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策略研究论文_罗丹

“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策略研究论文_罗丹

(贵州省兴义市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黔西南 5624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微时代”的到来。在“微时代”下,高校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无论是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创新和变化。本文就“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引言

互联网是传播思想舆论的重要媒介,网络技术与网络媒体的发展和大学生对各种新媒体的运用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在网络微时代的形势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对大学生网络交流的重视,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建设网络教育人才队伍,创新教育方式和理念,达到强化教育效果的目的。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互联网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生自身的辨别能力有限,在接触外来文化时,其很容易受不良文化的冲击,从而不利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的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散播一些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的价值观相违背的理念,严重的冲击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在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将教材中的内容,借助网络的形式,传播给高校的学生,这种教学模式属于单向的,学生在该网络教育下,没有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双向的互动和交流。再次,随着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重视大数据的开发和应用,但在当前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大数据信息的开发和收集仍没有有效地利用起来。在高校的管理中,我们常见的互联网大数据通常运用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如学生的一卡通或者学生的图书阅览情况等。因此,为进一步实现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个性化开展,就需要对其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大数据的采集,通过学生网上浏览状况等,对其思想状况和思想规律进行充分的掌握,再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但当前大数据采集方面仍存在不足。同时,在目前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常常借助的网络平台通常是微信公众号,教育者很难充分的确保后台数据的准确性、安全性以及完整性,不利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开展。最后,由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所以高校在对工作进行管理时,各项制度和体系仍存在缺陷,有待完善,同时有关该工作的考核评价方面仍不健全,对工作的具体职责划分不够具体明确,这些问题都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效率。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2.1系统梳理,明确当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关键任务

结合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以下的关键任务上进行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有平台建设。在使用社会网络平台(微信、微博)的同时,积极支持配合“易班网”建设;各学校也可开发适用于自己学校的网络平台,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同时使大量信息和数据掌握在学校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质内容生产。生产大量高质量、有针对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动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库;同时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和反馈,不断改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激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主动性。一个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非常积极主动的学生,就如同互联网上的“能量节点”,可以及时反馈、积极互动,甚至可以协助生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内容。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能量节点”,做好“能量节点”培育;并打通与各“能量节点”互动的渠道、节省互动成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掌控和分析。比如:加强数据监测和分析,做好舆情预警;通过对网络内容停留时间和阅读频次、阅读偏好等,分析网络内容受欢迎的程度。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考核、反馈机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考核和反馈机制,应该科学合理、易于操作,主要依托学生工作信息化来完成。这种管理、考核和反馈,不应给基层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额外工作负荷。

2.2深化平台技术运用,发挥网络交互优势

微时代实现了从传播媒介到交互式信息平台的革新,这意味着媒介使用将更趋向于个性化、交互性与参与性。交互性使自媒体技术将传统受众拓展为传播主体,实现多主体平等参与、交流共享与相互影响。而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达成大学生与平台、同伴及教师的多维互动的基础上,拓展融合信息、知识与情感之间更广阔的社会网络交互。因其具有平等民主的对话方式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特点,所以强化交互性特征的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并提升其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就必须把握大学生主要通过微平台推进对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倾向性认知,通过加强平台建设、深化技术运用、优化运营管理来吸引大学生主动接受并参与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平等互动中实现思想引领,从而提升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3加强学校与学院的配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从学校的角度分析,学校除了需要对其自身的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完善外,还需要明确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标准,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正确的引导。同时学校要将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阶段的开展,实现每一阶段的工作内容高效进行,并且,为了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学校可以将其学校、学院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进行有效结合,开展该项内容的调研和分析,从而改善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次,从学院的角度出发,学院在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方面要立足于学院自身的发展特点,开展相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法学院为例,可以开展宪法专题活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学院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学院也要注重与学校之间的配合,根据对学院内的学生的思想状况的了解,定期进行汇报和反馈,并针对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最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进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教育工作者根据网络大数据,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准确性的分析,掌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同时,也要注重加强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互动和探讨,实现双向交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对表现良好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奖励。并且,鼓励学生主动开展思想政治相关教育实践活动,增加其认识和感悟,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2.4建立起学习及教育网络之后,重点是对其进行运行和管理逐步完善

高校应培养专门人才,建立校园网,同时加强对校园网、局域网的监管。过滤不良信息,应用专门网络管理人员,包括老师和学生干部,对发布前的信息进行筛选,从源头上控制信息的正确性。密切关注学生的网络动态,例如微博、微信、QQ等社交工具动态。利用各种新媒体作为交流的有效工具,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实现强化教育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微时代的到来,促进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在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再进一步的加强学校自身网络平台的建设,完善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机制,加强学校、学院与学生之间的有效联动,实现全方面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构建完善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吴红蕾.论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探究[J].法制博览,2018(35):299.

[2]于丽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才智,2018(35):253.



论文作者:罗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策略研究论文_罗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