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介入治疗科 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并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溶栓治疗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例PICC置管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患者经溶栓治疗后血栓稳定,成功将PICC导管拔除,出院后复查,血栓已经消失。结论:采取先溶栓后拔管的方案,在达到疗效的同时有效的规避了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PICC;血栓;溶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1-0281-01
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安全性能高、对血管损伤小,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所带来的并发症也不可忽视。2015年10月,我科收治1名PICC置管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经外周溶栓治疗,现血栓稳定,已将导管拔除。在溶栓过程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64岁,于一个多月前诊断为“淋巴瘤”,在外院行抗肿瘤治疗,住院期间于左臂留置PICC导管(美国巴德4一Fr),现PICC留置一月余,出现左上肢肿胀、疼痛一周,进行性加重,门诊检查上肢血管彩超示:左贵要静脉及腋静脉急性期血栓,左上肢淋巴水肿。查体:右上臂臂围30cm,左上臂臂围33cm,左上臂轻压痛,皮温高于右上臂。
1.2 治疗方法
生理盐水150ml+尿激酶30万U,2小时内泵入,每日两次。之后以生理盐水50ml+肝素钠7000U,6小时内泵完,每日一次。以上药物均经患侧浅静脉以静推泵匀速泵入。依诺肝素钠注射液40mg,每隔12小时皮下注射。停止泵入溶栓药后,口服华法林3mg,日一次。
1.3 结果
经治疗后彩超显示血栓稳定拔除导管。现患者一般状态良好。于入院第13天办理出院,出院后嘱其继续口服华法林,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常规及上肢彩超。出院1个月后复查上肢彩超,提示血栓消失。
2.护理
2.1患肢的护理
由于该患者属于急性期血栓,为避免栓子的脱落引发肺栓塞,禁止其按摩患肢或剧烈运动。为促进血液回流,卧床休息为其提供R型体位垫,将患肢抬高20~3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每日交班时测量患者双侧同水平线臂围,观察双侧肢体皮温及皮肤颜色的变化,询问其疼痛是否改善并做好记录。
2.2 病情观察
在患者溶栓的过程中,每日为其采凝血常规,监测凝血情况。嘱患者刷牙时应用软毛牙刷,注意观察皮肤、尿液、粪便、痰液等颜色,如发现出血倾向,要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发绀、胸痛、咳嗽、咯血等肺栓塞的征兆。
2.3 用药的护理
2.3.1皮下注射 该患者每日两次皮下注射依诺肝素钠,正确掌握注射手法可有效预防患者的皮下出血。注射前无需排空注射器内空气,选取脐上下5cm、左右5cm(脐周1cm以外)范围内皮肤[1],捏起腹部皮肤形成褶皱,垂直进针(根据药品使用说明书,在注射前无需排气),抽吸无回血后缓慢推药,停留10秒钟后拔针,按压3分钟。交接班时两班护士共同查看患者腹部皮肤状况。
2.3.2口服华法林 指导患者固定华法林的服药时间,不可随意停药或加大剂量。由于阿司匹林、水杨酸类药物、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如益母草、丹参、红花、当归等与华法林合用均能加强其抗凝效果[2],故在必须应用这些药物时,一定要先咨询医生。绿色蔬菜等食物中富含的维生素K可以减弱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因此,嘱患者在服药期间要饮食中维生素K的摄取要固定[3]。服药期间要严密监测INR,控制在2.0~3.0之间。
2.4 拔出导管的护理
在置管手臂下方放一条止血带,用以应付导管断裂的情况。连接多功能心电监护,实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揭下贴膜后按照常规消毒穿刺口周围,沿着与皮肤平行方向缓慢拔出导管,拔出后用无菌纱布轻压穿刺点至不出血为至。然后用无纺布贴于穿刺点。观察拔出的导管完整性。
3.讨论
PICC置管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有以下原因:(1)静脉壁损伤:操作者技术不过硬,肢体大范围的活动,导管过短,其尖端并未达到上腔静脉而仅仅停留在锁骨下静脉,导管尖端很容易随着血流在血管内飘动,都会造成对管壁的刺激[4]。这些对血管的损伤均可能引发静脉炎,从而形成深静脉血栓。(2)血流缓慢:患者在置管后减少活动引起血液流动缓慢,进而引发血栓。(3)血液的高凝状态。
该病例中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原因有两点:一是血流缓慢:患者留置PICC导管后并未遵照护士指导活动置管侧手臂。二是血液的高凝状态:患者入院凝血常规结果回报,纤维蛋白原6.99g/L。
根据对此病例的分析,总结了预防PICC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措施:(1)置管前评估患者的血管,选择合适的管路。(2)操作者提升自身专业技能,避免反复送管。(3)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原则。(4)置管后第一时间确认导管尖端位置。(5)为患者建立PICC置管及维护档案。(6)为患者准备了手握球,指导患者做握球运动。
对于该患者,我们并未选择直接拔除导管,而是先经浅静脉泵药配合皮下抗凝药物的使用,等到彩超显示血栓稳定后再拔管,有效规避了风险,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对患者损伤较小。拔管后患者继续口服华法林,与1个月后复查上肢彩超,显示血栓已经消失。
【参考文献】
[1]史作霞,李馨,张文彦,朱敏,王莹.优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流程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2,26(1):57-58.
[2]慕旭琴.影响华法林疗效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9):216-217.
[3]王照霞,王玉,刘福颂.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会[J].护理研究,2012,19(12):102-104.
[4]喻燕敏.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原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26(5):60-61.
论文作者:郑晓琪,李敏,杜红,于琳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8
标签:患者论文; 导管论文; 血栓论文; 静脉论文; 上肢论文; 皮下论文; 溶栓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