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文学与中学语文教育调查报告_中国现代文学论文

当今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育的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报告论文,现代文学论文,语文教育论文,当今中国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题记:这是前几年我写的一篇报告,算是旧作了。本意是为某课题结项,只求在专家审定这项“研究”是否合格的会议上宣读一下,获得通过罢了。我当初并不打算发表的因由有二:一是我对过去的中学语文教育虽略知一二,比如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的“红领巾教学”到“加强语文政治思想教育”,到“双基教育”(语文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来来回回的情景我都是亲历,但对于近几十年来中小学校课内外是如何在教中国语文和学中国语文的(主要是汉语文),我便只有耳闻,没有目睹了。即便今日之学校自然是由昔日之学校迤逦走来,究竟也是隔膜,不免要在报告里说外行话的。二是交调查报告的时间比较紧迫,我在观点上、文字上都已无仔细推敲的余地,一旦写毕即成定局。假如由着我自己的性情来写,文章的时空应再宽大些,酝酿得充分些,也要争取写得流丽漂亮些。如是不想发表,那就保留此类文体的简明直截、扼要干净就行了。不料之后的结项反映尚好,询此文在何处刊用者有之,建议应全文发表者有之,就像一个滚烫的山芋在手里都搁凉了,方拿出来现丑。如果说“日记”有写给自己私人看的,和一开始就是为别人、为出版而写的这样两大种类的话,那么“调查报告”也是内外有别的。本报告从起初不预备示众,到现在终于公开发表在专业刊物上,它的优劣之处,明眼的读者也就十分了然了。

做“中学语文和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探讨现代文学进入语文教材后的主要症结所在,是个老题目。我们的做法与专职语文工作者的不同处,是在于把中学生的接受要求、接受实际能力,与现代文学本身都看做是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后者,更强调百年的现代文学正进入它的“经典化”初期。这个初期不仅表现在作家文学史地位的升降,作品读者面的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时代审美趣味的变化等方面,还表现为这种升降大小变异的不确定性、模糊性、过渡性。所以,鲁迅作品进入教材的每一步都能深深地触动社会的神经,“五四”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才会隐隐地、远远地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翻动暗流:语文教育无小事。

现在,全社会都关心着汉语文的今天和明天。电视里的汉字听写大会虽然所出的题目还可斟酌,那些天才的学生是凭长期阅读还是凭短期背诵字典才认识那么多难字也可讨论(不是说不可以背诵,钱鐘书先生年轻时就依字母顺序默读词典和百科全书条目,但勿忘一般学生习字的主要途径为何),但一时引起人们欢迎举办这类节目,给予极大的关注,则是肯定的。大家心里有笔账,下一代中国人的读写能力与思想能力、思维能力,语文修养和现代中国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文明程度,均息息相关。但是我们的耳中,也时时听到社会上的不同声音,其中包括数次哄传“鲁迅被逐出语文教材”(实际只是调整或减少篇目),或说在目前体制下语文一张卷不过是个平均数,语文也快被“逐出”高考了等等。据此,我联想到本报告的现实针对性并未完全过去。这篇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他们即使年幼,但对鲁迅的价值,对朱自清、沈从文等人的价值,对中国现代文学作为现代中国文化一份遗产的作用,还是不糊涂的。这报告里各种统计的枯燥数字,可作一证明。而对于我,这是个纪念,它引起我对往昔的记忆,并且留下了我对中国语文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良好愿望。(2013年9月28日吴福辉补记)

本课题项目的名称原为“中学语文与中国现代文学”,2006年年末申请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的“课堂内外基金”获准。2007年开始启动,由我担任项目主持人。我有过二十年的中学语文教育经验,后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研究,又三十年以上了。课题组成员陈啸副教授,已有在中学、大学进行语文教育的经历。课题组一度拟增加一线语文教员参与,做关于学生课外阅读现代文学作品的调查,终因重点校教师工作过于繁忙(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而放弃。现在的研究保持了专业人员的学术分析特色,不免部分地脱离教学实际,可与其他的研究成果相参照,进行更宏观的考察。2007年1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陈啸根据吴福辉指导后设计的问卷,先后在安徽省淮北市萧县中学、淮北市开渠中学、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附属中学、开封市第十五中学、江苏省南通平潮高级中学、南通市紫琅中学等三省六校,向师生主要是学生进行语文调查,收获颇丰。当时选择的学校,考虑了城乡合理分布,因而包括了都市、城郊、县城、乡镇各类,重点校与非重点校各半。采访的学生对象,因考虑到问卷内容涉及各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现代文学教材,除一校是初三学生外,余皆为高三学生。陈啸2009年在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论文,已发表。现由我在2010年利用陈啸的调查问卷,重新进行统计、分析,做项目的总结性论文。我们利用了同样的材料,但观点不尽相同,所以此文由我单独署名。

