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治勇[1]2002年在《中国人寿保险业的现状及保护期内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已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各行各业将在不久的将来全方面的与国际接轨,寿险业也不例外。作为叁大金融支柱之一的保险业在整个金融行业中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寿险业则在保险业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我国的寿险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还显得非常稚嫩,在各方面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本文对比中外寿险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在分析国内寿险市场的基础上,针对保护期内我国寿险公司及相关中介机构的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当前市场上较为流行的产品进行了测试分析。 文章首先研究了世界寿险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然后对我国的寿险业的发展现状及潜力进行了研究,我国的寿险业由于发展历史比较短,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壮大,人口的老龄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寿险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人们的投保意识比较差,通货膨胀的影响,银行利率变动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的寿险中介机构及寿险公司的发展策略。最后则是对目前世界流行,国内各家寿险公司的主打产品进行了测试分析。通过本文的研究,使我们对我国的寿险业及相关中介机构的现状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指出了面对国外公司竞争的策略,最后提出了我国寿险公司在目前的主流产品的开发及营销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李重锐[2]2015年在《RS人寿保险公司代理人体制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将保险代理人制度引入中国,促成了保险业近20年的快速腾飞。随着保险市场的日益成熟和保险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各个保险公司建立在保险代理人制度基础上的管理体系和激励体系逐渐不适应行业和公司发展要求,出现了保险代理人整体素质偏低,行业内流动性高,行业留存率低,销售过程中误导客户现象问题严重,这些问题对于保险行业内成立时间较早的公司来说是既有问题,可以一边发展一边解决,但对于新筹公司来说,则是根本性问题,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新保险公司就无法立足,不会建立长久发展的根基。随着经济的发展,保险业务在随着经济大潮向前推进,在公司建立和管理保险代理人队伍的过程中,以上问题逐渐显现,成为影响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笔者在保险公司中观察到的,保险代理人团队搭建及日常管理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实践,归纳总结了保险代理人所关注的制度性因素和非制度性因素,并通过调查问卷和现场访谈的方式进行了验证,虽然得到的数据不具备十足的代表性,但能够反应新筹公司的基本发展状况。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有益的探索和思考,为保险公司及保险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本文利用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及实地访谈的结果,对笔者所在公司经营运转情况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发现导致保险代理人归属感弱,留存率低,流动性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保险代理人制度未能满足保险代理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性需求,并没有对保险代理人的发展形成很好的支持。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研究基础,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对我国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进行全面思考,对完善我国保险代理人激励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焦清平[3]2008年在《中国商业保险业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入世”保护期的结束,中国的保险市场正在不可避免地要与世界保险市场融为一体。特别是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动荡不稳,全球保险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对保险业的风险管理提出要求。论文运用实证与规范分析、归纳与演绎分析、动态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借鉴一般管理理论、行为科学学派、风险管理理论、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经济法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首先对影响保险业风险管理的多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考察,再对几种典型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保险业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保险业风险管理制度变迁模式及其约束条件。在对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的历史演进过程充分回顾和客观剖析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面临的监管力量薄弱、基础工作落后、政府行政干预经营、产业链不完整、市场调节机制不完善、财政税收政策不易化解风险等初始条件,充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保险业风险管理的非正式约束作用,系统全面地提出了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适用的目标、原则、机制与方法。从有效风险管理的目标、标准、理念、组织、内容、实施、协作、保障、环境等方面总体设计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制度的理想模式,以适应未来保险业发展和与世界保险市场接轨的需要。最后对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系统的改革路径进行探讨,提出构建我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综合体系的政策建议及主张。
