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力论文,城市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0-8462(2008)05-0867-04
在工业化社会前期,旅游和城市是相互背离的,高速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病使得人们逃离城市,回归自然,此时城市成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随着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环境的改善以及设备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具有管理、接待、休闲度假、娱乐等功能,旅游开始城市化(Mullins,1991)。城市作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Page 1995)和现代旅游的主体,其发展水平对整个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有学者提出了城市旅游三阶段的增长方式:自然增长阶段、竞争性增长阶段、共赢性增长阶段,现在城市旅游的发展处于竞争性增长阶段,因此,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也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就研究的理论框架而言,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在竞争力相关理论和旅游学相关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关于竞争力的系统研究大约始于1980年代,世界经济论坛(WEF)、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研究所(IMD)的《世界竞争力报告》、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及他建立的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为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旅游学中的旅游系统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城市旅游理论、城市形象理论,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参考。就研究角度而言,国外学者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多将城市作为一个目的地,从旅游营销、旅游感知、旅游环境管理等角度进行剖析;而国内学者主要从探讨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出发,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选取具体城市进行实例分析。就研究方法而言,既有定量研究,也有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主要是通过构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或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层次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城市旅游竞争力做出评价和比较;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城市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的探讨上,而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描述,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城市旅游竞争力内涵的描述,我们认为,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城市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企业和城市宏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通过在旅游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来的发展能力,具体表现为旅游市场的占有能力和旅游生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 城市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1.1 国外学者的研究
在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刚刚起步时,大部分学者都从吸引力层面探讨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Leiper(1979)认为,旅游吸引力有三个条件:存在人的需要、有吸引力的地方、相关信息的推介,使潜在旅游行为变成现实,三者共同构成吸引力系统,他强调了旅游者的需求和旅游企业的行为,对城市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1]。Shaw & Willianma(1984)则从表意、组织(时间序列)和感知等方面,分析了城市旅游吸引力的三个层次[2]。Enright(2004)认为,一个目的地是否具有竞争力,要看其是否能够对潜在的旅游者产生吸引力[3]。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有的学者从旅游需求、供给层面对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如1980年代末,K.Wober等人通过对旅游需求、过夜旅游增长率、游客季节分布及旅游地承载力等指标,对当时欧洲39个首都城市进行了比较研究,勾画了各个城市1975年以后的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分布图,认为旅游需求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因子之一[4]。有的学者从旅游信息角度研究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如D.Fodness(1989)认为,旅游地可以通过信息的结构、可达性、质量和传播速度等,体现竞争力[4]。R.Mcintosh & C.Cocdner(1990)提出了旅游产品竞争的信息指向概念,认为信息指向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5]。199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研究中成为热点,此时,E.Canestrill & P.Cosra(1991)提出,一个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暂时旅游流的增加上,更体现在旅游业长远的发展能力上[6]。而Kozak(1999)在研究旅游者满意度、以前的访问经历和重游意愿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发现,旅游者以前的旅游经历与满意度,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因素[7]。到了20世纪末,有学者开始从产业基础层面对城市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的学者还建立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如Crouch(1999)认为,决定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核心资源和吸引物、支持资源因素、目的地管理和目的地综合状况四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概念模型[8]。Murphy等人(2000),通过构建分析旅游产品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综合竞争力的概念性模型,并选取加拿大维多利亚(Victoria)为例,提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旅游者对产品质量和价值的感知[9]。Dwyer & Kim(2003)则在资源禀赋、支持性因素和资源、目的地管理、环境条件、需求条件等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Dwyer & Kim模型[10]。Enright & Newton(2005)在Crouch&Rit chie的概念模型基础上,从实践层面对目的地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目的地吸引物特性,还包括产业管理因素[11]。
1.2 国内学者的研究
