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促进特区经济发展_西部大开发论文

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促进特区经济发展_西部大开发论文

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 促进特区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积极参与论文,大开发论文,特区论文,经济发展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党中央提出了加快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这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步骤,也是扩大内需、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是受益者,东部地区包括特区也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特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及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自1980年以来,特区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原先创立特区的功能设想基本实现。作为市场经济的试验场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特区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区面临着巨大挑战:

1、优惠政策的优势逐渐弱化。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央的重点工程项目与投资和其它有关政策将更多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特区原有的一些优惠政策与内地相差无几,特别是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如企业所得税政策、土地使用政策、外汇管理政策等。据新华社消息,今年10月份,国家有关部门将颁布实施20项促进西部开发的统一政策。

2、要素价格逐渐上升,企业成本压力增强。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工资改革和经济发展使职工工资收入和各种福利开支大大增加,房租和地价也上升很快。特区由于有数十万来自内地的劳动力流入,提高了当地劳动力供给弹性,否则其经济的高速增长还会使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去年厦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600元,比特区初创时增长了23倍。厦门劳动力成本也超过邻近漳泉地区,对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项目的吸引力减弱,与此同时,海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因在法治与市场经济制度、科技人才方面占有明显优势而成为特区的强劲对手。东盟各国摆脱金融危机阴影,采取许多更加灵活与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去年集聚了350多亿美元的国际资本;去年俄罗斯和东欧各国利用外资约380多亿美元。

3、产业结构亟待升级。与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够高,行业的关联性较差,支柱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没有综合商社式的财力、推销网络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拳头产品和成熟的推销技巧。

特区要寻求进一步发展,必须寻找新的机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而参与西部大开发则为特区新一轮发展提供另一个广阔空间。对特区而言,参与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开拓市场,扩大腹地。西部包括挟、甘、青、新、川等十二个省及自治区,人口约3亿多,占全国的23%,潜在市场容量较大,例如家电产品,1995年全国平均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5台,西部地区各省区只有34-77台,西藏只拥有7台,而东部地区有81-117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具有初级化特点,工业内部结构呈重型化特征。沿海地区的轻工业产品在西部具有竞争力。今年以来,厦门市参加的几次以东西合作为主题的贸洽会都取得丰硕成果就是明证。

除了广阔的市场,西部地区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一些地区还拥有边境口岸,通过相互合作,特区可延伸经济发展触角,开拓腹地。

2、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特区的产业结构层次,促进现代化进程。特区下一步奋斗目标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一个重要方面是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通过参加西部大开发把一些传统产业部门向原材料产地——西部转移,可为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从而加速特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1999年深圳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达48%,上海也已超过50%,这与它们自9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向外转移传统产业有直接关系。西部地区有低廉的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具备承接的条件。此外,西部一些大城市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科技人才队伍强大,是推进产业信息化的宝贵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特区人才结构的不足。

3、有利于发挥特区优势,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特区历来是全国的特区,特区的飞速发展是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实践的结果,加快西部地区开发也是“两个大局”思想的一部分,特区在参与西部大开发中理应起到自己的作用,也必将获得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唯有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奋斗,特区才不愧为“火车头”、“排头兵”。

二、特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优势与作用

(一)特区参与西部大开发的优势条件

特区参与西部大开发,其必然性是毋庸置疑的,本文在此着重分析特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优势条件。

1、特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招商经验,特区人了解国际市场规则,掌握较先进的管理技巧,观念较为开放。在开发西部过程中,这些优势与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结合,必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2、特区有较活跃的非国有经济成份,其机制灵活,与市场脉搏十分契合,其投资、生产、销售都以市场需要为准则。江泽民同志在去年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快开发西部地区,要有新的思路”,新思路主要是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这为特区的非国有企业加入西部大开发热潮并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3、特区制造业产品有一定竞争力,但很大一部分产品所需原材料、辅件、零配件需进口,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受国家有关关税政策及进出口配额调整的影响,转而在国内寻找供应商,这为西部与特区的合作又提供了一个渠道。

