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质量与编辑环境——关于改善出版物质量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辑论文,出版物论文,质量问题论文,质量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出版物质量问题目前已成为出版界乃至全社会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众所周知,出版物的质量和数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出版物本身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也影响并反映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多年来,我国出版业及有关领导部门在抓出版物质量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就现状而言,出版物质量的提高似更多地表现在各类出版物的外包装如图书杂志的装帧、纸张质量的改善以及版式的多样化等方面;而在出版物的平均品位档次和直接影响读者阅读接受出版物内容的差错疏漏(包括语言逻辑错误和错别字等)方面,却无多大改观;甚至在一些原来声望较好的出版部门所出的出版物上也开始出现种种令人莫名其妙的字、词、句;更有一些内容优秀的图书、杂志及论文因差错率超常而无法参加有关的评比活动,等等。应该说,出版质量改善进展缓慢、平均品位档次不高、差错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已是当前出版业发展过程中所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改善出版物质量的关键在于改善编辑质量。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其颁布的有关决定中曾明确指出:“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1983年)。即使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得到确立的情况下,编辑工作在出版工作中的这一“中心环节”地位仍未改变。编辑工作决定着出版物的精神内容和基本面貌。在影响和决定出版物质量的诸多因素中,编辑工作的质量即编辑质量是最为直接也是最为重要的。因此,改善出版物质量的关键首先在于改善编辑质量。这一点,已是编辑出版界的共识。而在如何改善和提高编辑质量的问题上,现有的看法则主要集中在要提高编辑人员的总体素质即编辑素质方面,即认为目前改善和提高编辑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编辑素质。这一看法把近年来出版物平均品位档次趋下和“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文”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归因于编辑队伍素质“滑坡”,认为是编辑素质下降引起编辑质量下降的结果,因此要改变目前出版物中庸作颇多、差错率居高不下的状况,改善和提高出版物质量,就必须从提高编辑素质入手;编辑素质提高了,庸作就难以大量问世,差错率也会降下来,出版物质量也就会有相应提高。不错,编辑素质是影响编辑质量的主要因素,既然编辑工作决定出版物的精神内容和基本面貌,而编辑工作是由编辑人员来完成的,那么编辑人员的素质对出版物的质量自然就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问题是,直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研究能够提出有关编辑队伍素质下降的实际证据,多数解释是从编辑素质(包括编辑人员的专业知识、语文功底、业务能力及道德素养等)对选题、组稿、编辑加工的质量以至发行质量的重要性分析作出的,因此关于编辑素质下降的论点至今仍只是“因编辑素质对编辑质量从而对出版物质量至关重要、而今出版物质量的下降即表明编辑素质下降了”这么一个逆推论。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出版业的迅速发展,编辑队伍的发展壮大是有目共睹的,其中较能体现编辑素质整体状况的学历构成和职称构成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应该说,就编辑队伍的现有素质状况而言,是完全能够保证一定的编辑质量的,至少不会在前人的原有水准上倒退。然而事实也表明近年来的编辑质量确实是下降了,这说明在编辑活动中还存在某种别的重要因素,在影响和制约着编辑素质的正常发挥和提高并从而影响编辑质量。这个因素就是编辑环境。因此,笔者认为有关的编辑学研究在重视“人”的因素即编辑自身素质对编辑质量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还应重视“环境”的因素即编辑环境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基本素质并不等于这些素质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发挥,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并深受其影响的。同理,编辑活动亦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并深受其约束;编辑人员作为编辑活动的主体,能在何种程度上发挥其素质、其编辑质量能够达到何种水准都与其从事这一活动的条件如何密切相关。因此,若要给“编辑环境”下个定义,它就是指编辑人员从事编辑工作所具有的基本条件,包括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
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营造起来的编辑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和单纯的,出版单位根据国家政策计划出版书刊,经济上不承担替国家积累资金的任务而主要致力于自身的维持和发展;书刊品种较为单一,计划性较强;所有稿件由编辑初审、编辑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和社长批准的“三审制”编审制度严格、明确,编辑人员的管理也相对简单而有序。在这样的编辑环境中,编辑人员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在案头上,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所负责的稿件进行编辑加工;很少承担或者根本就不承担设计选题与组稿的任务,亦无需考虑所负责稿件的经济效益,因而所编出版物除纸张和装帧质量受当时经济发展程度限制较低外,编辑质量从总体上说较高,文字差错率也比较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随着计划经济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版体制向市场转轨,出版机构开始由纯“事业单位”转向“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从单纯“生产”过渡到“生产”和“经济”兼顾,编辑人员从事编辑工作的基本条件由此发生重大变化,原先相对稳定和单纯的编辑环境变得复杂起来,甚至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无序”状态。