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后非洲的经济形势与前景_非洲大陆论文

冷战结束后非洲的经济形势与前景_非洲大陆论文

“冷战”结束后非洲的经济状况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非洲论文,经济状况论文,冷战论文,结束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正处于旧的世界格局已经解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东西德的统一,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带给非洲前所未有的冲击。非洲问题尤其是非洲的经济问题凸现出来,成为整个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就“冷战”结束后非洲经济的困境及其发展趋势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多党制”、“西方民主制”的推行与经济发展和平局面的中断

苏东剧变的政治飓风对一度相对平静的非洲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在非洲出现了一系列的行“多党制”的浪潮。由于“冷战”的结束,东西方在非洲的争夺随之消失,西方国家的一些人士认为现在无需拉拢和争取非洲的支持,甚至赤裸裸地鼓吹不必用经济援助“讨好”非洲国家。在此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趁势向非洲国家贩卖其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制度,并强迫他们接受。在内外压力下,1990年底非洲约有20个国家宣布放弃一党制,改行多党制。到1994年底,实行或宣布实行多党变革的国家已达48个,约占其总数(53)的90%。与“多党制”并行的是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1991年有8个国家的政权更迭。1月28日索马里联合大会党以武力夺权,将总统西亚德撵下了台;3月25日马里军人推翻了执政近23年的穆萨政权;4月30日莱索托政府的领导人罗斯廷·莱哈尼耶被迫辞职;5月21日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宣布辞职出走津巴布韦,佛得角、圣多美、普林西比、贝宁、赞比亚等国领导人在大选中失败。多哥、刚果、尼日尔、布基纳法索相继成立了由反对派领导的过渡政府。马达加斯加反对派公然自立政府与拉齐拉卡总统唱对台戏,扎伊尔的反对派成立了“影子内阁”,肯尼亚和塞舌尔也宣布向多党制过渡……在这股浪潮冲击下,从1990年初到1994年底,已有24个国家的政权更迭,社会动乱的规模之大和程度之激烈为非洲独立30年所未有。

以法语非洲为例,1990年6月在法国拉博勒市召开的第十六届法语非洲会议上,法国总统密特朗大谈西方模式的多党议会制:“民主是一个普遍原则,是应当选择和坚持的方向”,并宣布法国今后将“对那些专制政权更为冷淡”,而对那些“走上民主化的政权更加热情”,法国增加援助的多少“将取决于民主化的多少”。原法语国家大都实行一党制,此次会议后,以部族、种族和宗教为背景的政党迅速活跃起来。一些国家被迫实行“民主选举”,结果迎来的不是“民主化”,而是影响国家稳定的部族主义死灰复燃,各种倾向的政党破土而出,一个国家少则三四十,多则二三百,再加上美国别有用心地扶植反对派以达到夺取法语非洲领导权的目的,使该区的政局更加动荡。

“多党制”和“民主化浪潮”,给非洲带来巨大的动荡,打破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和平环境。使非洲的经济增长率远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据统计:1990至1994年5年中,非洲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1.5%,其中1991年为1.6%,1992年为0.7%,1993年为1.4%,1994年为3%;而整个发展中国家1990年为3.4%,1991年为3.4%,1992年为4.9%,1993年为5.2%,1994年为5%。[①]可见,“多党制”、“民主制”的推行是“冷战”后非洲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非洲社会主义”的挫折与经济体制的转换

在“多党制”、“西方民主化”浪潮冲击下,“非洲社会主义”遇到严重挫折。

非洲国家独立后选择的发展道路主要有三种,即各式各样的“非洲社会主义”、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和“有计划的自由经济”(混合经济)。其中“非洲的社会主义”思潮在非洲影响极大。在50多个独立国家中宣称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的就有28个国家。有的自称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贝宁等);有的以伊斯兰教教义作为主要指导思想,属阿拉伯社会主义(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等);有的主张以非洲传统价值观念、村社制度和平均主义思想为理论依据的“村社社会主义”或“马贾马社会主义”(坦桑尼亚等);还有的奉行“民主社会主义”(塞内加尔、毛里求斯、突尼斯)。“非洲社会主义”尽管形式不同,但在理论、认识和内容上有较多共同点,即对资本主义制度持批判态度,抨击尖锐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对立,主张消灭私有制,实行收入与权力平等,把社会主义看作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是克服殖民主义时期遗留下来的落后状况,避免广大人民经受剥削和贫困,保障经济高速发展的唯一途径。因此,他们普遍采取国有化,农业集体化和计划经济等措施,逐步消灭资本家企业,扩大国营经济,确保充分就业,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最终实现主要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苏联和东欧的剧变,犹如一场政治大地震,对奉行各种各样社会主义的非洲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震撼。苏联在非洲的战略收缩,使他们失去了支持和依靠,以美为首的西方国家乘机而入,并把非洲国家经济不断恶化归罪于实行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和政府过多干预的结果,诱迫他们按照西方的意愿进行经济体制转换,实行国营企业私有化,并把是否实行私有化作为援助的先决条件。例如:美国提出“促进非洲经济改革”的五年计划中,强调经济和粮食援助的对象是:准备用私人企业代替国营企业,以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的非洲国家。在非洲经济中掀起了一场国营企业私有化的浪潮。其结果并没有使非洲经济复苏,反而造成巨大混乱,使非洲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人民生活条件更加恶劣。据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估计:将近50%的非洲人享受不到任何医疗服务,大约55%的人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5岁以下的儿童有25%达不到体重标准,35%的人营养不良,每年大约9000万人患喉症疾……人均寿命53岁,在世界上最低。[②]可见经济体制转换并不是解决非洲经济问题的“药方”,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已是非洲各国迫在眉捷的任务。