俞勇国[4]2006年在《我国保险公司治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保险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与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和深化保险业改革的内在需要还很不相适应。随着加入WTO后对保险业保护期的结束,我国保险业将不得不面临着国外保险公司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研究保险公司治理问题,对提高我国保险公司的竞争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回顾了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状况,讨论了公司治理模式等问题。分析了我国保险公司治理的现状,并对国外保险公司的治理模式进行了比较,深入探讨了保险公司的特殊性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指出我国保险公司治理存在较为严重的国有大股东控制、董事会建设不到位、监事会功能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并在充分考虑保险公司的独特性质和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结合有关国内外保险公司治理的经验及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股权结构、加强董事会建设、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等对策。最后,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治理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
张亚[5]2005年在《我国团体寿险经营的违规行为及治理对策》文中认为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本文以我国寿险公司经营的团体寿险业务为研究对象,全程考察了我国寿险公司在团体寿险经营中的违规行为,进而通过对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违规行为的具体描述,分析了导致我国团体寿险市场主体违规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观方面和宏观方面的治理对策,为今后我国团体寿险市场的规范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题目,主要是因为我国团体寿险经过 20多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在经营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存在一些不遵守现行法律法规及相应市场规则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制约了团体寿险业务的健康发展。随着去年 12 月我国履行入世承诺,放开对外资寿险公司经营团体业务的限制,我国团体寿险市场又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针对我国团体寿险经营中的违规行为的相关问题尚未有比较系统的论述,对违规行为导致的危害也尚无比较深刻的认识,故本文拟在这一方面做出一些有益思考和探索,不仅可以深化自己所学的保险专业理论,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希冀能够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一点贡献。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观点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团体寿险的经营及特征。 这一部分共分叁节。第一节对团体寿险的定义,团体寿险具有哪些与个人寿险不同的特征两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二节介绍了团体寿险的分类,界定了本文所论述的团体寿险的具体险种,主要包括:团体定期人寿保险、团体长期人寿保险、团体信用人寿保险和团体年金保险,并且介绍了现阶段我国寿险公司开发的团体寿险主要险种的具体条款。第叁节首先以美国为例对国外团体寿险的发展历程及经营状况进行了论述;接着论述了我国团体寿险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起步2阶段(中国恢复商业保险业务到上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过渡阶段(20世纪 80 年代末到 1998 年)、现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至今)、入世叁年后(2005 年以后)等四个阶段,分析了每一阶段团体寿险经营呈现的特征;最后对我国团体寿险的经营现状进行论述,主要体现在险种创新、渠道创新、重视细分市场和拓展大单业务几个方面。第二部分:我国团体寿险经营的违规行为及根源。这部分是本文重点关注的内容。团体寿险经营的违规行为是指,保险市场主体在经营团体寿险业务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不遵守现行法律法规及相应市场规则的行为。违规行为的出现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制约了团体寿险业务的健康发展。这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方面分析了微观角度出现的违规行为,体现在保险机构严重的短期行为、团体寿险市场主体的不规范竞争行为等方面,在分析这些违规行为的同时,阐述了违规行为带来的一系列危害,接下来分析了导致违规行为出现的具体原因:保险公司经营指导思想偏差、团体寿险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另一方面,保险监管制度、相关法律规定的不健全等一系列宏观政策方面的缺陷也是导致团体寿险经营过程中违规操作出现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概念认定不统一、模糊,财务制度规定有缺陷,法律地位不明确,税收优惠激励不足,政策运用落实不够等方面。 第叁部分:我国团体寿险经营的违规行为的微观治理对策。这一部分是本文重点论述的内容,笔者对我国团体寿险经营的违规行为提出了详细的微观方面的治理对策。第一节提出了营销策略方面的治理对策,分别从产品开发、销售渠道和销售组织形式叁方面进行论述。在产品开发方面,首先要借鉴国外团体寿险产品开发的先进经验,同时重点发展我国的团体年金保险;在销售渠道建设方面,应当整合现有的营销渠道,激活团体业务专业展业机制,发挥兼业代理人的优势;在销售组织形式创新方面,建议成立团体保险事业部。第二节主要从加强寿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来提出治理对策。我国保险公司团体寿险业务的违规经营行为与当前我国保险公3司内控制度建设的滞后密切相关,比如保险公司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和误导行为,在承保、退保、理赔过程中的违规行为都可以归因于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所以该节主要从如何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方面来提出合理的对策。对策如下:培养保险公司之间的良性竞争意识、明确内部控制与团体寿险经营管理活动的关系、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通畅的信息与沟通机制。在第叁节中主要分析了如何避免团体寿险经营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如何通过寿险公司的诚信建设来治理我国寿险公司经营团体寿险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对策包括:规范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倡导诚信观念、培育诚信文化、推行诚信服务理念和建立有效的信用评级体系等方面。第四部分:我国团体寿险经营的违规行为的宏观治理对策。这部分也是本文重点论述的部分。主要对我国团体寿险经营的违规行为提出宏观方面的治理对策,相应政策的缺失是导致违规行为出现的重要原因,因此这章提出了怎样来改善团体寿险发展的政策环境。第一节通过适当地借鉴美国和台湾地区关于团体寿险的监管法规和制度,分析了我国如何制定关
