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产业化新探_科技论文

科技成果产业化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论论文,科技成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科教兴国方略指导下,举国上下都十分注重发展科技事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经济工作中的重点,摆在非常突出的地位。

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一些很好的科技成果,由于找不到资金扶持而被困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一天天失去它的先进性,最终“过期作废”;另一方面,又有一些被众多投资者看好的科技项目,因为项目所有者提出了苛刻的合作条件,令投资者们个个“望而却步”,一次次地坐失良机。

产生这些现象,笔者认为,当前,首要的原因不是资金问题,也不是外部环境问题,而是对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缺乏科学的认识。掌握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内在规律,在市场经济中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律,就能较好地避免上述失误,推进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本文试图对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关键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理论认识。

1 科学、技术及科技成果

我们现在研究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就应该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及其成果,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看产业化。科学通常定义为“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而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置身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一“转化过程”,科学技术作如下定义可能更简洁明了:

科学技术,即人类掌握(认识和应用)客观自然规律的实际能力。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此种“实际能力”。科学技术水平,是指此种“实际能力”与客观规律的逼近程度。愈是逼近客观规律,这一科学或技术的水平就愈高。

科技成果,是指此种“实际能力”的当期水平。由于科技水平就是人类认识和应用客观规律的程度,所以,这一程度每逼近一步,就是一个科技成果。显然,科技成果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当期性”,即成果的价值、成果的生命力具有鲜明的时限特征。科学技术越发达,成果更新的频率就越快。因此,在转化过程中,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非常重要。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决定着成果的转化价值,转化速度同样能决定甚至放大或缩小成果的转化价值。

所以,科技成果在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转化条件、转化运作者,而且必须特别注重影响转化速度的各个条件。

2 转化过程的两个阶段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一步就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商品,我们把转化过程的这一阶段定义为商品化。人们常说的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进入市场,就是这个含义。在商品化过程中:转化的对象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结果是现实商品(不是样品);转化的条件主要是转化环境和技术条件(即工艺条件);转化成败的关键主要是克服科学技术上的难关,因而转化过程的操作者是以成果发明人为主角;转化成功的标志是诞生了可以进入市场的商品。

我们希望科技成果转化而成的现实生产力,对社会进步产生尽可能大的推动,即追求转化的最大效益。换句话说,我们不仅希望科技成果能成功地转化为商品,而且更希望将商品经营成巨大的产业。这就是第二步了。

这种在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时追求最大转化效益的过程就叫做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特点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全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彼此相关的分过程,如开发、筹资、产、供、销、售后服务等等分过程,把对整个转化过程最大效益的追求,分解到每一个过程,成为追求每一个过程的最大效益,这就必定要求每一个过程面向社会选择质量、速度、成本的最优组合。

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商品化并不是一回事。商品化可由单个企业来完成;而产业化过程如同是接力,因此必定由企业群来完成。商品化主要受制于成果的科学技术成熟程度;产业化主要受制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商品化注重的是是否转化为现实商品;产业化注重的是是否成为了巨大产业、获得了最大的效益。商品化中企业生产规模小、批量小,对社会影响小、推动力小;产业化中企业群经营规模大、批量大,对社会影响大,推动力大等等。

从上述可知,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商品化阶段和产业化阶段。两者之间的过渡,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但反映在经营思想和经营业绩上,则是完全不同的。

3 产业化过程的转化条件

转化速度取决于产业化过程的转化条件,因此,与科技成果先进性的作用一样,转化条件也决定着产业化的成败。

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转化条件,必不可少的内容包括:资金需求、转化的载体、转化的运作者(主角)及其智慧和能力即资本运作水平、科技成果的成熟程度等。这些条件在转化过程中不断地变化组合。如同一场接力赛。每一棒必需的条件组合,每一棒所面临的风险,虽有不同,但它们的变化却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可以用图1 来表示(为了便于研究,假设为四人接力赛):

图1 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转化条件组合和风险分配图

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由商品化过程到产业化过程, 资金的需求量由小到大,风险也随之由小到大。与风险越来越大相对应的是经营业绩也越来越大,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说对科技产业的投资是诱人的风险投资。产业化过程中高科技企业,资金运作往往是几亿、几十亿,因此,产业化运作的失败,不管是由于无情的竞争,还是由于运作者的失误,带来的都可能是资本的巨大损失。而产业化运作的成功,赢得的则是巨大的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国内确有一些高科技企业三、五年就成为营销额数十亿或过百亿的知名集团,也确有科技型企业昙花一现,由于巨大债务缠身而破产,很快就销声匿迹。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了。

从图1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由商品化过程到产业化过程中, 第一棒成败的关键,“科技成熟程度”占比例极大,而最后一棒时,成败的关键就转变为“资本运作水平”为主了。换言之,也就是由科技支撑为主逐步转移到资本支撑为主了。因此,第一棒的“运动员”,唱主角的,是成果发明者,是科技人员。最后一棒,要把产业“搞大”,此时的运动员,即唱主角的则是资本运作专家,是优秀的经营者和决策者。