三、国际战略地位的下降与发展资金的匮乏

“冷战”时期,美苏从各自战略地位出发,在非洲展开激烈争夺。苏联首先注意到了非洲大陆。非洲大陆濒临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和红海,倘若控制此地,可以拦腰斩断两洋夺得制海权。非洲物产丰富,并有丰富的制造尖端武器所必需的战略资源,如果控制此地,可断绝西方资源的供应来源,对西方是“致命打击”。所以,70年代以来,苏联先后向17个非洲国家派遣军事人员,在7个国家建立港口、机场、导弹储存地等。苏联的扩张,危及到以美为首的西方利益,为了维护自身安全,竭力反对和遏制苏联的扩张,并以其经济优势,以资本输出为诱饵拉拢非洲国家。

“冷战”结束后,苏联的威胁已不存在,美国认为“世界变得令人放心了”,在非洲不再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于是美国西欧将其关注的中心转向东欧。正如肯尼亚一位领导人说,在某些国家眼中,东欧现在是“妙龄美女”,而我们则是衣衫褴褛的“丑老太婆”。据统计:非洲国家资金流入由1986年的259亿美元降至1989年的226亿美元,官方援助由1991年的282亿美元降为1992年的197亿美元,降幅为3.1%。[③]私人投资因动荡等原因则更为不妙。据联合国1993年的报告:在国际社会向发展中国家净资金流入中,非洲所占比例从1986年的30%下降到1990年的25%,而这种下降仍在继续。向非洲国家资金流动的减少,使非洲经济步履艰难,外债高累。1993年非洲的外债已高达2850亿美元,目前达3050亿美元,相当于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98%。[④]其中黑非的情况更为严重,外债总额已达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12%。而刚果、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等国外债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200%。[⑤]资金匮乏已成为非洲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四、西方国家的“关税壁垒”、“贸易保护”与非洲经贸恶化

90年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市场价格受到垄断的控制,世界制成品价格趋于上升,而初级产品价格疲软。初级产品价格与工业制成品“剪刀差”进一步扩大。更为严重的是西方国家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采取“关税壁垒”、“贸易保护”政策。1991年美国新的综合贸易法案便是贸易保护主义强化的标志。到目前为止,名目繁多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已达1000多项。受贸易保护主义打击最重的主要是制成品出口国(地区)和主要债务国(地区)。非洲大陆几乎所有国家都为债务国,而且外贸的主要对象和地区格局一直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所以遭受的打击在发展中国家中最为严重。据统计,1993年非洲国家出口收入下降2.7%(720亿美元),进口则保持在1992年的水平(745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由1979年的5.4%下降到目前的2%。[⑥]

由于非洲长期奉行单一经济,使得国家的经济基础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下,经济发展大起大落。例如:赞比亚是有名的“铜的王国”,铜的产值占出口总值的90%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和政府收入的1/3左右。[⑦]60年代国际市场铜价很高,导致了赞比亚的经济繁荣。但是,随着1974年以后铜价暴跌,赞比亚陷入危机。政府收入锐减,外汇短缺,财政连年赤字。类似这类情况的非洲国家还很多。因此,促使出口作物多样化是非洲国家的一项适宜选择。

此外人口膨胀,普遍的腐败现象也是阻碍非洲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以上几个方面交互作用,使“冷战”后非洲的经济状况恶化,非洲大陆1/3的人口生活在联合国划定的贫困线以下,使非洲在1991年联合国公布的46个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中占32个。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冷战”的终结,美苏在非洲的竞争减少,冷战框架下的非洲国家之间的对抗和对立逐渐消失,为非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地区合作以集体自力更生克服经济困难的势头加强

东西方关系的缓解为非洲许多热点问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前提。非洲各国多党政治变革高潮已过,多数国家平稳过渡等等,为非洲地区经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国际环境的变化也迫使非洲走向联合。苏联解体,东西德合并促使欧共体的资源、劳动力及市场重新组合,使得欧洲以外的产品很难打进欧洲市场。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联合形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利用其内部已有的资源、人才和财力构成越来越强硬的贸易壁垒。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亚洲,随着香港的回归,台湾大陆关系的缓和,“大中华经济圈”日益隐现,从而带动整个东南亚经济再次起飞。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关贸总协定提出的挑战,促使非洲统一组织和非洲国家加强地区合作。