(二)特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分析

以上特区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条件分析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仅从劳动力和资本两要素来说,在一项要素集中的地方,引入另一项要素与之结合,产生的收益率在一段时期内会迅速提高。70年代末,东南沿海地区就是因其低廉的劳动力和优越区位使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投资回报丰厚,资本持续流入,吸引了全国各地区的劳动者包括高级管理技术人员,劳动力的充沛又提高了资本的收益率,造成持续的“孔雀东南飞”现象。这表明资本的移动总是以收益率为指针的,资本可能在要素禀赋有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的地区之间流动。特区在西部地区与国外发达地区之间的资本与其他要素结合过程中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西部地区广阔的市场、便宜的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外商有极大的吸引力。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却大量流入东部地区尤其是经济特区。截至2000年7月底,中西部地区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项目63249个,合同外资金额773.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90.77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17.88%、12.05%和11.92%。其主要决定因素在于资本的收益率。如果资本流动、投入、使用的过程所花费的成本过多,会降低其收益率。由于广大中西部地区观念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如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使资本进入该地区的成本较高,而收益率降低,必然阻碍资本的进入。如果能降低其成本,资本将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将有助于扼制“民工潮”、加快经济增长、积累资金、留住人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繁荣的西部才会出现。

近年来,西部地区也致力于引进外资。但据西方传媒和一些外商的反映,西部地区开放较晚,许多外商,包括外资企业驻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的办事联络机构和经理级人士,很多都没有到过西部,对当地的投资环境缺乏感性认识。西部一些省市也派出领导人出国招商,但只做一般介绍、交换名片。有时签了投资意向书,但往往不落实。政府部门的办事手续、服务态度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经济特区的综合优势正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经济特区经过20年的发展,其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已形成内地无法比拟的综合优势,与日益弱化的政策、劳动力优势相对应呈增强之势。综合优势实质上是软环境优势,主要指观念超前、市场意识深入人心、教育及人才有一定积累、体制新、了解国际惯例和商业运作。由于这些长处,经济特区有可能在外商投资与西部地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三)需澄清的几个模糊认识

1、西部地区要引进外资,靠优惠政策就可达到目的。其一,西部开发需要的大量资金,除了靠中央财政适度倾斜、盘活本地区存量资产解决外,还要靠引入外资及内资(大陆中部、东部地区的资金)。优惠的政策可以降低外资投入、使用的成本,但除此之外,还需要稳定的环境、规范的服务、完备的基地设施,等等。如果有特区的参与和帮助,能够使资金更快地流入西部;其二,不少跨国公司及其他外商投资企业先在东部包括特区设立中国或亚洲总部,把它们作为向西部地区进军的“跳板”。特区政府及其企业可在西部地区引资中起桥梁作用。

2、要搞好特区经济,只要多引进几个外资项目、花大力气促进出口就足矣,西部开发只是政治口号,而且,建设繁荣富裕的西部是极为困难的事。的确,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党中央提出的号召,彻底改变西部落后面貌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是,其一,加快西部大开发是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措施,是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需要;其二,也是特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引资竞争加剧的形势下,特区仅靠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难度加大。在这样的国内国际背景下,参与西部大开发,是责任,更是良机。

如何充分利用已形成的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优越条件,再创新优势是特区面临的重要课题。谁能抢先一步,谁就握有主动权。广东省今年以来与西部合作的项目金额已达200多亿元,他们为西部深具潜力的市场所吸引;世界500强中的一些公司也纷纷与西部一些省区在高新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开展大规模合作,单项投资金额多在千万美元以上。我们应把认识统一到党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上来,加深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急迫性、长期性的理解,充分认识特区自身发展与西部开发的相辅相成关系,增强支持西部开发的自觉性。

