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宝坻区妇产医院 产科 301800
摘要:作为妊娠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数近年来越渐增多,严重影响孕妇及胎儿健康。然而当前临床医学中尚未明确其主要发病机制,故而将其归为多种因素联合造成,进而针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主要有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和药物治疗。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机制;诊疗;进展
1.前言
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经学者研究证实,妊娠期糖尿病近年病发率约为1%~14%左右,严重危害母婴健康[1]。作为临床常见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主要是指于患者妊娠期第一次发现或并发的不同水平的糖代谢异常现象。其不仅加重产妇于妊娠期胰岛素抵抗程度,引发其并发视网膜病变等糖尿病综合症,还会提高胎儿病发先天畸形的概率,甚至造成产妇早产、流产、死胎等现象。
2.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1基因遗传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且妊娠期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有所类似,皆伴有遗传异质性。不同于无糖尿病家族史人群,伴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所患妊娠期糖尿病的概率约为前者的5倍左右,同时,若孕妇其一级或二级家属伴有糖尿病,则其并发糖尿病的几率显著高于无糖尿病家族史人群。同时,研究还发现,患者病发糖尿病的因素还与其体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HLA-Ⅱ类基因结构的异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基于此研究事实,各区域人群其体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HLA-Ⅱ类基因保护基因、易感基因皆有所不同。此外,病发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其后再次引发糖尿病的几率也显著高于其他人群。由此,分析研究不同区域患者易感基因将有利于妊娠期糖尿病临床诊疗。
2.2脂肪细胞因子
实践发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体内血浆脂联素各项指标水平远低于正常水平,其中,低分子量与中分子量所占总体比例显著高于正常范围,而其间高分子量所占总体比例则相较更低。而于妊娠前期及妊娠中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体内血清瘦素含量则显著高于正常妊娠产妇,于妊娠晚期,此两者体内血清瘦素水平则无显著差异。此发现表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体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与其妊娠时间长短有较大相关性。由此,有学者提议,于产妇妊娠前期,可检测其体内血清瘦素水平,从而评估其并发妊娠期糖尿病的可能性。
2.3炎性因子
除遗传因素和脂肪细胞因子外,炎性因子也可作为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机制之一。作为机体受损后肝细胞应激形成的急性相蛋白,C反应蛋白可明确反应患者体内炎症的严重程度。经临床实践发现,C反应蛋白水平每升高1mg/L,则患者病发妊娠期糖尿病的概率也随之提高1/5,因此,如在妊娠前期产妇C蛋白反应水平显著增高,则其并发妊娠期糖尿病的概率则为正常水平患者的3.5左右[2]。此外,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也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一定相关性,经实践发现,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与此二者呈正相关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 胰岛素抵抗
当然,胰岛素抵抗与妊娠期糖尿病病发也存在一定相关性。由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于怀孕前就表现为明显胰岛素抵抗倾向,而于其妊娠期病发妊娠期糖尿病后,则加重其体内胰岛素抵抗。因此,比较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糖耐量受损者与正常产妇可得,三者中,其胰岛素抵抗程度依次减轻[3]。由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现象。
3.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3.1 饮食治疗
作为最主要、最基本的疗法,饮食疗法在治疗妊娠期糖尿病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个性化制定饮食方案,合理控制血糖,可有效帮助患者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经研究发现,妊娠期患者饮食中蛋白质所占总能量比例应于20%~25%左右,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所占比例则应为总能量的55%~65%左右,而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比例则应处于20%~30%区间内;早餐应摄入热量10%~15%,上午10点左右则为5%~10%,中餐30%,下午茶则为5%~10%,晚餐30%,[4]。
3.2 运动疗法
临床实践发现,辅助性运动训练可有效增强患者对胰岛素敏感性,改善其胰岛抵抗状态。因此,于治疗中,可适当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其适量运动训练。如可根据患者耐受力于餐后进行快走练习,练习时长可在30分钟左右。在此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引发子宫收缩,进而减少对胎儿伤害。
3.3 药物治疗
作为当前临床中治疗首选药物,胰岛素不仅可有效控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水平,还可减少其围产期风险事件发生概率。胰岛素使用应依照患者病情程度,其用量应控制于0.2~0.7U/(kg·d),同时,在使用初期应将其用量控制于上述总量的30%~50%左右,从而避免低血糖发生。当前临床中多采用短效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进行治疗,其中,短效胰岛素于半小时内起效,服用后2~4h达到高峰段,其作用可维持6~8h,一般常用于饭后控制血糖所用。而长效胰岛素则于1~3h内开始其作用,高峰段为6~12h,其作用可维持18~26h,常用于空腹状态下需控制血糖者。实践发现,不同于传统多次皮下注射方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可操作性更强,其不仅可提高用药便利性,还可充分效仿患者原生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从而有效避免血糖波动。而在几种常用胰岛素中,赖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和人胰岛素在控制孕妇血糖治疗上无显著差异,其中,服用人胰岛素者,其饭后1小时内其血糖浓度与胎儿出生体重相对前两者更高。而赖脯胰岛素作为短效胰岛素,不仅可有效控制患者餐后及空腹状态下血糖水平,还可有效平衡其体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从而降低低血糖发生概率,其与门冬胰岛素妊娠分级均为B级。甘精胰岛素则为人胰岛素类似物,其相关研究较少,其可作为长效胰岛素使用,其妊娠分级为C级。而地特胰岛素作为新晋B级类胰岛素,其与NPH比较,二者安全性无显著差异,可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同时,相较传统胰岛素注射疗法,格列苯脲等第二代磺脲类药物以其较小副作用的优势也进入人们视线。研究表明,磺脲类药物不仅可可有效减少药物进入产妇胎盘的几率,从而减少对胎儿伤害,同时其可平衡降血糖发生时间,经实验发现,胰岛素降血糖多发生于夜间,而磺脲类药物则发生于白日和夜晚,从而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概率[5],因此,学者提出低剂量使用磺脲类药物可在确保疗效的同时减少降血糖事件。但国外研究者发现,使用格列本脲等磺脲类药物可使新生巨大儿的概率提高[6]。因而,虽然磺脲类药物可减少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但大规模使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外,双弧类药物也可有效发挥降糖作用,研究发现,其与胰岛素降糖疗效、先天畸形、胎儿出生体重方面无显著差异,同时,相较胰岛素而言,二甲双弧等双弧类药物可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然而其可大概率进入母体胎盘,且使用中多引发胃肠道反应,因而,其安全性还待深入探究。
4.结语
综上所述,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基因遗传、脂肪因子、炎症因子和胰岛抵抗有关,当前临床中多采用胰岛素治疗,辅以一定饮食护理和运动训练,而磺脲类药物作为新型疗法,可减少患者夜间并发降血糖事件概率,减少围产期风险。当然,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机制将更为明确,其相对治疗药物也更为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茅晓东,张道文,李春睿等.妊娠期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J].江苏医药,2013,39(15):1783-1784.
[2]赵娜.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2,32(02):135-139.
[3]左婵.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06):912-914.
[4]孙红杰,许可可,雷厉秀等.医学营养在妊娠期糖尿病治疗中作用[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7(07):727-728.
[5]苗志荣,吴红花.妊娠期糖尿病护理新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7,25(04):365-370.
[6] Cheng Y W,Chung J H,Block-Kurbisch I,et al.Treatmen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lyburide compared to subcutaneous insulin therapy and associated perinatal outcomes.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 2012:25(04):379-384.
论文作者:白颖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胰岛素论文; 妊娠期论文; 糖尿病论文; 患者论文; 概率论文; 体内论文; 水平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