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冠心病患者双侧颈总动脉中斑块和内膜厚度同冠状动脉病变之间存在的关联。方法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参照患者主要血管病变和病变的数量情况,将患者划分成3组,即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并且随机选取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通过颈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结果,深入剖析冠状动脉病变同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之间的联系。将三组检查结果同对照组进行比较,检查结果显示病变患者颈总动脉内膜厚度以及斑块面积都出现了明显增加,(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相对于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患者的颈总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面积都出现了明显的增加,(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但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患者的颈总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面积差异并不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情况一旦加剧,血清内皮素-1浓度会变大,且一氧化氮(NO)浓度会越来越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冠状动脉病变一定同颈总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存在必然联系,可作为冠状动脉疾病早期诊断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馈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斑块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确诊的60例冠心病患者。60例患者都通过冠状动脉造影之后诊断为冠心病。排除标准:1)患有恶性肿瘤或者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2)存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3)最近一段时间内服用了糖皮质激素药物的病患;4)患有严重器官衰竭患者。将60例患者按照主要血管疾病是否存在病变以及发生病变的实际数量情况进行相应分组,即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29例患者为单支血管疾病组,15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平均年龄62.7+5.1;24例患者为双支血管疾病组,12例为男性,12例为女性,平均年龄64.9+6.3;17例患者为多支血管疾病组,9例为男性,8例为女性,平均年龄65.1+7.1。同时随机选取20名健康人组建为对照组,12名男性,8名女性,年龄64.5+5.6岁。本研究选取的四组患者在年龄比较、性别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冠状动脉造影:采用西门子数字血管造影机和专用计算机分析系统,对患者进行多体位投照,进而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对患者的3支冠状动脉血管以及分析的病变数量进行进一步的测定,根据测定结果进行准确分组。而对于对照组人员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未发现狭窄、斑块等问题,而且内皮很光滑。
1)超声检查:利用美国GE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来测量四组人员双侧颈总动脉起始段和球部厚度,同时仔细查看是否存在斑块。同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来准确测定血管内一氧化氮浓度和内皮素-1浓度。
1.3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3.0软件来统计分析四组实验组的相应数据。用(x+s)表示计量资料,利用方差法来分析组间比较,而用SNK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此外,用率表示计数数据,用x2进行检验。检验采用双侧α=0.0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针对四组研究对象是否存在饮酒史、吸烟史、家族史以及斑块发生率等进行了详细的统计,(P>0.05)无显著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详见表2-1。
3.讨论
经过研究发现,相对于对照组,其他三者冠状病患者颈总动脉TMT和斑块出现了较为明显增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颈总动脉IMT和斑块可以作为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依据;另外,本次研究还发现,随着患者冠状病病变程度增加,患者颈总动脉IMT和斑块会随之增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患者的病变程度,因此,需要医学专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结束语
总之,经过临床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同患者颈总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二者的增幅情况能够准确反馈出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可以作为早期冠心病诊断的有利依据,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贾明理,曾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2型糖尿病伴发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J].临床荟萃,2014,29(9):982-985.
[2]王儒学.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左心功能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4(18):109-111.
[3]王妍敏,吴海霞,邓立菊,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积分对冠心病的预测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4,38(7):799-800.
论文作者:李金喜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4
标签:冠状动脉论文; 患者论文; 动脉论文; 内膜论文; 厚度论文; 统计学论文; 冠心病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