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什么持续存在?怎么缩小?_收入差距论文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鸿沟:为何持续?如何缩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鸿沟论文,中国论文,城乡论文,居民收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什么样的变化和状态?

(一)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发展鸿沟正在不断缩小

谋求经济发展,提高广大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是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的基本动因,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全方位的对外经济开放政策也的确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发展的能量,使中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经济大国,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首先是反映在经济规模的巨大增长。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经济进入到高速发展的状态,经过短短的30多年时间,中国就已经成为规模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工业总产值则已超越美国,成为了世界各国中工业产值规模最大的国家,包括造船、家用电器、汽车等众多行业在内的诸多制造业行业的产量已位居全球之最。1978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2.41%(远低于1955年的4.7%,位居全球第7位,但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则高达23%,位居世界第一),2012年则已上升至10%(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则下降至19%)。1978年进出口总额排名全球第32位,占全球比重只有2.9%,2012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87万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已经达到11.1%,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位居全球第一的贸易大国。其次是反映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上。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衡量,1978年中国列世界各国倒数第二位,只有216美元(按实际平均汇率算)①,是极为典型的低收入穷国,2012年则已达到6100美元,按世界银行标准,已经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第三是反映在产业结构升级上。1978年,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的产值在全产业产值中的占比分别是28%、48%和24%,2012年的占比分别为10%、45%和45%,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的就业在全产业就业中的占比分别是71%、17%和12%,2012年的占比分别为34%、30%和36%。②第四是反映在一批重要产业的产量已经位居全球首位。这些行业包括煤炭、电解铝、钢铁、水泥、化肥、造船、汽车、家用电器、电脑、手机制造、纺织等工业行业,也包括高速铁路运输等诸多第三产业行业。第五是反映在中国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数量大幅度增长。2001年中国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数量只有9家,2012年已经达到89家(包括台湾地区在内,则已达到95家),仅次于美国(132家)而位居全球第二。③据估计2014年入围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数将达到100家~110家,到2015年上榜企业数将会与美国平分秋色。这些充分说明中国经济已经取得巨大发展,中国与经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已经缩小,且正在进一步缩小,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确创造出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乐观估计,到2020年,中国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30年,经济规模将会超过美国,而居全球第一。

(二)在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发展鸿沟正在不断缩小的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鸿沟却仍在延续

快速的经济发展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1978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43.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元,而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245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917元。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农民的相对经济地位并未发生变化,从长期来看,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并未缩小,而且扩大了。从城乡居民之间的绝对收入差距来看,1978年是210元,1990年是824元,2000年是4027元,2010年是13190元,2012年达到了16648元,2000年以来,平均每年扩大1052元(参见图1)。从城乡居民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衡量)来看,尽管30多年来经历了W型的变化过程,但长期变化态势是扩大(参见图2),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10倍,1978年只有2.57倍,从平均值来看,20世纪80年代为2.10倍,20世纪90年代为2.57倍,2000年以来为3.17倍,扩大的特征十分明显。就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来看,在工业化过程中均经过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尔后再缩小的过程,从其当前的情况来看,要么是城乡居民收入相等,要么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高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看,目前尚处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阶段,差距的水平则呈现出差异性,有比中国高的,但大部分国家要低于中国。实现全民共富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两大群体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仍然是我们需面对的现实。几千年来,中国的农民都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而这一格局迄今为止仍未发生根本的变化。城乡平等依然是梦。

图1 1978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的演变

说明:图中收入单位为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年度数据》(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jsessionid=8577D4385FB3C70AA3B31824A99DB1AD?m=hgnd),2013年9月30日。

图2 1978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相对差距的演变

原始资料来源:同图1。

二、为何城乡居民收入鸿沟长期存在并扩大?

按理说,政府的惠农政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应当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的确,政府的惠农政策,包括农业税费的减免政策、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基础教育免费政策、针对农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政策等对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到城市打工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随着近些年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也的确上升了。正因为如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才有所遏制,近三年来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出现了连续的下降,但收入鸿沟依然巨大,而且是否会继续扩大,在高差距状态会持续多久,我们还不能抱持乐观的态度。那么为何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巨大,而且呈现出长期扩大的趋势呢?

