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档案全媒体研究的反思与展望论文

我国档案全媒体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邢变变 张欢笑

摘 要 对档案全媒体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总结和反思,有助于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围绕全媒体时代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以及档案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几个方面展开,并进一步分析了其成就与不足。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需加强理论基础研究;从传播方式着手研究档案全媒体;重视档案全媒体负面影响的研究;重视档案全媒体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等。

关键词 档案全媒体 全媒体时代 信息传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介之间日益融合,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多样化,全媒体对于档案事业的影响越发显著。近年来,学者们对于全媒体时代下的档案学术与档案工作开展了研究,涌现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总结和反思,有助于研究的深入开展。

全球领先的传动与控制技术专家博世力士乐在2018年上海宝马展上展出了多款应用于行走机械行业的智能化和个性化产品,致力于帮助众多中国本土客户解决在企业发展和产品创新方面的诸多难题。

一、文献获取与计量分析

2019年3月5日,笔者以篇名为检索项、以“档案+全媒体”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文献库进行精确检索,检索结果为24篇。进行严格的删选和去重工作后,共获得21篇有效文献,其中,20篇为期刊论文,1篇为新闻报道。

在这个美好的晨曦,“叽叽叽”的鸟鸣声将我从睡梦中叫醒了,仿佛在说:“快起床!有清新的空气和温暖的阳光等着你呢,快点,快点!”雾跟我们玩起了捉迷藏,一会儿消失,一会儿出现。若隐若现,像个调皮的小孩。树叶上、草地上,星罗棋布散落着露珠,透明的、晶莹的,好似一粒粒珍珠。教学楼里,同学们都在认认真真地读书,琅琅读书声响彻校园,多么优美的乐章啊!

表1 有效文献年度分布表

根据检索结果可知,《经济信息时报》2011年刊发的魏厚琴的《全媒体电子档案管理发展趋势及特点》一文开启了我国档案全媒体研究的先河,此后相关研究成果并未有明显增长,只是在2015年出现了一个相对的小高峰,但研究成果依旧很少,且此后研究成果有所减少。

3.未来展望。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关于档案全媒体的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全媒体对于档案管理的影响及应对措施。陈微认为,“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档案信息的呈现形式更加趋向于数字化,为改变档案传统收集、存储方式的劣势,应促进档案信息收集、存储方式“由‘纸质为主,其他形式为辅’向‘数字化存储为主,其他形式为辅’进行转变。”[1]6-8柳溪认为,“在档案的保管存储过程中,不仅需要将原来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存储、备份,便于查找和利用,更需要将电子档案完好地保存和转存,实现档案最终为现实所利用的目的。”[2]151-155力莎也提出应在档案存储过程中“实现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轨并存,以备电子档案录入和传输中出现误操作或丢失情况。”[3]87-90陈蓉莉认为,“按全媒体管理的要求,完整的档案室系统应该是独立的、各种设施设备完备的数据和资源库。”[4]188-189陈微从全媒体时代档案工作发展趋势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档案由纸质载体向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其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柳溪和力莎则从档案信息安全角度出发,针对可能存在的威胁,如篡改信息、信息盗取的行为提出了应对措施,其研究更具针对性,对实践工作的借鉴和启发意义更大;陈蓉莉指出了全媒体对于档案存储环境的新要求,其研究显得较为宏观。

表2 有效文献主要刊发期刊分布表

由表2可知,《山西档案》和《兰台世界》两家刊物共刊发5篇研究成果,占有效文献总数的23.8%。除了上述两家期刊外,《城建档案》《档案管理》《档案学通讯》《上海档案》各发文一篇。在21篇有效文献中,有9篇发表于档案学专业期刊,仅占42.9%。

二、档案全媒体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作者所在单位来看,高校教学单位发文数量较多。其中,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院3篇,山东大学2篇,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财经学院、黑龙江大学、湖南理工学院、南昌大学、宁夏大学、韶关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宿迁学院、天津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各1篇。

作为一个工程设计人员,绝大多数的工作时间都是在和图纸与规范打交道,在和同事的沟通中也是以交流技术问题为主。而对于技术问题,绝大多数都是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的。在沟通中,决定说服与被说服的,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你掌握的相关知识是否丰富。加之自己比较内向的性格,可想而知,我的沟通能力是比较差的,单纯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技巧性说服,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并不多。