出版机构纷纷或搞定额管理,或搞经济承包,或搞编、印、发一条龙,开始层层落实经济指标,实行经济目标责任制。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变化增加了编辑人员的经济责任,出版机构内部管理向仅依靠经济指标考核编辑人员倾斜的种种做法,如实行编辑发稿定额超编奖、样对超校奖以及出版利润超额奖等等,则更从上到下地刺激和强化了编辑人员的经济意识,引起了出版机构内部的激烈竞争;编辑、校对和发行之间原有的分工相对弱化了,新的分工又尚未形成,编辑人员个个都要研究选题组稿和编辑加工。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人员的工作重心开始由编辑加工转向设计选题和组稿,他们要从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地接受编辑任务、整日伏案工作的模式中走出来,学会主动出击,走向市场,去研究书刊市场的需求和读者的书刊消费心理及其变化趋向,了解有关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动态和主流,走访名家,参加各类有关的学术性会议及图书展销会、订货会,广泛获取有关信息,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设计选题,进行组稿,以对所组稿件可能达到的经济效益包括成本、市场需求量、再版前景等作出尽可能准确的预测,等等。所有这一切要求编辑人员付出比原先多得多的精力和时间。于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作为编辑工作重心的编辑加工相应地被放到了比较次要的位置上,“三审制”流于形式,“齐、清、定”的要求也不提了,编辑质量渐渐地被编辑数量所掩盖。
应该说,出版体制改革创造了新的编辑环境,唤醒了编辑人员的经济意识,促进了编辑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本身是个进步。但是,由于新的编辑环境在取代旧的编辑环境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够完善之处,它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编辑人员素质的正常发挥和继续提高,从而在整体上影响了编辑质量。笔者认为,这些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为:
一、部分出版机构的决策层存在片面追求利润、忽视出版物的社会效益的倾向,质量意识薄弱,因而在编辑工作的政策导向方面出现误导。在这样的政策条件下,编辑人员在设计选题和进行编辑加工时,往往易于倾向以经济效益为重而难以摆正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结果是一方面因追求数量、超负荷工作而无法充分地研究有关的市场动态与论证选题、认真地计划和准确把握编发稿件的进度与节奏以及在稿件的审读、修改、润饰与编排等方面付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导致大批内容平庸、品位档次不高、编辑质量不佳但印刷数量多、出版速度快的出版物问世;另一方面也因经济指标的压力而无暇顾及自身的业务进修和理论学习,影响了自身研究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反过来又影响了编辑质量。
二、出版机构内部在制度上缺乏对编辑人员工作质量要求的约束力。如考核制度在考核指标上往往仅以编辑人员一年中的发稿字数为准而不能如实地反映与考核其选题组稿与编辑加工的质量,责任编辑因此实际上无质量责任可言、可追究;奖惩制度也主要以数量为准,且往往重奖轻罚,甚至只有奖“多”罚“少”,无奖“优”罚“劣”,编辑人员只要不出特别大的错误一般都不会受罚,致使人人普遍具有经济上的紧迫感而无质量上的紧迫感;以往作为编辑质量的有效保障的三级审稿制度以及编辑加工的“齐、清、定”制度则已在经济指标的压力之下渐渐弱化,流于形式,以至“三审”往往只剩“一审”,从而放松了对责任编辑初审质量的约束,更放松了对各道具体的编辑加工程序的质量要求,致使许多青年编辑至今说不清“齐、清、定”为何物;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助长了编辑人员在编辑工作过程中的粗糙加工和敷衍塞责之风,从而损害了编辑质量。
三、出版机构内部的用工方式,这里主要指编辑人员的管理使用方式,与出版体制转轨之后出版机构发展的实际需要及编辑人员自身的实际状况不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机构要在日益激烈的书刊市场竞争中立足并求发展,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不断推出质量好、效益高的书刊。这对编辑人员来说,就意味着既要努力去发现和设计质优效高的选题,精心组稿,又要通过认真细致的稿件审读、修改、润饰和编排等工作来提供高质量的编辑加工。这样无论是选题组稿还是编辑加工,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否则就无法做好。然而,就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而言,要同时做好选题组稿和编辑加工两方面的工作并且保证一定的质量是比较困难的;况且,客观上编辑人员本身也存在着素质、特别是能力方面的差异,而选题组稿和编辑加工对某些能力如社交活动能力、组织能力、研究和决策能力以及文字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是有高低之分的,能进行高质量选题组稿的编辑未必能进行高质量的编辑加工,能进行高质量编辑加工的编辑亦未必能进行高质量的选题组稿。因此,无论是从出版机构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对编辑质量的要求,还是从编辑人员本身存在的客观差异来说,现行出版机构中平均使用编辑人员,要求编辑人人承担选题组稿和编辑加工任务的管理方式,对编辑人员素质的正常发挥与提高,从而保证一定的编辑质量都是极为不利的。
总而言之,编辑素质之于编辑质量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根本上是受编辑环境制约并通过编辑环境的影响实现的;目前的编辑环境在政策、制度以及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从负面制约和影响了编辑素质的正常发挥与提高,从而影响了编辑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并进而成为目前出版物质量改善进展缓慢、平均品位档次不高、差错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看到改善和提高出版物质量的关键首先在于改善和提高编辑质量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改善和提高编辑质量的关键首先在于改善编辑环境,在于从政策、制度和管理等方面给编辑素质的充分发挥与不断提高提供和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