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药对昼夜不同时段人体阴阳调节的观察

阴阳药对昼夜不同时段人体阴阳调节的观察

一、旦暮不同时辰阴阳药对对人体阴阳调节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郑锖锖[1](2021)在《天麻钩藤饮择时服用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择时服用天麻钩藤饮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天麻钩藤饮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组及对照组服用天麻钩藤饮的时间不同。观察组即择时服药组为每日8时、16时服用中药,对照组即常规服药组为每日早、晚饭后30分钟服用中药,以4周为治疗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积分、诊室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的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择时服药组中医证候的改善效果较常规服药组更优(P<0.05)。择时服药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5%,常规服药组总有效率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诊室血压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择时服药组诊室血压的改善效果较常规服药组更优(P<0.05)。择时服药组诊室血压降压疗效总有效率90%,常规服药组总有效率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择时服药组24hSBP、dSBP、nSBP、nDBP的改善效果较常规服药组更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24hDBP、d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择时服药组诊室血压降压疗效总有效率90%,常规服药组总有效率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平均血压降压疗效总有效率,择时服药组95%,常规服药组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间平均血压降压疗效总有效率,择时服药组92.5%,常规服药组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平均血压降压疗效总有效率,择时服药组90%,常规服药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脉压、平均动脉压、血压负荷、夜间血压下降率、血压昼夜节律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择时服药组的平均动脉压、血压负荷、夜间血压下降率、血压昼夜节律的效果较常规服药组更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脉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异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时、16时服用天麻钩藤饮较早、晚饭后30分钟服用天麻钩藤饮,对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诊室血压、24hSBP、dSBP、nSBP、nDBP、平均动脉压、血压负荷、夜间血压下降率、血压昼夜节律的效果更佳。且观察过程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综上,8时、16时服用天麻钩藤饮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良好。

Eom Jeong Min(严晶玟)[2](2021)在《子午流注取穴法治疗脾虚湿盛型肥胖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的主题是介绍关于子午流注应用针刺疗法的临床取穴的方法。以及关于观察和分析子午流注应用针法的治疗临床效果。特别是针对治疗脾虚和湿盛型肥胖的患者。腹部肥胖是当今现代社会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且腹部肥胖不仅外形上受人瞩目,还可以引发更多身体慢性疾病,如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颈动脉粥样硬化),也可能发生多种癌症的风险,并提高痴呆症的风险。所以腹部肥胖是各种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腹部肥胖症的治疗不仅能解决美容外观的问题,且可以解决新陈代谢以及五脏六腑正常的运行,故治疗腹部肥胖是内外同治的效果。临床上可以看到的脾虚湿盛型腹部肥胖为最常见的证型,因我们现代社会上,容易接触到寒冷、精神刺激、甜食及方便食品,且易受到外界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女性患者尤为常见。而在治疗腹部肥胖,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中医治疗,因为治疗该疾病是一种“持久战”,不可能一两天就能见效。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维持五脏六腑的平衡及气血的运行流畅。子午流注法是把五脏六腑和阴阳五行理论视为最重要的古代学说之一,笔者认为治疗腹部肥胖的核心要点正是调节五脏六腑,平衡阴阳,因此选择子午流注法来治疗脾虚湿盛型肥胖。并给临床治疗腹部肥胖症提供指导意义。子午流注针法是古代最基本的针灸理论之一。我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该接近其本因素。也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利用。所以说,这子午流注疗法不仅适用于治疗,而且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肥胖治疗养生方案。因为这样(治疗+日常养生法)便能够使脏腑和气血正常化,直接有助于特好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一心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并把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脾虚湿盛型肥胖症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两组都均施行WHO肥胖治疗指南。(WHO,The Asia-Pacific perspective redefining obesity and its treatment 2000 February 参考)WHO肥胖治疗指南实施方法是患者遵守指导方针,充分说明并理解指导方针,患者先设定可现的目标,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写肥胖日志(行动疗法)四个过程一起施行。检查是否履行了指导方针检查表。每周检查一次。每周一次说明肥胖治疗指南,检查肥胖日记和实际生活中是否实践。只有治疗组配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应用治疗法包含时辰时间疗法,开穴法,子午流注的子午相冲选穴法,五输穴,巳时相关的经络的穴位。基本上子午流注常用五输穴治疗。12时辰时间疗法和开穴法和子午相冲选穴法是三种疗法是从子午流注针法来的的疗法。12时辰时间疗法是脾虚的时候,选脾经最旺盛的时间,所以选巳时治疗。按照子午流注的开穴法理论,巳时的时候,风府穴开。所以选风府穴。按照子午流注的子午相冲选穴法,巳时的时候,选巳时相冲的亥时的络穴,亥时的时候,三焦经最旺盛。三焦的络穴是外关。所以选外关穴。按照子午流注理论,脾虚证的话,选脾经的本穴,母穴。所以脾经的选本穴,太白穴。还要选脾经的母穴,大都穴。按照子午流注理论,巳时的时候,脾经最旺盛。而且患者有湿盛证,选阴陵泉穴。因为有去湿功能。子午流注的开穴法是用任督脉的疗法。根据12时辰,特定的一个任督脉穴位开的。治疗疾病时候,根据开穴法的原则,针灸治疗的时候,跟别的穴位用的话,效果更好。即有增强效果的作用。所以脾虚证的话,选择巳时(脾气最旺盛的时间),巳时开风府穴。所以选择风府穴。外关穴取穴理由是子午相冲选法来的。这个疗法用络穴治病的。脾虚的话,按照子午流注12时辰,脾经(巳时)对面的经络是三焦(亥时)。所以选外关,三焦经的络穴。这个疗法也增加别的穴位的效果。中药当中,跟甘草一样的作用。与其他穴位一起使用的话,会效果更增加。所以使用了。阴陵泉穴是去湿气的脾经的穴位。所以治疗组配穴加用风府穴,外关穴,太白穴,大都穴,阴陵泉穴。治疗时间选择巳时。操作方法治疗组施行针刺治疗。患者取侧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太白穴(SP3),大都穴(SP2),实施补法直刺0.5-1寸,风府(GV16)斜刺0.3-0.5寸,阴陵泉(SP9),外关(TE5)都要直刺0.5-1寸。针感以酸麻胀为佳,中等强度刺激。每隔10min行针30s,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30s,留针30min。治疗组的针刺治疗疗程:一周四次、周一,二,四,五。