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与前景--“国外社会主义现状与前景”研讨会综述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与前景--“国外社会主义现状与前景”研讨会综述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与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与前景——“国外社会主义现状与前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前景论文,现状论文,资本主义论文,研讨会论文,新变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外社会主义跟踪研究协调组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联合主办的“国外社会主义现状与前景”研讨会,1998年11月3日至5日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藤滕出席研讨会,并作了重要讲话。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编译局、全国总工会、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联系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积极探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前景。现综述如下: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与会专家认为,在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战后资本主义经历了较长时期的稳定与发展,在产业结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在深化,世界经济“中心地带”与“边缘地带”之间的矛盾,美国、欧洲、新兴工业化地区之间的矛盾也在激化,以致于出现了世界性的生态问题与金融危机。这些弊端和危机的积聚及其对资本主义的困扰,与当前资本主义科学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生产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1.高科技产业改变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势。

如果以经济增长中科技因素的贡献率来衡量经济的集约化程度,那么,在20世纪初西方主要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不过占10-20%,当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原材料和资金投入的增加。到5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科技因素所占的比重,已上升到50%左右。到八、九十年代,这一指标已提高到70-80%,说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已经高度集约化了。美国经济和政治分析家彼得·德鲁克用以下例证说明西方经济中科技含量或知识含量大大提高。这个例证是:本世纪20年代的“开创性产品”——汽车,是由60%的能源和原料加40%的技术和知识构成的;而90年代的“开创性产品”——电脑芯片,则是由2%的能源和原料加98%的技术和知识构成的。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科技产业,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极大地改变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高科技越发展,产品成本大量下降,产品价格也大幅度降低,为高科技产业提供了高额利润和丰厚收入,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这种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抵消作用”,改变了经济周期,形成了一段时间“良性循环”的经济增长模式。比如,美国微软公司1个职位就能为他人提供6-7个岗位,加上消费,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超过波音公司3-4倍。高科技产业已成为美国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使美国保持了90多个月经济发展的好形势。96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率达到3.5%,但失业率降到了73年以来的最低点,96年为5.8%,97年为4.8%,98年为4.6%,通货膨胀率也大大降低,财政赤字逐年下降,到98年还出现了财政盈余。近几年来美国经济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2.随着西方国家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管理方式、企业制度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有的学者认为,美国企业以往以利润为中心,股东为中心,而现今转移到以“利害关系”为中心,强调社会各方面构成利害关系共同体,企业应多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美国30个州反对和抵制“第一收购”,要求重视社会共同体的力量。西方资本主义也逐渐调整私有制的实现形式,限制私有财产的绝对权力,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个人资本和个人企业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而出现了“股份公司”。这是资本主义企业形式和企业体制的一次飞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的一种“自我扬弃”。马克思认为,随着股份公司的出现,“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资本也不再是个别资本,而是社会资本,即“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企业也不再是个别私人所有的企业,而是社会企业。后来,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又突破了一般的股份公司,出现了行业性乃至跨国际的大公司,从而使垄断资本成为更大规模的社会资本,企业也成为更大规模的社会企业。资本主义国家大公司的股权进一步分散化,成为大规模的“公众公司”。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股东人数1931年已达64万多人,到1984年就增长到324万人。这表现资本的所有权同管理权完全分离,企业内部可以实施严密的组织和科学的管理。垄断企业出现,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进行某些干预,以防止垄断组织以其强大实力对市场进行统治,扼杀中小企业。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并以其巨大力量,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从这个基本特征又派生出其他一些特征:在国家的参与、支持和帮助下,私人垄断有了新的发展,资本社会化达到新的高度;在国家的促进下,生产和资本大规模跨越国界,跨国公司大量产生;在国家直接参与下,出现了一批国际经济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运行进行调节和规范;由国家直接出面,缔结各种经济合作协议,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

