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化演进规律看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_市场经济论文

从市场化演进规律看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_市场经济论文

从市场化演进规律看我国当前经济成长的阶段性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我论文,阶段性论文,规律论文,特征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0)04-0074-07

目前我国国内市场的最大特点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相对前10年已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国内很多经济学家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观点有: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大论、收入分配体制缺陷论、信用不足论、城市化滞后论等。这些观点都从某种角度对造成我国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受阻的原因进行了解说。由于我国是一个市场经济仍很不成熟的国家,目前经济增长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相比具有很大差别,因此,本文将把我国目前的经济成长状况放在市场化演进的规律中进行研究,以发现我国市场经济成长中的缺陷和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我国目前经济成长的阶段及其特点

从国际经验看,一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10年后将会逐步走向成熟,经济将进入平稳增长时期,我国经济成长是否已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呢?如果根据罗斯托(W.W.Rostow)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划分,我国经济告别传统社会而开始起飞应该从50年代算起。5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由政府发动的工业化运动,经过两代人近30年的努力,到70年代末,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民族工业体系。这近30年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使中国人民开始逐渐告别传统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每年的投资率都在35%以上,80年代后的大部分年份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工业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在这一时期,我国已基本具有了对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应用能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工艺的精密程度和技术的复杂程度都得到很大的提高,我国已实现了对很多进口产品的替代,许多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取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罗斯托推算,经济成长在起飞60年后基本可以进入成熟阶段,进入成熟阶段以后经济总量和规模将大幅度扩大,而增长速度会减缓。我国经济从起飞至今已近40年,所以我国经济成长应该正处于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成熟阶段之后为大众高消费时代。经济成长逐步走向成熟时,就应该表现出后继阶段的一些特征,这就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居民消费会推波助澜地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但是我国目前的消费状况则与此不相符合。我国大多数城市居民的消费在继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之后就呈下降趋势,而且刚性十足。而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就更加低下,有的落后地区传统的自给经济模式还没有彻底打破。这种消费水平和市场发育状况和产业、技术的成长状况极不相称,这一特点就显示出我国经济成长中存在着某些发育不全的病症,我国经济成长并没有全面进入成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并非经济成熟度提高而带来的问题,而是经济发展不成熟所带来的问题。

我国经济成长的不成熟突出体现在地区和行业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上,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农业和非农业之间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程度都有很大差异,其市场需求结构和消费能力都处于不同层次,这种状况制约了市场的开拓。

我国发达地区高收入阶层已显示出某些大众高消费时代的行为特征,这种趋势在90年代以后更加明显。表现为:其实际收入早已超过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所需水平,消费结构已经历或正在经历由万元级耐用消费品向10万元级耐用消费品转变的阶段,消费的商品正逐步由制造业产品向休闲、服务和新兴文化产品转变。这可以从这些地区住房市场的走旺和休闲、文化产品市场的兴起得到证明,它们的消费结构正处于高档次的耐用消费品(以高级住房、汽车为代表)和文化消费之间的过渡阶段。从消费结构的变化规律看,继温饱型消费和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之后,文化消费阶段就会出现,所以,这种变化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这部分居民是我国目前购买力的主要集中人群,他们的消费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将会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我国的大部分生产厂商似乎并没有感觉到这种消费趋势的改变,还在继续依靠“大甩卖”、“跳楼价”等手段促销,制造业产品的库存积压仍在增加。现有厂商的大部分产品缺乏能满足这一阶层消费特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创意,不足以诱导出与这群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人群相适应的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高潮。另一方面,这种消费结构的升级也在诱导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高技术产业在不断地淘汰传统产业,以满足主流消费人群的需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劳动力的替代,使传统产业的许多劳动力被排挤到了经济、社会的边缘。

广大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与东部相比则存在较大距离,消费层次明显低于东部,有的西部农村还处于温饱型消费阶段,但我国大部分生产厂商却主要把眼光放在发达地区和国际市场的开拓上,不太注重满足落后地区和民族地区市场的特殊需求,使这部分市场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当然,落后地区的市场开发也的确存在很大难度,低收入水平和落后的基础设施都限制了居民消费的增加。

在城市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同时,我国农村的市场化程度仍然很低,这和我国工业化的方式有很大关系。我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来自农业,积累的提取主要依靠国家直接控制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最终产品的销售。这种方式对农业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不仅体现为农民收入水平长期低于城市地区,从而制约了其消费能力的提高,更体现为它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市场化演进,从而使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我国农民长期以来不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产品结构,因而农业生产缺少竞争的压力和利益的推动,农民的劳动技能受到较大局限,农业的市场分工被大大延缓,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服务行业难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农业分工的滞后不仅会降低由此产生的贸易和交换,使农业的市场贡献大打折扣,而且会阻碍城市化的进程,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脱离传统社会的束缚而实现现代化。

