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闲暇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力论文,闲暇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人说:“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宋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的全部属于中国人”。这话不无道理。而现今我国的发明创造显然是落在时代的后面,而创造正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必要条件。因此时下的教育改革呼声最高的便是强调要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要将以知识记忆为主的教育向以培养创造力为重点的教育转移,并且把开发和提高青少年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人才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创造教育已越来越引起众多有识之士的重视,但由于我国的创造教育目前尚处在摸索阶段,现今主要以课堂为主阵地,通过增设创造活动课或创造思维训练课这一模式力图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效果并不显著。笔者认为充分利用闲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将是一个极为有效的形式。
闲暇教育,早在2000多年前,《学记》就曾有个精辟的论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闲暇教育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能使青少年迈上科学思维的道路。时下闲暇教育的时间价值,以及自主性、丰富性等特点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具有其独特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闲暇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创造力
“最富有个性的人往往最具有创造能力”,因为创造能力是一种能够在寻常事件中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联想的能力,是一种按照新的方式对旧有的信息加以重新组织的能力,是在个体或前人无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创新能力,独特性是其最重要的品质,而独创性又是和人的个性紧密相联的,现行的教育体制忽视了对人的个性需求,对人文精神的关怀,而以现代工业社会一种“批量生产”的形式来制造人才,用统一的规范来管制学生的思想行为,这必然要同化人的个性,培养出一批以死记硬背为特征,缺乏个性和创造性能力的模式化“人才”,迟滞了我国在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前进的步伐,甚至可以说这种沿袭已久的教育模式,也是我国自明朝600年间出现不了世界重大发明创造的根本原因,而闲暇教育恰恰是实现人性和谐完整,适于青少年个性发展需要的一个有效形式。
闲暇教育首先是以一种自由开放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接受教育的同时又有选择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由于学生不再充当被指导被管教的角色,也不必要囿于多方面的限制,而努力使自己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他们此时尽可以把小木棍当成温度计,把火柴盒看成房子,把流动的溪水看作是少男少女们欢快的歌唱,这样他们那些早已在课堂上遮遮掩掩的诸多想法,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情况下自由地付诸于行动,然后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些曾被蒙上尘埃的个性特征,便一定程度地恢复了真的面目,并尽可能地向着正常的方向多方面的发展。此时学生是快乐的满足的,是处在“身体的无痛苦、灵魂的无纷扰”的状态中。从而有利于激发起他们敢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其次闲暇教育使同学们自觉地走出课堂的小天地,通过一系列课外活动增进同学们的交往与相互的了解,使他们从狭小的自我中走出来了解社会,了解人类,也了解自己,“变封闭分散的个体为密切相联的群体”,这是个体个性发展的源泉和基础。在闲暇教育的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参照物来调整自己的心理情绪,借鉴他人经验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逐步活动中,渐渐形成自己稳定的个性特征,挖掘与发展自身的潜能,养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并以此来形成富有个性特点的行为习惯,成为具有创造个性的现代化人才。
二、闲暇教育有利于实施不同的教育策略,培养创造力
课堂教学由于受教学任务、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方面来自教育内部的影响和限制,在实施创造教育的过程中有诸多力不从心的地方,即使增设了一些创造活动课或思维训练课也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尚有拔苗助长之嫌。而闲暇教育的课程设置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灵活多变,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多样化,有利于实施不同的创造教育策略。
首先闲暇教育有利于促进课内外教学活动的统一、综合基础与个性特长的统一。闲暇教育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更是一种必要的补充,它将学生在课堂中尚未能发现或解决的问题,有机会得以继续地进行探求,这时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在课堂知识作为经验的前提下,一种更加独立自主、兴味深厚的探索,便应运而生。由于人本身“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更由于学生本受抑制的能量此时此刻找到了渲泄的突破口,自我充满了主观激情,思维处于最积极活跃的状态,自我实现的创造甚至特殊才能的创造最能随时迸发。而反过来正是由于学生自我的积极探索又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让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来籍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实施创造教育。
另一方面闲暇教育又可以克服现行教育重基础轻实践所带来的不足,凭借自身的特点,以一种宽口径的形式,增加课程的弹性,加大学生的对课程的选择性和教学空间,使其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夯实其综合基础,同时在选择学习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并使之与综合基础有机的统一在一起,避免出现人形鹦鹉,两脚书橱的畸形人物。同时又不至于使学生游离于基础之外,缺少必要的支撑,而成为空中楼阁,使学生丧失了创造的根基。
其次闲暇教育对构建活动课程体系、实施创造教育是大有裨益的。活动课是指学生通过一系列认识和情感上亲身体验,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开展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为创造首先是一种活动。目前,我们教育的目光仅滞留在课堂的几十分钟中,活动课(有人曾以第二课堂的说法提出)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点点缀,一点陪衬,是倚重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而展开的,不免使其流于形式而显得苍白无力。
而闲暇教育时间的宽泛性和空间广阔性,则适合于活动课的开展。在闲暇教育中可以使学生自由地动脑、动口、动手,诸如玩游戏、演唱、朗诵、搞科技小发明等项活动。摆脱课堂教学的“统一授课、统一方法、统一问题”的整体性原则,而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与特点,因材施教,设置不同的活动,调整自己的活动课方向,去发展他们的特长,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其在活动中面对失败的抗挫折能力,让其存在的自我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并通过学生的活动来观照和衡量教育者所设计与制定的活动课程是否恰当,且能依此及时恰当地调整好自己的活动课程设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整套循序渐进、全面完整,又具有丰富内涵的活动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闲暇教育能有效地营建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内外部环境
“环境与实践”是创造力极为依赖的因素。这里的环境反映了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理性活动与逻辑思维活动,而情感交流活动,非理性活动、艺术形象思维和创造活动却被轻视与淡化,加上市场经济近似严酷的竞争,使得青少年自身不得不将他们更多五颜六色的想法、天真烂漫的行为束之高阁,而煞费苦心地去解读、去记忆,这样思维在一种近乎机械的方式中畸形地发展,使得思维活动最终不能流畅自如,更谈不上精进与独创。
而闲暇教育正是学生“当家作主”的时候,由于闲暇教育所具备的自主性与丰富性,使学生能从以考试为指挥棒的课堂教学中挣脱出来,而在迥乎于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环境下,自由地呼吸,思维活动也信马游疆、纵横驰骋,“由于在转移了注意力意识的中心,所以主体有可能在一种完全开放的心灵背景下,找到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或者在旧观念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从而激发起创造力。
人类一直有这样一种能力,即能够将那些表面上看来似乎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一起,并赋予新的现实意义,能够找出世界上千差万别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精骛八极地去探索事物内部极为细小的每一因子,并产生新的东西来,能够有一种被称为灵感的东西突然迸发,并产生新的智慧的火花。而这一切都最有可能产生在一个民主、安全、和谐、温暖的外部环境与心理环境中,因为创造的智慧和结晶往往表现为受这种环境的刺激下,才能让那些压抑的潜意识冲破意识阀门而显露出来。那么如何在教育引导学生的同时,又营建这种良好的环境呢?严肃、一丝不苟而又担负着传授书本知识的课堂教学显然对此力不从心,只有闲暇教育可堪当此重任。
一方面在闲暇教育中,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学生都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解放,另一方面改变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一局面,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主体,都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去进行一些合乎他们个性特点与身心健康的行动,使他们对所受的教育活动充满了自主激情,这样一来就自然建构起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思想发展的内外部和谐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正如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