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早期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张美佳1,周漫2,万歆3,魏晓丽*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耳鼻喉科 154002

摘要:目的 探讨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早期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5.6~2017.6期间本院耳鼻喉科收治的34例主观性BPPV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34例同期诊断为典型BPPV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将两组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耐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5%(X2=11.715、P=0.001),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65%(X2=6.673、P=0.010),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患者耐受情况上,研究组患者耐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8.609、P=0.003),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典型性BPPV患者与主观性BPPV患者病理生理基础相同,早期手法复位治疗对主观性BPPV患者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患者耐受性,具备临床意义与运用价值。

关键词: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早期;手法复位;治疗效果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眩晕疾病中属于较多发类型,其发病率在周围性眩晕中约占17~20%,当前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此外,BPPV易被误诊为梅尼埃病、后循环缺血、颈椎病等疾病,导致病情延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1-2]。该病发作时往往伴有特征性眼球震颤反应,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部分患者伴有典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作症状,但经肉眼观察无明显眼球震颤反应,通常将其称为主观性BPPV[3]。对于主观性BPPV给予药物进行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为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本文选取2015.6~2017.6期间本院耳鼻喉科收治的34例主观性BPPV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34例同期诊断为典型BPPV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探讨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早期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现分析讨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6~2017.6期间本院耳鼻喉科收治的34例主观性BPPV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34例同期诊断为典型BPPV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研究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49.73±4.86)岁,病程4d~3个月,平均病程(1.79±0.05)月;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49.43±4.75)岁,病程5d~3个月,平均病程(1.75±0.03)月,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Epley或Semont法对后半规管BPPV患者进行手法复位,主要用于壶腹嵴顶BPPV患者的复位治疗。对于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采用翻滚法进行早期复位,水平半规管壶腹嵴顶耳石症患者先进行甩头锻炼,待耳震转为水平向地后再采用翻滚法进行复位治疗。主观性BPPV患者定位标准为诱发眩晕明显的一侧,若患者双侧受累,则对其行双侧复位。每进行1次记为一个循环,若经过第一次治疗效果不理想,则待半小时后再次按上述步骤重复一次手法复位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耐受情况。根据疗效评价标准[4],以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患者眩晕、位置性眼震症状完全消失为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患者位置性眼震、眩晕症状明显改善,但仍未完全消失为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位置性眼震、眩晕症状无变化、加重甚至进展为其他类型BPPV为无效。另外,将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受情况进行对比,包括眩晕、恶心、心悸、呕吐等,由2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耳鼻喉科医师对评定结果进行判定。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表示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以( ±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表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n(%)]

3. 讨论

主观性BPPV发病特征不详,往往未引起临床医师足够重视,易造成病情延误,导致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5]。此外,通常主观性BPPV患者为多次发病,因此,对于无眼球震颤的眩晕患者更应及时进行干预治疗,有利于延缓疾病进展,进一步提升治愈率[6]。导致主观性BPPV患者无眼球震颤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1)眼震时间短暂或轻微,难以通过裸眼发现;(2)眼球震颤呈疲劳现象;(3)耳石较少或动作缓慢,无法刺激前庭视觉通路;(4)复位手法或诱发手法不到位;(5)既往疾病的缓解等[7-8]。

典型BPPV患者与主观性BPPV患者病理生理机制具有相似性[9]。Brandt-Daroff训练法虽可较好缓解BPPV患者症状,安全性较高,但由于患者自行训练时动作规范性较差且依从性较差,加上该训练方法无法快速缓解BPPV患者症状,导致其运用范围受到限制[10-12]。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主观性BPPV患者、典型BPPV患者均行早期手法复位情况下,研究组患者治愈率、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早期手法复位对主观性BPPV患者复位效果更好。有研究表明[13],相较于Brandt-Daroff练习法,早期由专业人员对典型BPPV患者行Epley法、Semont法及翻滚法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改善典型BPPV患者早期症状,防止病情恶化。因此,本文采用翻滚法、Epley法、Semont法进行复位,通过变化头位促使已脱落耳石从半规管回到椭圆囊来起到治疗作用。当前对于复位时不良反应是否会增加主观性BPPV患者痛苦仍有争议,本研究治疗时发现主观性BPPV患者基本能耐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仅1例患者出现不耐受现象,可能与个体差异有关。研究组在不良反应与耐受情况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主观性BPPV患者对早期手法复位治疗耐受性较好。

综上所述,对主观性BPPV患者行早期手法复位治疗效果较好,且无明显毒副反应,尽早行早期手法复位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具有操作简单、高效、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在临床上可行性及安全性均较高,具备临床意义与实施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崇,王建明,扬威等.早期手法复位治疗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4):603-605.

[2]郝冬琳,吴波娜,毛伦林等.耳石复位对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6,24(6):641-644,653.

[3]岳伟,相蕾,张雅静等.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颅内外血管病变的关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4):355-358.

[4]白文忠,王秋敏,刘萱等.摇头变位试验在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中的应用[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7,25(4):430-432.

[5]陈希杭,张榕,陈曦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急性期处理策略[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2(5):219-221.

[6]龚桃根,郑铨艺,柯朝阳等.突发性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预后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6,14(4):478-480.

[7]于立民,刘鸣,肖玉丽等.并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突发性聋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2(5):225-228.

[8]熊彬彬,赵晓明,刘劲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短期疗效不佳的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6,14(4):473-477.

[9]陈志凌,陈艳春,吴华为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并发耳石异常移位的临床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6,23(12):691-695.

[10]黄成林,郭中成,郭海霞等.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6,23(3):177-178.

[11]高欢,冯艳蓉,徐家立等.手法复位不同类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预后[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27(1):67-69.

[12]王冰,李玮,李六一等.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成功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7,39(4):286-289.

[13]覃继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发病特点及手法复位疗效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6,24(1):24-27.

论文作者:张美佳1,周漫2,万歆3,魏晓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8

标签:;  ;  ;  ;  ;  ;  ;  ;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早期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张美佳1,周漫2,万歆3,魏晓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