3.在高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

高科技产业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加剧了结构性失业和贫富分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产业结构的大变革,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大量不适应这些新要求的工人失去工作。这种结构性失业的特点是:一是失业时间越来越长。二是失业人数越来越多,90年代初经济衰退后,西欧国家的失业人数始终保持在11%左右的高水平上。三是失业浪潮不仅波及蓝领工人,而且白领工人也在所难免。固然,高新科技产业及某些服务业的扩大,也会创造一些新的就业机会,但这些新的职业要求就业者有新的知识和技能,而大多数失业者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何况目前多数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尚在形式过程中,它们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抵不上消失了的就业机会。在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知识更显重要,受雇佣者因知识和技能水平不同,收入差距扩大,一些高新技术部门的资本家,在短短几年内就变成巨富。但导致资本主义贫富悬殊的不是科技知识,而是科技知识在资本主义方式中的运用,是高新技术与资本的结合,带给资本家巨额利润。西方企业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利润在增长,而受雇工人的收入则相对下降,更不用说那些被企业解雇和受社会排斥的人了。“赢家通吃”(或译“胜者全得”)的市场竞争规则也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两极分化。据美国一些社会学家说,美国贫富差距自1973年以来不断扩大,财富分配不均已达到创记录的水平,从1968年到1994年,最富有的20%家庭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的比例从40.5%提高到46.9%。在克林顿执政的头两年,最富有的5%家庭收入在全国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比80年代增长还快,低收入家庭达到2000多万。工人罢工时有发生,持续时间长,并得到公众的同情。在欧洲,人们看到贫困在加深,贫富差距在扩大,福利国家不堪重负,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4.战后国际经济活动空前活跃,国际经济关系显著加强,全球化和区域化加速发展,由此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的专家指出,战后资本主义由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全球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种“全球化”与“分裂化”是当代资本主义两个并行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更具活力,使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金融扩张,弥补需求不足,缓解结构性经济危机的能力增强了。另一方面,全球化又带来了世界性的贫富分化和动荡危机,以致于造成了“发达的资本主义”与“不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地带”与“边缘地带”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因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发达国家利用其资本和生产、科技的巨大优势,对落后国家进行支配、控制和剥削。这样,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及其利润日益向发达国家集中,而低科技和低附加值的产业日益向落后国家“下泄”,使其产业结构、贸易条件和社会结构恶化。当世界经济“中心地带”与“边缘地带”之间的国际大循环出现障碍和断裂的时候,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经济衰退或政治动乱就难以避免了。1997年至今发生的连锁式金融危机使东亚、拉丁美洲、俄罗斯乃至美国的货币贬值,股市下跌,企业和银行破产,经济增长率下降。这是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最严重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世界范围内的一次集中爆发。某些经济界人士指出,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在经济和金融不稳定的情况下,金融体系与实物经济“脱节”,虚拟金融资本膨胀惊人,投机活动猖獗,进而酿成了类似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与大箫条。法国学者博德在《资本主义和货币关系的普遍化——世界的转折》一文中说,资本主义已进入一个商品和货币关系空前普遍化和深化的新阶段,它虽然仍有充分发展的余地,但也面临着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为了摆脱这三重危机,必须改变资本主义逻辑,阻止商品和货币关系普遍统治和发展,建立更为合理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国外理论动态》第28期1995年10月)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新变化,既给当代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准备了现实的条件。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而得出的正确理论。一百多年来,尤其是战后五十多年来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进一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为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和21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奠定了历史基础和思想前提。

二、苏联演变后俄罗斯社会主义力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度让某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欣喜若狂。有些西方学者和媒体也宣扬“社会主义崩溃了”,“21世纪不会有社会主义的一席之地,世界将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但几年后,当东欧左翼力量(前共产党人)重返政坛,俄罗斯共产党重新崛起时,西方人士又担心苏共“政治时钟”向左摆,“共产党人又卷土重来了”。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冷战后苏东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势、特点和走向呢?

与会专家认为,90年代以来,俄罗斯左翼在经受了苏联解体、苏共下台的严峻考验之后,逐步站住了脚跟,重新崛起。1993年2月,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正式宣布恢复活动。在1995年议会选举中获得22.30%选票,成为国家杜马中第一大党,拥有147名议员组成的党团。在议会中,与俄共比较接近的有以农业党为主的农业议员团(35名议员,其中5人是俄共党员),以及以前苏联总理雷日科夫为首的“人民政权”议员团(38名议员)。在1996年6月的总统选举中,俄共显示了比较雄厚的实力。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成为唯一可与叶利钦相抗衡的总统候选人。俄共的崛起,并在俄罗斯政治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令世人瞩目。

