口纱布但保留给氧管、湿化管以持续供养、湿化。

2.4 气道定向湿化【5】

利用湿化液能顺势流入低位一侧支气管的原理,用除去针头的无菌静脉输液针作湿化管插入气管套管内,插入长度较套管长度略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年龄、病情、痰液量与粘度、治疗环境温(湿)度,选用适当的液体(无菌的生理盐水、0.45%盐水、蒸馏水)、适当的滴液速度(5—10滴/分钟)匀速持续滴液,每间隔1h病人左、右侧位(>15°)10-20分钟。当某侧痰液较稠且有引流不畅时,翻身后将此侧置于低位使湿化液定向流入该支气管达到“体位定向”湿化、痰液稀释目的。侧身的方法采取在一侧垫高的方式。

2.5气道灌洗与程序式排痰

在病情允许、咳嗽有力的情况下,先高流量(>7升/分)给氧使血氧饱和度维持100%达5分钟以上,然后移除覆盖在气管套管外口的三层纱布和双管。以5ml生理盐水注入气道,鼓励病人先轻微咳嗽后逐步深呼吸与用力咳嗽[4]并吸痰,再置病人正侧位,操作者同时自外周向肺门叩击胸、背部,协助病人将痰液咳(吸)出。高流量给氧、休息后再用20—30ml生理盐水快速注入气道行灌洗,重复前述操作。

2.6 吸痰时机与“间断负压法”吸痰【5】

通过上述体位定向气道湿化、痰液稀释、灌洗、鼓励病人咳嗽等程序排痰措施,部分痰液被咳出,部分被排至气管内的痰液就会在颈部形成明显痰鸣音,我们以颈部有明显痰鸣音作为吸痰时机并采用“间断负压法”吸痰,可准确、及时、有效的吸出痰液,并减少粘膜损伤。

2.7 清除气管套管气囊上潴留物,预防肺部感染

吸入性损伤尤其是严重吸入性损伴昏迷病人,口鼻分泌物、胃肠道内容物易返流入气道并滞留在气管套管气囊上,并随气囊放气、压力不够、破裂或更换气管套管时流入下呼吸道形成"返流性"肺部感染。我科研制的“气管内返流物冲吸装置”(获国家专利)【6】可更有效地对气囊上返流物进行冲、吸,起到阻断"返流性"流入下气道、预防肺部感染途径的作用。

2.8 注意事项

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操作常规》第4版气管切开护理常规的要求,严密观察病人的呼吸畅通感、血氧饱和度、咳嗽与吸痰时出血情况(尤其是在俯卧位时),按照无菌要求进行各项操作。通过本组临床应用观察,没有1例出现CO2潴留、气道堵塞窒息情况。

3 体会

吸入性损伤病人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及其死亡率明显增加【5—8】,因此针对吸入性损伤特点、注重并规范此类病人的气道护理工作非常重要。

为解决人工气道开放带来的感染问题,我科采取了橡皮筋双圈将3层纱布与双管固定在气管套管外科方法,“隔离”了开放呼吸道、恢复了上呼吸道“空气滤过”功能、减少了致病微生物及尘粒的吸入、避免了咳痰时痰液四处飞溅造成的污染。固定的双管保证了气道持续湿化与病人氧供。

实际工作中,吸入性损伤病人二侧气道受损程度可能不一致、痰液潴留及肺不张情况有可能不同。通过体位“定向”湿化方法结合灌洗、程序式排(吸)痰与“间断负压吸痰”,较好地稀释、引流并排出痰液,防止了气道痰液堵塞、肺不张与肺炎。

原有的吸痰方法是“在持续负压情况下边旋转、边提管”,这容易造成吸入性损伤病人气道粘膜的进一步损伤、撕脱与出血,后者有可能形成气道的堵塞与窒息。我们采取“间断负压法”吸痰,最大限度发挥吸痰效果同时又较好地预防了气道粘膜撕脱、出血与窒息。此外,我们以痰在颈部有明显痰鸣音作为吸痰最佳时机,减少了不必要的频繁而盲目吸痰可能增加的肺部感染机会。

通过上述人工气道护理的改进措施,有效预防了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肺部感染,本综合措施操作简单、无需特殊设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黎螯.杨宗城主编.吸入性损伤,烧伤治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403

[2]童亚林.紧箍法用于吸入性损伤病人人工气道外口的保护[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6.3(20):61~62

[3]冯小艳,童亚林,朱金红.紧箍法保护气管套管外口的临床总结,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8,22(1):34.

[4]Ronald P Mlcak, Oscar E Suman, David N Herndon. Respiratory management of inhalation injury.Burns,2007,33(1):2-13

[5]童亚林.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气管套管外口多层纱布覆盖的保护作用的探讨[J].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2007.8(4):214~216

[6]童亚林. 气管内返流物冲吸装置制作.中华烧伤杂志,2012,28(2):158-159

[7]柴家科,郭振荣,陈文元等.烧伤患者吸入性损伤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特点及其对死亡的影响.中华整形烧伤杂志,1995,11(3):193-196

[8]缪洪城,童亚林,朱金红.重度烟雾吸入性损伤伴ARDS并高碳酸血症1例诊疗分析.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1):82-83

作者简介:

冯小艳,女,河南平舆,大学本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6年

通讯作者:

蒋文英,广西桂林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普通外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论文作者:冯小艳,蒋文英(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7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2

标签:;  ;  ;  ;  ;  ;  ;  ;  

吸入性损伤人工气道的护理论文_冯小艳,蒋文英(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