屈海林(1996)、聂献忠(2003)等人认为,拥有良好的旅游形象和针对不同的市场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是保持城市持续竞争力的关键[12]、[13]。杨英宝(2002)认为,城市旅游资源、城市旅游经济条件、科技水平、旅游人才、城市旅游需求、旅游环境、旅游企业等,是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要素[14]。保继刚(2002)将城市旅游吸引力归纳为8个动力因子,即城市发展水平、对外经济联系、城市文化氛围、旅游景点、区位特性、基础设施、环境质量和服务水平[15]。甘萌雨(2003)认为,城市旅游竞争力依赖于能够带来城市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技术、信息获得能力、人力资源、旅游管理水平等,此外,游客的口碑评价,对衡量城市旅游竞争力也具有重要意义[16]。郭舒、曹宁(2004)运用区域竞争力理论,从经济学角度解释城市旅游竞争力,他们认为核心吸引物、基础性因素和支持性因素、发展性因素和支持性因素、管理创新因素等,是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17]。梁明珠、陈小洁(2006)从供需两方面,分析了影响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的七大要素,即国际国内的市场需求状况、游客市场的规模和成长速度、区位要素、旅游环境要素、核心吸引物要素、城镇形象要素和品牌要素[18]。
2 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2.1 国外学者的研究
M.Go Frank & Govers(2000)使用欧洲基金质量管理模型,比较了欧洲4国8个发展较好的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状况,认为应推行综合质量管理来获得竞争力[19]。Anne(2000)则通过对福克斯伍德(Foxwood)的案例研究,提出旅游目的地要保持竞争优势,应尽早认清自己的竞争优势所在、根据市场变化来改变市场定位、依赖良好的管理经验、赋予员工足够的权力去工作以利于他们和旅游者之间建立良好关系[20]。Dr.Dimitrios(2000)强调市场营销对提高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作用,认为市场要力求在营销战略目标和当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之间实现平衡,采用营销的新技术如网络营销,可以增加可视度、降低成本、促进区域合作,从而提高旅游竞争力[21]。Bruce(2000)通过构建交通花费模型,论述了旅游交通花费与旅游总花费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交通系统在提升旅游目的竞争力中的作用[22]。Tanja(2000)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与环境管理联系起来,认为适当的环境管理措施和方法,有利于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23]。
2.2 国内学者的研究
王滔等(2000)分析了洛阳市发展旅游业面临的竞争问题,提出了洛阳、开封、郑州和西安几个城市要合作发展的竞争战略[24]。郭阳旭(2000)引入整体竞争力的概念,对重庆旅游经济进行分析,指出政府政策支持、人力资源培养和区域合作,是提升重庆旅游竞争力的基本路径[25]。陈兆坤(2001)、杨志祥(2004)分析了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从软、硬环境入手,提升和发展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26]、[27]。楼嘉军(2001)指出,优化资源配置是上海旅游发展成功的关键,是增强上海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必要手段[28]。张争胜、周永章(2005)通过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提出应通过制定合理的目标、完善交通网络、加强行业管理等方式,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29]。郭舒、曹宁(2004)认为,旅游发展的专门化、信息化和集团化水平,决定着城市旅游发展的竞争优势,应该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发展旅游专门化优势等,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30]。郭舒、曹宁(2006)分析了辽宁省的14个地级市旅游竞争力的总体特征,提出应该从城市发展战略、区域合作发展等方面,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31]。郑昌盛(2006)针对连云港提出,应从政府主导、投资力度、城市形象、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32]。
3 城市旅游竞争力量化评价研究
3.1 国外学者的研究
国外学者直接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量化评价的研究很少,大多把包括城市在内的国家或地区作为旅游竞争力的量化评价对象。但是,其中一些研究对城市旅游竞争力量化评价研究,具有较高的借鉴作用。Kozak(1999)选取旅游动机、季节竞争、满意度等旅游感知数据,构建了包括软指标和硬指标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方差分析法,对土耳其、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希腊等国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性的定量评价[7]。Dwyer等人(2000)运用价格竞争力指数,使用方差分析法,测量和分析了澳大利亚、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国、马来西亚等18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目的地的价格竞争力[33]。Muzaffe等人(2000)将行为理论中的知觉地图(Perceptual Map)运用于竞争力研究,选取核心吸引物、休闲活动、文化体验和游客态度等指标,将弗吉尼亚与美国其他9个州进行比较,确定其旅游竞争的优势和劣势[34]。Wang(2000)选取价格、汇率、时间和特殊事件等虚拟变量,运用三段最好平方回归分析(3SLS)、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比较了中国的台湾和香港、东盟五国的旅游竞争力[35]。Sahli(2003)选取市场份额、价格竞争力、人均收入、真实汇率、国家客运比较优势、旅馆运营率、游客相对密度等指标,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对19个OECD国家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研究[36]。Huybers(2003)运用多项portance Performance Analysis),分析了香港旅游竞争力的有利和不利因素[3]。Enright(2005)选取旅游吸引物的15个属性与产业关联的37项因素,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F检验法,对香港、新加坡、曼谷的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估[11]。
3.2 国内学者的研究
在城市旅游竞争力量化评价研究方面,国内大多数学者是通过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或者指标体系的构建来进行量化的实证研究。万绪才(2001)等从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其他条件3个角度,18项细化指标,构建了区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各地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评价[40]。杨英宝(2002)从城市旅游竞争业绩、城市旅游竞争力潜力、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3个角度,25项细化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郑州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分析[14]。苏伟忠等(2003)从城市旅游业竞争业绩、城市旅游竞争潜力、城市旅游环境支持力和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4个角度,25项细化指标,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郑州与北京、南京、西安3个城市进行了对比研究[41]。甘萌雨、保继刚(2003)在分析特大城市、大中城市、中小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城市旅游经济现状指标、城市旅游功能地位指标、城市旅游业发展趋势指标、城市生活质量指标的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16]。张争胜、周永章(2005)从旅游发展规模、外出旅游能力(出游力)、旅游组织能力和旅游接待能力4个角度,15项细化指标,建立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29]。莫帮洪、杨剑川(2005)根据波特“钻石理论”模型,从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城市旅游发展相关支持环境和城市旅游发展潜力3个角度,36项细化指标,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并提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分析框架:概念的界定—评价方法的选择—确定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构建指标体系—评价与排序—聚类分析—SWOT分析—政策建议,为城市旅游竞争力后续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42]。