(1)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全媒体时代下,用户对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行的服务利用方式存在几点不足。根据刘玉兰、韩海涛、田伟的研究,这些不足包括“单一的服务内容和信息形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用户特点、单一的信息传递模式与当前用户对档案信息需求特点不相适应、单一的信息服务手段和信息服务平台与新信息环境下信息服务严重脱节。”[5]59-62陈昕燕认为,“随着全媒体的不断深入,档案馆等传统馆藏模式的机构对受众的吸引力呈现出逐渐下降的态势。”[6]206柳溪认为,“档案工作传媒多元化和数字技术发展的全媒体时代应重新定位,从传统的封闭管理走向服务公众,形成以受众为中心的档案信息的开放与传播。”郑少俊认为,档案服务应“依托现代通讯技术及物联网技术,依托普通计算机、平板电脑、电话、手机、电视机顶盒等常用工具,提供语音查询、预约确认、短信咨询、收取回复等便捷服务。”[7]75-79雍文娟认为,“档案文献编纂工作需要对档案文献的价值进行探究……即要保证编纂工作符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等。”[8]57-59刘玉兰、韩海涛、田伟从档案信息服务的各方面出发,提出了全媒体时代下档案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陈昕燕指出纸质档案的影响力受到冲击的现象,为全媒体时代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柳溪则针对这些问题与现象,提出了全媒体时代档案在提供利用服务时应坚持开放理念,其研究对于实际工作具有思想指导的作用;郑少俊提出应构建多种媒体介质结合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其研究在技术支撑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雍文娟以档案编纂为出发点,指出了如何利用档案全媒体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提供良好环境,形成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档案文献编纂作品,其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全媒体对于档案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杨伟龙认为,“传统档案文化宣传存在时间、成本、空间等局限性,造成档案文化传播的困局。”[16]79-81而在全媒体时代下,档案文化传播的形式多样化,信息传播的效果更佳显著,档案信息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陈微认为,“媒介的优质化促使档案文化加速传播,进而进一步扩大了档案的影响力。”[1]6-8柳溪认为,“全媒体时代媒介传播技术的普及,在技术上使档案信息的‘所有人参与传播’成为了可能,档案工作人员、大众传播媒体人员、专业人士和普通民众都成为档案信息的传播者,激发了档案信息的生命力,扩大了档案信息的传播影响力。”[2]151-155聂元霞和黄文琼认为,“AR/VR技术在档案信息传递与用户体验中构建出一种全新的沟通渠道,给用户打造出一个感官互动的沉浸式传播环境。”[17]64-69陈昕燕认为,“‘全媒体’时代档案宣传工作应当实现极致细分的灵活化、综合化宣传,实现对受众群体的全面、个性化覆盖及最佳宣传效果。”[6]206杨伟龙的研究指出了传统档案文化宣传的不足,但认识不够全面;陈微与柳溪的研究分别从媒介的优化以及传播技术发展的角度,突出了全媒体时代档案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优势;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聂元霞和黄文琼主张在档案信息以及档案文化的传播中运用AR/VR数字技术,其研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全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陈昕燕提出了档案文化传播与发展工作的要求,其研究抽象意义较强,导向作用明显。

(2)全媒体对于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全媒体时代促进了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的整合。郭艳认为,“用户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变化,信息获取者更加渴望快捷、方便、简洁的信息获取方式,及时而专业的信息帮助更加受欢迎。”[9]77-78武晓敏和刘磊认为,“图书馆、情报馆、档案馆都是独立的工作组织,并且工作范畴也有所差异,但是这三个机构却有着很多历史渊源,甚至可以说是同根同源。”[10]174-17张鉴远认为,“信息管理由单一部门管理,发展到多门管理,将来必定发展到统一、整合、融合管理,这是由信息管理发展规律所决定的。”[11]89-90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的整合以档案信息数字化为基础,但档案数字化存在着资金不足以及缺少专业人才的问题。沈姣提出了“申请资源投入,合理利用现有资源”“重视工作人员的招聘和培训”[12]58-60等措施,以应对全媒体时代档案数字化面临的困难。刘瑞认为应该做好“档案、图书与信息情报资源整合的工作,破旧立新,树立信息资源整合创新思维意识”且“切记不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13]195郭峰认为,在“信息资源融合前要对涉及保密的信息进行统一标准和界定。”[14]172+174韩坤瑶认为,全媒体数字化平台将“提高使用者的检索、搜索、使用的体验”,并且“通过全媒体的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使用者只需在同一个机构和界面便可以搜索三种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15]216对于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整合的原因,郭艳从宏观角度上指出了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的整合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武晓敏和刘磊则从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整合的基本条件出发,论述了整合的可行性;张鉴远依据信息管理发展规律,论述了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三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可以相互补充。对于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整合的措施,刘瑞从思想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了创新思维的观点,其研究理论性较强、抽象性较高;郭峰从制度方面提出建立统一标准的要求,其经验是从实际工作中总结来的,因此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韩坤瑶则支持建立档案全媒体数字平台,以便与信息资源的整合,其研究内容较为具体,可借鉴性较强。