对此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是工业化造成的,有的认为是各种制度安排所造成的。应当说,城乡居民收入鸿沟长期存在是由工业化和各种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共同造成的。一个国家工业化开始的过程也同时就是这个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扩大的过程,中国也不可能例外。因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城市非农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制度进步速度要快于农业部门,城市劳动力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选择,在城市部门就业的劳动力素质相对更高,教育资源的配置、资金配置、政治权利的配置等有利于城市,这些均会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为了促进工业化,政府会实施各种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政策,这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该说,在工业化过程中各种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共性因素在中国是存在和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但中国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存在和延续也有特殊因素和特别突出的因素,特殊因素主要是中国长期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特别突出的因素主要是高度的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

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是确定城乡居民身份的制度。正是因为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才有了截然不同的两类群体:一类是能够享受政府优待政策的城市居民(城镇户口居民),另一类是不能享受政府优待政策的农村居民(农业户口居民)。在传统体制下,消费品供应、就业、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等各类资源的分配都决定于户籍属性,改革开放之后,尽管农村居民可以进城务工,消费品供应不再与户籍挂钩,但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资源的分配依然是与户籍挂钩的,进城农民工并不能享受城市居民所能享受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基础教育资源等等,他们依然是在城市务工的“农民”。从就业机会来看,农民工很难进入那些高收入产业,很难成为用人单位的固定职工,往往只能从事不愿干的脏、重、累,而且收入水平也比较低的工作;从社会保障来看,农民工并未被纳入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务农和生活的农村居民只能进入“属农”的社会保障体系,所可获得的转移性收入相当有限;从基础教育资源来看,农民工子女长期不能在城市入学,不能享受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即使近几年相关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农民工子女上学依然困难重重。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为地将国民分成两类,一方面使农村居民被剥夺了城市居民所拥有的诸多获取高收入的条件,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的困难和成本。

政府实施的高度的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强化了城乡居民收入鸿沟。其中主要是:第一,城市偏向的社会保障制度。长时期以来,农村居民基本享受不了社会保障,而针对城市居民则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城市偏向的财政制度。长时期以来财政制度安排是将农业剩余全部抽到城市,尽管现在实行了包括减免农业税等在内的惠农政策,但财政支出却主要集中于城市。第三,城市偏向的金融制度。尽管信贷制度、资本市场管制制度等的设计看起来是基于风险管理等公共利益的需要,但实际上是出自于城市发展的利益需要,所以造成的资金配置结果就只能是高度集中于城市。第四,城市偏向的公共物品供应制度。由于城市偏向的财政制度和金融制度以及政治权利的分配结构,公共物品供应高度集中于城市,而农村居民不得不自行承担多种类型的公共物品供应责任。第五,城市偏向的政治权利分配制度。虽然长时期以来,农村居民都是国民中的多数,但政治权利却主要集中于城市居民,除了村委会的干部是农民,其他政府机构,除了立法机构有少数农民代表,其他干部职工都是城市居民。

一方面是政府实施的高度的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将资源高度集中于城市,另一方面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得农村居民不能与城市居民一道分享这些资源,使得农村居民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城乡居民收入鸿沟不仅延存,且呈长期扩大之势。

三、城乡居民收入鸿沟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存在及其长期延续是一个既有合理性又有其不合理性的现象。说其具有合理性是在于既然其长期存在,而且没有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意味着要么存在着默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社会契约”,要么存在着,至少是农民群体有着这样的“社会共识”,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确是一个短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只能允许其继续存在。我们当然不能断言我们的社会存在默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社会契约”,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迄今未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影响,至少得承认是存在着某种社会共识的,否则农民群体就不会容忍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持续存在。或许有人认为,社会秩序可以依赖于政府的强制力来维系,但如果没有社会共识作为基础,面对远远超过城市居民规模的农民群体,强制力是不可能保障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的。

说其不合理,则是在于生活在同一片国土、同一社会制度之下,农村居民仅仅因为“出身”不同于城市居民,就要忍受长期的低收入,无论如何都不能说其符合公义。从农村居民群体的角度来看,在收入方面他们长期遭受着不平等,这肯定是不合理的;从社会制度的属性来看,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长期存在也是不合理的。

当然如何认识城乡居民收入鸿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能仅仅局限于特定的群体,还应从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影响做出分析和判断。从城乡居民收入鸿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影响来看,的确是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兼具。

从正面影响来看,对于尚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中国而言,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存在为非农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廉价的劳动力,同时抑制了工资率的上升,为发挥比较优势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也为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存在为非农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因为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存在,非农产业部门总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这正是推进工业化所需要的重要条件。

第二,充足的劳动力供给降低了非农产业的成本,抑制了工资率的上升,从而为发挥比较优势提供了条件。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存在使得非农产业部门总是能够吸引农业劳动力向其转移,由此一方面能够抑制农民工工资率的上升,另一方面也能够平抑城市职工提高工资率的要求,如果开放劳动力市场的话,抑制效应会更强。低工资率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供了必要和重要的前提条件。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非农产业和出口贸易的巨大发展均得益于低工资率这一重要的基础性条件。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对农村居民而言,农转非成为一个目标,只要农转非的大门不封闭,农村居民仍然能够在农转非的期望中工作和生活。对城市居民而言,因为还有另一个群体收入和生活水平比他们低,维护社会稳定就可以维护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不会轻易地去破坏社会秩序。由此,就能够实现收入差距极大的两大群体之间的相安无事,社会稳定就可以在城乡居民收入鸿沟延续的条件下得以维系。当然,农民超强的忍耐能力、不到绝境不反抗的行为模式、小富即安的社会心理以及以对土地的依恋、对政府的依赖和信赖、对城市生活的恐惧或者排斥等也使得他们能够容忍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长期存在。