8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WHO肥胖指南指导是一周一次施行。一周周一。两组都统一施行。所有两组的治疗期限是一共16周。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前后的腰围和BMI指数和脾虚湿盛症状评分检查,肥胖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4个标准评价。结果:两组的基线状况良好,分组均衡,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经自身前后配对检验统计分析过程,两组的体重与体重指数均有显着降低,腰围均有减小了,脾虚湿盛型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疗法均能降低脾虚湿盛型腹型肥胖症患者的体重与体重指数减小腰围并缓解临床的症状。治疗2个疗程后,经两独立样本检验统计分析,两组的体重下降值、腰围下降值、脾虚湿盛型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在降低脾虚湿盛型腹型肥胖症患者的体重、腰围、临床症状方面,治疗组占优势疗效。判断标准即BMI、腰带指数和肥胖度,脾虚湿盛型的症状评分组内比较,P<0.05,统计差异具有差异,提示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检查BMI、腰带指数,脾虚湿盛型的症状及中医症状均有改善度,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种疗法均有明显的疗效;两组患者的差值组间比较,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提示子午流注应用疗法联合WHO肥胖指南治疗方法比单纯使用WHO肥胖指南的疗效更佳。总体临床疗效评价中,治疗组总有效率(92.93%)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4.45%)。经秩和检验,两组总有疗效率比较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子午流注应用疗法的临床疗效明显,在脾虚湿盛型肥胖效果更突出。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子午流注应用针法对于治疗脾虚湿盛型肥胖症,治疗组肥胖度也比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减少腰围和脾虚的症状,在脾虚湿盛的中医症状也得到明显缓解,符合既往子午流注应用针法在脾湿盛的运用验证。我推荐常用的肥胖治疗的穴位符合子午流注应用针法一起的话临床上疗效更佳。而且,按照本论文的子午流注应用针法理论可以使用别的病。同时具有针刺的优点,即简单易施行、痛苦得小、安全性好等特点,使用的针灸疗法。适合临床上推广应用。

王怀宇[3](2021)在《运用温阳化瘀方结合时间给药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时间给药法运用到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中,观察运用温阳化瘀方结合时间给药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通过选择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就诊的证型属于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型)的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选取72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按照就诊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硝酸异山梨酯片为基础治疗,治疗组为基础治疗联合温阳化瘀方(巴戟天、鸡血藤、肉桂、当归、桃仁、红景天、茯苓、白术、芍药、炙甘草),于卯时(5点~7点)及酉时(17~19点)各服一次,每次150ml水煎服;对照组为基础治疗联合服用养心氏片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通过统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等,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客观评价运用温阳化瘀方结合时间给药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结果:对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进行了对比,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上比较,P>0.05,没有明显的差异,可以进行比较。疗程结束后,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总有效率等进行比较,得出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总积分分别是10.11±4.201、12.42±3.45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80.56%,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患者在胸闷、胸痛、畏寒肢冷、心悸怔忡、面色(?)白方面,症状改善明显,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P<0.05),但在怠倦乏力、肢体麻木、口唇紫暗方面,症状无明显改善,并且两组病人在服用药物期间,未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温阳化瘀方结合时间给药法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崔引航[4](2021)在《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难治病。本文通过收集发表于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及Pubmed等英文数据中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型UC的临床研究类文献,对文献中涉及的中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探索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0年12月发表于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及Pubmed等英文数据库中关于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型UC的临床研究类文献,根据拟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以人工检索的方式最终确定纳入文献。建立中药数据库,以Excel软件对录入中药的频次、种类、性味归经进行统计,运用SPSS 25.0及SPSS Modeler18.0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本次用药规律研究共纳入文献162篇,获得方剂170个,中药168味。(1)在各类中药中,使用频次最多的前十味中药为白术、甘草、茯苓、党参、薏苡仁、山药、白芍、黄连、木香、陈皮。(2)在各类中药中,使用频次最多的中药种类为补虚药,超过10%的还有利水渗湿药,其次为理气药、清热药、收涩药、止血药、化湿药等。(3)在性味归经方面:温性药物使用频次最多,超过30%的还有平性药。药味方面,甘味药使用最多,超过30%的还有苦味药。归经方面,排名在前三位的依次为脾经、肺经、胃经。(4)聚类分析:使用频次超过20的25味中药可聚为5类:第一类:白术、甘草、茯苓、党参、薏苡仁、山药、砂仁、扁豆、人参、桔梗、莲子、白芍。第二类:黄连、木香、当归、干姜、黄芩、半夏。第三类:陈皮、厚朴。第四类:黄芪、三七。第五类:乌梅、肉豆蔻、补骨脂。(5)关联规则结果:对168味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30%,置信度≥85%,共产生23条规则,两味药组合、三味药组合、四味药组合排名为首的分别是:茯苓+白术、茯苓+甘草+白术、薏苡仁+茯苓+白术+甘草。结论:(1)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型UC的常用药有白术、甘草、茯苓、党参、薏苡仁、山药、白芍、黄连、木香、陈皮等药物。(2)功效分类统计中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使用最多,可见脾虚湿蕴型UC的病机以脾虚湿盛、气滞水停为主。(3)温性及平性药物在治疗脾虚湿蕴型UC时涉及最多,可见治疗脾虚湿蕴型UC时应使用温补中焦,平调脾胃的药物。五味多为甘味、苦味、辛味,归经多归脾经、肺经、胃经。(4)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可发现参苓白术散、平胃散、四君子汤等方剂常用于治疗脾虚湿蕴型UC,疾病后期,常用四神丸等方剂温补脾肾。(5)相关研究结果在导师的学术思想中有所体现,在治疗UC时导师坚持首健中焦、燥湿不伤阴、清热不伤胃、注重脾肾同治的原则是导师的独到经验。