一 具体选题的适当调整

“中学语文与中国现代文学”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此之下,当年我们确定主攻方向的时候,避开了历来的成果,如民国以来中学语文课本选用现代文学作品的历史统计和演变分析,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经验,中学现代散文教材的选择等,而是确定了三个具体课题:一是中国现代文学进入“经典化”的历史进程之后,中学语文教材目前有无反应,有什么反应。二是自1997年中小学语文教育那场大讨论后,人们关心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进入语文教材是否可以修改,如果修改,它的文本依据、学生的接受依据何在。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当代性和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之后如何保持人文意义、语文意义两方面的时代活力,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与这三个题目相关的,还列了如鲁迅、老舍等具体的现代作家作品,何人、何作品更受学生喜爱、更适宜学生学习,语文教师对于不断“重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应如何储备、再学习等子题目,应当说,后来的课题基本上是循着这一框架进行的,但也做了必要的调整。

调整的主要是第二题:现代文学教材的“修改”问题。当初对此题的兴趣,一是受“大讨论”的刺激,觉得符合当下人们的关注点;二是能发挥课题组现代文学专业研究人员的特长,便于使用“原著”与“教材”对照汇校的方法来做研究。但在接触中学教学实际的时候,我们发现这既很难分辨清楚优劣得失,又不是师生们当前最关心的紧迫性问题。一般教师都同意在尊重原貌的前提下“修改”,认为只有适合教和学才是衡量现代文学作品进入教材的标准,长短要适宜,要照顾接受者的年龄特征,要适应时代。学界大部分人反对“修改”原著,首先是谁来改(上层语文工作者的思想意识、文学语言的偏见谁来监督),改的根据能否经得住历史考验(“适应时代”是个变化莫测的东西),他们强调“经典”的权威性、永恒性,主张所谓不适合学生的内容正可作为训练青少年提高识别能力的材料。就像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教师们大部反对自己的学生看,文学界评价却高得不得了,永远辩论不清楚。当前引动师生情绪的语文教材问题主要是,语文兼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质被进一步明确后,我们的语文选文能否跟得上?所选现代文学课文学生喜不喜欢学、教师喜不喜欢教?现代文学作品经典的“当代性”在哪里?迫切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于是,我们将原来的第二题割爱,将一题、三题合并作为重点,在问卷中渗入原先子题的各种内容。最后把现代文学进入当代语文教材的经典化、多元化理解及相应产生的问题,作为具体的选题。

二 调查问卷的一般统计

由于高三学生具有相互可比性,以下的统计材料来自河南大学附中(以下简称“附中”)高三11班46份,开封十五中(简称“十五中”)高三10班50份,萧县中学(简称“萧中”)高三6班50份,淮北开渠中学(简称“开中”)高三4班、高三5班105份,南通平潮中学(简称“平中”)高三1班、高三3班、高三6班、高三10班190份,共计441份。适当地采用南通紫琅中学(简称“紫中”)初中部的材料作为附件。先不将调查数据用在深入分析上面,是本总结的特色。因为一般的统计数字我们这个课题组可用,其他人也可用,应将它先公开出来,这本身就是项目成果之一。

1.学生最喜欢的现代作家与相对不喜欢的作家的调查(简称A卷)

列出29名现代经典作家名单,由被调查者划最喜的四人、相对不喜的二人。结果是:附中最喜鲁迅25票,冰心16票,朱自清14票,巴金14票;不喜端木蕻良18票,林海音6票。十五中最喜鲁迅23票,朱自清21票,徐志摩19票,沈从文16票;不喜端木蕻良11票,冰心8票(鲁迅7票,在不喜作家里列第三位)。萧中最喜徐志摩27票,鲁迅21票,朱自清18票,冰心16票;不喜端木蕻良16票,鲁迅9票。开中最喜鲁迅63票,冰心62票,朱自清56票,老舍47票(徐志摩46票第五);不喜端木蕻良52票,牛汉17票。平中最喜鲁迅125票,冰心87票,老舍73票,朱自清62票;不喜端木蕻良64票,胡适36票。

以上的统计各校之间差异甚大。鲁迅既是最受欢迎的作家,在两个学校里又被列为不喜的作家,令我们吃惊,也是意味深长的。较稳定被爱戴的现代经典作家是鲁迅、冰心、朱自清、徐志摩、老舍等。端木蕻良得“不喜”的票高得离谱,估计是中学生对他太不熟悉。

如打乱学校将29名作家按441张问卷排序,“喜欢”的情况又是另一番风景:鲁迅257,冰心195,朱自清171,老舍160,徐志摩157,巴金110,郭沫若100,沈从文88,余光中78,艾青49,闻一多47,汪曾祺41,郁达夫38,丰子恺36,臧克家33,戴望舒31,曹禺30,茅盾28,孙犁26,杨绛20,林海音16,胡适14,端木蕻良13,何其芳7,牛汉5,聂绀弩4,穆旦3,陈敬容3,丁西林1。这当然与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尽相当,却大体上也有中学生自己的道理。几票之差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有数点可以注意:鲁迅是遥遥领先的;前十位学生喜爱的大作家中有一位是健在的余光中,从下面其他调查可以知道这绝非偶然;十名以后的作家中,汪曾祺、臧克家比预料要高,曹禺、茅盾、胡适比预料低;端木蕻良并非最后,他之后排有6位;最后的丁西林也只能说明学生读他的剧本太少,而且现在是人们耍笑得势的年代,纯正的讽刺或幽默必受冷漠,不被欣赏。