虽然客观上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存在推进了工业化,但并不意味着城乡居民收入鸿沟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没有负面的影响。并且更重要的是,在工业化比较低级的阶段,城乡居民收入鸿沟还能对工业化产生积极影响,而到了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城乡居民收入鸿沟若继续延续,则可能会严重损害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即使在工业化的较低级阶段,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存在也从多个方面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第一,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农村居民不仅相对收入水平低下,而且绝对收入水平也很低,一方面造成其消费谨慎,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消费能力。低下的收入水平也使得农村居民很难通过消费信贷等来扩大他们的消费。从消费水平来看,农村消费增长的潜力非常之大,只要农村居民收入低下的状况得到改变,消费需求,特别是家用电器、农业机械、汽车等现代工业部门提供的产品的需求将会有极大的增长。

实际上,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虽然中国的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已经位居全球各国之首,但其继续增长的空间受到很大限制,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和多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政策的出台均与中国现行的经济增长模式有关。与美国相比,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过高,需求结构的调整非常必要。2012年美国GDP规模是中国的1.88倍,但出口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均小于中国,说明其经济增长的对外依存度要比中国低得多(近十年来,美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只有25%左右,一些年份甚至低于20%,而中国除2009年和2012年之外都在50%以上,一些年份甚至于超过60%)。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之所以如此之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居民收入水平,其中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过低,增长过慢,不能为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提供所需要的市场。但对中国经济增长而言,继续扩大外需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和风险。这就意味着若不改变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现存格局,经济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将难以为继。

第二,制约了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国内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消费结构的升级则依赖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持续存在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不仅如此,农村居民的低收入水平还为假冒伪劣产品的畅行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时间内,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经历了从百元级消费到千元级消费,从千元级消费到万元级消费,再从万元级消费到十万元级消费的升级,现在已经开始进入到百万元级的消费阶段,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则慢得多,到目前总体还停留在千元级消费的阶段,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到万元级的消费阶段。消费结构升级缓慢明显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三,制约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这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因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教育负担能力有限,造成很多青少年没有能力或者放弃接受高等教育;其二,因为农村居民家庭经济压力大,“急功近利”倾向很重,同时因为就业机会等的不公平,造成许多青少年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甚至于在高中、初中阶段辍学;其三,因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师资源高度集中于城市,使得农村适龄青少年并不能接受如城市青少年那样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也因此减少了进入高水平大学的机会;第四,因为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延续,使得城市职工面临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外部压力不强,而来自于农村的劳动力难以与城市职工同工同酬,提升业务技能的动力减弱。劳动力素质提升受限,一方面限制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升级,限制着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制约着经济集约化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市场中的低水平竞争与劳动力素质不高构成的限制是密切相关的,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制度创新和优化,这既包括对企业制度创新和优化的限制,也包括对经济和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和优化的限制。

第四,造成非充分就业,并损害劳动效率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延续造成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心理落差,即使能在城市找到工作机会,只要达不到城市职工的工资率水平或者低于预期的工资率水平,他们就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工作。从农民工迈入城市非农部门就业大门之时起,他们再退回到农业部门的可能性就已经减退了,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一方面他们更向往城市城市生活方式,不愿意回到农村,另一方面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很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虽然生长在农村,但对农业生产已经陌生,如果在城市找不到合意的工作,他们宁愿选择赋闲。这不仅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也对社会安定构成了威胁。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延续虽然有劳动力竞争能力差异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身份差别的影响,这既削弱了农民工对就业单位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也降低了城市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并因此而损害整个社会劳动效率的提高。

第五,加剧机会不平等,并可能损害社会稳定,不利于机会均等的实现。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存在和延续本身就主要是城乡居民机会不平等的结果,而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存在和延续反过来又会加剧城乡居民的机会不平等。因为无论是就业机会、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的机会、参政议政的机会,还是投资的机会,都与收入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高收入者定然会有更多的机会。随着进城农民工数量的增长、农民理念的变化、现代的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等,源于身份差别造成的城乡居民收入鸿沟不会继续被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所接受,追求平等的意愿和行为会增加,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目标不能实现,就可能会出现危害社会稳定的行为。

这些自然意味着必须正视城乡居民收入鸿沟,但更重要的是在于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生活在同一片国土之上、同一个社会制度之中,他们本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如果因为劳动能力、劳动力供求关系等因素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别,这种差别的存在是合理的,但中国城乡居民收入鸿沟主要是由城乡居民身份的不同而造成的,这显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

四、如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鸿沟?