俄共以外的其他共产党组织在1994年7月举行的全俄共产党人党际代表会议上,组成了“俄罗斯共产党联盟”,由秋利金、克留奇科夫、普利加林担任联合主席。1996年10月俄罗斯共产党联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成立了“俄罗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力量运动”,加入这一运动的有:共产主义工人党、全联盟布尔什维克共产党、全联盟共产党、共产党人党、俄共——苏共、俄罗斯军官联盟、保护儿童运动等。这样,在俄罗斯社会主义力量左翼中就形成了以俄共为一方,以“俄罗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力量运动”为另一方的两派。1998年3月5日,共产主义工人党第一书记秋利金与俄共主席久加诺夫会晤,签署了联合声明,表示采取协调行动以解决一系列政治问题,并成立一个工作小组以商讨两党联合的途径和步骤。但由于俄罗斯境内共产党组织派别众多,观点各异,行动不一致,它们走向真正联合,夺取政权的道路将是漫长的。

从思想观点来看,俄罗斯左翼分为以俄共为代表的温和派和以共产主义工人党为代表的激进派两大部分。这两派都声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遵循唯物主义辩证法;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代表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利益;都反对俄国现政权的政策,要求恢复苏维埃制度,重建苏联;都肯定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谴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但俄共与激进派各党也存在严重的分歧:

(1)在斗争手段问题上:俄共主张通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利用议会内外的各种斗争方式,包括罢工和国际人权公约规定的公民抵制政权反人民行为的其他方式”,“推翻反人民的黑手党买办集团——叛国党,建立劳动者的、爱国力量的政权”。而共产主义工人党等激进派则主张实行第二次社会主义革命,通过全国政治总罢工等方式夺取政权。以安德烈耶娃为首的全联盟布尔什维克共产党则拒绝参加议会选举和总统选举。

(2)在政治战线问题上:俄共主张与“社会主义的、中派主义的和具有彻底民主主义色彩的政党,进步的爱国主义运动”,“工会、工人、农民、妇女、老战士、青年、企业主、教育工作者、创作工作者等团体,所有传统教派的宗教团体”,结成人民爱国力量联盟,分阶段达到“人民政权、公正、平等和爱国主义”的主要目标:第一阶段是建立民族拯救政府;第二阶段是过渡时期,恢复时期;第三阶段是最终形成社会主义关系时期。而激进派则主张通过群众性罢工运动和公民不服从运动,依靠罢工委员会和工人苏维埃推翻现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政府。

(3)在所有制问题上:俄共主张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承认国有、集体所有、私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反对把国有制绝对化。而激进派各党大多反对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否定私有制,至多是允许集体所有制。共产党人党主张在公有制优先发展的前提下,允许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存在私有制。

(4)对多党制的态度:俄共承认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而激进派各党在此问题上意见不一:全联联布尔什维克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工人党反对多党制,主张一党制;共产党人党主张“左”的多党制,即允许左翼建立多个政党;共产党人联盟则主张保证自由建立政党,但不包括法西斯主义政党和种族主义政党。

(5)对宗教的态度:俄共赞成宗教信仰自由,允许党员信教,在纲领中强调尊重东正教和其他传统教派,而激进派各党持严格的无神论立场。

(6)在民族问题上:俄共纲领中未提承认民族自决权直至分离出去建立独立国家,强调保持俄罗斯完整,捍卫俄罗斯的民族国家利益。而激进派各党则承认民族自治权,批评俄共犯有大国民族主义错误,特别是在车臣问题上。

此外,俄共对社会主义的论证也不同于其他共产党所持的传统立场,并提出了“革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俄共认为,后工业社会已显示资本主义是“消费社会”,给人类造成了深刻的矛盾与危机,引发一系列全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民族社会问题等等,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方式已难以为继,最终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以创造性发展马克思列主义为基础,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公正、集体主义原则、自由和平等的社会”。这种根据世界新趋势“革新了的社会主义”,具有“符合现代化生产力水平,生态安全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各项任务的性质”。在政治上,建立人民政权,即“通过苏维埃和人民民主自治的其他形式团结起来的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宪法政权”。在经济上,实现“在解决劳动就业、消灭人剥削人、公有制控制生产资料基础上的平等”,不允许土地和自然资源的私有制,在国营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实行各种形式的所有制,实行“计划市场经济”,加强国家调节,恢复人民对生产和收入的监督。在社会方面,实现公正、保证劳动和按成果付酬的权利,保证所有人免费教育、免费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权利。当然俄共内部和激进派各党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霍尔姆斯卡姆认为,俄共内部有三大派别:以主席久加诺夫和中央主席团成员别洛夫为代表的强国爱国主义派;以副主席库普佐夫和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派;以阿瓦利安尼、科萨拉波夫为代表的正统共产主义派。俄共三大纲领就是各种派别观点折衷调和的产物。俄共内部和俄罗斯左翼各党派之间在理论纲领和战略策略上的分歧,阻碍着它们在议会和总统选举以及争取社会主义运动中采取步调一致的行动。探索一条适合俄罗斯特点的“更新了的社会主义”道路,迎接21世纪的挑战,是摆在俄共和其他左翼政党面前的紧迫任务。