我国这种发展程度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直接后果除了造成市场开拓的困难以外,间接效应就是收入差距的扩大。1981年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288,而1995年则为0.388,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1995年已达0.445,比1988年增加了7%,东南沿海地区与贵州、甘肃等省份的收入差距更是超过7倍以上[1][2][3]。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下,收入差距扩大所带来的必然后果就是总消费水平的下降,这和我国目前阶段的需求不足的确有很大关系。

但是,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发展程度和收入差距的扩大还不是造成需求不足的最终原因。如果没有人为的和制度的阻力,在还有大量潜在市场没有开拓出来的情况下,市场规律决定了在边际利益下降时,厂商在利益的驱动下必然会实行市场扩张,使市场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市场扩张和渗透的过程也是经济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在市场扩张的背景下,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的扩大是有利于资本积累的,这时的国民经济将会在总需求曲线外推和总供应曲线内移(工资成本下降)的双重作用下快速增长。然而我国却出现了经济衰退的迹象,这表明我国存在较严重的阻挡市场渗透和发育的障碍,这些障碍使得我国市场被分割,资源重新配置困难,要素流动性差,公平竞争受到破坏,我国缺乏创业的制度环境,灰色和黑色收入大量增加。在这种背景下,高收入阶层大多是将收入转变为储蓄和投机,而不是进行产业投资,所以在消费下降时,投资也出现疲软,有效需求不足就成为必然,我国的经济增长就只好依赖政府投资来推动。这种状况可以从我国近几年有关的统计数据中得到证实。从1996年开始到1998年7月1日,国家共5次降息,但储蓄仍然在不断增加。1998年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3407.5亿元,比上年增加17.1%,1999年前3个月的居民储蓄就相当于上年新增额的58.4%[4]。而1996年以来,零售物价指数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则一直呈下滑趋势,1997年10月,零售物价指数出现负增长,此后一直为负增长,到1998年8月,零售物价增长-3.3%,出现了通货紧缩的征兆[5]。1998年财政部发行450亿元专项国债、700亿元建设国债用于推动经济增长,1999年第一季度又投入1000亿,第三季度以后,另新增发600亿国债,并配套资金2500亿元。然而如此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对推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却并不显著。由于投资体制存在漏洞,资金截留、挪用严重,经济学家计算我国1998年的投资乘数为1.54,1999年为1.37[6][7],甚至有人得出投资乘数为负数的结论[8]。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化是由政府发动的,经济增长中政府的投资和干预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我国市场经济先天发育不足。一旦经济实行转轨,经济增长变得主要依靠市场利益来推动,我国与市场经济相关的各种制度、文化和伦理的发育滞后就暴露出来,使得经济增长完全依靠市场手段来推动显得力不从心,政府的行政干预又无法退出经济、社会舞台,这就进一步造成了对市场的扭曲,使市场的渗透和发育受阻。这正是我国市场经济不成熟的深层的体制的原因。

二、市场化演进中的主要决定因素

我国虽然决定实行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是在十几年或几十年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从当今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走过的历程看,与传统习俗经济和专制命令经济完全不同的市场经济从其雏形出现到完成对经济、社会的全面渗透和改造经历了近700年时间,而工业改革后,经济从全面起飞发展到目前这种大众高消费阶段之后的知识经济时代又经历了近200年。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充分发挥经济成长的后发优势,吸收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才能加速经济成长的步伐。

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种不同于传统习俗经济和命令经济的对社会生产力的组织方式,它是指各种经济资源和生产活动将根据市场提供的各种价格信号、通过自由交换来实现配置和组织。根据希克斯(John Hicks)和诺斯(D.C.North)在《经济史理论》以及《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等书籍中对西方市场经济成长史的分析,市场经济的成长轨迹大致可归纳如下:随着商人阶层的出现,贸易量激增,自给自足的经济出现了分化,分工和专业化不断演进和扩展起来,分工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不再是自给经济下的分工,而是为了进行交易而进行的分工。分工又进一步推动了贸易的扩张,使之不仅在地域上,而且在产品的不断创新上去开拓和占领新的市场。随着贸易不断在不同国家和不同行业之间的展开,分工随之进一步深化,经济活动就逐步实现了由个体向网络的转变。而随着贸易和分工增长,风险也在增长,因此对财产的保护制度以及减少风险的各种制度得到了不断完善,同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各种意识形态也起到了利益机制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这些制度的保证下,市场化渗透得以展开,从产品生产领域渗透到金融、信贷领域,进一步渗透到对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对生活方式改造。伴随着分工的演进和市场的渗透,交易成本也在增加,市场经济下的许多制度安排都和减少交易成本有关,各种企业制度也是围绕外在交易成本和内在摩擦成本而进行权衡的产物。在整个市场化演进中,有几个关键因素直接决定了市场化的速度和成长进程。