蒋暑雨[5](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翟茜茜[6](2020)在《基于六经病欲解时理论运用乌梅汤治疗不寐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六经病欲解时理论,方选乌梅汤(《伤寒论》乌梅丸化丸剂为汤剂)治疗凌晨1-3点反复发作的寐而易醒患者,观察评价乌梅汤治疗失眠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探讨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在失眠的中医诊断及治疗过程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将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口服乌梅汤治疗的患者为试验组,以口服右佐匹克隆片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治疗周期为2周,于入组当日、第2周末分别运用睡眠障碍评定量表(SD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Epworth嗜睡量表(ESS)、中医证候观察表多方面评价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于第4周末对患者复发情况进行回访分析评价。结果:1.在失眠临床疗效方面,试验组有效率为86.15%,对照组有效率为84.85%,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方面,试验组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有效率为40.91%,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在复发情况方面,试验组复发率为8.9%,对照组复发率为39.29%,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对于凌晨1-3点反复发作的寐而易醒患者,乌梅汤与右佐匹克隆片在失眠的改善方面疗效相当,但乌梅汤对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等各个因子的改善优于右佐匹克隆片,同时乌梅汤可有效改善心烦不安、手足逆冷、咽干口渴、饥不欲食等伴随症状,且对失眠的维持效果佳。2.基于六经病欲解时理论指导失眠的辨证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

刘星[7](2020)在《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最早在《素问》七篇大论中集中论述,并在《黄帝内经》其它篇章中具体运用。在中医学文献中,温病的概念亦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那么温病在病因、病机、发病、辨证及治疗等方面必然与运气学说存在难以割舍的关系,学者对此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将温病与运气学说结合起来研究,探讨运气学说的理论范畴、运气学说在温病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基于运气的温病辨治规律。方法:借鉴医史文献的研究方法,采用传统文献挖掘、理论与临床应用探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黄帝内经》为主要研究文献,结合后世医家有关运气及温病研究的相关着作与论文,对其分析整理归纳。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深入研究,阐述运气学说的科学性和理论范畴,以及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运用,并基于此阐明温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及疫病的发生与防治。结果: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运气学说的形成主要是以朴素的天文和历法知识为基础,而源于运气学说的“天人相应”观念亦有其天文、物理学等科学依据。运气学说的理论范畴除了干支推演理论,主要包括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认识,这些在七篇大论中有系统概述,而详细的理论应用必须探求整个《黄帝内经》。第二部分论述运气学说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运用。“伤于寒”是导致免疫力下降、感受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因素,属于疾病的诱因。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影响体质,体质最终决定发病证候的寒热虚实,而非六淫。三阴三阳开阖枢学说描述太阳、太阴时,“开”、“关”并存并用,其用取象比类的思维细致地描述了人体三阴三阳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开阖枢“折”即为三阴三阳病。经气倾移是三阴三阳病的本质,主要由人迎寸口脉法来判定倾移的六经方向和经气多少,辨识三阴三阳病的过程就是六经辨证的过程。第三部分论述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温病的病机可以归纳为:失于藏精,感受邪毒,发必温病。“伏气”的本质是异常气候(六淫)加于人体后形成的体质状态,并影响未来发病的寒温性质。温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于体质阳升热化,即“不藏精”,而“不藏精”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包括“冬伤于寒”。卫气营血辨证缺少对具体的经脉脏腑病位的辨别,临证必须结合六经辨证。吴鞠通的三焦辨证严格来说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创新的辨证方法,教材将其等同于脏腑辨证,就失去了本义,辨治温病也就很难单独以之为纲。而六经辨证不仅兼纳经络、脏腑,而且每一经皆有卫、气、营、血之分,是一种纵、横交叉立体式的较完整的辨证方法,实际含纳三焦辨证,并能融合卫气营血辨证;辨治温病应采用以六经为纲、卫气营血为目的六经辨证体系。同时,温病的治疗须采用同是源于运气的气味治法。第四部分论述疫病的发生规律和预测方法。《黄帝内经》时代的先人不仅早已认识导致疫病等恶劣疾病发生的致病原,即其所谓“邪鬼”、“五尸鬼”,而且认识到“三虚”可致疫病,还运用运气学说准确地预测疫病的发生。文章最后用运气学说分析了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结论:运气学说具有客观的天文学、物理学等科学基础。运气学说不仅在七篇大论中集中论述,更是整个《黄帝内经》及乃至整个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在《内经》中得到具体、广泛地应用。进而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方法、治疗方法等多源于运气,从而形成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治规律,以及疫病(包括温疫)的发生与防治规律。

谢双峥[8](2020)在《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时养生是中华传统养生的重要内容,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四时养生历史悠久,不仅有着丰富的经验方法,而且有着系统的思想理论,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近年来随着传统养生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关四时养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对四时养生的历史发展及其文献的系统研究,仍属阙如。有鉴于此,本课题从文献调查入手,充分运用目录学、文献学、历史学、诠释学等研究方法,对四时养生的历史与文献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分析,旨在揭示四时养生的历史发展轨迹,总结各历史时期的思想理论特点,全面收集存世的四时养生文献,进行合理分类,并对文献载录的四时养生的内容方法作出简要归纳,以便为深入开展四时养生的文献与理论研究奠定一个初步基础。本论文即为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大体分为历史发展与文献研究两大部分,共十五章。具体内容,摘要如下:第一章,四时养生的内涵研究。在简要辨析四时概念的基础上,对四时养生作出了具体界说,认为四时养生就是根据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结合人体自身的体质及脏腑气血特点,合理安排精神情志、饮食起居、生活劳作等行为活动,并采取积极的调摄养护手段和方法,以达到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乃至延年益寿的目的。第二章,先秦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初始和奠基阶段。上古时期,中华先民就有了顺时养生的初始观念和早期经验积累。