三、特区参与西部开发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特区与西部的合作一直是特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早在90年代初,特区就已响应中央号召,与中西部部分省、市、自治区开展了对口帮扶、对口支援。仅就厦门而言,自1993年至今,全市各界累计投入7538万元用于中西部对口支援地区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工农业项目的建设。此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为特区进一步开展与西部的合作提供更多机遇。在参与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充分发挥特区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资本向西部地区流动。

尽管特区优惠政策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不突出,但软环境优势仍对吸引资本起主要作用。因此,特区仍然会是境内外资本集中的地区。一部分投资项目不符合未来特区产业结构发展要求,可将之引导至西部地区,与当地资源优势相结合。为了更好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务院已决定对在西部投资的外商提供十大优惠。资本流入西部的主要困难在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以及与西部人观念差异大、沟通有障碍,例如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重合同守信用的观念等。而这些正是特区人大有可为之处,例如交通方面,一些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施工,由于西部企业不具备资格,招投标中往往还得由东部企业来承包、施工;再如通讯方面,特区拥有先进的程控电话系统和网络支持系统,人才、技术优势明显。特区可通过原有的外商投资咨询服务机构,引导一些行业的投资项目到西部去投资,为其做项目的咨询、寻找各类管理技术人才。也可以引导、帮助特区内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开设新厂、寻求协作伙伴。目前中西部地区推出政策,凡东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再投资的,外商投资比例超过25%的项目,视同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相应待遇。特区企业“一厂多地”模式是值得考虑的。在引导资本向西部地区流动的同时,特区的综合优势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发展空间会得到进一步拓展。

2、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开展多形式的合作,不断发展壮大特区企业,提升特区产业结构层次。

按照今年三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东部地区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参与西部大开发,特区应结合自身现代化目标,按照客观规律通过市场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资源条件出发,特区企业可在西部建立原料、燃料基地,降低生产成本,并通过输出先进技术及科学管理经验、管理人才,提高合作效益;此外,由于目前特区与西部大部分地区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开发资源的合作要考虑运输成本、原材料成本、销售价格等因素,避免简单粗放式的开采——运输——粗加工的模式。可以依托特区企业拥有的品牌、技术、管理优势,通过承包经营、委托经营或租赁等方式,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扩大市场占有率,帮助西部企业摆脱困境,同时使特区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对于一部分国有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还可以借助跨区域的产权交易活动让特区的优势企业向西部扩张,实现资产重组,形成牢固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增强抗风险能力。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这种方式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特区与西部地区的合作中;特区的体制新、效率高、熟悉国际市场、通关快,也可组织西部企业的产品直接出口或在特区兴办工贸企业生产产品出口。

企业总是在一定行业中的,应促使那些耗能高、用工多的资源依赖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企业向西部地区转移,为特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创造空间。特区也可与西部地区一些大城市的科研院所联合开发新产品,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直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要明确企业是开发西部的主体,政府是重要推动者。

目前西部大开发处于启动阶段,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仍在“热身”,而西部地区各级政府热情很高,某些地区出现急于求成倾向,表现为争项目、争资金,对拟开发的项目缺乏详细的可行性研究,使先期开发的一些项目效益不理想,削弱了对新引进项目的说服力。此外,一些观念、体制障碍未完全消除。特区政府担心企业西进后造成本地产值和利税的流失,西部则担心本地的利益会流向东部地区而处处提防,在产业导向、利益分配和投资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缺乏政府的协调。此次西部大开发与建国后“三线”建设明显不同在于体制背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化经济主体已基本形成,政府的职能不再是直接调配资源,而是对经济的运行、要素的流动进行宏观调控。西部大开发也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依靠多元化的经济主体的活动来进行。

因此,政府角色定位是提供政策诱导和改善基础设施,如积极推动、参与特区通往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建设,降低企业运输成本;与其他地区政府商谈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真正实现互惠互利;完善服务,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做好信息收集、发布、政策引导及投资合作项目的跟踪、检查等工作,引导各类资本和人才投入西部地区开发与建设。

标签:;  ;  ;  ;  ;  ;  ;  ;  

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促进特区经济发展_西部大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