三、档案全媒体研究评述

1.档案全媒体研究的成就。已有的研究成果是学者们在实际中总结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层面的智慧结晶,档案全媒体研究开始受到档案学界的关注。(1)在全媒体概念不断被人们接受的过程中,档案全媒体的研究也随之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者们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及时了解档案信息用户的心理变化,使得档案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式的要求。(2)档案全媒体研究的作者均是从事档案工作或档案教育的人员。学者们从自身的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并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推动档案学研究拓展新领域的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反过来推动了档案学术研究以及档案工作在全媒体环境下更好地发展。随着全媒体的影响不断扩大,不难预见,档案全媒体的研究将会更加全面,也将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这项研究中。(3)研究的内容包含了档案工作的多数阶段。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档案全媒体的研究与档案工作的不同阶段紧密结合,对于指导档案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档案全媒体研究的不足。档案全媒体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1)研究不够系统。尽管从2012年开始就有学者研究档案全媒体,但直到2018年研究成果仍然很少,平均每年仅有2.63篇。从发文作者的角度来看,核心作者较少,发文较多的作者只有2篇,其余作者发文平均不到1篇,尚未形成专题研究。由于研究成果数量较少,档案全媒体研究的框架并未形成,没有构成系统的研究体系。(2)研究内容不够深入。截至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并未出现有关“档案全媒体”定义的探讨,仅有对于“全媒体”定义的研究。明确定义是深入研究的根本,现有的研究缺少基本的理论基础。此外,研究内容尚停留在初期不成熟的阶段,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探讨的是全媒体与档案事业结合的可行性以及影响等方面,并未出现关于档案全媒体总结性的研究成果。(3)研究成果同质化。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于档案与其他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档案数字化方面,对于其他方向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同一方向的研究成果存在措施相似,缺乏创新性的问题。在大部分研究成果中,对于全媒体与档案的结合,仅局限于数字化等单一的方式,造成了研究内容显得比较片面且同质化严重。(4)缺少对于档案全媒体发展规划的宏观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多着眼于档案事业与全媒体的融合,是操作性比较强的微观设计,在理论借鉴价值上比较欠缺。“全媒体”概念在学术界并没有统一或正式的提法,档案全媒体的研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尚未有研究成果提出对于档案全媒体发展的方向及规划,这使得档案全媒体研究未来的发展道路不够清晰。

根据统计,开展档案全媒体研究的作者共有25人(含第二、第三作者)。其中,发文2篇的仅有张鉴远1人,其余作者平均发文仅为0.792篇。由此可见,大部分作者对于档案全媒体的研究较为薄弱,未有更深层次和系统的研究,而是浅尝辄止。

(2)从传播方式着手研究档案全媒体。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档案信息的角度出发对档案全媒体进行研究,未来一段时期内可以传播方式为着手点,通过分析不同感官体验的档案信息传递方式传递信息的效果,了解全媒体时代对于档案传递力量的影响,并为档案学术研究以及档案工作未来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1)加强基本理论研究。首先应该明确“档案全媒体”的概念、内涵,使得“全媒体”与档案学进一步融合,形成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将研究从具体的档案工作环节中剥离出来,增强理论的指导意义而非实际操作的指导意义。推动研究从前期不成熟阶段向后期繁荣阶段发展,以调查研究档案全媒体的发展现状、成就和不足、对应措施为主。