鄢慧丽(2005)从城市旅游竞争业绩、城市旅游竞争潜力、城市旅游环境支持力3个方面,26项细化指标,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武汉、北京、南京、西安4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43];郭舒、曹宁(2006)运用区域竞争力理论,从经济学角度解释旅游竞争力,从核心吸引物、基础性因素和支持性因素、发展性因素和支持性因素、管理创新因素6个角度,78项细化指标,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进行了旅游竞争力的总体特征与城市类别实证分析[31]。白晶(2006)从竞争业绩、竞争潜力、竞争环境支持力3个角度,41项指标,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长春市进行了实证研究[44]。丁蕾等(2006)从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出发,构建了包括环境竞争力、人力竞争力、经济竞争力、设施竞争力、制度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7个方面,28项指标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模型,对南京市进行了实证研究[45]。马艳等(2006)从城市旅游竞争业绩、城市旅游竞争力、城市旅游竞争环境支持力、旅游业综合竞争力4个角度、20项指标,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4个东北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价[46]。李丰生等(2006)通过终极目标、次级目标、指标层3个层次构建了各省(市、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其中,终极目标层是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最终结果,次级目标层8个方面的综合耦合形成了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状况,指标层的31项指标是用来详细衡量8个次级目标的,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城市竞争力进行了实证评估[47]。章仁俊等(2006)从城市旅游竞争现状、城市旅游竞争潜力、城市旅游竞争支持因素、旅游业综合竞争力4个角度,36项指标,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后的层次分析法,对青岛、烟台、威海、日照4个滨海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48]。周海燕(2007)从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各种因素出发,从核心吸引物、基础性因素、支持性因素、发展性因素、资格性因素、管理创新因素、经济市场化指数、经济均衡性指数、经济平稳性指数、城市旅游企业增长数10个方面,50项指标,构建了城市旅游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分析[49]。
4 研究评价与展望
4.1 研究评价
4.1.1 研究内容有待提升。近几年,国内外关于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文献十分丰富,但是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并没有深入,国外关于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焦点在旅游目的地,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国家或区域层面,研究内容大多为案例研究,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专门研究还很少见,只是选取某些城市作为案例研究。国内关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很多,但在影响因素的研究上有待提升,目前的研究中没有涉及休闲度假、商务会展、购物等因素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在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的研究上,国外学者与国内学者的视角有很大差异,国外学者主要是从微观层面的旅游企业提出提升策略,而国内学者主要从宏观和中观层面提出提升策略,对旅游企业行为如何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较少。
4.1.2 研究方法有待丰富。在进行量化研究运用的方法上,国外明显要比国内丰富,主要的方法有方差分析、因子分析、聚类与判别分析、重要业绩分析、尺度分析、回归模型分析等。国内学者运用的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人运用的是层次分析法,还有些学者运用了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这就导致了国内关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雷同。
4.1.3 评价指标体系有待改进。国外没有构建关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大部分的量化研究都是关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且没有统一的评价角度。而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具体城市的探讨,多数学者采用的是建立一个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层次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但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理论探讨没有形成体系,构建的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的选择大同小异,细化指标的归类不统一,没有形成规范化操作;在指标的选取上,多数学者是选取一些可以直接获得的显性经济指标,缺乏对居民满意度、游客满意度等不能直接量化指标的考虑。
4.1.4 动态研究不足。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探讨多偏重对现状的评价,而对于竞争力的时序变化和持续性研究不够。虽然有的学者把竞争潜力列入所构建指标体系中,但是,在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时却没有涉及如何将竞争潜力转化为现实竞争力,没有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变化趋势、持续性等进行动态分析与预测。
4.2 研究展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旅游竞争的加剧,有关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也将进一步丰富。我们认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趋势:①研究视角会更多样,比如,后续研究者可以将目前研究中没有涉及的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旅游购物等因素纳入城市旅游竞争力影响的研究。在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上,会有更多的学者关注如何将宏观层面的政府行为、中观层面的相关产业聚合能力、微观层面的企业经营三者结合起来,构成三位一体的整合提升体系。②在研究方法上,将引入城市竞争力研究中的一些方法,如结构方程模型;另外,目前所构建的概念模型或指标体系可以进一步深化,分析各个指标贡献率的大小,这对于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也将大有帮助。③研究层次将更深入,随着旅游需求的大幅度增长,城市旅游消费需求也不断增加,城市旅游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因此,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不应仅停留在现状层面,而要更关注竞争力的持续性以及潜在竞争力的挖掘。④研究空间将有所拓展,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方向,单体城市的演化已经融入了城市群之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也将成为未来的一个热点。⑤城市旅游竞争力理论的有机整合将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关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不少,但是,这些研究尚缺乏一个具有整体指导作用和解释意义的理论框架,导致多数学者提出的城市旅游竞争力概念性模型和指标体系雷同。如果可以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城市旅游竞争力概念模型和指标体系,那将更有利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也将为城市旅游发展提供更有益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