1.经济自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 这种自由意味着必须消除中世纪的人身依附关系系,使每个人都拥有买卖、择业和迁徙的自由,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这种自由既是市场化的条件也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而逐步获得的。如果市场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某些人的经济自由受到障碍,生产力的发展将会突破这种阻力,使生产关系进行相应调整。市场经济要求经营者突破强权、血缘和习俗构成的人身依附关系,而建立一种由契约组成的自由买卖关系;改变传统社会中人对人的依附,而变为人对市场的依附,从而使每个经营者所获得的自由和他承担的行为责任相匹配。只有具有了这种经济自由,生产要素才能流动,资本、人力和技术才能实现对传统经济的市场化渗透,自给经济才能加速瓦解,生产过程的分工才能快速演进,经济发展才能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轨道。经济自由对市场化演进的作用可以从法国与荷兰中世纪市场经济成长的差异中得到证实。16世纪时,法国实施的是对行会保护和对劳动力流动加以限制的政策,创新到处受到抑制和禁止。其结果,旧时法国被分割为30多个孤立的市场,市场区域达不到少数大城市和某些港口的近郊以外,法国人过着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而14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的荷兰,勃艮第的公爵们实施各种政策来促进国际贸易,他们削弱行会的排外和垄断力量,鼓励自由贸易,使得安特卫普成为当时重要的织品、香料集散地和国际金融中心。

2.对财产的保护制度和风险分担制度是市场经济繁荣的保障 市场经济对非市场化领域的渗透是在利益的推动下进行的,如果生产经营者的财产和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必然会挫伤其经营积极性,使经济规模难以扩大,甚至放弃经营性生产活动,生产出现向自给自足的回归。据历史记载,14至15世纪时,西欧瘟疫流行,战争频繁,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而王权对商人财产的无偿征用在这段时间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结果为:经营活动的未来不确定性增加,贸易量下降,专业化水平降低,分工缩小,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团体变得主要依靠政府强权来组织经济活动,以通过垄断来谋取自身利益和实行有利于他们自身的收入再分配政策,经济向自给自足方向发展。

市场经济的繁荣同时需要有完善的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作保证。随着贸易跨地区和跨行业的进行,以及专业分工的不断展开,市场交易成本随之巨增,这时必须实行对合同和各种契约的法律保护,以及建立各种降低交易费用和分担市场风险的中介机构和对企业制度进行改革,例如保险公司、信用延伸制度、价格汇集公布制度、股份公司、复式薄记技术、期货交易等。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市场化渗透的步伐,保证公平竞争和防止市场分割。例如意大利城市在13世纪的商业繁荣以及荷兰在16世纪的经济成功,都和其建立了一套适应市场发展的制度有关。而所有这些对财产、合同的保护制度,以及各种降低交易成本的机制能否发挥作用却都和法律的完善有关。而法律的强制执行必须有政府的认可和保护,从这些保障制度成长的历史看,法律的完善和执法到位是市场经营者利益和政府利益长期博奕的结果,其成熟和完善也不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的。

3.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鼓励创新和市场扩张的必备条件 在一定制度的保证下,市场经济具有外向型扩张的规律,这是由于利益的驱动和市场边际利益下降所致。而且这种扩张会导致贸易从货物的异地交易发展为产品创新,以不断满足需求和创造新的需求。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在其中起了关键性作用,而知识产品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的特点常使第三者无偿占有他人的成果成为可能,因此借助专利法和其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来保护创新者利益和激励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产品创新和产业立国正是19世纪英国取代荷兰而成为世界贸易和金融中心的关键原因。同时,现今美国的新经济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和市场扩张有关,它实际上是其生产和贸易实现了由依靠物质资源生产为主向依靠知识和信息生产为主的转变。这种经济的特点是,初始投入巨大,但产品进入市场后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并且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下,高技术产品具有一种锁定效应,使企业具有长期取得垄断收益的可能,从而有可能实现边际报酬递增。美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这种转变和其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不可分割。

