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建筑建设布局的合理性——温州学生实践学校调整案例论文_姚怡文

分析建筑建设布局的合理性——温州学生实践学校调整案例论文_姚怡文

浙江天人境界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310009

摘要:公共教育政策出台之后,就要根据区域的现实情况来付诸实施,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教育问题或者为了达到某个预定的教育目标,也必须进行教育规划。公共政策的具体实施实际上就是一个先期制定规划和后期具体实施的过程,整个过程中执行的蓝本都有赖于规划的制定。规划的制定具有很强的科学理性取向,需要对未来形势的发展予以规划与准备。文章通过温州市学生实践基地建筑设计的布局案例来分析展现出学校建筑设计布局的合理性,共同探讨教育建筑设计合理规划的重要性。

关键词:建筑设计;合理规划;合理布局

引言

学校布局调整作为一项公共教育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赖于规划蓝本的制定。我国学校布局规划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缺乏规划盲目建校阶段,显然,这给后来出现的很多问题埋下了隐患,直接导致了当今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巨额教育资源浪费;二是意识到科学规划对于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开始进入“自上而下”的教育规划阶段。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规划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可能不符合当地的教育实际。所以以下我们通过实例来分析学校整理布局的合理性。

一、工程概述

(一)基地环境及建设规模:

项目选址在瓯海区潘桥镇,温州市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内,东为规划中的站西路,南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西为规划高桐公路,北为农业用地。工程规划征地面积约438.25亩,基地内地势平坦,主要为农田与河流。A、B区之间河道无航船要求。

温州市学生实践基地在校学生达1500人,总建筑面积30523m2。可建区设置安排创新主题教育馆、创新实训楼(教学楼)、创新综合楼、学生宿舍、教工宿舍、体育活动用房、工程楼等功能主体,及400米标准田径场及相应的篮、排、网球场、门卫、卫生间等辅助设施。

二、总体规划

(一)规划条件:

根据规划要求建筑后退沿河及西侧高桐乡公路30m以上,北面退10m,建筑的总高度不超过20m,层数以2~4层为主,局部1层。

(二)总体布局:

沿用规划批准的初步设计图纸为依据,布局基本不变。

根据学生活动方式和地块大小、周边道路、实施情况等因素,我们将整个基地调整为如下分区:生活实践区、科技创新区、体育运动区、国防法制区、体能拓展区、生存挑战区、水上运动区、传统农业劳动实践区、现代农业劳动实践区。各分区是相对独立的,通过道路联系方便。

针对各不同分区主题特点,运用或建筑、或景观等各分区组成元素来营造各自主题氛围。

整个基地的功能分区原则以环境设计和学生活动方式来考虑的,沿站西路一侧,是以绿色观光农业为主,从城市主干道到基地起到对干扰隔离的作用和视觉上景观作用,然后是学生室外活动区为主的各功能区,以室外活动和展示为主;可建区主要以学生宿舍,教学展示,行政后勤为主;可建区与活动功能区联系方便,体现动静分离的原则。除了整个基地分为九个功能区块外,生活实践区由于占地较大,内容复杂,在规划布局时,再作适当分区,根据总体构思,又可分为学生宿舍区,公共教学区,行政后勤区,教学区在可建区中心位置,与其它实践分区联系方便,学生宿舍区在西南侧,行政后勤在西北侧,与高桐公路的次入口相连,联系与后勤出入方便,噪声与烟气在下风方,不会影响学生宿舍与教学区。

(三)交通组织:

1、沿用规划批准的初步设计图纸为依据,交通流线及道路基本不变。

2、根据城市规划和交通组织的要求,基地景观入口(人行入口)设在A地块临站西路中部,并适当后退,留有足够缓冲距离,以减少对站西路的交通干扰。主入口设在A地块西侧,与高桐公路相连,并留出必要的缓冲距离,这样方便学生进入及管理与后勤物资的出入。另一机动车入口设在贯穿基地中部的规划道路靠站西路侧,与道路交点相距100米以上。另外,由于地块南北跨度较远,地块南面末端临站西路设一次入口,以供后勤及紧急情况下使用。