1994年中部非洲国家首脑会议决定建立“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和货币共同体”,拟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迎接非洲法郎贬值的挑战;“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接纳南非为新成员,给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994年底东南非优惠贸易区22国首脑会议,批准了建立“东南非共同市场条约”,已有19个成员国在条约上签字;东非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三国决定建立“东非秘书处”,负责协调和加强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西非经济共同体”领导人决定在2000年前设立单一货币,改善目前多种货币流通的局面。

非洲各国加强地区经济合作的同时,也采取自力更生集体对付经济困难的方针。1994年非洲13个木材生产和出口国组成的非洲木材组织在科特迪瓦召开了第十六届部长会议,要求成员国加强交流,加速农林一体化进程,提高非洲木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年,为了对付非洲法朗贬值导致进口牛肉价格大幅上升,喀麦隆、乍得和中非三国决定大力开展三国边界地区的畜牧业合作,以减少对国际市场肉类进口的依赖。

通过以上措施,非洲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1994年非洲50多个国家中有12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达5%。[⑧]经济负增长的国家由1993年的17个减少到1994年的11个。非洲的经济增长率在1995年达到3%。[⑨]

二、新南非——非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新南非的诞生是非洲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南非虽然国土仅占整个非洲面积的4%,人口占全部非洲人口的6%,但是它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非洲工业门类最齐全、有较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南非素有“矿产波斯湾”之称,是世界第四矿产国,有24种重要矿产的生产和出口居世界的前五位,其中黄金出口每年600吨,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出口国。南非拥有非洲煤产量的97%,钢产量的83%,铁路和有轨电车的75%,公路的45%,发电量的50%,工业产值的40%,电话的1/3和对外贸易的1/5。同时新南非也是非洲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其粮食出口为邻近国家粮食进口的主要来源。另外,新南非拥有非洲其他国家不曾有的教育普及率,在南非平均每1400余人中有一位教授(比非洲大陆平均高出6倍),每年投入科研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全国拥有300多个科研机构和30,000科研人员。随着1990年国际社会对南非制裁的解除,到1993年与南非建交的国家已增加到83个。1991年7月至今,国际奥委会,联合国裁军大会和世界粮农组织也先后恢复其资格;非统组织、不结盟运动也接纳其加入,新南非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新南非建立后加强了与南部非洲的合作,曼德拉指出:“世界日益为区域集团所操纵,南部非洲必须携手共进以迎接这个挑战。”南非与斯威士兰、博茨瓦纳、莱索托组成南部非洲关税同盟,四国之间的商品可以自由流动,彼此之间的经贸关系更加密切。关税同盟每年向斯威士兰、博茨瓦纳、莱索托提供的关税、销售税、货物税等资金占三国财政收入的50%左右。鉴于新南非的经济实力和其目前的经济政策,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新南非将成为带动整个非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目前,非洲经济开始回升,但要成为经济格局中的一极还面临许多挑战。首先是不平等的南北经济格局,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1993年报告指出,发达国家在全球生产总值中比重达74%,所以世界经济基本上是在它们的控制之下,经济秩序的确立和运行规则的制定也基本上取决于它们。沉重的债务,国际贸易中的“剪刀差”和“保护主义”,经济制裁和超经济的压力仍然阻碍着非洲经济的发展。其次,一场以信息革命为主的新的工业技术革命已呈现在世界面前,预计在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在一些新科技领域将陆续取得突破和进步,并投入社会生产。高科技的发展对各国的综合国力和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非洲各国(除南非外)科技力量落后,文盲多,新科技革命使非洲与发达国家距离拉大的可能性大大存在。再次,虽然非洲地区经济合作势头加强,但由于部族纷争、边界争端此起彼伏,再加上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要实行劳务、关税、货币等统一,实行像欧共体那样的经济联合还有许多困难。最后,非洲本身不合理的经济体制,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增长过快的人口等也对非洲经济发展起着极大的消极作用。

注释:

[①][③][④][⑥]《非洲如何摆脱经济困境》,《国际问题研究》1995年第1期。

[②]《非洲的又一场灾难人口问题》,《世界知识》1992年第7期。

[⑤]《动荡与希望》,《世界知识》1992年第6期。

[⑦]World Bank,Accelerated Delelopment in sub-Saharan Africa,An Agenda for Action,1981,P929.

[⑧]《略论积极发展中非经贸合作》,《西亚·非洲》,1996年第1期。

[⑨]《和平·发展·稳定——1995年发展中国家形势》,《世界知识》1996年第4期。

标签:;  ;  ;  

冷战结束后非洲的经济形势与前景_非洲大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