近年来,俄罗斯还出现一批信奉“新社会主义”的中左翼政党和运动。它们不赞成自由派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方针,也与以俄共为代表的左翼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分歧。这些中左翼势力的核心是1996年12月成立的“俄罗斯争取新社会主义运动”联合会。主席是尤里·彼得罗夫。成员有:现实主义者联盟、劳动人民社会党、俄罗斯联合工业党(原公民联盟)、劳动联盟(独立工会)。199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新社会主义者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社会主义者宣言》,以表达中左翼的理论纲领和斗争策略:

(1)对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评价

《宣言》认为,作为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产物,苏联社会主义解决了过去的社会制度无法解决的,俄罗斯人民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它给人民以和平,农民以土地,苏维埃以政权,使苏联成为世界强国之一,并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宣言》充分肯定了苏联恢复原俄罗斯帝国政治和经济空间的完整;采用计划杠杆管理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消灭经济危机的消极影响,消除社会生活中尖锐的阶级冲突;建立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加强共同的家庭感;把提高全体居民的教育和文化水平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优先发展科学等六个方面的成就。苏联社会主义的许多成就,包括计划管理体制、教育、卫生和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等被西方所借鉴。当代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在许多方面取决于对社会主义宝贵东西的学习和继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官僚主义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再能保证生产力的现代水平,有效的劳动刺激,保障社会公平和居民的生态安全。到80年代,苏联几乎在所有领域都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而,需要通过政策建立一种“新社会主义”以赋予社会以新的发展活力。新的社会战略是要实现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意义上的,最符合21世纪要求的社会主义思想。

(2)什么是“新社会主义”?

《宣言》说,俄罗斯新社会主义是在批判地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主义”,考虑到俄罗斯社会的现状和其他国家(瑞典、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新社会主义的内容包括:

第一,新社会主义是真正人民的社会主义;

第二,新社会主义在技术上、经济上、政治上都比资本主义更为发达,是后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新社会主义在技术基础上是与向后工业发展阶段的过渡联系在一起的;

第四,新社会主义是面向人的经济,允许各种所有制形式互相竞争,克服劳动的雇佣性质,使人成为生产资料所有者和自己劳动成果的享有者;

第五,新社会主义是生态社会主义;

第六,新社会主义要实行社会的广泛民主化;

第七,新社会主义是克服了人对劳动和权力的异化的社会;

第八,新社会主义建立在高尚精神、高尚道德和人道主义之上;

第九,新社会主义是向世界开放的社会。

《宣言》还提出了经济、社会、精神、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具体纲领。《宣言》强调要优先发展本国的工业和农业,提高居民购买力,全面协助人民企业的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平等发展,把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结合起来,竞争和计划结合起来,各地区均衡发展,经济生态化。

1998年10月26日,俄罗斯的一些中派、中左派和社会主义力量领导人在莫斯科签署了《中派、中左派和社会主义力量关于建立统一的政治联盟和联合参加议会大选的政治声明》。这个新联盟参加者的纲领性原则是:“人民政权、法律至上、公正、人道主义和高尚道德及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和面向社会的市场经济。”这一政治联盟是直接为了1999年的议会大选和2000年的总统选举,是俄罗斯中派和中左派的联合体。

三、东欧剧变后左翼力量的现状和前景

从1989年以来,东欧国家已发生了历史性的逆转,抛掉了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私有制为主体的议会民主制国家。原来执政的共产党,先是无例外地实现了“社会民主党化”,接着又在多数国家出现了仍然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共产党组织。它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争取重新赢得未来的社会主义前景。

1989-1991年间,前东欧国家执政的共产党无例外地易旗改名,完成共产党的“社会民主党化”。这与1948-1949年东欧6国(除南斯拉夫与阿尔巴尼亚)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合并,完成社会民主党的“共产党化”正相逆反。从目前东欧12国社民党的纲领与政策来看,与西、北欧社民党有以下相同点:政治上主张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建设法制国家。经济上主张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平等竞争的混合经济,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为防止两极分化,建立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在对外关系方面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外来干涉,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在党派组织方面,完全接受社会党国际1989年通过的原则声明,争取成为社会党国际的成员。党的奋斗目标是建立“自由、民主、平等、社会公正和互助的社会。”

