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国际金融兼并浪潮的若干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国际金融论文,浪潮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90年代以来,国际兼并可谓一浪高过一浪,其中金融保险业的兼并最引人瞩目,这从全球10大银行的排名几乎年年都变化不定中可窥见一斑。世纪之交的金融业兼并与历史上其它四次兼并浪潮在特征和背景方面都是显著不同的。
特征之一: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机构巨型化
从近年来的兼并个案来看,自1996年以来,尽管每年的兼并个案大体都在200件左右,但是兼并金额却上升了3倍。1995年大通曼哈顿与美华的合并涉及金额逾百亿美元,就算是较大的并购了;1996年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合并后总资产高达6960亿美元;1998年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信孚时,总资产超过8200亿美元;1999年日本兴业银行、第一劝业和富士银行宣布合并时总资产达到12000亿美元。最近东京三菱银行、 三菱信托银行、日本信托银行和东京信托银行表示,他们“原则上将同意联合经营,主要透过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将三家信托银行合并”,此一战略联合涉及总资产8660亿美元。更为惊人的是,如果德意志银行和德累斯顿银行的合并不是胎死腹中的话, 此一兼并涉及的总资产将达到12000亿美元。
目前金融机构的巨型化是经济全球化压力下的新型兼并。企业收购者期望通过兼并获得新思想、新产品或新市场,降低市场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风险。国际兼并的动力之一就在于世界市场的高度一体化。例如欧盟不仅积极地将其金融市场一体化,甚至对金融机构设立也是采取趋同标准的“单一护照”。目前几乎没有任何一家跨国银行在考虑其经营战略时,可以撇开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大的背景和趋势。
特征之二:金融服务全能化势在必行
进一步的考察还可以发现,近年来的金融兼并往往是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金融服务企业等的混业兼并。在北美,典型的混业兼并有:美洲银行以50亿美元收购罗伯逊斯蒂芬斯金融公司,加拿大帝国银行收购奥本海墨公司,旅行者集团以90亿美元收购索罗门兄弟公司之后又与花旗银行合并;第一联合银行与斯科泰茨公司合并等。在欧洲,则有英国劳埃得银行收购苏格兰维道斯人寿保险公司,西敏寺银行收购从事保险和基金管理业务的Legal & General公司等。 通过兼并形成全能的巨型“金融百货公司”和“金融航空母舰”。
目前金融机构的全能化反映出人们对金融制度合理性的再认识。众所周知,所谓金融分业思路的确立是在1929—1933年席卷全球的大萧条之后。其基本理由是: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是当时股灾的重要原因;限制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可以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健性。鉴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这种思路为许多国家所沿袭。但70年来全球经济的运行以及金融理论的深化都对此开始质疑甚至否定。Bensten 等人的研究说明:商业银行并不是诱发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其大量倒闭并非如人们通常所想的与证券市场直接相关。倒是证券市场危机引发的整体经济大萧条严重地涉及到了商业银行领域,而商业银行体系的崩溃又反过来加剧了大萧条对国家经济造成的更大的伤害。事实上,银行混业经营从未成为经济危机的主因,倒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中违规操作较为普遍。美国的《1999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并于同年11月12日正式签署,意味着美国金融分业的寿终正寝。这使美国金融机构在国际间施展拳脚的能力得到释放。近年来金融机构通过兼并实现全能化案例的激增,反映出金融机构正从过去不合时宜的监管机制中摆脱出来,恢复其在1929—1933年大萧条之前的自然天性。
特征之三:金融业务的批发化的发展趋势
