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展望_企业经济论文

乡镇企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展望_企业经济论文

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集群论文,发展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集群,又称专业化特色产业区或集群经济,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从国际经验看,产业集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改革开放以来,这一产业组织形式在我国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与应用,培育和发展了大批的乡镇企业,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与此同时,乡镇企业集群的内在不足与外部约束也随时间的推移日益显露,有不少的集群甚至因此而锁定于既往的发展路径之中,严重地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理清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分析集群经济的成就与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集群经济的发展实质,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集群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从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入手,剖析集群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并试图展望集群发展的未来。

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乡镇企业集群,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从其运行态势看,主要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1.单体规模小,总量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集群企业,大多是资产规模在百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但由于聚集区汇集了上千家甚至上万家企业,其总量规模非常可观。如在浙江诸暨大塘的袜业产业区,虽然80%以上的企业资产量在50万元以下,户均袜机拥有量仅为8台,但8000家袜子生产企业、2000家配套企业的整体协力,使大塘的袜业产量达到50亿双,产值近百亿元。据统计,2001年仅浙江省年产值超亿元的集群性区域就达519个,平均规模高达11.5亿元。

2.企业网络发达,分工协作较强。在块状经济集聚区,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要求,建立了多种多样的联合与协作关系。在产业内部,形成了以专业化协作为基础的产前、产中及产后多个环节密切相联的产业链;在产业组织上,一批优势企业通过发挥其在市场营销、品牌、管理、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与一大批小企业以紧密或松散的形式联合,形成网络化的区域经济体系。同时原辅料供应、科技人才、信息、交通运输、通讯、金融保险、饮食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社会化服务。如湖州市织里镇童装特色产业区,就是由6600家童装生产企业、466家印花企业、1021家绣花企业、872家面料辅料企业、39家缝纫机配件户、37个联托运站共同组成的一个错落有致的区域性生产体系。

3.产业与专业市场联动性强。几乎每一个块状经济聚集区都伴生有相应的专业市场。专业市场以大量提供类似产品,吸引外地客商进入,并通过产品信息、交易信息和技术信息的密集分布,以及对信息高速的传导与扩散,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交易费用过高的问题,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绍兴的轻纺市场和清河的羊绒市场等,通过“前店后厂”的方式,成功地带动了当地相关工业的兴起,又通过市场信息反馈和市场竞争考验,促进了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同时,由于这些特色工业在产品销售和更新换代速度等方面借助市场具有明显优势,又促进了专业市场的兴旺,呈现出特色产业与特色市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态势。

4.企业快速成长,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有效的区域分工、发达的协作体系、完善的市场设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使部分实力比较强的民营企业由传统的中小型、初级加工型企业向“专、精、特、优”的优势企业和大型集团化企业发展,并涌现出一批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知名企业。如温州的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台州的吉利、飞跃集团等,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区域内广泛的竞争压力、知识外溢和市场引力,还使区域初步出现了创新化和高速更新的特征。在中国轻纺城,新产品的提供也由过去的“3天出小样、5天成批量、7天上市场”,提升为“5分钟出小样、24小时成批量、48小时上市场”。

5.行业分布广,区域贡献度大。产业集群在空间范围、行业分布、企业数量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相当强烈的成长性和扩散性,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持续增强。依托发达的产业集群,浙江有四分之一的县市进入了全国百强,并有17个县市位居百强县市前50名。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等省入选的百强县市,有一半以上靠的也是企业集群的推动。

乡镇企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

乡镇企业集群强大的竞争优势,使集群区域总体上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在实际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集群不仅受内部负面因素的牵制,还受到了来自国际市场诸如技术壁垒和反倾销指控等的挑战。

1.布局散乱,综合聚集效益不高。我国的乡镇产业集群,大多是农户通过“村村办厂、户户冒烟”、“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方式自发形成的。虽然乡镇企业布局应相对集中,在90年代就已形成共识,发展工业园区和聚集小城镇成为许多乡镇企业的自愿选择,但由于整个90年代村以下个私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小区建设遍地开花,块状经济布局分散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反而呈现加剧化的情况,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集群聚集效益的提高。

2.企业形象意识不强,市场标示缺乏。集群企业经营者的质量、商标、品牌意识较淡薄,大量的企业没有注册商标,假冒他人商标生产的情况屡屡发生。1999年,浙江省乡镇企业103.09万家,私营企业14.64万户,但拥有注册商标的企业不到十分之一,拥有包含县级在内的各级知名商标的企业仅为218家。在这些企业中,通过IS09000系列认证的仅为328家,通过CE认证的仅为33家。企业标识的缺乏,使集群企业很容易为周围环境所混同,为区域外部负效应所拖累。

3.企业创新能力薄弱,自主产权不多。乡镇企业集群的工艺大多是学习和模仿来的,原创性的东西很少。长期的跟随模仿获利行为模式,也使区域成员大多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上,而没有进一步从模仿走向创新,形成模仿——模仿创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致使区域长期停留在模仿型区域而不是创新型区域的发展怪圈中。在当今知识产权观念日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完全的模仿行为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压力。