无论是从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负面影响,还是从公民权利平等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应该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鸿沟作为我们的重要任务。如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鸿沟呢?我们首先得明确两个前提:一是继续推进工业化的方向不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启动了快速工业化的引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未来必须继续推进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虽然工业化过程必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但完成工业化也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终缩小的基础,非农产业、城市肯定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点。其次,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化对外经济开放的方向不变。唯如此,经济发展才能持续,而持续的经济发展是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的条件下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前提。

那么在这两个前提下,如何才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鸿沟呢?我们当然不可能通过让城市居民收入下降的办法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此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农村居民收入能够实现比城市居民收入更快的增长。尽管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具体目标有些不切实际,但根据工业化进程来考虑缩小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基本方向还是有其必要性的,因为这样就可以通过政府政策的调整加以推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历史过程已经说明差距的缩小并非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政府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21世纪中期,我们可以实现完成工业化的目标,那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应消失。按照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情况来看,如果平均每年缩小0.1倍,那么到21世纪中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会消失。从现在开始采取措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既属必要,也具备了基本的条件。那么可以和应该采取哪些政策呢?

第一,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有人会说,取消城乡户籍只会从统计上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该说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取消户籍,农民成了城里人,现行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会转而为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所代替,形式上来看,城乡居民收入鸿沟可能很快消失。我们经常所说的,要增加农民收入就要减少农民,而取消户籍是减少农民的重要方式。不过,取消城乡户籍并非只是从统计上改变收入差距的结构。因为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可摧毁隔绝城乡居民的制度屏障,能为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就业公平、教育公平等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同时农民在城市落户,也能够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供有利的条件,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总之,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可实实在在地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这里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要取消的是将国民划分为两种类型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考虑到避免大城市过大,行政地域性质的户籍管理制度短期内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短期内,行政地域性质的户籍管理制度还要保留。不过从长远来看,这种户籍管理制度也应取消,因为自由居住、自由迁徙是国民的基本权利。

第二,建立开放的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是竞争性生产和垄断性市场并存的格局,垄断性市场总体而言,收入水平高,但农民工并不能进入这个市场,因此就没有机会获得高收入。尽管市场进入壁垒一部分是由农民工素质所决定的,但身份壁垒是广泛存在的。如果能迅速取消户籍管理制度,将可更快地建立开放的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即使不能迅速取消重新发给户籍管理制度,我们也应该首先取消劳动力市场针对农民工的身份壁垒。

第三,建立公平的劳动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按劳分配、同工同酬是公平的劳动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要求。虽然现在有2亿多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但城乡居民收入鸿沟依旧,实与劳动收入分配不公有关。农民工干的是与城市职工同样的活,甚至于干得更多,但得到的报酬却要低得多。如果这一局面不能改变,即使再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城乡居民收入鸿沟也无法改变。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劳动收入分配秩序,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全面实施最低工资制度,确保农民工能获得其应得的劳动报酬。

第四,推进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公平的劳动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环节缩小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重要措施,推进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则是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缩小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重要措施。虽然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并轨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难题,但只要明确和坚定并轨的方向,并切实采取措施加以推进,并轨是可以实现的。应该与城镇化和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同步推进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第五,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应致力于教育资源地域配置的公平和教育资源供给对象的公平,前者的要义在于教育资源的分配必须以人口的地域分布为决定因素,后者的要义在于教育资源的供给对象应破除城乡身份限制。城乡居民享受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既是我们实行的社会制度的要求,也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教育水平,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鸿沟,而且有助于促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第六,公平分配政治权利。政治权利决定着政策选择和经济资源的分配,如果在政治权利分配体系中,农民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农民的权益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反映和保障。应该进一步完善政治权利的分配结构,改变农民在政治权利分配中的弱势地位,从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决策层面保障和增加农民的利益。

尽管缩小城乡居民收入鸿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但随着中国工业化阶段的递进,解决城乡居民收入鸿沟的条件已逐渐具备,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鸿沟,最终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注释:

①梅农·戈登,罗飞,汪争平:《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国际比较研究》,载《管理世界》,1991年第1期。

②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年度数据》(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jsessionid=8577D4385FB3C70AA3B31824A99DB1AD?m=hgnd)的资料整理。

③根据北方网《世界500强公司名单》(http://economy.enorth.com.cn/)整理。

标签:;  ;  ;  ;  ;  ;  ;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什么持续存在?怎么缩小?_收入差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