2.学生认为对自己作文帮助最大的现代作家的调查(简称B卷)

还是这29名经典作家,划出5名。此调查本与前一问卷一样,换个问法之后,学生会接受不同的暗示:认为“作文主要是语文工具的运用”(思想型作家并不一定最好),与认为“作文是人文精神和语文工具综合体现”的,就会填出不同的作家来。这样就可与第一份调查比较,看所指经典作家的差别。结果是:

附中前五名作家是鲁迅25,冰心25,朱自清22,徐志摩18,老舍15。冰心、朱自清的二、三位不变,但票数与鲁迅相等。同样的被调查者在“帮助作文”的背景下显著地升高了冰心、朱自清的位置,而鲁迅仍是25人投他,一个没有增加没有减少。

十五中的五名是鲁迅23,朱自清23,徐志摩21,老舍19,冰心17,余光中并列17。极有趣的是鲁迅也是一个不增一个不少全班23票,而其他五名作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萧中前五名是徐志摩27,鲁迅24,老舍并列24,朱自清23,冰心21,郭沫若19。此校前一种调查本来就是徐志摩第一,鲁迅第二,这里不变。而老舍大大提高,与鲁迅并行。郭沫若的第五位倒是没有料到。

开中的五名是鲁迅79,朱自清73,冰心70,老舍51,巴金46。与自己前一调查比,普遍都提高了,而巴金提升至可与徐志摩抗衡的程度(徐为42票第六)。

平中前五名是鲁迅123,冰心118,朱自清95,老舍94,巴金87。与开中非常接近。与自己比,将老舍有助写作的位置提高了。

441份问卷的经典作家排序与前相差不大,这里就不罗列了。对于中学生来说,鲁迅的位置基本没变,而冰心、朱自清、老舍、沈从文、徐志摩、余光中都被适量提高。为何对他们喜爱有加,我们将在下一节依据调查再来讨论。有些作家如萧红、赵树理、张爱玲、金庸等所以没有进入表格,是因2008年的“人教版”、“苏教版”教材里他们都不突出。有的学生在调查中提到为什么没有金庸,但也是极个别的。

3.对7部进入教材或指定为课外阅读教材的现代文学经典的调查(简称C卷)

这7部作品分别是问被调查者,你最喜欢哪一部?绝大部分同学答一部,但也有答两三部的,均为有效答卷。结果见表1。

按照总排序,第一至第七为《阿Q正传》《围城》《雷雨》《骆驼祥子》《家》《女神》《子夜》。单看《阿Q正传》和《围城》,鲁迅虽然仍能独占鳌头,但已受到很大挑战。单看每一学校,五校里已经有三校的《围城》喜爱者超过《阿Q正传》。此外,《雷雨》的作者在前面的作家调查中都排在后面,却在这里超出了老舍和巴金,可见万万不能将问卷的结论做简单化看待。

4.进一步对55篇进入教材的现代文学作品进行调查(简称D卷)

这55篇作品问其中哪5篇是你最喜欢的?哪3篇不喜欢?下面分两个表格来表示,第一个是关于最喜欢的5篇作品调查结果(见表2)。

被推为前五名受欢迎的现代文学课文是《再别康桥》191票,《乡愁》115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02票,《茶馆》92票,《边城》91票(《小橘灯》90票,与前面第四、第五名没有什么差别)。将作品调查与前面的作家调查仔细比对,可引出许多可供讨论的问题。

第二个是关于不喜欢的三篇作品的调查结果(见表3)。

按照原先想要知道学生最不喜欢作品是什么的调查目的,恐怕要有所失望。因为从前三名的《三块钱国币》51票,《吆喝》并列51票,《我若为王》41票,《土地的誓言》37票的情况看,提供出来的一些分析线索是有的,但学生对作品不熟的主要原因不可排斥。此表更大的意义,是那些在前表颇受欢迎的作品,居然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天上的街市》《雷雨》《边城》《雨巷》等,都有20以上的不喜欢票。《再别康桥》在第一表中以191票夺魁,但在第二表中竟也有11张反对票。这有点意思。

5.对已被学生遴选出最受欢迎的五篇现代文学教材,再做重复调查(简称E卷)

这次补充调查比较集中,只调查南通的平潮中学(重点学校的高三学生)和紫琅中学(非重点学校的初三学生),问卷仅列《再别康桥》《边城》《雷雨》《茶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篇(部),依据的是前几次调查中得票最高者。凡喜欢者画勾,数目无严格限制,但要说明喜欢的理由。学生大部分勾一、二篇(部)。结果如下。