这里还必须指出,接力赛中各棒之间如何交棒,即主角选择什么时机、以何种方式易位,虽有上述规律可循,但是无可量化,它是由主角的经营水平、技巧和胆识所决定的。也就是说,经营是艺术。企业家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准确把握转化条件的变化机遇,作出决策,规避风险,使产业化目的得以实现。因此,企业家是丝毫不可小视的经营艺术家,是产业化成败关键中的重中之重。

4 产业化过程的运作原则

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内在规律,说到底是一种产业运作的科学。具体来说有以下原则:

第一,追求最大转化效益原则。这是由产业化的目的所驱使的。抓科技成果产业化,必须追求最大效益,必须面向社会择优组织企业群来大手笔经营运作。把科技成果关在院校内小敲小打不是产业化,走出院墙才能真正择优。害怕他人分享成果——“摘桃子”,而由单个企业苦苦经营也不是产业化,与关联企业组成的企业群联手干才有搞成巨大产业的希望。

第二,双支撑原则。产业化全过程是靠科技和资本来支撑的,如同一个“人”字,少一笔是绝对不行的。只是在不同阶段,其支撑的主次地位相应有所变化。

产业化过程的前期,科技支撑是主要支撑。此时确实需要资金,但需要量不大,由熟悉技术的项目所有者来控制企业,更容易成功。因此,一些资本集团,对于此期间的高科技项目,应该不失时机地早期进入。但要看到这时的“主角”地位不是“资本”,不能因为我投了资,(此时的需求量不大,实际投入往往也不大),就一定要取得控股地位。投资者应该尊重此时的“主角”,通过“早期进入”建立合作基础。否则,这样的投资者是极难找到好的科技项目的。

产业化过程的后期,是科技型企业膨胀发展时期,科技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完毕,迫切需要的是大量的资金注入和资本运作的智慧,资金以及资本运作本领决定了产业化的成败,此时的主要支撑是资本。因此,此时的主角应该是资本集团(如上市公司),科技项目所有者就不应当再以“技术优势”为理由,仍然居于主角地位。不接受主角易位的科学规律,提出“资金你必须大大投入,企业必须由我控制说了算”这样的苛刻条件,这也是极难找到合作伙伴的。

由于商品生命周期所致,老的成果市场逐步饱和,而新一代的科技成果出现了,新成果的产业化仍然需要科技和资本的双支撑,两个支撑的主次地位变化再重复一次。如此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支撑着高科技企业集团的迅速长大。

第三,风险分权原则。在产业化企业群中,经常是企业集团起主导作用。而在组建集团中,常常因为谁占控股地位而争论不已,甚至由于这一问题不能解决而“散伙”。控股权应如何分配?只能是按出资额。科技专利可以(而且必须)折算成公认的股金,作为出资额来分配权利。按投资分权的实质是按风险分权,持股大的股东资金投入大、风险必定大,应该拥有企业的控股权。离开了风险来要权是完全不正确的。

第四,接力棒原则。接力赛中,每一棒地位平等,都必须努力才能取胜,任何一棒的失败都可以造成全军败北。这就是接力棒原则。在产业化过程中,企业群中的各关联企业都重要,都要精心优化组合,都要奋力争取自己承担的这一环节的最大效益。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都会使产业化失败。因此,无论是科技项目所有者企业,还是资本所有者企业,在产业化过程中都是同等重要的,都不能出问题。彼此不能相互轻视,相互排斥,只有紧密合作才能成功。

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过程是在市场经济中完成的,它遵循市场经济的各种规律。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又有自己的特殊使命,特别的转化对象和转化条件决定了它至少还有上述的内在规律和原则。参与产业化的各类企业,遵循了市场经济规律和上述原则,就没有观念障碍,就能组合成实力强大的产业化企业群,完成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重任。

有这样一种说法:在美国硅谷,有着两类企业,一类是生产高科技“种子”的科技型企业,另一类是投资类企业。后者象蹲在树上的鸟。地里一旦出现了有希望的新种子,鸟就飞下树来,抢着把种子衔走,送到证券市场科技板块或二板市场上市。不断融来的资金,如同营养丰富的营养液,使种子骤然长大,成为“巨人”企业。世界知名的微软公司,开始就是硅谷的种子生产企业,现在,总裁比尔·盖茨也“上了树”,运作资本去选择各国的科技成果,为我所用,加快了企业的再发展。可以说,微软因此而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脑软件公司,硅谷也因此而成为硅谷。

这也许是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理论的一个案例吧。

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只不过不是这次研究的对象。本文所述是想提醒:

1)科学技术发明研究是一种本领, 把科技成果经营成巨大产业是另一种本领。这是两种不同的本领。科技专家与企业家,在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中起着十分重要但又各不相同的作用。他们在产业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主次地位相互轮换,如同接力棒手之间的关系一样,彼此相依而又难以替代。在产业化接力赛中,甩开其他各棒而“一棒到底”的胜者寥若辰星。

2 )不能把商品化把企业的一般生产和开发错误地当作是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因为,对科技企业的发展而言,即便是出色的生产和开发,也只能象“跑步”。而运用产业化规律去推动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那则象“撑杆跳”,是球员的“临门一脚”。科技企业因此才可能奇迹般的“长大”,科技成果因此才能真正迅速地转化成巨大的产业。

标签:;  ;  

科技成果产业化新探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