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充分备课;课堂问题;多元评价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上升期,对外界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是抽象数学知识获取的关键时期,由于学生的思维呈现具体形象的特征,面对抽象化的数学知识时,往往陷入思维的误区中,长此以往,则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想要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应从教学的多个方面精妙设置,不仅需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与数学认识水平,还需要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笔者以初中数学为切入点,从“展开充分备课、巧设课堂问题、进行多元评价”三个方面对有效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展开充分备课,全面掌握学情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也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目前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只将研究教材作为唯一的备课工作,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有机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备课,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材”作为主要的环节,这样不仅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利于学生能动性地发挥,从而为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笔者在进行“有理数的加法”备课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考虑到学生已经对数轴具有一定的学习,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教学,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积极融入学习活动中,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有理数展示在数轴上,使学生直观的体会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最后利用练习题等方式验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充分备课不仅是有效教学活动展开的重要环节,还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前提准备。
二、巧设课堂问题,激活发散思维
问题作为数学的核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依据,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将知识灌输于学生的头脑中,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象的认知层面上,对学生今后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发现学生存在的思维矛盾,设置课堂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够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笔者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了巩固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灵活运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此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首先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设置以下课堂问题:“2÷(-2);2×(-3)+6;(-3)×(-5)”,学生结合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自主探究,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段时间后得出结果,笔者再对学生的运算结果及时进行点评,让学生完善自我认知。因此,通过这一探究过程,不仅使学生明确了混合运算的顺序,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发挥了主动意识,从而建立了新的知识体系。
三、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习自信
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是促进学习行为产生的有效激励,也是获得自我效能感的基本保障,而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多种情况下来自教师的赞许和同伴的肯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这不仅符合学生的情感需求,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附属内驱力,从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笔者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法”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考虑到学生对正数的乘法具有一定的学习,首先以旧问题作为导入,随后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对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总结,每个学生都融入到小组讨论中,一段时间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将总结后的规律表达出来,在学生表达后,笔者对学生的表现情况、总结完善度等多个方面展开评价,同时,小组之间进行客观评价,取其所长,补其所短,此外,学生进行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还能够使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渗透到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展开充分备课,让学生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保障教和学达到有机统一,同时,教师也应巧设课堂问题,让学生结合新旧知识的联系,不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并激活他们的发散思维,此外,在评价环节,教师不能再以数学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而是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合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丽娜.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9(33).
[2]祝彦.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8(12).
论文作者:周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学生论文; 有理数论文; 思维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评价论文; 课堂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