夏商周时期,通过天象观察和物候认识,以《尧典》、《夏小正》、《礼记·月令》为标志,表明对四时变化的规律有了较深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各家对四时养生均有理论阐述,尤以《吕氏春秋》“十二纪”为代表,初步奠定了四时养生的基础。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确立阶段。以《黄帝内经》为标志,构建起四时养生的理论框架,包括四时养生的思想基础、宗旨目的、原则纲要和内容大法。第四章,晋唐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丰富充实阶段。无论是医家、养生家,还是早期道教学者,均是在《内经》四时养生的基础上,进行某些方面的充实和完善。第五章,宋元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突破创新时期,提出了四气摄生、摄生月令、养生月览、四时养老、四时导引、四时饮食、四时宜忌、四时用药等一系列命题,四时养生有着专门化的逻辑发展趋向,并形成了专门的着作文献。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四时养生呈现全面繁荣兴盛的景象,表现为着作众多、月令扩充、方法类聚、程式精致、世俗流行,四时养生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七章至第十四章,为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研究。第七章为古代四时养生文献概述,在介绍古代四时养生文献一般情况的基础上,对古代四时养生文献进行了简明分类,包括月令养生、四季养生、逐月养生、节令养生、时辰养生、运气养生、养生宜忌共七大类。从第八章起,即按照七大类的每类一章,逐章对每类文献的一般情况进行概括性阐述,并对每类的重点文献进行了专门介绍。第十五章,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根据前述七类四时养生文献所载养生方法经验的总结和分析,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精神调摄、脏腑调摄、起居调摄、饮食调摄、运动调摄、服食调摄、药物调摄、疾病预防、宜忌调摄等九个方面。每个方面均列举了代表性的方法或进行了概括性的说明。研究形成以下结论:一、四时养生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要素为:春夏秋冬四时有其阴阳变化的规律,有时会出现反常;人体各有特点,对四时变化的适应各有不同;四时养生的关键是合理安排日常生活行为和采取必要的调护方法;四时养生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二、四时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肇始于先秦,确立于汉代,《黄帝内经》构建了四时养生的理论框架,晋唐时期有所充实完善,宋元时期获得创新性突破,明清时期更为繁荣兴盛。三、四时养生文献中众多,从载体上来说可分成单篇、散在或专着三类。按照内容,可分为月令养生、四季养生、逐月养生、节气养生、时辰养生、宜忌养生、运气养生共七大类。四、四时养生的内容宏富,方法繁多,根据文献载录,可以分为精神调摄、脏腑调摄、起居调摄、饮食调摄、运动调摄、服食调摄、药物调摄、疾病预防、宜忌调摄九个方面。

周杨帆[9](2020)在《择时用药指导当归饮子加减方治疗夜间好发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根据慢性荨麻疹发病时间规律择时用药,针对夜间好发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观察夜间发疹前服药与常规早晚餐后服药两种服药方法的临床效果,以期为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寻求最佳方案,同时为现代中医临床用药的方法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并自愿参加的夜间好发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患者6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均予中药口服,治疗组根据择时用药指导,调整服药时间,于晚餐后半小时(北京时间17-19点)第一次服药,21时左右(发疹前)第二次服药;对照组口服中药基础方同治疗组,按常规餐后服药方法,每日早晚饭后半小时服药。治疗疗程均为6周,每周复诊一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6周记录相关症状体征评分及不良反应,治疗结束4周后对临床痊愈及显效患者随访观察复发率。结果:1.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两组病例在治疗后2周、4周、6周症状体征均有缓解,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治疗组在改善瘙痒程度、持续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4周直至6周治疗结束,治疗组在改善瘙痒程度、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2.总体疗效:两组病例在治疗2周后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有效率出现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治疗结束后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复发率:治疗结束后4周,两组病例均有复发,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4.安全性比较:两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均发生轻度不良反应,未经特殊处理,自行缓解,未影响身体康复及研究过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择时用药指导当归饮子加减方治疗夜间好发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与常规早晚餐后服药相比,显效更快,能更快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中对于瘙痒程度、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等症状改善较明显。两种治疗方法复发率相当,临床用药安全可靠。

夏婧[10](2020)在《光介导的昼夜节律理论探讨及安寐丹对斑马鱼MAPK/MNK/eIF4E通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论文立足于前期研究基础,拟从理论及实验两方面展开。理论部分将梳理中西医学对光影响昼夜节律的认识,生理基础和调节机制,以及眼睛在昼夜节律产生和维持中的重要作用,为后面实验研究提供铺垫。实验部分以光介导的昼夜节律研究为切入点,观察光与斑马鱼生长的相关性,确立斑马鱼的光照睡眠剥夺模型,选取恢复昼夜节律经典代表方安寐丹(Anmeidan,AMD),分析其对斑马鱼不同时间点MAPK/MNK/eIF4E通路有关基因和蛋白的影响,从而探讨该方干预治疗失眠,恢复昼夜节律紊乱的作用机理,以期为中医睡眠和昼夜节律研究的发展,临床失眠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理论探讨:采用经典梳理、文献检索、理论研究的方法,系统搜集整理有关昼夜节律方面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凝练其理论内涵、生理基础、表现形式和临床运用,并以光为切入点,从眼睛的角度分析外环境中光对昼夜节律形成的影响,挖掘这一理论的思考及其现代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选择清代名方安寐丹,检索分析其适用证候、组方配伍、临床运用,为实验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实验研究:选用1-9dpf的野生型AB系斑马鱼,实验一为光对斑马鱼昼夜节律的影响及睡眠剥夺模型的确立:观察1-5dpf不同光暗环境下的形态学差异及MAPK/MNK/eIF4E通路mRNA水平,行为学分析持续光刺激下3-9dpf斑马鱼的昼夜节律,确立斑马鱼睡眠剥夺模型;实验二为AMD对斑马鱼睡眠剥夺模型行为学的影响:行为学分析光介导的5dpf斑马鱼SD模型行为学的影响,以及安寐丹及其拆方和组成单药对斑马鱼睡眠剥夺模型的行为学干预作用。实验三为AMD对斑马鱼SD模型MAPK/MNK/eIF4E通路的影响:利用PT-PCR、ISH、IF方法研究AMD对斑马鱼SD模型MAPK/MNK/eIF4E通路mRNA水平的影响,并观察脑内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理论探讨:昼夜节律是受位于下丘脑前区视交叉上核调节的生物、生理和行为的周期,是有机体适应自然的一种表现。光作为重要的授时因子,可以激发节律振荡器,调节全身系统节律变化。这种作用的机制,西方医学从微观角度的生物钟接收、输入通路研究,中医学则从天人相应的宏观角度进行分析,中西医学虽然理解的出发点不同,但都离不开眼睛这个接收光信号的重要器官,中医学目睛命门别白黑,传脑心,再由以足太阳为首的诸经、诸脉行于全身,与现代医学视网膜接收外界信号输入至视交叉上核,通过输出通路输出节律信号产生近日节律的理论,二者不谋而合。