两个学校初高生的差异十分明显,比如初中生参加调查的人数要比高中生少16人,但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人数却多,投票的绝对数字是20:14,可见鲁迅此文少年更喜欢。另外是绝非巧合,五篇(部)作品的排序,初高生却完全一致。至于同学们说明的理由,将在下一节分析问题时加以引用。

6.关于学生对现代文学教材人文内容哪些最感兴趣的调查(简称F卷)

这个调查设计有些生硬,但我们也没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现在的问卷是这样:现代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人文内容,你觉得对你做人最有作用的是什么?请在“个性自由”、“爱国主义”、“现代精神”、“民族文化传统”、“人与自然保护”、“独立思考”、“尊重妇女儿童和别人”等你认可的项下打勾,可打1个到4个,也可在括号里填上没有列上的内容。结果如下表5。

这个调查里面,“个性自由”与“爱国主义”相伯仲的关系最发人深思。五个学校中有两个学校“爱国主义”被认为是人文内容第一位的,三个学校将“个性自由”排到“爱国主义”的前边。但441票的总数,“爱国主义”略略超出,仍是第一。这很有点意思。“环保”是倒数第二,“妇女儿童”是倒数第一。“现代精神”是最大而化之的概念,应不应该自立一项都值得怀疑,但学生填得很踊跃。

7.关于现代文学教材的语文内容调查(简称G卷)

这个调查做了两次。第一次是设五个有对立面色彩的语文项,计(1)“文”“白”;(2)“欧化长句”“口语短句”;(3)“繁”“简”;(4)“平实”“绚丽”;(5)“爱背诵”“不爱背诵”。让学生选择。结果见下表6。

在这个表里虽也有个别学校“文”会胜“白”,但总体来说中国现代白话的优势,学生们还是倾向于“白”胜“文”,“短句”优于“长句”,“简”比“繁”强,等等。但是到了后两项,调查毫不含糊地告诉我们,“平实”与“绚丽”共舞,“不爱背诵”的人敢于勇敢地说出,而且168:221也足够形成潮流了。

为了减少“语文”类调查过于抽象的毛病,不具体也就吃不准大家对概念的理解有多大的差距,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调查。这次补充问卷也是发给南通的平潮中学高三生和紫琅中学初中生的。问卷选择了8篇节选的文字,分别是第一组《谈生命》(冰心)、《边城》(沈从文)、《荷花淀》(孙犁)、《济南的冬天》(老舍)四篇,第二组《故乡的野菜》(周作人)、《鸟声》(周作人)、《沙滩》(废名)、《五祖寺》(废名)四篇的节选段落,提示他们从你喜欢白、简、短句、平实或绚丽的角度(如《荷花淀》的开头:“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或喜欢文、长、繁、深、绚丽的角度(如《故乡的野菜》的开头:“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为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分别勾出喜欢的句篇来。结果见表7。

很显然,总的趋势差不多,中学生都主张学习中国现代语文应以第一组的趋向为佳。但初中生就简单了一点,他们给第二组打勾时比较吝啬;高中学生复杂了,他们有的明确地说出繁杂的长句可以申述较深意思的理由来。平潮学生在具体表达他们对“语文”的看法时,在问卷上留下了自己的青春气息,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这些问题。

三 可供讨论的问题及我的观点

以上的七项调查虽然还免不了有些粗糙,但所含内容已相当丰富。围绕“当今现代文学的经典化与现代文学教材入选的主要症结所在”这一中心问题,以调查问卷为依据,结合我们与师生进行的各种形式交流所得到的补充认识,下面可讨论几个问题。

1.鲁迅作品选入语文教材的改进工作仍具典型意义

这次调查的结果之一,也是让我们最感震动的,即鲁迅既是中学生最热爱的、对他们学习语文最有助的现代作家,同时又是遭部分学生冷淡、批评的作家。学生虽然年龄还小,读书见闻有限,但他们对鲁迅的反应,与整个学术界和社会在鲁迅经典化过程中掀起的潮流,是一致的。一方面,鲁迅的文学史高度地位仍然不可动摇,在学生心目中也最稳定:大部分的作家作品调查鲁迅都得最高票数,《阿Q正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社戏》等鲁迅作品都名列前茅;有些学生在填写55篇作品中最喜爱的5篇作品时全部都只填鲁迅作品。另一方面,鲁迅在社会上引起的争议日多,中学生里也出现了歧义。如A卷调查中441张票里有39张明确表示不喜欢鲁迅。还有几种隐性的对鲁迅不利的填法:同一个学生在A卷填喜鲁迅,却在D卷55篇作品调查中一篇也不填喜欢鲁迅的作品(55篇中鲁迅作品可是占16篇之多啊);或在A卷鲁迅一项轮空却在D卷只填否定。而在D卷中还大量存在对鲁迅16篇作品一分为二的看法,既勾喜欢的,也勾不喜欢的。如果将同一个被调查者的A卷D卷联系起来看,在对待鲁迅及其作品的态度上大体有五种。试以开封15中为例作表如下(见表8)。