3、交通组织根据出入口与功能区块的划分,进行人车分流组织,主要车行线与两个出入口相连,人流、车行进出联系方便,道路宽7m,主要景观轴线由主要人行景观线相连,景观随路层层展开,另外沿河一侧设次要人行景观线,连接用地最南端的次入口,在紧急情况下,可让车辆通行,路宽4m,保证抢险车辆的通行。

4、整个基地和可建区道路均环通,符合消防环线的要求。建筑之间留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建筑群均在四层及以下,楼梯数量和间距均符合消防疏散的要求。楼梯间采用敞开式自然排烟楼梯和封闭楼梯间相结合的方式,室外消火栓按规范要求设置。

5、基地内景观入口及主、次出入口设有临时停车场,定点停放,有序管理,距离城市道路留有缓冲距离,停车场共设有地面机动车位167辆,其中客车35辆,小汽车132辆。

(四)场地设计:

1、整个新校区基地地势基本平坦。周围自然地面标高在3.59m~4.49m(绝对标高)之间。通向周围站西路、规划高桐公路两条道路的出入口标高初定为5.60m、5.12m。通向地块内部规划道路的出入口标高暂定6.50m。

2、设计根据实践基地四周道路、河道及环境现状,并结合河道水文资料、土方填方量及竖向设计原则和基地内建筑物布置方式,确定整个室外场地内设计标高在4.40m~6.30m之间,根据需要局部适当堆高至7.50(寰宇科技广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中单体建筑物的+0.000分别如下:创新主题教育馆的+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6.10m,创新实训楼(教学楼)的+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6.00m,创新综合楼和教工宿舍的+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6.15m,学生宿舍的+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6.50m,体育运动建筑的+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5.70m,室内外高差0.30m-0.45m.

(注:绝对标高均系黄海标高。)地坪自然坡向河道,基地跨越河道的小桥梁河段不考虑通航要求。

总平面室外地坪竖向设计可按不同标高及坡度进行平整,以保证场地不积水,基地东、西、北四面均与城市道路相衔接。向外做出0.5%的坡度。庭院广场排水采用1.0%坡度,排向雨水井。场地内需建400米标准操场,因按体育设施要求组织地面雨水排放,基地内有溪流河道穿过,场地雨水可直接排入河道,河两岸是自然斜坡绿化。

(五)室外环境:

1.设计原则:

沿用规划批准的初步设计图纸为依据,环境景观设计原则与框架基本不变。

2.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的原则是针对各不同分区主题特点,运用各分区组成的景观元素来营造各自主题氛围。

环境规划以“一主三副”为核心,在点,线,面的构架上进行交叉,分割,并运用借景,对景等手法使各个景观视线与节点相串联,形成高低错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景观。

合理进行分区,根据功能、内容、性质创造有特色的景观场景,把地块分成生活实践区、科技创新区、体育运动区、国防法制区、体能拓展区、生存挑战区、水上运动区、传统农业劳动实践区、现代农业劳动实践区几大功能区。强调景观主轴线,突出景观重点,完善次要景点,合理处理整体效果,使各区相互协调,相互影响,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打造一个健康活力、乡土园林、自然生态的实践基地。

3.分区设计:

科技创新区:此区主要是展示农业机械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农业的现代化,让学生感受到现代农业的科技风采,在基地设置了太阳能发电、气象观测站、声音反射台等模型。绿化设计上以大草坪为主,乳源木莲与白玉兰为背景,用开阔的视线来展示现代的科技成果。

体育运动区:此区域为学生运动提供的场所,有篮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等,在植物配植上采用自然的配置方式,用植物色块组成奥运五环,响应国家号召,主要高大乔木为银杏、栾树。银杏为落叶大乔木,秋季叶片变黄色分外美丽。