4.过度竞争激烈,区域声誉受损,90年代,乡镇企业数量以年均接近8%的速度递增,使企业数在10年间翻了一番。快速的增长不仅超越了聚集体所能取得的市场份额扩展速度,也使聚集体对如何整合区内企业感到措手不及。在“柠檬市场效应”的作用下,不少企业玩起了压价促销、仿冒、偷工减料和降低质量标准的游戏,使区域掉入过度竞争的陷阱中,进而引发区域性质量下降的问题,导致区域声誉的整体下滑。温州的皮鞋、乐清的低压电器等,就曾因区域性质量问题而遭到外界的强力抵制。

5.贸易壁垒加强,外贸出口受阻。乡镇企业集群的产品,大量是劳动密集型的日用消费品。在进口国经济萧条,人们消费水平下降的条件下,我国廉价的出口产品很容易引起进口国的反倾销指控。据外经贸部的统计,到2001年外国对华反倾销案共有460多起,涉及产品4000多种,高额的反倾销关税使许多产品失去了实际上的出口能力。在最近的一段时间,我国的节能灯、轴承、眼镜、打火机、陶瓷等就受到欧美等国的反倾销指控。同时,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技术门槛越设越高,可以想象,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摆在乡镇企业集群面前的将是越来越多的贸易限制。

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展望

在一个经济过剩、信息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全新发展环境里,乡镇企业集群显然已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怎样使集群摆脱目前的发展困境,产业集群的未来在哪里,理想的集群模式又是如何等,已经成为摆在集群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笔者认为,要摆脱目前的各种困难和潜在的发展困境,集群只能依靠区域主体的共同努力,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技木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集群企业、集群产品、集群技术、集群组织、集群制度等的持续升级与优化。具体而言,集群可以在以下方面获得更大的发展:

1.产品多样化、差别化。产业集群的优势不应只是获得区域性规模经济,区域性范围经济和集群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也应是集群发展的优势来源。集群内发达的分工协作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区域市场,为分工的扩展和专业化的深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密集的市场信息和灵敏的信息传导机制,为市场机会的捕捉提供了区外不能获得的优势,从而使区域能提供更多风格各异、花色多样、规格档次不等、用途不一的专业化产品,通过产品的差别化和多样化,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2.企业治理现代化。企业治理的现代化要求形成科学的企业结构和企业制度,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对中小企业而言,重点是克服决策的随意性、独断性,变经验型决策为知识型群体决策。为促成这一转变,企业要将着力点放在信息化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上。通过努力,使企业有能力从集群企业中区别出来,使企业有能力消解集群的外部负效应。

3.交易方式多样化。合理的娶集能应对来自交易方式转型的挑战,或者说,能根据时代的要求创新交易方式。在当前经济日趋向买方市场转化的条件下,产业集群的交易方式,不能仅仅停留在有形专业市场的基础上,要根据市场与技术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形成既适合传统经济又适合新经济,既适用于国内贸易又适用子国际贸易的,多层次立体型的市场体系和市场交易方式。

4.区域联系紧凑化。产业集群强竞争力的奥秘,在于区域内部广泛而富于成效的联系。聚集体通过广泛的分工与专业化形成协作体系,区域成员通过频繁的正式与非正式交流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使区域成为协作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集群经济聚集要增强区域成员的协作力和区域一体化,就必须加强区域内部的联系,由以数量扩张为主的量的聚集,向以协作关系为主的质的聚集推进,促使区域联系更加紧密。

5.产业组织柔韧化。以众多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市场横向联结式集群经济聚集,虽然灵活性有余但韧性不足,会随经济形势的变化发生较大波动。而在企业纵向联结式聚集体,核心企业的经济状态直接左右聚集体的收益,近来一些巨型跨国公司的接连倒闭,表明区域对核心企业的依赖极易导致区域灵活性的下降和风险的集中化,也不利于区域的稳定发展。相对而言,集大、中、小型企业于一体的混合式聚集体,既能分享市场横向联结式的灵活性,又能获取企业纵向联结式的组织性,它能大大增强区域对市场变动的承受能力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灵活性。

6.空间知识化。集群经济聚集区是知识外溢程度较高的区域。只有在知识外溢和知识创新间结成比较稳固的联系,并在两者间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有效地将企业吸引在聚集区,壮大聚集规模和提高聚集竞争力。因此,聚集的合理化,要求切实保护创新者的创新收益,最大限度地抑制区域外溢知识的过度利用,使区域企业能从知识外溢中汲取营养,走向创新之路,促使聚集体能成为一个学习创新型区域,实现区域空间的知识化。

7.生产地域化。地域化是指经济活动对特定区域的依赖关系。生产的地域化不仅是指本地化,它还意味着区域生产的不可替代性,使经济活动即便在强国际竞争和区际流动的条件下,也能粘结在特定的区域,形成生产与区域之间比较稳固的联系。理想的集群聚集,应有能力克服国际化下的区位竞争,将特色产业凝固在本区域,在全球竞争中牢牢地占有一席之地。

标签:;  ;  ;  ;  

乡镇企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展望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