22票是彻底喜欢鲁迅的,约占50票的一半;第二、第四类其实都是不喜鲁迅的,加一起是10票,不算少;第三类为中间态的举棋不定者;而第五类11票有可能最有远见,不可小觑。

要应对学术界和社会上对鲁迅经典化的复杂反应,要改进现代作品进入中学教材的现况,我们不能不选或简单地少选鲁迅作品就了事,也不能稳坐钓鱼台无所作为。我们要研究学生喜欢鲁迅什么,不喜欢什么,喜与不喜都有没有道理。这是一个很艰巨的题目,并不是我们这样几个简单的调查就能够解决的。我们的调查仅能做思考的线索。不过因是偏于学生的调查,或许能够纠正一点过去选教材时对学生意见考虑不足的倾向。

根据这次调查,如将D卷鲁迅16篇作品被学生填作喜欢的数字单独调出,重新加以排序,分别是这样的(见表9)。

一般地说,前三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社戏》受喜爱当然是它们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青少年容易体会其中的感情和含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D卷55篇调查中是第三位,证明它的高度稳定性。E卷调查中,紫琅的初中生对此文说:喜欢它“描写童趣的绚丽而又简约的语言文字”;“让我回味童年,体味曾经的那一份美好与纯真,忘却烦恼与忧愁”;“鲁(迅)用回忆让我们明白我们已长大,失去的终不会回来,惟有珍惜而已”。平潮高中生在肯定此文时还发挥道:“它所描写的住所、教室,不是现在这种,里面的传说更添了几分乐趣”;“朴实自然,真正地贴近生活,贴近人性、人生的文章,应该更加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中学生,(有)深度、(又)感性的文章更受欢迎”。

再排下来的《阿Q正传》是名篇,按年龄阅历理解会有困难,但学生在各种调查里并不否定,有的学生还谈到大了可以逐渐理解的道理。鲁迅杂文被学生排在最前面的是《呐喊自序》《记念刘和珍君》也有道理,它们记叙的成分多,哪怕是议论部分读起来一知半解,有了记叙打底,大致就能读下来了。

明确地被学生打“×”的鲁迅作品,可到上面D表去查,分析起来也并非容易。可注意以下几点:(1)受欢迎的篇目同时也可能是受批评的篇目,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记念刘和珍君》三篇竟都得到20以上的否定票,让人始料未及。这种“偏见”也许会包含某种真理或局部真理,值得琢磨。而这些篇目被选的时间过长,不免引起“厌烦”、“逆反”心理,也是可能的。屋子里固定的家具放置长了应当搬动搬动,是常理。(2)《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两篇以超过20票被学生不喜欢,应考虑如何选择鲁迅的议论类杂文。(3)《雪》《风筝》是《野草》里的篇目,也有10票以上不看好。这些年学术界重视《野草》与鲁迅思想的关系,《野草》里的现代主义因素对于学生比较陌生,而教师的知识储备也是最不够的。《野草》还是要选,但建议要深入研究选法。鲁迅文字偏于艰深,学生们有自己的观点。在E卷调查中,平潮高中学生有的写了下面批评鲁迅的文字(有受社会影响的影子):“很不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句子读不通,就是病句!这本来在那个年代很正常,但现在的教科书上偏要‘吹’那几个‘病句’如何如何好,受不了!”“本人一概讨厌鲁迅作品,因为他的文字十分拗口生硬,明明就是不正确的语病吧,还拿来当美句背诵。但通过老师课上讲解,知道鲁迅的文章后都藏着爱国的赤子之心。”有的学生甚而建议:“鲁迅文章则比较适合大学生、学者研读,在中学不受太大欢迎。”这里顺便将一学生谈《雷雨》的话引下来,因与谈鲁迅的问题相通。他说:《雷雨》“就是‘雷雨’,一般起先很平静,继而是初露端妮(倪),继而狂风暴雨般爆发,揭示出人性的丑恶,但我觉得不太适合中学生阅读,毕竟中学生心灵还是很纯洁的”。以上意见都很偏颇,如“艰涩”问题,历史语句是否是“病句”的问题;最重要的是鲁迅给下一代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问题,都值得研究。

鲁迅和现代文学作家们所面临的经典化过程,不可避免地要投射到中学语文教育中来。建国以来,鲁迅作品教学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我们总结得尚不够,当代的新问题又压过来。我们建议:第一,坚持入选鲁迅的作品不动摇,但总量可以略减。第二,要选择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思想、感情、语言的篇目,脱离的就不选了。第三,有的篇目虽好,但时间长了也可调换。第四,鲁迅是开创现代文学各种源头的大作家,选择鲁迅也要多元,如“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也要让高中生读,少些就是了。第五,教师必须有对鲁迅与时俱进的识见,高屋建瓴,了解动态,而不是跟着80后的“时尚”走。有条件的话,适当地把不同意见告诉学生也是提高他们鉴别能力的一种训练。