生活实践区:根据建筑的整体布局和特点,以几何形分布实践区的路网,并与之相呼应、对称、平衡、协调形成较强的图形感,加上大块面的几何铺装使整个实践区显得非常有活力,在实践区中设置了旱喷广场,休闲绿地,树阵小广场,及景观小品,是非常适合学生和老师学习,活动的场所。绿化种植方式采用规则式和自然式并用的方法。自然式利用色块修剪成整齐的模纹结合球体富有变化的方式进行造景。在植物选择上不断的变化更新,做到新颖而整齐,如红花继木和金叶女贞中间用火棘球分开,南天竹和小腊中间用红花继木球隔开。自然式的围绕学生宿舍建筑,色块弱化建筑墙角,同时并用色叶植物和开花植物进行配植。则局部采用大桂花等植物孤植等方式。整个实践区的设计显得非常的简洁,明了,反映出奋发向上的精神。

国防法制区:此区域较庄重、严肃,体现国防法制。故种植手法采取规则式配置,从低矮植物到高大乔木,层次分明,高低错落,强力有尽,色彩分明。主要植物有:桂花、西府海棠、美人茶花、红枫、鹅掌楸、银杏、乐昌含笑、香樟、乌桕、杜英等。

传统农业劳动实践区和现代农业劳动实践区:科技就是生产力,科技就是产量,此区域是训练学生进行农业操作的学习基地,让学生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故在此区域配置经济植物,如杨梅、葡萄、柿子、李子、橘子、香泡、白梨等果树。为了让品种更完善,在此地块增加了经济作物:甘蔗、高粱、向日葵、番薯、南瓜、西瓜、丝瓜、土豆等。

在农业劳动实践区中,利用原来已植的樟树群,设置一个以“饮水思源”为主题的名师林。名师林的设计主要围绕着简洁、淡雅、朴素展开,保留原有的树种的前提下,设计了小型的名师广场,在广场上放置了名师雕塑,景墙,休闲座凳等。景墙设置在广场的顶端,上面雕刻名言名句,起到教育意义。铺装的材料主要是花岗岩,颜色以白色为主调,暖黄色为辅,风格简洁、明了。总的思想体现出名师们的崇高,表达了他们对教育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生存挑战区:此区域为锻炼学生的生存能力,强化学生的魄力,提高学生的野外活动能力。根据现状设置荒岛为一级挑战区,在现代化的城市中体会独立生存能力。另一部分利用现状设置吊桥,利用吊桥的特点与整个区域分离为二级挑战,相对的降低了难度,在绿化的配置上采用疏林种植方式,主要树种有白玉兰、红玉兰和乐昌含笑等,使整个环境产生一种野趣的感觉

水上运动区:此区域为整个环境增加活跃气氛,增添色彩,同时也为学生们创造一项特殊运动。根据现状,利用暗坝连接两个小岛,形成了一条小河。产生了高差不同的两个水景区域,同时也产生了瀑布与溪流,给环境亮出了一道风景线。学生们也可在此划船、垂钓等运动。在植物配植上选择一些适应水边生长的植物,不种植大乔木,可以使人们视眼开阔,尽情的享受田园风光。造景以色块为主,组成优美的图案。主要植物:鸢尾,屈菜,菖蒲等。

体能拓展区:此区域拓展和训练了学生的实践知识,使更全面,更完善。除训练场地外,主要以农作物和农作植物为主。如杨梅、葡萄、柿子、李子等植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善,学生对教育的环境,功能的追求也不断的再提升,所以一个合理的建筑规划布局,不仅使建筑功能有所提升,同时也能全面的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为祖国未来的教育事业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曲丽.可持续性理念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世界家苑》.2011,2.

[2]范金丽,孔德伟.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7.

论文作者:姚怡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4

标签:;  ;  ;  ;  ;  ;  ;  ;  

分析建筑建设布局的合理性——温州学生实践学校调整案例论文_姚怡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