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应该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狂轰滥炸的硝烟虽消散已久,但“科索沃战争后遗症”仍严重存在。国际社会认为,对这场发生在世纪之交的战争,北约应该进行反思并认真吸取经验教训,这对于把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带入21世纪具有重要意义。
侵略战争 不得人心
美国和北约宣称,发动空袭是为了“制止南联盟对阿族的种族清洗和维护巴尔干地区的稳定”。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借口而已。尽管南联盟的民族政策有失当之处,如一度取消科索沃省的大部分自治权,但并不存在对阿族进行“种族清洗”的现象,国际调查已证明了这一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的真实目的是:迫使南欧唯一一个不听命于自己的国家臣服,颠覆坚持独立自主政策的米洛舍维奇政权,为北约继续东扩扫清障碍,进一步压缩俄罗斯的国际生存空间,最终实现以美国为主导、以北约为核心的“大西洋共同体”。有一个事实颇能说明问题:在点燃科索沃战火的同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炮制出《北约新战略概念》,宣布北约职能、任务区及军事行动范围扩大,确立了北约在其“防区之外进行危机反应作战”的新使命。科索沃战争就是北约推行这一新战略的首次试验,是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炮舰政策的赤裸裸的表现。芬兰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贝卡·韦素里在最近出版的《科索沃战争》一书中称,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定义,北约这种为强制一个主权国家接受某种政治条件而使用军事手段入侵其领土的行为,就是违背国际法准则的“侵略战争”。
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最终也是不得人心的。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尽管在战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摧毁南联盟几百处工矿、桥梁、医院、学校、电视台,但在战略上却遭受了一次大失败,其颠覆米洛舍维奇政权的战略企图未能实现。一个弱小的、处于强敌包围之中的南联盟承受了比自己强大千百倍对手的狂轰滥炸,奇迹般地生存下来,并顶住封锁制裁,不屈不挠地重建家园,顽强地斗争下去。这一事实表明,民心不可侮,正义不可欺。
武装占领 动乱难平
以北约为主的约5万名维和部队进占科索沃以来, 非但未能像美国所宣称的给科带来“真正的和平”和实现“多民族的民主”,反而使民族矛盾深化,局势更加动荡不安,阿族分裂势力更加猖獗。
由于北约维和部队偏袒阿族极端分子,纵容其对塞族居民进行恐怖报复行动,使民族矛盾深化。据统计, 近年来科索沃已发生恐怖事件4354起,造成910名塞族平民丧生,821人被绑架,5万多处房屋被毁, 3.6万名非阿族居民沦为难民。
在北约维和部队庇护下,阿族分裂势力坐大,分裂活动更加猖獗。北约维和部队并未按联合国第1244号决议解散阿族分裂势力的武装——“科索沃解放军”,而将其改编为“科索沃保安团”,使其摇身一变成为合法的地方武装。以该武装头子萨奇为首的“科索沃临时政府”竟堂而皇之地进驻科首府普里什蒂纳,非法行使地方政府权力。阿族分裂势力力主科索沃尽快独立,并进而与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西部合并,建立“大阿尔巴尼亚”。
北约维和部队纵容阿族分裂势力,却养虎遗患,反过来危及北约的战略利益。阿族分裂势力的“急独”路线,违背北约对于维护南联盟主权统一的承诺;“大阿尔巴尼亚”的主张,更会埋下巴尔干长期动乱的火种。在这种情况下,北约不得不对阿族分裂势力的活动进行一定约束。而这种约束是阿族分裂势力所无法接受的。近来,阿族分裂势力与北约维和部队的矛盾已有向武装冲突转化之势。
冷战思维 祸害无穷
科索沃战争表明,在冷战结束之后和人类即将步入21世纪之际,冷战思维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在扩展蔓延,危及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美国和北约在科索沃战争期间抛出的“新干涉主义”就是冷战思维阴魂不散的集中体现。对外干涉早已是霸权主义者推行强权政治的惯用手法,“新干涉主义”之“新”主要有以下三点:
对外干涉“理论化”。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失去了“共同面临的威胁”,为使其在新条件下的对外干涉和扩张合法化,极力制造种种荒谬的“理论”,如“人权高于主权”、“人道主义干涉”、“内政无国界”、“文明冲突论”等等。1999年4月22日, 英国首相布莱尔打出了“新干涉主义”的旗号,声称:“不干涉原则必须在一些重要方面加以限定”,“国家主权并不及人权和种族灭绝重要”,以此为侵略南联盟张目。其实,克林顿在其首篇《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就提出了被称之为“克林顿主义”的新干涉主义理论。克林顿宣称:“世界上任何遥远角落的任何国家所发生的内部事务,都与美国的国家安全有关”,“美国不仅要为维护和推进美国的利益而战,还要为维护和推进美国的价值观而战”。他在去年9月21 日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中表示:“国家主权不能成为一些践踏人权的国家免受国际干预的借口。”
对外干涉“集团化”。科索沃战争是北约首次在其防区之外绕开联合国,以集体名义武装干涉一个弱小的主权国家的内部事务,显示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抱住“冷战安全观”不放,企图强化以美国为首的军事集团并构筑以美国为主导的地区和全球“集体安全体系”,淡化乃至取代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首要责任。在美国的大力扶持下,北约不仅在华约解散之后作为世界最大军事集团存在下来,而且实现了两大扩展:一是地理上的东扩,成员国已由16个扩至19个,且还将继续扩大;二是战略上的扩张,“新战略概念”将北约的“任务区”扩大到成员国领土之外,并可不经联合国授权自行对外武装干涉。科索沃战争就是北约“新战略”的首次全面应用,标志北约已由冷战时与前华约对峙抗衡的军事组织转化为冷战后对外干涉扩张的军事集团。
对外干涉“军事化”。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外推行“新干涉主义”时强调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等手段综合运用。但科索沃战争表明,以高技术空中袭击打头阵的军事打击仍是其最重要的手段和最有力的后盾,一旦其他手段失灵时必会诉诸武力,并以武力为其他手段的运用开路。这种迷信武力的冷战思维在美国身上表现尤为突出。90年代美军对外动武达50余次,年对外用兵频率较冷战时期高出一倍以上。
一家独霸 矛盾重重
科索沃战争是美国一手策划、操纵和领导的,在北约出动的空袭兵力中美国要占80%以上,实质上是美国推进独霸世界图谋的一个步骤。然而,客观事物的发展并不以美国的主观意愿转移。从科索沃战后的形势发展看,美国这种一家独霸的努力,既力不从心,又不得人心,只会使其与世界上多数国家的矛盾更加复杂化。
科索沃战争结束后,美欧之间表面的一致逐渐为实质的分歧所取代。美国《政企首要情报评论》3月3日刊文称:科索沃战争“给西方国家带来令人难以置信的战略灾难”,“这个失败使北约不同集团之间出现内讧”。《纽约时报》4月9日刊文称:“许多欧洲人并不认为美国介入科索沃是来自大西洋对岸的支持,而认为是美国对北约的操纵”。近来,美欧之间围绕科索沃前途的分歧尤为明显。希腊、意大利等国明确表示反对美国纵容科索沃阿族分裂势力的政策,强调“科索沃只能是南联盟的一部分”,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按照联合国有关决议进行”。德国政府表示,“将敦促北约从科索沃撤出,无论短期的代价有多大”。
科索沃战争成为美俄关系恶化的重要诱因。俄罗斯单独派出的维和部队一度抢先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就是俄罗斯向美国和北约示威的一种表现。俄外长伊万诺夫称:“整个巴尔干行动是一个重大失误。西方没有充分估计到俄罗斯的作用”。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称:“北约所企图走的以武力取胜的道路,不仅是一条死路,而且还是一条倒退回冷战时代的道路。”
本来,科索沃战争是巴尔干地区的一场局部冲突,战场距中国相当遥远。然而,1999年5月8日美国对我驻南使馆的导弹攻击,却使中国成了直接的受害国。这一世界外交史上罕见的暴行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使中美关系再次跌入低谷。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科索沃战争的经验教训向我们昭示,一切爱好和平、维护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只有团结起来,反对霸权主义,抵制新干涉主义,才能把一个公正合理、和平稳定的国际新秩序带入21世纪。
标签:科索沃战争论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军事论文; 北约成员国论文;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