这一观点可以为进一步开展光与节律相关性研究,指导临床昼夜节律紊乱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启发和思路。实验研究:实验一:(1)正常14:10h LD光暗循环斑马鱼的发育明显快于24h全黑暗环境的DD组,而DD组斑马鱼从细胞周期发生开始就明显晚于LD,随后原始器官发生、体轴伸直状态、色素沉着、胚胎孵化、运动行为、卵黄消耗与觅食等情况也是明显缓慢。说明光照对斑马鱼的生长发育有影响。(2)随时间增长MAPK3、MKNK1、MKNK2a、PER1a、PER2都逐渐升高,MAPK1、eIF4Ea、eIF4E1b则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与DD组相比而言,LD组MAPK/MNK/eIF4E通路各基因mRNA水平普遍升高,而DD多从第三天开始mRNA水平逐渐增长。证明了光环境的促发育作用,并说明光照对斑马鱼MAPK/MNK/eIF4E通路的相关基因产生影响。(3)3-9dpf斑马鱼200lux持续完整光照刺激下,定时器时间(zeitgeber time,ZT)约30h开始出现昼夜节律紊乱,静止状态减少,节律周期尚可,表现为小运动距离增加、时长减少的片段化运动,这种情况持续约20h,然后静止状态增加,小运动减少,大运动增加,逐渐适应环境,到ZT100左右节律恢复,但时间相位后移,至下一个静止状态出现(ZT150),节律周期时间明显延长。实验二:(1)根据斑马鱼追踪轨迹图,斑马鱼幼鱼活动轨迹以中运动为主。较空白组而言,其他各组运动路程增加,覆盖范围扩大。药物处理后,与模型组比较,活性增强,大运动增加明显。量化结果统计发现,与空白组相较,模型组ZT12-24时间段的休息总时间、连续的长时间休息、休息回合次数减少;ZT6-18时间段总的活动量以及觉醒时的活动量都有所增加。给药后,中药组可减少觉醒时的活动量,ADMm和ADMh主要增加ZT12-24时间段的休眠,ADMl却表现为逐渐减少的特点。(2)AMD拆方低剂量组中,生酸枣仁有兴奋作用,麦冬有白天兴奋夜间镇静的特征,其余各组为镇静作用。中剂量组中,各组ZT0-12期间静止状态增加,小运动和大运动状态减少,而ZT12-24期间则相反,静止减少,运动增加,以去茯神组最明显。高剂量组中,各组表现为静止减少、运动增强为主现象,并且以小运动增加为主,在ZT12-24区间更为明显。(3)单药实验中,人参组中、高剂量,当归组高剂量,丹参组高剂量,石菖蒲组高剂量,五味子组中、高剂量,以及甘草组高剂量组出现不耐受现象。较SD模型而言,茯神、人参中剂量、麦冬高剂量、当归高剂量ZT0-18静止状态总距离和时长增加,运动距离和时长降低;甘草低剂量组也有上述现象,但出现在ZT12-24时间段;其他组多静止状态距离与时长降低,运动状态距离与时长增加为主。实验三:(1)正常斑马鱼MAPK/MNK/eIF4E通路的相关基因呈节律性改变,SD模型的MAPK基因、PER基因和eIF4E1b总体表达下调,但未见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各组能上调MAPK/MNK/eIF4E通路相关基因表达,以10点和16点较为显着,尤其是MAPK3、MAPK1、MKNK2a、eIF4E1b、PER2这几个基因水平上升更为明显,与对照组上调的基因和时段相当。(2)ISH实验显示通路相关基因在脑中的表达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特点,主要覆盖眼部、端脑、间脑和中脑。各基因表达多于上午升高,然后逐渐减少,光照后表达略有上调,各时间段差异缩小。药物干预后能降低上调水平,恢复紊乱表达现象。(3)IF提示MAPK3、eIF4E、PER2的表达主要包含眼部、端脑、间脑等部位。较对照组而言,模型组MAPK3、p-ERK1以及eIF4E的表达降低,PER2的表达上调。与模型组比较,MT对MAPK3和eIF4E有下调效果,同时增加PER2的表达含量。AMD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可以上调四个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但统计荧光强度未见显着差异。结论:1.光照是昼夜节律最主要的授时因子,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中记载着大量昼夜节律与生命健康相关的内容,以天人相应前提,以元气-阴阳-五脏神为物质基础,以目睛命门为开阖枢纽,观自然界日月更替、昼夜变换,感天地之召应,依靠元气-阴阳-五脏神的协调互用,保障人体节律正常运转,以适应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断变化。然而随着现代光照条件的改变,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生活环境中的光照时间不再只依赖于太阳升落,夜间人造光源的普遍存在所造成的光污染,引发昼夜节律紊乱、睡眠障碍等一系列疾病。因此,深入认识昼夜节律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意义,探讨光照等外源因素对机体各方面昼夜节律的影响及其机制仍然是未来时间医学以及时间生物学的重要课题。2.光作为重要的授时因子是昼夜节律的产生基础之一,光照也是失眠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实验一所示,正常14:10h LD光暗循环斑马鱼的发育明显快于24h全黑暗环境的DD组(图1),光介导的MAPK/MNK/eIF4E通路mRNA水平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图2),在持续性的光照干扰下昼夜节律由紊乱到恢复适应,但时间相位后移,节律周期延长现象。实验二、实验三发现,模型组在白天段休息增加,夜间段休息减少,其活动节律较正常斑马鱼波动幅度降低,AMD能恢复昼夜节律变化趋近于空白组,其中低剂量组兴奋作用相对明显,高剂量组镇静作用较为明显,中剂量组介于二者之间,使白天活动性增加,夜间休息时间延长,重在恢复节律(图6-8)。MAPK/MNK/eIF4E通路相关基因在头部的表达主要覆盖眼部、端脑、间脑和中脑,荧光素酶在视网膜、松果体、丘脑、视前区、视后区等以及中脑大部分区域高表达,持续光照刺激对其抑制作用更为明显。给予药物干预后可以上调该通路的基因和蛋白水平,其结果与行为学较一致(图9-11)。提示光照对斑马鱼昼夜节律产生影响,并与光照强度、时长、周期相关,中药AMD可恢复光介导的斑马鱼SD模型昼夜节律,改善睡眠效果与剂量呈正比,其机制可能与调节MAPK/MNK/eIF4E通路相关。3.实验选取模式生物斑马鱼9dpf内的幼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浸泡给药的方式观察药物对其影响。幼鱼于第3天开始脏腑逐渐发育成熟,5dpf开始觅食,至9dpf内都可以从自身的卵黄囊中获取营养物质,因此可以推断药物在幼鱼中的渗透途径应为皮肤、粘膜、腮及以口、食道、胃肠为主的消化系统,符合中药的给药方法及通过脏腑为中心的作用理论。以光照刺激作为疾病模型也较为符合临床失眠症的发病因素。由此提出假说,中药的作用是否通过改变人体的体内外环境、调整机体内环境稳态来发挥治疗疾病的目的。实验中药物MTC的初筛方法,即是取药物占人体体重与体液比例区间,体液约占人体体重的1/10,可以看作体重比例是机体浸泡于药液中,类似中药浸泡外用给药法;体液比例是脏腑浸泡于药液中,类似中药口服内用给药法。实验发现组方的MTC并不适用于方中所有单味药物,人参、当归、丹参、石菖蒲、五味子、甘草等药物浓度达到AMD MTC(4.00mg·mL-1)时斑马鱼出现死亡,甚至有些药物1/3 MTC也有部分鱼死亡现象(表2),而前期实验中发现炒酸枣仁MTC达到35 mg·mL-1。对AMD逐一拆方,发现去除生酸枣仁后,低剂量组镇静效果增加,提高剂量镇静效果反而减少,恢复昼夜节律作用明显。以上结果提示了药物配伍的协同增效作用,也给我们启示,药物发挥作用的方式是否可能通过调节PH值等改变斑马鱼的体外环境和体液环境,达到纠正紊乱,恢复阴阳平衡的效果。同时当药量不适或配伍不当,也会对体内产生影响,甚至出现药物的毒性反应。如果说光照是通过改变外环境对机体产生影响,那么中药是否就是通过改变内环境对机体产生效应。这一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二、旦暮不同时辰阴阳药对对人体阴阳调节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旦暮不同时辰阴阳药对对人体阴阳调节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天麻钩藤饮择时服用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
        2.6 脱落处理
        2.7 统计学分析
    3 医学伦理问题
研究结果
    1 受试者分配情况分析
        1.1 病例完成情况
        1.2 性别、年龄比较
    2 临床疗效分析
        2.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2 降压疗效比较
        2.3 诊室血压比较
        2.4 24 小时动态血压均值比较
        2.5 平均脉压比较
        2.6 平均动脉压比较
        2.7 血压负荷比较
        2.8 夜间血压下降率的比较
        2.9 血压昼夜节律比较
        2.10 血压变异性比较
    3 安全性比较及不良反应处理
讨论与分析
    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1 时间医学与生物钟
        1.2 中医时间医学与阴阳学说
        1.3 血压的昼夜节律
        1.4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1.5 择时依据