另一方面,东欧12国的社会民主党是从执政的共产党演变过来的。它们与西、北欧社会民主党又有不同之处:主张同“党和社会的斯大林模式决裂”;强调保护劳动群众的利益,以便在议会竞选中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重返政坛;突出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由共产党转变过来的社会民主党重新崛起,成为这些国家中与右翼势力相抗衡的重要力量,有的社会民主党还上台执政。

当前东欧12国推行议会民主制尚处于低级阶段,政党林立,政党内部也常发生分裂和重组,议会频繁举行大选,政府也不断改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动荡之后,会逐步形成左翼和右翼几个政党在议会中角逐和斗争。其中社会民主党,作为相对于极右的法西斯势力和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右翼势力的“左翼”,已经成为东欧政坛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将深刻影响东欧各国未来的发展。

此外,东欧剧变后,一部分共产党人,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旗帜,致力于恢复和重建共产党。目前,东欧已有8个国家恢复重建了共产党组织,例如匈牙利工人党,波兰共产主义者联盟“无产者”,捷克——摩拉维亚共产党,"91"——斯洛伐克共产党,共产主义者联盟——维护南斯拉夫运动,南斯拉夫新共产主义运动党,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劳动党,重建的罗马尼亚共产党,保加利亚共产党,阿尔巴尼亚共产党。这些共产党组织在对东欧剧变进行历史反思的同时,重新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而继续奋斗。但它们在外部有社会民主党的压力,在内部又时常发生分裂,而且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比较含糊,因而在东欧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东欧重建的共产党一般在纲领中都主张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经济上主张以社会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强调市场经济应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建立社会市场经济;对外政策总的趋向是“回归欧洲”,只有匈牙利工人党明确反对参加北约,主张匈牙利中立。这些主张难以划清与民主社会主义纲领的界限。东欧重建的共产党在缺乏革命形势的条件下,对于党的具体任务是什么,究竟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均缺乏明确的理论和行动纲领。社会主义运动在东欧的复兴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四、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苏东剧变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冲击。原执政的15个共产党,有10个丧失了政权,广大非执政的共产党力量锐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的挫折。然而,经过短短几年时间,苏东剧变所引发的世界社会主义“震荡期”已基本结束,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一些积极而重要的变化。例如,前苏东地区的共产党有的恢复活动,并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社会民主党和其他左翼力量也逐步在东欧政坛上崛起;发达国家的共产党所受冲击严重,但目前最困难、最动荡的时期已基本过去;发展中国家非执政的共产党,经过动荡和分化,大多数党坚持下来了,有的还获得某种程度的发展;尤其是中国、越南、老挝、古巴和朝鲜几个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顶住压力,稳住阵脚,多数在“改革”、“革新”、“开放”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与会专家认为,当前世界社会主义总体形势和态势是:苏东剧变引起的震荡、滑坡和混乱已基本结束,将由紧急应付,转入在困难中探索前进,谋求发展的阶段。从总体上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全面低潮中有局部复兴,在大挫折中有小的发展,在外延缩小的同时,有内涵的深化和质量上的提高。虽然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态势仍很困难,但随着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发展,世界社会主义最终会走出低潮,出现复兴与高潮。有些专家认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至少会出现以下特征:

(1)社会主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及所处的国际环境相适应,使社会主义具有越来越显著的国家特色和民族形式。苏东剧变后的形势表明,各党独立自主的倾向进一步增强,更加强调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建设具有本国、本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提出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越南决定搞“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现正处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初级阶段”,要发展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由国家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的多种成分的商品经济。古巴党强调在稳步的改革开放中巩固和发展有“古香特色”的社会主义。朝鲜党在坚持“朝鲜式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内外政策上也有所调整,如建立经济开发区,主张吸收外资等。历史经验证明,各国的革命和建设要取得成功主要靠本国党和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将进入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民族化、多样化发展的新阶段。

(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逐渐突破计划经济模式,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体制。

(3)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和产业,既促进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又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社会主义与世界潮流相结合,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因而不是封闭的社会主义,而是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

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从一国扩展到多国,既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又遭到严重的挫折。21世纪社会主义必将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实现复兴与进一步发展,对世界和平、人类进步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现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如果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实现繁荣富强,成为“够格的”社会主义,必将大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涨。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到那时,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发展起来了,世界社会主义一定会出现复兴的景象。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与前景--“国外社会主义现状与前景”研讨会综述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