4.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市场经济主要是依靠利益机制来引导和约束人的行为的,但是,仅仅依靠利益机制无法解决“搭便车”问题,而且仅靠利益机制来约束人的行为,其控制成本将会高得无法操作。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就起了利益机制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在事前引导和约束人的行为而且对经济变革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诺斯所说:“一个社会健全的伦理道德准则是使社会稳定、经济制度富有活力的粘合剂。”它是影响人们决策的最节省的方法。且不说法国大革命时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对解放生产力的影响,仅仅当代的公民意识、法制观念、团队精神、爱国主义思想等对现代经济发展的作用就不可低估。现代的生产形式是一种在分工基础上的网络化的组织形式,除了要依靠利益机制的引导外,现代思想意识也起了凝聚力和协调力的作用。

三、对我国当前经济成长特点的评说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经济成长中的许多问题都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成熟有关,而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又存在较严重的制度和思想障碍,这些阻力是造成我国市场分割、经济发展不平衡、有效需求不足的关键原因。

1.我国存在较严重的市场进入壁垒,市场退出机制也不健全 我国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滞后,经济生活中较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政府官员的寻租以及某些具有封建势力特点的乡村官僚的侵吞、强占行为等都是造成市场进入壁垒的原因。进入壁垒的加重不仅使得我国市场分割,城市的剩余资源难以流向农村,发达地区的资源难以流向落后地区;而且造成生产要素流动性差,依靠市场手段重新进行更有效配置十分困难,资源处于低效使用状况。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扩大,农村市场开拓的滞后,以及储蓄沉淀而创业不足都和市场进入壁垒有关。而同时,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滞后又制约资源的退出和重新配置,并进而对投资产生不利的诱导。

2.我国还缺乏严格的对财产和人身权力的保护制度,经营者不能在平等的地位上竞争 不论是国有资产还是民营资产都存在这同样一个问题,如果说国有企业还可以通过政府的干预进一步实现扩张的话,民营企业则不可能享此殊荣。我国由于法律和文化建设的落后,一方面,许多民营企业常常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处于受歧视的地位;另一方面,他们却又常常非法虐待工人。我国对财产和人身权力的保护程度随着地区经济落后的程度而递减。保护制度不健全的直接后果是制约现有产业的扩张,其间接后果则非常深远,它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造成投资和创业的受阻,资源难以向落后地区和薄弱环节流动,市场渗透速度减缓。

3.我国还缺乏对商业信用和契约的严格保护制度 对合同和信用的保护是市场扩张和渗透的前提保障,而我国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信用等级较低,欠债不还,单方撕毁合同,骗取投资和储蓄的情况常常发生,而且在经济落后地区,其信用等级就更低。我国民营经济中家庭经济的兴盛就可以从一定程度反映出我国商业信用难以扩展到家族血缘之外这个问题,同时,我国落后地区信用等级低也是制约外部资源流入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必须在完备商业立法的同时,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和公正程度,使政府行为与执法分离,只有这样我国才能逐步完成市场化的渗透,使落后地区不致成为经济成长的瓶颈。

4.我国对知识产权还缺乏严格的保护制度,不利于鼓励创新 从市场扩张的历史看,它经历了从货物的异地贸易到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以及从主要依靠物质要素进行产品创新到主要依靠知识要素进行产品创新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和制度的创新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我国传统产业的商品和服务目前出现了较严重的供过于求,这和其形式和内容雷同而又缺乏文化和艺术魅力有关,我国的创新激励机制不足在这其中应负主要责任。我国应大力发展具有我国文化特色和魅力又能融入当今世界潮流的传统产业,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我国传统产业仍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可以挖掘。同时,鼓励和保护技术创新也是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增长的物耗和能耗都是惊人的,经济增长的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这必然会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出疑义,因此,进行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具有非常迫切的意义。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如果不在高技术领域占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就会由于产业的国际分工而使我国企业被排挤到主要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边缘地位。因此我国必须加紧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产业,鼓励技术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推动技术结构的升级。

5.我国目前的意识形态建设仍然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每一个时代都有和其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我国目前这方面的探讨和宣传还较匮乏,经济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意识较混乱,指导人们行为的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和封建时代的道德规范,这些说教和思想或显得与时代不符或起到了制约现代化进程的副作用。因此,提倡公民意识、法制观念、团队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这些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价值观就显得尤为迫切,它对于规范人们行为、促进社会进步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然,我国也还存在许多其他因素在阻挠市场化的演进,其中包括中介组织的发育滞后等,我国只有弥补了这些阻碍经济成长的缺陷,才能全面完成市场化渗透,使经济发展走向成熟,从而消除经济增长中那些具有刚性的阻力。

收稿日期:1999-01-16

标签:;  ;  ;  ;  ;  ;  ;  ;  ;  ;  

从市场化演进规律看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