如果我们将金融资本看作是自在增殖的虚拟资本,而金融机构的全部活动是为资本的自在增殖提供一个交易成本更为低廉的平台的话,那么我们就不难看出此轮兼并的实质不是金融全球化,而是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兼并后的金融机构将更有能力实现其对别国货币资本的全球批发业务。
较为粗浅的分析认为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信孚,意在借助后者的客户网及其在美国投行领域的资历进入美国投资银行业。而较深入的分析表明:德意志银行并不太在乎银行零售业务,因为其在德国内的3800家分行零星揽存和放贷业务的市场份额不足10%。倒是其在德国乃至欧洲资本市场上的批发业务才是根本利源。因此德意志银行兼并信孚银行,更可能是为了将其已具有的欧元和马克清算,与信孚具有的较为全面的美元清算结合起来,实现不同国别货币资本在全球的有效批发、清算和调度。近年来英国银行似乎都在放弃零星存贷业务,例如巴克莱银行在一天内关闭地处乡村僻壤的171家分行。而英国GMAD 公司发表其调查报告称,英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网点至少可以削减50%。所以今后几年跨国银行可能逐渐放弃传统的柜台式零售业务,而转向利润丰厚的国际资本市场的批发业务和更有潜力的网络银行业务。
特征之四:金融生存网络化的进程加快
90年代末以来国际兼并的加速更强烈显示出传统的跨国金融机构已经意识到网络生存的巨大潜力和严峻威胁。自1995年10月18日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 )在美国诞生以来,其客户现已遍布世界各地,预计2000年存款余额可达5 亿美元。从理论上来说,网络银行将提供全功能、个性化的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超越时空的“AAA”式服务,即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每年365天, 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金融服务。根据Internet Bank的统计, 单边金融交易的成本在传统柜面式、电话银行式、ATM式和网络式服务中分别为1.07、0.54、0.27和0.01美元,因此网络金融可能使现代金融业步入全面重构,一方面迫使跨国金融机构在加速兼并中弥补跨国银行在网络金融投资上的损失;另一方面,由兼并而强化的全球体系至少可以缓解网络金融对跨国银行的冲击力度,为后者换取喘息和迅速膨胀其网络化服务的时间。
鉴于金融网络生存的巨大潜力和不确定性,跨国银行以加速兼并为重心对抗网络生存的现实威胁,并小心地介入网络金融以保存网络生存的未来潜力是再自然不过了。估计目前全球约800 家银行已经连入Internet,其中约100多家提供在线交易服务。到2000年, 网上银行的利润将占全部银行利润的30%。如果不是网络接入和网络内容服务还缺乏明确的风险分摊机制,如果不是各国金融当局对网络金融百货公司的监管束手无策的话,金融机构的网络生存进程可能更快,跨国银行以国际兼并和试探性触网来表达的生存危机感就更强烈。
特征之五:亚洲金融兼并的防御特性
以上所述的金融兼并无疑是为未来全球金融重构做好了准备。而亚洲的金融兼并则更可能是政府和金融体系缺乏破产的勇气时进行的防御性兼并。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亚洲金融兼并案例中相当部分是出售海外业务,保留部分本土业务的被动收缩式兼并。《远东经济评论》多次指出,任何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具有较多营业网所的亚洲银行海外分行都有可能被出售。
更为令人失望的是,在亚洲发生的巨型金融兼并案,多数的原因是金融机构缺乏撇下坏帐的勇气,试图以兼并实现“大则不倒”并隐藏问题。日本长银高级经济学家竹内宏就坦言,长银在被美国花旗、梅隆和RH金融公司收购100%股份之前,曾先后试图和住友信托、 瑞士银行合并,但未成功。而日本其他大型兼并案,例如东海银行和旭日银行、第一劝业与JP摩根、日本兴业与第一生命保险、住友银行与大和证券及住友信托等的合并,无非是以合并来换取生存。问题银行之间的兼并似乎是亚洲金融兼并的特色。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兼并也有试图将金融体系的问题更深地掩盖起来的嫌疑,例如菲律宾17家储蓄银行因资本不足而计划合并为一家超级储蓄银行;韩国商业银行系统在1998年的亏损额达123亿美元;印尼约150家问题银行则将在近期合并或被兼并成为30多家。这使人不得不忧虑:亚洲金融在国际兼并浪潮中的“防御性兼并”将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