陈鹭[6]2007年在《全面开放中的我国保险业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入世”保护期结束后,我国保险市场全面开放条件中我国保险业尤其是保险产品的创新问题。本文以产业组织学关于市场结构的理论、熊比特的创新理论做为理论分析的基础,运用定性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我国保险业尤其是保险产品创新的现状、不足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望得出对加快我国保险产品创新的有用的建议。我国的保险业恢复经营20多年来,基本上遵循的是一条粗放型发展道路,市场竞争方式也是依赖传统产品的价格竞争方式为主。由于发展的起点低,这种经营模式在保险业发展的恢复期和初期,确实带来了保费收入较高的增长。但是随着保险市场的全面开放,一批极具竞争力的外资保险公司将会不断进入我国保险市场。我国的保险公司在资本实力、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多方面与外资保险公司差距较大。“入世”保护期即将结束,我国的保险业若再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积极采取措施,缩小与世界强手之间的距离,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则对我国民族保险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保险业急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尽快把保险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其中保险产品的创新显得尤为迫切,因为保险产品创新是保险业务的起源,也是其他业务赖以存在的基础。只有加快保险产品创新,我国的保险公司才能塑造企业品牌形象,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推动保险业持续快速增长,才能与全面开放后不断进入我国的外资保险公司进行激烈竞争。本文针对全面开放后我国保险市场的产品创新的现状、不足以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我国的保险产品创新应该以差异化创新为核心,并对保险产品创新的原则、方向与策略以及实现手段进行了研究,以期望对我国的保险产品创新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宋瑞晓[7]2006年在《我国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统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五年已来,根据关于入世的协议对我国保险业五年的保护期已经过去。各保险企业之间、各国保险业之间的竞争业已转化为以保险企业资源、能力、技术、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如何提高我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国保险业的热门课题。本文在回顾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和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保险企业与在华外资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对比实证分析,围绕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中心,依次分析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构成、表层竞争力、深层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建立了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叁维度、九因素的核心竞争力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投入、产出角度对我国保险企业及在华外资保险企业的经营效率利用超效率DEA模型进行数学刻画,建立计量模型,通过比较研究各企业的效率值来对比分析各企业在经营效率上的竞争力水平。通过建立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因子分析模型,从企业的规模因素、经济效益因素和成长因素角度,根据各保险企业的因子得分对中资保险企业及在华外资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做进一步的横向对比分析。同时从定性分析角度对保险企业潜在竞争力在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经营战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文最后在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提升我国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提出了一些有参考意义的对策和建议。
程永红[8]2002年在《银行保险的发展及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银行保险业务起步虽晚,但发展极为迅速,已成为寿险业务中增长最快、所占比例最大的部分。鉴于此,研究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体系,对银行保险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在理论研究上借鉴了哲学、经济学、金融学、财务学的知识,力图从不同角度去指导银行保险。同时在银行保险的概念、内容和银保合作的模式等方面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银行保险的基础理论研究。首先研究了银行保险的起源和概念,提出了银保合作的内容,最后从理论上对银保合作进行阐释。第二部分:银行保险的作用研究。本部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阐述了银行保险的作用。第叁部分:银保合作模式选择研究。首先研究了发达国家银行保险发展的现状和银保合作的四种模式,并对四种模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银保合作模式。第四部分:银行保险的实证研究。通过对笔者工作的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为例进行银行保险发展的实证研究。首先,对太平的发展历史和股东进行了简要介绍,在广泛收集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太平在中国大陆复业经营的背景和有利因素。研究了太平已推出和即将推出的银保产品的特点,提出了银保产品四大功能,即储蓄功能、投资功能、保障功能和免税功能。最后,对太平在发展中存在的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进行了仔细地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对策,希望能对其他保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和银保合作的推进给一些启示。
曲伟强, 韩经建, 宋若臣, 曾红燕, 冯展宾[9]2005年在《体制转型时期的中国保险业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当今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及前景展望一、我国保险业的历史性进展(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概况194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宣告了外资垄断中国保险市场局面的结束和新中国保险业的兴起。由于历史的原因,上个世纪50—70年年代,中国保险业经历了严重萎缩的时期