2.现代文学教材与学术界新见一致或不一致

新时期以来,现代文学界先后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重写文学史”等重大概念,现代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前后升降沉浮较大。这种新的学术变动在这次教育调查中也大体得到呼应。自然,还有些特殊情况也同样引起我们的注意。

老舍是原来文学史地位就很高的作家,但当下因为旧有的评价系统发生改变,政治的标准,“阶级斗争”、“社会集团斗争”的政治化内容降低,文学的标准,“人文”、“人性”的内容和美文的要求就上升了,老舍在过去的所谓“鲁郭茅巴老曹”的位置中便愈发靠前了。学生的反应正是如此。如C卷调查是对7部作品的评价,投票的结果《骆驼祥子》85票比“郭”(《女神》)、“茅”(《子夜》)、“巴”(《家》)的票数都高。A卷、B卷调查29名作家,老舍跃居第四位(160高票)或第五位。D问卷《茶馆》列第四。G卷里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也得到许多学生的佳评。尤其是E卷是用调查中最靠前面的五部(篇)作品再做补充测试的,《茶馆》便是其中的一部。紫琅中学初中生的评语要言不烦,说《茶馆》:“语言幽默,但又富含许多的哲理”;“更好地了解一个时代的悲剧,更重视人论(伦)关系”;“给人沧桑沉重之感”。《茶馆》的人物对话也最引起学生的兴趣。

徐志摩、沈从文、汪曾祺等也是如此,这些“新月派”、“京派”作家,以往因政治缘故或者在文学史里当靶子只挨批判,或者干脆从文学史里消失,现在的读者包括学生都对他们另眼相看了。像徐志摩《再别康桥》这样一首在他所写众多“康桥”诗题中的短诗,现在竟成了D卷55篇作品调查中的首篇,得191票,比鲁迅、老舍还高。作家调查的A、B卷,徐志摩都列第五。补充调查的E卷,将《再别康桥》再次与其他四部呼声最高的作品相比,排到第二,并得许多学生的美誉。平潮中学的填卷者说:“这首诗给人轻柔的、自由的感觉,倾心地品读此文,我会不由自主地融入诗人所描绘的画中,温柔的,又暖暖的”;“徐志摩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诗意、追求美的诗人”;“徐志摩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的文章都带有他深深的情感,虽然他的感情生活很复杂,但用他的话说他对每一个人都是付出真心的”。这已经离开了诗而论人,还显然受了大众媒体包括流行电视剧的影响。经过电视、电脑而对全社会进行文学教育,已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文化环境,也是我们语文教育课堂的必然延伸。沈从文与包括最后一个京派的他的学生汪曾祺,都是这些年来文学史位置显著升高的作家。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书中已经被专章论述。汪曾祺在我们的A卷调查中紧随第8位的沈从文而占了第12位(茅盾仅18位)。B卷、D卷调查,作家排位是第五,代表作《边城》排位还是第五。E卷补充调查,《边城》在五篇最受欢迎的教材中位居第一。平潮中学学生对《边城》一点都不吝啬他们的溢美之词,如说:“《边城》让我感受到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的乡土之美,心灵得到涤荡,变得平静,抚平烦躁,静下心情”;“它优美得像水晶球:透明、清澈。里面的爱情更是十分清纯”。中学生在评价这些作家时,运用的词汇多半是“朴素、清新的人情美”,“纯然天成的人文风情”,“悲剧色彩震撼人心”,甚至对“苦涩”、“忧伤”、“凄美”等词也能运用自如,成为他们喜用的美学词汇。这不啻是告诉我们,文学评价标准的移动(不是全盘反转,而是有所保留并努力新进)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过程的当代特征之一,是与我们的语文选材和教学紧密相关的事情。

另一种情况是与学术界、社会上文学史评价有差距的,是保持了校园里语文教育自己的节拍和轨道的,如郭沫若等。因了政治及其他复杂的历史缘故,郭沫若的文学史评价已经大大跌落。除了“五四”狂飙时期他的划时代的新诗,他的总体的诗歌成就,历史剧的成就,都被看低。大学里愿意研究郭沫若的研究生少之又少。有的青年作家隔几年还要抨击他一顿。但是在这次调查过程中,除去C卷调查《女神》在7部重量级作品中的排列稍靠后以外,一旦郭沫若与众多作家放在一处比较,如A卷里他在29名作家中排位第七,得100票,比沈从文、余光中、艾青要高。B卷调查,是选择对学生学习作文帮助最大者,每人投5位喜欢的作家,淮北萧县中学投的第5名是郭沫若。这个排序也不低。D卷调查55篇作品,他的老名篇《天上的街市》得54票居上中,排16位。《天上的街市》受学生爱戴,或许可以揭示郭沫若在校园文学圈威信仍然较高的部分秘密。郭沫若“五四”诗歌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确实起到作用,学生或者听社会精英层的声音少(徐志摩因电视剧达到了大众层面),或者按照以往的“惯性”,所以对郭沫若仍持好感。郭沫若的情况可以与胡适比较。胡适的文学史地位在新时期这些年是大提高了,“反动”的帽子随着建国后所有的“政治运动”都名誉扫地。随着胡适的选集、全集的出版,等于是平了反似的。而他对“五四”文学的贡献,对“新月”“京派”作家群形成的贡献,足以让他在大陆引人尊敬。调查中,胡适不是创作家,仅一篇散文《我的母亲》在D卷调查时获中等的41票,看来学生的眼光还是敏锐的。但在A卷调查记录中,南通平潮中学出现较多给胡适打“×”的答卷,以至于此校与众不同地将胡适列为最不喜欢的两作家之一。可惜当场没有抓住机会与答卷人深入交流,究竟什么原因不清楚,给人的感觉似是受到一定的教师(同学)好恶的左右。这也是“惯性”。我们调查教师读过的文学史著作,发现读唐、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要比读钱、温、吴《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多一倍。看来高中教员大学毕业偏早,在校读唐、严本(不叙述京派海派通俗派作家)的较多,与了解郭沫若情况一样,都处于与文学史现况相扭曲的状态。

