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区域科技能力评价及SWOT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论文,评价论文,能力论文,科技论文,SWO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04)09-0013-03
一、中部概述
湖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是中国中部边界相连的五个重要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在东西南北中的区域发展中,五省的经济状况、政策效用等呈现明显聚类特征,它们形成了举足轻重的中部区域经济体系。
2001年,中部五省总人口3.26亿人、面积84万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1.98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26%、8.8%和19.42%。人均GDP,全国7543元、中部6047元、西部5273元、东部17473元。投资、消费、出口分别占全国16.98%、19.89%、3.22%。
二、中部区域科技能力评价
1.中部科技环境分析
中部五省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和科技经费总量在全国占有一定的比例。40多年来,该区域以其农业和基础工业为主要优势产业,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工业化进程,其经济发展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见表1。
表1 中部科技环境分析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居中独厚,区位优势突出
综合经济实力不强,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
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
投入不足,资金约束加剧
物产丰富,支撑作用明显
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较严重
市场广阔,需求层次丰富
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2.中部区域科技能力总体评价
(1)科技投入能力评价
①科技人力资源不足。2001年,以万人所拥有的科技人员数比较,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投入水平相当,分别为16.7%和15.92%,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61%),远落后东部(37.01%)。中部与东部在科技人力资源方面的差距大,且正在逐年加剧。
②科技经费投入偏低。2001年,中部的R&D经费占GDP比重、科技人员人均经费、科技三费占财政支出比重、企业产品开发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四项指标分别为0.60%、2.16万元、0.81%、0.68%,全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9%、3.32万元、1.08%、0.72%),落后东部(1.18%、4.10万元、1.41%、0.77%),除了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支出比重略高于西部外,其它三项指标比西部(0.80%、2.53万元、0.67%、0.75%)还低。
(2)科技产出能力评价
①科技产出水平低。从1997年到2000年,中部在SCI、EI、ISTP上收录的论文数占全国的比重,与东部的落差分别为57.53%、55.66%、56.21%、56.15%,与西部持平。中部地区专利授权量占全国比重呈下降趋势,1991年为14%降至2001年的9.5%,万人专利授权量2001年只有0.29,低于全国0.778的平均水平。
②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不强。中部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比重逐年下降,2001年只有12.42%,远远低于东部72.81%的水平;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2001年也只有10.92%,低于全国15.94%的平均水平。
(3)科技产业化水平评价
中部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医药、精细化工、环保六大高新技术产业。同时,中部的冶金、轻纺、建筑和建材、机械、化工、医药、食品等七大传统支柱产业,也正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依托水线(长江、黄河、汉江)、路线(陇海、京九、京广、京珠、沪蓉)的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正在不断壮大富有中部特色的光电子、汽车、钢铁、水电、农产品深加工等中部产业集群。
3.中部各省科技能力分项评价
(1)科技投入评价
中部五省的科技人力投入排序为湖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湖北省在科技人力资源方面具有较强优势,有中科院院士2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2人。江西和安徽的科技人力资源较为贫乏,缺少高层次科技人员,而且由于区域环境对人才较缺乏吸引力,人才流失严重。中部R&D经费投入金额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金额从大到小排序为:湖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其中,湖北省的R&D经费投入金额1998~2001年间均远远超过其他四个省。
(2)科技产出评价
从1997~2000年,湖北省和河南省在SCI、EI、ISTP上收录的论文数有所提高,而安徽省和江西省则有一定的减少。湖北省在2001年累计发表国际论文(SCI、EI、ISTP收录)13959篇,居全国第5位,而且两系杂交水稻、水稻基因图谱、Bt生物农药、人体器官移植、光纤通信传输系统筹研究已成为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优势领域。安徽省在知识创造,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部万人专利授权量排名为: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湖南省近几年来知识的生产和供应量不断增强,1997~2002年全省有118项成果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累计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9位,在中部省区比较中处于领先地位。
(3)科技贡献评价
中部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重从1997~2001年的排名为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安徽,且历年只有湖南省的该项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四省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1~3月,东部、中部、西部的高新产品进口额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96.82%、0.83%,1.81%,而出口额占全国比例分别为98.03%、0.91%、0.89%。可见,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中部与长三角、珠三角的比较