2.全媒体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3)重视档案全媒体负面影响的研究。在了解全媒体时代为档案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应了解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如由于全媒体档案信息平台网络安全问题,造成档案资料被篡改或盗取,形成国家机密或个人隐私的泄露,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此外,全媒体时代产生对各种类型档案信息的需求,一些档案馆为赚取经济价值,而忽视档案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造成档案信息失真或信息污染,使得档案失去原有的价值。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重视档案全媒体信息安全问题、信息选择和利用问题的研究,探讨可能形成的负面影响对应的解决措施,以保证档案全媒体的长足发展。

藏羊肉中蛋白质含量为21.96%,高于小尾寒羊肉中蛋白质含量2.08%,高于普通绵羊(16.35%)5.61%,高于6 月龄小尾寒羊蛋白质含量(17.06%)4.9%。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是决定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主要因素,氨基酸与肉质的关系在于所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和酸性氨基酸的水平。藏羊肉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丰富,种类齐全,富含全部人体所需的游离氨基酸,必需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占游离氨基酸总含量的比例也很高,是优质的蛋白质食品。同时,周岁羊羊肉品质优于成年羊肉[7-8]。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大胆去猜、去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对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学困生只要有需要更要给予提问的机会,当一位学生说:“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与个位有关。”“真是与个位有关吗?”“与个位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会大胆质疑,并通过举例很快就否定了刚才的说法。“那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学生进入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这样,学生渐渐地就会在课堂上敢于向老师和同学提出问题。

(4)重视档案全媒体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全媒体时代要求从事档案学研究或档案工作的人员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以及信息传播学知识,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档案全媒体对档案学教育的影响以及对档案工作人员要求改变的角度出发,分析推动档案全媒体发展的应对策略。

档案全媒体研究的前景十分开阔,学者们应放眼未来,创新思维,多角度、深层次开展研究。同时还可以学习传播领域实际工作的经验以及图书馆全媒体研究的成果,以敏锐的学术感知力推动档案全媒体不断成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微.全媒体时代与档案文化发展关系浅析[J].兰台世界,2015(9):6-8.

[2]柳溪.全媒体时代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J].云梦学刊,2015,36(1):151-155.

[3]力莎.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档案构建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2):87-90.

[4]陈蓉莉.对农业科技档案实现全媒体管理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2,31(27):188-189.

[5]刘玉兰,韩海涛,田伟.全媒体时代高校学籍档案信息服务模式探讨[J].山西档案,2016(4):59-62.

[6]陈昕燕.全媒体时代档案事业的新思考[J].商,2015(34):206.

[7]郑少俊.基于媒资管理的全媒体档案管理平台研究[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14(1):75-79.

[8]雍文娟.全媒体时代档案文献编纂的优化路径[J].山西档案,2017(4):57-59.

[9]郭艳.全媒体时代高校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整合策略[J].兰台世界,2016(20):77-78.

[10]武晓敏,刘磊.探究全媒体时代农业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整合[J].农业与技术,2018,38(3):174-175.

[11]张鉴远.全媒体时代医学院校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5,1(1):89-90.

[12]沈姣.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党员档案数字化建设路径研究[J].山西档案,2016(6):58-60.

[13]刘瑞.全媒体时代高校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整合策略[J].东方藏品,2018(4):195.

[14]郭峰.全媒体时代如何加速图书、档案融合探析[J].科技传播,2015,7(10):172+174.

[15]韩坤瑶.全媒体时代高校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整合策略[J].才智,2018(23):216.

[16]杨伟龙.全媒体应用在高校档案文化宣传中的优势[J].城建档案,2018(11):79-81.

[17]聂云霞,黄文琼.全媒体多维语境下档案信息传播策略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8(4):64-69.

Reflection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Archives Omnimedia in China

Xing Bianbian,Zhang Huanxiao

Abstract The critical summary and reflection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archives omnimedia can help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To make a quantity and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existing research is mainly cond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ves management,archives informatization and archives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omnimedia age.Then the paper further analyzes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On this basis,the author thinks that future research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basis,to study archives omnimedia from transmission way,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research on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omnimedia,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quirements for talents put forward by archives omnimedia.

Keyword archives omnimedia;omnimedia age;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中图分类号 G270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03-17

标签:;  ;  ;  ;  

我国档案全媒体研究的反思与展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