        1.6 天麻钩藤饮
    2 临床疗效分析
        2.1 中医证候疗效
        2.2 诊室血压与动态平均血压
        2.3 平均脉压
        2.4 平均动脉压
        2.5 血压负荷值
        2.6 夜间血压下降率
        2.7 血压昼夜节律比较
        2.8 血压变异性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天麻钩藤饮择时服用对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中、西医诊断标准
附录 C 天麻钩藤饮择时服用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 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文献综述 时间医学指导下择时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子午流注取穴法治疗脾虚湿盛型肥胖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肥胖的认识
        一、肥胖的西医的大范围类型
        二、肥胖的病因
        三、肥胖的世界现况
        四、肥胖的发病机制
        五、肥胖的西医治疗
    第二节 中医学对肥胖的认识
        一、古代肥胖名称的由来
        二、肥胖的病因病机
        三、肥胖的临床分型
        四、中医认识在肥胖中的影响
        五、脾虚湿盛型肥胖症的中医治疗
    第三节 关于子午流注应用疗法
        一、子午流注疗法的由来及理论
        二、子午流注针法选穴方法
        三、子午流注的开穴法的由来及理论
        四、子午相冲选穴法的由来及理论
        五、子午流注疗法与肥胖的研究
    第四节 关于WHO肥胖治疗指南
        一、正确的肥胖治疗指导方针
        二、WHO肥胖治疗指导方针(WHO,The Asia-Pacific perspective redefining obesity and its treatment 2000 February)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收集
        三、诊断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病例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的预防及解决办法
        四、观察指标
        五、临床疗效判定
        六、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观察
        二、治疗后临床资料观察
        三、安全性评估
        四、脱落与剔除情况
    第四节 讨论分析
        一、子午流注法的理论依据
        二、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三、从脾胃论治肥胖的依据
        四、现代社会的减肥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运用温阳化瘀方结合时间给药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传统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1.1 关于冠心病的中医病名
        1.2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现代各医家从脏腑论治冠心病
        1.4 中医内治法
        1.5 中医外治法
        1.6 其他
    2 中医时间医学
        2.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2.2 冠心病在中医时间医学中的论述
    3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3.1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3.2 冠心病的病理机制
        3.3 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
临床研究
    1 病例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心绞痛分级标准
        2.4 试验病例标准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剔除标准
        2.4.5 中止试验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治疗方案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判定标准
    4 统计方法
    5 结果分析
讨论
    1 冠心病心绞痛发病与阳虚血瘀证
        1.1 阳虚血瘀证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关系
        1.2 中医时间医学与冠心病
        1.3 对卯时、酉时的认识
        1.4 温阳化瘀方成方原理
        1.5 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1.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2.1 检索方法
        2.2 文献纳入标准
        2.3 文献排除标准
        2.4 数据提取
        2.5 数据规范
        2.6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文献统计结果
    2 纳入文献设计的中药频次分布
    3 中药种类分布情况
    4 四气五味归经分布
        4.1 中药药性(四气)的使用频次频率情况
        4.2 中药药味的分布情况
        4.3 中药归经分布情况
    5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结果
    6 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对UC的认识
        1.1 定义及相关临床表现
        1.2 流行病学
        1.3 发病机制
        1.4 西医治疗UC的方法
    2 中医对UC的认识
        2.1 UC的中医病名
        2.2 UC的病因病机
        2.3 健脾祛湿法治疗脾虚湿蕴证UC的理论分析
        2.4 现代医家对UC的辩证治疗经验
        2.5 经方治疗UC
        2.6 针灸学对UC的治疗与应用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高频中药分析
        3.2 高频中药种类分析
        3.3 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3.4 聚类分析结果讨论
        3.5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讨论
    4 相关实验结果在导师学术思想中的体现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二十四节气简介
        1 节气的由来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总体设计
        2.2 具体步骤
    3 结果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3.5 结果总评价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3.9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简历

(6)基于六经病欲解时理论运用乌梅汤治疗不寐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对象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随机分组
        2.3 治疗方案
        2.4 疗程及观察节点
        2.5 观察指标
        2.6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2.7 安全性检测及不良事件记录及处理
        2.8 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完成情况
        3.2 基线比较
        3.3 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3.4 临床疗效比较
        3.5 安全性检测及不良反应统计
讨论
    1 不寐的源流
        1.1 不寐的病因病机源流
        1.2 不寐的治法方药源流
    2 基于六经病欲解时理论辨治不寐的理论依据