(1)科技环境比较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产业规模最大的三角洲,也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全区土地面积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6.25%,国民生产总值则占全国13.1%,工业总产值占全国21%。
珠三角是我国南部沿海开放和发展最快的经济核心区。香港在珠三角的企业投资约占其全部引进外资的80%。香港与澳门回归后,进一步加速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广州-佛山、香港-深圳、澳门-珠海将成为珠三角三个最大的经济集聚中心。
中部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科技环境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如表2。
表2 中部科技环境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对比分析
区域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居中独厚,区位优势突出
综合经济实力不强,要素市场发育
中部地区
不充分
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
投入不足,资金约束加剧
物产丰富,支撑作用明显
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较严重
市场广阔,需求层次丰富
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结构趋
同现象严重
长江三角洲 良好的区位条件
基础设施较为完备
农业较发达初级原材料短缺,能源供给不足
对外开放已达到相当水平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滞后
城市化水平较高
现行管理体制制约了全区经济发展
经济实力雄厚
的整体协调
热带、亚热带资源丰富
毗邻港澳台的地缘区位优势
珠江三角洲 对外的最早开放
矿源丰富但是能源缺乏
高速增长的外向型经济
经济再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的巨大
较为强大的经济实力压力
(2)科技能力比较
根据中科院2002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部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综合科技能力差距很大,三地区科技资源指数分别为27.88%、47.87%、46.68%,科技产出指数分别为18.24%、40.09%、46.52%,科技贡献指数分别为41.43%、56.61%、50.99%,综合科技能力指数分别为29.18%、48.18%和48.06%。这种差距在R&D经费占GDP比例、科技三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人均R&D经费、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比例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等方面尤为突出。虽然发表论文的绝对数量,中部超过了珠三角,但从万人专利产出情况来看,中部远远落后于珠三角、长三角。
三、中部科技发展的SWOT(注:S(Strength)优势,W(Weakness)劣势,O(Opportunities)机遇,T(Threats)挑战。)分析
1.优势
科技环境优势明显。一是中部地区处于我国承东启西的枢纽地带,地理位置居中,交通运输便利。二是自然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水电基地。三是经济和科技基础比较雄厚,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是传统工业大区。
教育、科技规模不断壮大。中部的教育和科技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高等教育规模逐步扩大,高等学校的数目占全国比重达22%,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科研院所、实验基地、技术中心、创业中心、高新区发展趋势良好。
2.劣势
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显著低于东部地区,知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的经济绩效还不足东部地区的一半,综合得分也只有东部地区的60%,见表3。
表3 东、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比较
企业技术 技术创新 创新的
地区
知识创造 知识流动 综合得分
创新能力
环境
经济绩效
中部地区 14.684
19.108
35.382
23.184
14.08
22.66
东部地区 28.58
37.8
49.26
33.86
33.64
37.40
西部地区 12.09
11.76
29.17
19.92
18.69
19.56
数据来源:取自《2002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
近年来,中部科技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基本维持在0.60%以下,与东部和西部地区相比,劣势明显,2001年后两者的比例分别为1.18%和0.80%。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从中部的技术市场成交额来看,中部的市场成交额不仅绝对数较低,而且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且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非常明显。从新产品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来看,中部所占的比例较低。从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占全国比例来看,中部还不到1%,高新技术产业没能发挥它特有的对经济增长的快速拉动作用。
3.机遇与挑战
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意味着大量的产业创新机遇,城乡结构的优化改善必将产生大量的资源整合机遇,区域结构的协调发展为中部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
WTO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社会科技需求将更加旺盛,中部的科技发展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压力。国内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使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广泛应用和渗透,才能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取得优势。
“东西”夹击的双重竞争压力。东部的快速发展和西部的强劲开发对中部形成“东西”夹击的态势,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中部的区位优势和科技比较优势将逐步丧失。
四、结束语
通过对中部区域科技能力的评价及科技发展的SWOT分析,说明中部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是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重视“三农”、克难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发挥优势、激活存量,建设现代制造业中心的内在要求;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有序发展的客观需要。
收稿日期:200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