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_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_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409(2011)06-0037-05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三化”不仅是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重大的实践课题。高等学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培育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就成为高校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源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工作,必然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强化。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创立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P248)。因此,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就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的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2](P658~65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3](P408)这就是说,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理论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又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4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明确提出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研究重点,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2005年12月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指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明确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这个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重点,密切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理论总结,深入研究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十七届四中全会更进一步提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作用”[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核心价值体系或主导价值体系的强力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激发全国人民奋发向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在高校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及整个高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和感召力,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成为引领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思想先导。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推进、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5](P102~104)才能不断增强用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优势。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源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6](P284),并且“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6](P337~338)。因此,任何一种科学理论体系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它正确反映时代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所以必然具有历史性、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由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列宁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在帝国主义统治体系最薄弱的环节上如何夺取革命的胜利理论;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8](P27~28)。《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不断回答时代课题,与时俱进,才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重视理论创新,坚持与时俱进,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高等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事实证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形势及大学生群体的不断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凸现了许多新特点。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使青年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的战略使命。因此,马克思主义要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把握新规律、进行理论创新,使思想理论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随着时代主题的改变,不断地结合新变化展现新内容,所以才能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并永葆生机。同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也必须用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教育大学生,这样才能有熟悉感、亲切感、现实感,而不会变成空洞的与己无关的说教和教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好不好,关键是要看接受的实际效果。虽然影响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其中理论教育的内容则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经典作家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历史性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我党理论建设的巨大成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宣传和普及的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表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取得实效,宣传方式就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坚持与时俱进,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表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与时俱进,随着实践的发展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随着理论的创新,武装群众、掌握群众、宣传群众的方式也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世情和国情的变化而不断创新理论的宣传普及方式,使之能够更适合新形势下成长起来的实践主体。列宁根据时代特点和当时的群众状况阐发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向工人阶级灌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对于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客观形势和面临的对象,已经随着社会的变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改革开放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制度日趋巩固和发展,代表广大人民利益、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大背景。作为教育对象的当代大学生也有着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大多在优越的物质生活环境下成长,网络媒体等现代科技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喜欢逐新求异,崇尚多元生活方式,个性较强而独立生活能力特别是与他人共处的能力相对缺乏。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广大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用学生熟悉的语言讲学生关心的问题,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研究大学生接受思想理论的特点,使用现代媒体及易于大学生接受的形式,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出来,让科学理论真正为大学生所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付诸实践、见诸行动,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P9)理论只有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大众相结合,为大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并在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前途和命运。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对于在全社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着重要意义。高校面向当代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从认知到实践的持续过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影响,使大学生知晓、理解、接受、掌握、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理性信仰和外化为各种实践活动,也就是大学生学习、认同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使大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从而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心内容设置五门必修课。在五门必修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势与政策”主要教育大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特点,帮助大学生认清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新变化。因此,从课程设置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在校大学生理解、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仅是使大学生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化为指导社会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引领社会思潮,弘扬主旋律。高校不仅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而且还是研究、传承、创新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先进文化的引领者。高校汇聚的大量科技、文化精英,学渊识广、德高望重的学术人才群体,通过与社会的互动而对社会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而高校本身的精神文明状况对社会风尚、道德面貌等方面也可以产生巨大的带动效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宣传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面对的主要对象的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高素质群体,是将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走上社会后就可以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引导社会前行,并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努力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这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当今中国社会中各种思想潮流和价值观念交织碰撞,多种文化思潮交汇,思想观念多样化倾向愈益明显,迫切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来澄清是非、辨别正误,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达到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是最佳的介质。

标签:;  ;  ;  ;  ;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_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