        2.1 六经病欲解时理论源流
        2.2 对六经病欲解时的认识
        2.3 六经病欲解时临床应用
        2.4 六经病欲解时与不寐的关系
    3 乌梅丸治疗厥阴病不寐的理论依据
        3.1 厥阴病生理特点
        3.2 厥阴病病理特点
        3.3 乌梅汤的功用组方原理
        3.4 乌梅汤主治病证
    4 试验数据分析
        4.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4.2 观察指标分析
        4.3 临床疗效分析
        4.4 总结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3.1 研究不足
        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失眠的近现代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7)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运气学说概述与思考
    1 运气学说科学性探源
        1.1 六十年甲子周期形成的天文学背景
        1.2 更长运气周期的形成背景——大司天
        1.3 “天人相应”观念的天文物理学基础
    2 运气学说与《易经》关系简述
    3 运气学说理论范畴初探
第二部分 运气学说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运用
    1 《黄帝内经》的病因观——风为百病之长
        1.1 风、寒之辨
        1.2 不同性质的“风”
    2 《黄帝内经》的发病观——气候影响体质、体质决定发病
    3 《黄帝内经》的生理模型——三阴三阳开阖枢
        3.1 三阴三阳——兼论“标本中气”理论内涵
        3.2 三阴三阳开阖枢学说
    4 《黄帝内经》的诊断方法——六经辨证
        4.1 三阴三阳病的本质为经气倾移
        4.2 三阴三阳病的人迎寸口诊法
        4.3 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
    5 《黄帝内经》的治疗方法
        5.1 三阴三阳病的针刺治疗
        5.2 三阴三阳病的“饮药”治疗——气味治法
第三部分 运气理论范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
    1 温病概述与思考
        1.1 《黄帝内经》中的温病辨治观
        1.2 《伤寒论》中的温病辨治观
        1.3 后世医家的温病辨治观
    2 温病的病因病机
        2.1 风寒致温的机理
        2.2 “伏气”并非邪藏于里
        2.3 《黄帝内经》中温病的证候与分类
    3 温病的辨证方法
        3.1 卫气营血辨证初探
        3.2 三焦辨证正误
        3.3 融合卫气营血辨证的六经辨证体系
    4 温病的治疗方法
        4.1 温病气味治疗大法
        4.2 叶天士《温热论》气味治法
        4.3 吴鞠通《温病条辨》气味治法举隅
    5 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5.1 《黄帝内经》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5.2 叶天士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5.3 吴鞠通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第四部分 疫病(温疫)的发生与防治规律
    1 疫病探源
    2 疫病发病
        2.1 “三虚”与疫病发病
        2.2 疫病的发病机理
    3 疫病预测
        3.1 客主加临致气候异常致疫
        3.2 《素问遗篇》中的疫病预测
    4 疫病防治
    5 己亥年末、庚子年初新冠疫情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8)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 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研究
    第一章 四时养生的内涵
        一、时与四时
        (一)时
        (二)四时
        二、四时养生内涵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上古时期
        (一)顺时养生的初始观念
        (二)顺时养生的早期经验
        二、夏商周时期
        (一)岁时观念的形成
        (二)物候知识的积累
        (三)调养理念的产生
        三、春秋战国时期
        (一)儒家四时养生思想
        (二)道家四时养生思想
        (三)杂家四时养生思想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西汉时期
        (一)西汉早期出土文献论四时养生
        (二)西汉早期思想家论四时养生
        (三)《黄帝内经》构建了四时养生的理论体系
        二、东汉时期
        (一)张仲景《金匮要略》对四时养生的贡献
        (二)《四民月令》论四时养生
    第四章 晋唐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张湛《养生要集》四时养生理论
        (二)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论四时养生
        (三)《荆楚岁时记》论四时养生
        二、隋唐时期
        (一)《崔禹锡食经》论四时饮食
        (二)孙思邈的四时养生思想
        (三)胡愔《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论四时养生
        (四)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论四时养生
        (五)王冰《素问六气玄珠密语》论运气养生
        (六)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论四时养生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四气摄生
        二、摄生月令
        三、养生月览
        四、四时养老
        五、四时导引
        六、四时饮食
        七、四时宜忌
        八、四时药物
        九、运气养生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着作众多
        二、月令扩充
        三、方法类聚
        四、世俗流行
        五、程式精致
        六、时辰考究
下篇 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研究
    第七章 古代四时养生文献概述
        一、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的一般情况
        二、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的分类
        (一)月令养生类文献
        (二)四时养生类文献
        (三)逐月养生类文献
        (四)节气养生类文献
        (五)时辰养生类文献
        (六)宜忌养生类文献
        (七)运气养生类文献
    第八章 月令养生类文献
        一、月令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夏小正》
        (二)《吕氏春秋》
        (三)《四民月令》
        (四)《月令通考》
    第九章 四时养生类文献
        一、四时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灵剑子》
        (二)《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三)《四气摄生图》
        (四)《混俗颐生录》
        (五)《养生月录》
        (六)《摄生消息论》
        (七)《遵生八笺》
    第十章 运气养生类文献
        一、运气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第十一章 逐月养生类文献
        一、逐月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孙真人摄养论》
        (二)《养生月览》
        (三)《摄生月令》
        (四)《运化玄枢》
    第十二章 节气养生类文献
        一、节气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保生月录》