而最能体现学校本身从语文教育出发对现代文学教材显示出选择功能的,是冰心、朱自清两位。现存的各种文学史尤其是近年来的文学史中,冰心、朱自清一直都有相当的地位,但又不是很高。冰心偏于“五四”时期,有问题小说、女性散文两大类创作。三十年代后以资深作家行世,创作力已见衰落。建国后以对外文化交流为主,偶写散文,年高德劭仍有活力,名言是“生命从八十岁开始”。朱自清也写诗,但究竟以散文家闻名。写作自“五四”至1940年代后期逝世止,好文章却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基本写完。所以两人都很难说是文学史上的扛鼎作家(尊重他们是另一回事)。但是我们看调查的结果,冰心、朱自清几乎就是我们中国现代语文的最典范作家!A卷作家调查里,29位除鲁迅第一,冰心和朱自清分列第二、第三,十分抢眼。B卷进一步考察对作文最有帮助的作家,29名中排得前六名者,得分如下(见表10)。

完全和A卷一致,冰心、朱自清稳坐鲁迅之后的两名(别人与A卷的差别就拉大了)。冰心还在D卷55篇作品调查中,以《小橘灯》一篇高列第6位。《小橘灯》是篇短文,记叙在极端困苦的年代一个普通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就如她手制的小橘灯的光,给人们(包括记叙者“我”)以启示。文字朴素带着温热,极易理解,说是篇感人至深的小文自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翘首,无论如何谈不上。但是自入选语文课本以来,就如“五四”后祖孙三代读者可以共读冰心的《寄小读者》一样,1957年写就的《小橘灯》也成了三代读者先后阅读的经典。这里面的规律很简单:这篇文字适合做语文最优化的示范。

朱自清也是。在这次所有的作品调查中我们并没有列一篇朱自清的散文,好像接受作家调查的学生面前都不约而同地晃动起了《背影》《荷塘月色》的画面和文字似的,于是就下笔在朱自清的名下画勾。《背影》《荷塘月色》在台港、在全世界的华人区域,都是不衰的现代汉语良性范例,这与朱自清的文学史地位没有多大的干系。

我们建议:(1)教师要大体了解新时期以来现代文学史“重写”的学术概况,减少旧有的“惯性”与“成见”,把现代文学看成多元、合力、共生的文学,发挥入选作品的人文和语文两方面的示范优势。(2)选现代文学课文应多样化,目前又要避免将“斗争性”作品刷得干干净净。(3)进一步研究冰心、朱自清作品有助于青少年学习语文的规律性东西,多选符合这个要求的好文章,不要僵硬地套用文学史的评价,哪怕是最新的评价,哪怕是正确的评价。

3.诗歌教材的重要性在于擅长培养良好的文思和语感

这是由前面派生出来的题目。在调查中我们有一个很深的印象:现代诗歌受到学生的特别青睐。D卷里不仅55篇作品诗歌夺首位,前五篇里第一第二都是诗(《再别康桥》《乡愁》),依次才是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剧本(《茶馆》)、小说(《边城》)。这已经相当出格了。大家知道中学里并不训练学生写诗。在做教师调查时,有一项关于现代文学教材中“记叙、议论、说明的比例为7∶4∶5”是否合适的内容,三分之二的教师回答认为合适,提出异议的三分之一教师也只是认为培养“说明”的能力无须比“议论”能力更高,但没有人提出还须培养“抒情”能力。可是现在的调查告诉我们,学生最喜爱的现代文学作品是诗歌。如将A、B卷的作家调查和C、D卷的作品调查相比对,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学生面对选择作家的时候,小说家、散文家往往优先,如鲁迅、冰心、朱自清、老舍、沈从文、巴金等,诗人只徐志摩一个,且处在第五的样子;可一旦选择作品,学生的注意点、兴奋点就自觉不自觉地发生移动,而转向了他们喜欢的短小的诗篇。下面是六篇诗在D卷55篇作品调查中的排序。既占了前两名,而且都在20名以内,是群体性地大面积占先:

中学生爱诗有年龄的因素。诗歌的阅读适于自由率性、浪漫想象等青少年的天性,又与当代逐渐崇尚“个性自由”的风气相合(F卷调查五个学校中有三个学校填喜欢“个性自由”已经压倒了“爱国主义”)。我们在学生回答喜欢《再别康桥》什么的答卷上,可以看到答者如何沉湎在品诗的激情中。而另一原因便是诗歌的空间适合于将思想感情的融会和文辞的锻造高度结合,适合于取得正确美妙的语感。因而我们完全可以据此把诗歌作为训练学生文字语言的重要材料。

我们建议:(1)可适当比过去多选些诗歌,尤其是高中阶段可以选择些长诗(包括译诗),选择多种风格(包括现代派风格)的诗,像冯至十四行诗、卞之琳的和“七月派”、“中国新诗派”的诗(不要怕学生暂时与穆旦隔膜,穆旦现在的票数较低)等。(2)采取“多读好诗而写佳文”的教学原则,将诗材作为训练学生思想感情和文字合一的重要资源,训练的集中点还在记叙、议论。

4.在学生极端与包容并存的反应中改进教学

同一部作品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是很正常的事。根据学生的反映来改进教学是基本的一条,什么时候都要坚持。我们在调查中会发现即便是最好的作家作品,也会有人投弃权或反对票。鲁迅如前所说,徐志摩、沈从文照样有不喜欢他们的读者。开渠中学的D卷调查,多有直接给名篇《边城》《雷雨》打“×”者。杨绛的文学地位现在不低,但在开渠中学的D卷中,对她的散文《老王》表态的是零,在同一学校的A卷调查中竟出现14票否决。这未免太走极端了。由于聂绀弩的遭遇及他在杂文、诗歌两方面的才情,他的《我若为王》才进入这些年来的课本,但调查的结果《我若为王》成了倒数第二的不被接受的教材(见D卷)。极端的意见容易引起我们的警觉性的思考,诸如“个人性”的作品是否就一定比“社会斗争性”的文字走俏?“女性作家”冰心的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巨大影响,是否会泽被所有的女性作家?现实讽刺果然就那样使得学生厌弃?这些反而都是可以讨论的课题。

调查中印象尤深的是大量出现的包容性立场。比如C卷调查,《阿Q正传》与《围城》好似是个对立面,开封、南通的城市学生都爱读《围城》,而安徽的郊区、农村学生就并不看好《围城》,甚至开渠中学让四种作品都超过了《围城》的票数。但在实际的卷面上,我们可以见到两部作品都受喜欢的投票。对鲁迅的包容性表现在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对鲁迅的作品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15中50份D卷中,11份采取这一立场:不喜《祝福》的,在《灯下漫笔》《雪》上打了勾;喜欢《社戏》的,不喜《记念刘和珍君》;不喜《社戏》的,倒是喜欢《拿来主义》。而在G卷调查中,我们原先的设想是把“文”和“白”、“长”和“短”、“平实”和“绚丽”对立起来检测,而且以为“白”、“短”、“平实”必占优势无疑。待到一统计,却见附中的“文”“白”比例竟是19∶16,萧中的“欧化长句”“口语短句”的比是12∶18,平中的“平实”与“绚丽”之比是77∶84。整体来说白话短句是更优些,但互相包容了。问卷的回答还有是“文”“白”全填,“欧化长句”“口语短句”都打勾的例子,而且绝不是凤毛麟角。这种当代的“海纳”的风气,正在日益蔓延。如果说“极端”的意见使人警醒,“包容”的立场就是现实性、可行性强烈的立场了。

我们建议:(1)现代文学入选教材应坚持多样性。各种思想、流派、风格的都可选一些,形成一种放达、宽容又有一定原则的选文方针。(2)在中国现代白话的中学阶段学习中,自然以活泼、短小、接近生活、有生命力、富表现的语言趋势为主,但也要适当选择些运用欧化长句融入现代汉语使用得好的文章,平实却不僵硬、绚丽而不空泛的文章,来给学生做范例。

三年的时间很快过去,我们的调查和研究将告一段落。以上的报告内容还是贫瘠的,肤浅的。我深知,教育的问题十分复杂,中学语文教育与现代文学的关系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在平潮中学的补充调查问卷上,曾有学生不自禁地写道:“对中学语文提点意见:文章不用选太多,有代表性的就行,讲课不用太格式化,能懂就行。”另一学生道:“教材的选择方面应多元化,但在应试教育的今天,语文,学生没有兴趣,并不是改教材、换文章就可以解决的。”当然此学生也说了文章还是要选要学的话,但我们在被学生泼了一脸凉水之后,心里不还是热热的吗。

2010年8月4日草成

2011年9月15日修改

标签:;  ;  ;  ;  ;  ;  ;  ;  ;  ;  ;  ;  ;  ;  ;  ;  ;  

现代中国文学与中学语文教育调查报告_中国现代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