叶刚[10]2002年在《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市场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1980年恢复产险业务以来,我国的产险业无论在供给主体、市场规模和资产总额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也有所降低,产险服务水平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与西方国家发达的产险市场相比,我国产险市场集中度和市场进入壁垒仍然处于很高的程度,产险业务差别化也处于很低的层次。数据表明,我国产险业2001年前叁大公司市场占有率为95.8%,大大高于西方国家的集中度水平。我国对进入产险业的中资企业限制颇多,除了较高的资本金限制外,对产险公司组织形式和资本性质限制也非常严格。过于严厉的市场准入直接导致我国产险业的高集中度。体现核心差别的产险服务水平大致相同,而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垄断形成的业务差别在市场经济的延续是形成产险业务差别化的主要来源。因此,计划经济时代的高度垄断得以延续。这样的市场结构,导致了我国产险业市场绩效极不理想。我国产险市场绩效不佳的具体表现是:产险业利润率长期比银行业的利润率高出许多表明产险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产险业险种更新缓慢,有效供给不足表明我国产险业技术进步滞缓;产险市场的主要供给者人保公司的X非效率表明产险业规模结构效率低下。此外,产险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已经提前进入低增长时期。出现这种情况,已经表明其市场效率出现问题。当然,在承认我国产险市场的高度垄断的同时,笔者并不否认产险市场的局部竞争也比较激烈,尤其是在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产险公司众多的地区。然而笔者认为这只是相对过去而言,与国外相比,我国产险业的竞争程度还远远不够。看来,针对我国产险市场出现的种种弊病和许多表面上似乎很矛盾的现象,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其背后的根源。不仅要反思产险市场的现状,更要分析它未来的发展趋势。正是基于这种设想,笔者认为,不对我国产险市场进行深入探讨,是不能揭示上述问题的。而对一个产业进行研究,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研究它的市场结构,进而<WP=3>去研究它的市场行为与绩效。限于篇幅和突出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对产险公司的市场行为只是稍微提及,重点研究市场结构本身。为了充分说明我国目前市场结构的种种弊端,因此,市场结构对其绩效的影响也作了一番分析。本文对我国财产保险业市场结构的研究,以产业组织学关于市场结构的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并结合我国产险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方法主要以实证分析为主,辅之以规范分析、比较分析。本文研究的思路是:运用产业组织理论,通过分析产险业市场结构,主要是要达到了解和把握我国产险市场垄断和竞争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改革方向,达到产险资源的优化配置。把握这条主线,全文首先提出市场结构的概念及研究范畴,引出产险市场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意义;然后分别从影响市场结构的叁个主要因素出发,即从产险业集中度、产险业务差别化、以及我国产险市场进入、退出壁垒等叁个方面描述了我国产险业市场结构现状、原因、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最后总结我国当前产险市场结构对其绩效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并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和国外理论界对适度寡占的重新认识,提出我国产险业市场结构的发展方向。本文以产险业市场结构的理论框架作为全文的起始部分。首先介绍了对产业组织理论及产业组织理论关于市场结构的研究范畴,其次,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结构的研究范畴,提出我国产险业市场结构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这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个理论框架上,全文开始展开分析。本文第二章、第叁章、第四章按照第一章的理论框架分别从产险业市场集中度、产险业务差别化和产险业市场进入、退出壁垒叁个方面对我国产险业的市场结构进行深入探讨。在市场集中度一章里,先简要回顾了我国产险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然后引入集中度的概念并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我国产险业市场集中度逐步降低,但与世界发达国家产险业市场集中度相比,我国产险业集中度还非常高;最后提出影响我国产险业集中度相关因素及分析我国产险业市场集中度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我国产险业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降低,这将有助<WP=4>于提高我国产险业的市场绩效。在产险业务差别化一章里,首先引入业务差别化的概念,并对之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我国产险业务差别化类别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差别化的层次很低,市场的不成熟和垄断程度太大是主要原因;然后分析了加入WTO后我国产险业务差别化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提升我国产险业务差别化的途径,认为大力发展险种创新、建立高效率的营销机制、建设公司核心竞争力和恰当的广告投入是提高当前我国产险公司业务差别化层次的主要途径。在产险业市场进入、退出壁垒一章里,先引入了市场壁垒的概念;然后对我国产险市场的进入壁垒进行实证分析,笔者认为,我国产险市场的进入壁垒非常高,是当前我国产险市场呈现极高寡占市场的主要因素。适当降低产险市场的进入壁垒有助于培育更多的产险市场主体,有助于改善市场结构,增强产险市场的有序竞争,提高产险市场的绩效;由于我国产险市场形成时间不长,只能对市场退出壁垒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并提出如?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寿保险业的现状及保护期内的对策研究[D]. 陈治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02
[2]. RS人寿保险公司代理人体制研究[D]. 李重锐. 云南财经大学. 2015
[3]. 中国商业保险业的风险管理研究[D]. 焦清平.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4]. 我国保险公司治理研究[D]. 俞勇国. 合肥工业大学. 2006
[5]. 我国团体寿险经营的违规行为及治理对策[D]. 张亚. 西南财经大学. 2005
[6]. 全面开放中的我国保险业创新研究[D]. 陈鹭. 暨南大学. 2007
[7]. 我国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统计研究[D]. 宋瑞晓. 湖南大学. 2006
[8]. 银行保险的发展及实证研究[D]. 程永红. 四川大学. 2002
[9]. 体制转型时期的中国保险业研究[J]. 曲伟强, 韩经建, 宋若臣, 曾红燕, 冯展宾.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0]. 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市场结构分析[D]. 叶刚. 西南财经大学. 2002
标签:保险论文; 投资论文; 保险市场论文; 团体保险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中国人寿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保险公司论文; 保险代理论文; 寿险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