        (二)《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治病图》
        (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第十三章 时辰养生类文献
        一、时辰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二六功课》
    第十四章 宜忌养生类文献
        一、宜忌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四时宜忌》
    第十五章 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
        一、精神调摄
        (一)精神调摄
        (二)情志调摄
        二、脏腑调摄
        (一)四季脏腑调摄
        (二)逐月脏腑调摄
        三、起居调摄
        (一)作息
        (二)睡眠
        (三)沐浴
        (四)晨起
        (五)服饰
        (六)居处
        四、饮食调摄
        (一)食材选择
        (二)注意事项
        五、运动调摄
        六、服食调摄
        (一)组方分类
        (二)剂型分类
        (三)按时分类
        七、药物调摄
        (一)四季药方
        (二)逐月药方
        八、疾病预防
        (一)居处卫生
        (二)药物预防
        九、宜忌调摄
        (一)饮食禁忌
        (二)起居禁忌
        (三)房中宜忌
        (四)行为禁忌
结论
课题创新点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9)择时用药指导当归饮子加减方治疗夜间好发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一般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依据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剔除标准
        2.7 中止标准
    3.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估算及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技术路线
        3.4 观察指标
    4.研究结果
        4.1 病例完成情况
        4.2 两组病例性别比较
        4.3 两组病例年龄比较
        4.4 两组病例病程比较
        4.5 两组病例治疗前各症状体征积分情况
        4.6 两组病例治疗前症状体征总积分情况
        4.7 两组病例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情况
        4.8 两组病例疗效比较
        4.9 两组病例复发率比较
        4.10 不良反应
        4.11 研究结果小结
第二部分 讨论
    1.选题背景
        1.1 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优势
        1.2 慢性荨麻疹发作时间有昼夜节律
    2.慢性荨麻疹中医病因病机
        2.1 先天禀赋不足是发病的基础
        2.2 外感六淫邪气为发病的诱因
        2.3 气血失调营卫不和是本病的核心病机
    3.慢性荨麻疹中医治疗原则
    4.择时服药理论探讨
        4.1 择时服药理论来源
        4.2 择时服药机制探讨
        4.3 择时服药的意义
    5.本研究择时治疗依据
        5.1 中医理论依据
        5.2 西医理论依据
    6.选方依据
        6.1 当归饮子溯源
        6.2 本研究选取当归饮子依据
    7.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意义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浅谈择时治疗及临床应用
    1.中医时间医学定义及发展概况
    2.择时治疗的理论依据
    3.择时治疗的具体应用
        3.1 根据季节变化择时治疗
        3.2 根据日期变化择时治疗
        3.3 根据时辰变化择时治疗
    4.择时治疗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附件1:慢性荨麻疹症状疗效评价表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光介导的昼夜节律理论探讨及安寐丹对斑马鱼MAPK/MNK/eIF4E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光对昼夜节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1.1 昼夜节律的概述
        1.2 光在昼夜节律的调节机制
        1.2.1 光感受器
        1.2.2 昼夜节律输入系统
        1.2.3 生物钟节律的重新设置
        1.3 光与昼夜节律紊乱性疾病
        1.3.1 光与睡眠障碍
        1.3.2 光与阿尔兹海默病
        1.3.3 光与近视
        1.3.4 光与癌症
        1.3.5 光与其他疾病
        1.4 小结
    2 中医学对光介导昼夜节律的认识
        2.1 光对昼夜节律的影响
        2.2 光介导昼夜节律产生的生理基础——元气-阴阳-五脏神
        2.2.1 气通于天产生昼夜晨昏
        2.2.2 阴阳生会保障寤寐流转
        2.2.3 五脏藏神协调动静安宁
        2.2.4 协调元气-阴阳-五脏神治疗昼夜节律紊乱
        2.3 基于《内经》“命门者,目也”理论探讨眼睛在光介导昼夜节律中的作用
        2.3.1 “命门者,目也”内涵辨析
        2.3.2 目睛命门的生理功能
        2.3.3 目与昼夜节律的关系
        2.3.4 从目治疗光介导的失眠症
        2.4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光对斑马鱼昼夜节律的影响及睡眠剥夺模型的确立
        1 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6 讨论
    实验二 AMD对斑马鱼睡眠剥夺模型行为学的影响
        1 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6 讨论
    实验三 AMD对斑马鱼SD模型MAPK/MNK/eIF4E通路的影响
        1 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6 讨论
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中医学昼夜节律理论的运用研究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旦暮不同时辰阴阳药对对人体阴阳调节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天麻钩藤饮择时服用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郑锖锖.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子午流注取穴法治疗脾虚湿盛型肥胖症的临床观察[D]. Eom Jeong Min(严晶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运用温阳化瘀方结合时间给药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 王怀宇.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研究[D]. 崔引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基于六经病欲解时理论运用乌梅汤治疗不寐的临床疗效观察[D]. 翟茜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D]. 刘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D]. 谢双峥.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择时用药指导当归饮子加减方治疗夜间好发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D]. 周杨帆.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光介导的昼夜节律理论探讨及安寐丹对斑马鱼MAPK/MNK/eIF4E通路的影响[D]. 夏婧.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阴阳药对昼夜不同时段人体阴阳调节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