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论文_张同威

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论文_张同威

身份证号码:42062119920208**** 浙江杭州 310012

摘要: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已经基本经历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漫长城市化发展阶段,在这项工作的开展中,这项工作的开展也产生了正负两种类型的影响。在积极角度上而言,人口、金融、信息和技术都在美国等先进国家有着更大的发展,但是在负面角度而言,这种技术发展必然会引发一系列城市问题,比如土地利用结构混乱、社会空间碎片化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对大数据的应用就尤为必要,本文也将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城市规划;应用

1大数据的含义

大数据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最先进的数据表现形式,在当前信息技术稳定发展背景下,空间价值大大提升,这些数据很难在传统技术下获取。比如在进行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想对城市数据信息进行掌握,就要合理借助大数据技术,只有这样才能获取范围更广泛的信息数据。大数据工作的开展需要借助较强的决策力和洞察力,作为一项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产物,大数据可以实现对事物存在和演变过程数据的记录,通过对事物、系统发展情况的完整表达,可以帮助人们准确掌握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重要关联。在周期数据发展为一定程度的同时,系统可以能进行对数据的精准记录,实现对数据价值的准确发挥。可以说,这项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对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帮助,同时对于今后我国社会整体发展也将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因此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充分发挥在城市建设中的优势作用也是当前我们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2大数据的特点

大数据的基本特点就是,数据种类非常丰富,覆盖领域范围广,运行和处理速度较快,其数据价值很高,密度较低的特点。(1)数据规模较大。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大数据在所有的城市中被广泛使用,以及推广,人们获取数据的准确度在不断的提升,获取数据和共享数据变得更加的简单,每个用户都可以在网络中获取最新的数据,还可以分享和预览想要看的数据,这些被点击的数据为用户提供大量的数据信息。(2)数据种类居多。随着大数据不断发展,不断进化的过程中,非框架结构化的数据批量的出现,它能够记录所有数据的数据只同时还能粗存数据的结构和框架,增加了保存数据的难易度。(3)数据处理速度较快。大数据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处理速度很快,与传统数据的区别就是处理方式和速度。随着网络的兴起,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各种传感器,能够迅速获取数据和信息,其传播的速度也很快,使大数据出现了暴涨的形式,起各种数据不断增加。(4)数据价值密度低。传统数据基本都是结构化数据,每个字段都是有用的,价值密度非常高。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数据都是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比如网站访问日志,里面大量内容都是没价值的,真正有价值的比较少,虽然数据量比以前大了N倍,但价值密度确低了很多。数据价值密度低是其关注的非结构数据梯子比较重要。大数据在获取新事物的信息时,是不会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抽象处理和行归纳等,一般都是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对所有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多以对于特定的产品来说,大数据所获取的信息和问题的价值密电比较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大数据时代下的城市规划特征分析

3.1规划数据:从小样本静态向多源时空数据转变

传统的城市规划包括许多类型的小样本数据,如地形图、影像图、交通网络、人口、土地利用、特殊经济数据等。数据获取依赖于统计年鉴、问卷调查、研究文献、深度访谈和时间尺度,实时更新效果较差,“小样本量”和“延迟”等现象导致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贯穿城市规划的整个过程:很难完全把握城市发展的现状在计划准备阶段,很难符合现状的城市发展规划实施阶段,很难准确地诊断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计划监督和评估阶段。然而,通过遥感、测绘、传感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可以获取大量、准确的大数据。所获取的数据内容具有样本量大、实时动态、微细节等特点,这种基于网络、手机、公交刷卡、传感器等机器手段的大型城市规划数据可以在时空维度上获得。全面分析研究区内的社会经济活动,为城市规划提供基本依据。例如,在传统的公交网络布局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收集OD数据。基于海量的公交刷卡数据,可以清晰直观地将职业与居住的分离呈现给城市管理者和规划师,从而提高路网布局的合理性。

3.2规划尺度:从单一空间尺度向全域空间尺度转变

空间单元的选择是影响城市要素研究和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因素。不同空间尺度的地理目标或现象会呈现出不同的格局和结构,形成空间的多尺度表达。因此,研究其空间范围和分辨率的因素和问题,是城市规划中必须回答的问题。由于许多自然现象(如资源分布、生态景观)和社会经济现象(如产业布局、经济发展)都具有复杂性、非线性、空间异质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研究和观察这些现象和规律往往需要多尺度和跨尺度的方法。大数据的生成、提取和应用为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市因子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依据,促进了城市研究从单一空间尺度向全球空间尺度、从静态空间向动态空间的转变。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城市规划的空间范围不再局限于一个区域和一个城市,空间扩展能力得到加强。最终形成了“街(社区)-乡镇-区域-国家”的全球空间。这种尺度的推进使得城市规划的空间结果不仅能够在多尺度的环境中得到恰当的表达,而且更加准确。粒度维度揭示了城市发展轨迹和微观个体行为背后的规律。

3.3规划核心:从“物质空间”向“以人为本”转变

传统的城市规划是通过城市物理空间的介入来制定和实施的,它影响着城市居民及其生活。它强调结构和空间。由于规划理念滞后,数据采集和处理受到限制,难以应对复杂的居民行为和个人情感。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城市规划明显的社会转向,即从以“经济活动与建设”为基础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向以“个人日常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空间规划。可以说,大数据技术为城市规划的人性化提供了契机。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人类活动的记录是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一个技术方面的准确反映和预测的时空行为特征和规则城市居民,包括人类和城市空间环境之间的交互,个人和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人行为的空间格局。法律通过深层数据挖掘,最终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揭示这些复杂的城市社会经济现象及其潜在的影响机制。

时代变革。

3.4规划决策辅助:从“人工化”向“智能化”转变

与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时模型相比,基于人工判断和分析,一系列的新技术,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潮流下大数据将为传统的城市规划提供良好的规划决策支持。它可以帮助城市管理部门和规划分析城市问题更准确地制定规划计划。例如,各种测量模型的建立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信息挖掘技术可以用来挖掘各种复杂的关系在城市的日常运作,包括状态和关系因素,如工业和经济趋势,居民行为模式、基础设施布局和交通流特征,以帮助规划者分析城市发展的潜在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提高规划决策水平。

4结论

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应对一系列城市疾病,如城市过度扩张、交通拥堵、个性特征丧失、脆弱性增加、社会两极分化、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一直在考验着政府部门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辉.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8(15):251-252.

[2]梁波.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和智慧城市建设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3):12.

[3]龙瀛,罗子昕,茅明睿.新数据在城市规划与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8,10(03):85-103.

[4]滕致遥.基于时空数据的城市行为可视画像[D].电子科技大学,2018.

论文作者:张同威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  ;  ;  ;  ;  ;  ;  ;  

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论文_张同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