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宏观经济展望及其对保险业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险业论文,宏观经济论文,其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2010年经济形势回顾
(一)宏观政策积极稳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2010年,我国延续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灵活性和针对性有所增强,在一系列宏观政策作用下,促进了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在财政政策方面,继续实施积极财政刺激政策,及时完善了相关政策措施,提高了针对性和灵活性。在消费领域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中小企业、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改革,继续实施家电汽车以旧换新、车辆购置税减免等积极财政措施。在投资领域支持完成在建项目、保障住房、新兴产业和地区振兴投资,扶持中西部地区发展,进一步落实“新非公36条”,出台更多的税收优惠措施以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服务业和新兴产业。
在货币政策方面,保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基调。2010年货币政策在保持宽松基调的同时,更加强调“适度”,在有保有压、优化贷款结构的前提下,为经济的持续复苏提供宽松的资金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逐步收紧货币政策。2010年,央行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特别是在11月中旬连续两次密集上调,使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8.5%,创历史新高。另外,2010年10月20日,央行34个月以来首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后又于12月26日再次加息。二是在控制信贷增速的同时,优化贷款结构,加大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用以支持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结构调整,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防范和及时化解各类潜在金融风险。
(二)投资增速明显回落,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2010年,我国投资增速自2009年的历史高点回调。截至2010年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速由2009年12月的30.5%回落至24.9%。一是新开工项目大幅下滑。受中央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等调控政策影响,2010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增速不断放缓,1~11月累计同比增速为25.9%,较2009年同期下滑50.7个百分点,累计新开工项目个数也较2009年同期减少1.5万个。二是地方政府投资受到抑制。在国务院清理融资平台、规范新增贷款并抑制地方政府投资作用下,2010年各级政府投资增速大幅缩减。截至2010年11月末,国家预算内资金、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14.2%和19%,分别较2009年末下降39.5和16.2个百分点。
2010年央行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三)消费平稳较快增长,拉动作用逐步增强
截至2010年11月底,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8.4%,较2009年末提高2.9个百分点,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消费刺激政策继续发挥作用。政府继续延长2009年出台的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措施,同时适当扩大了试点范围;对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等新的消费增长点进行补贴。二是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均大幅提高。2010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10 699元,较2009年末增长10.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757元,较2009年末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 078元,较2009年末增长12.6%,消费能力提升。三是加大对低保群体的补助力度,有效消费需求增加。2010年,全国多省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达20%,较好地促进了有效消费需求。据研究,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即低收入群体很难形成储蓄,绝大部分收入用在消费支出,带动日用商品消费的作用最大。
(四)进出口恢复性增长,贸易结构有所优化
截至2010年12月,进出口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38.7%和31.3%,贸易顺差连续下降,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是我国对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实现“双提升”。我国对三大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同比增速从2009年的-12.5%、-19.4%和-15.7%,分别增长至2010年的28.3%、31.8%和23.7%。另外,2010年我国对巴西、印度和越南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73.3%、38%和41.8%,均高于出口整体31.3%的平均增速。二是传统优势出口产业增长较为强劲。危机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外贸发展,还通过要素整合和结构优化增强了外贸综合实力,主要出口产业在国际分工中逐步形成了产业链长、集聚度高和规模经济等优势。显示出随着进出口企业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五)物价水平快速上涨,通胀治理力度加大
2010年,CPI当月同比增速呈不断上涨态势,至11月达到5.1%,涨幅创28个月以来的新高。
我国通胀水平快速上升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全球流动性泛滥带来通胀压力。为刺激经济复苏,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一直保持极低的利率政策,同时在不同程度上实施量化宽松措施,引发了全球流动性泛滥,给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带来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二是我国存在流动性过剩问题。2010年11月,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71.03万亿元(约为11.28万亿美元),较同期美国8.77万亿美元的广义货币供应量高28.6%,但中国GDP总量仅为美国的1/3左右,说明相对于美国,我国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三是投机资金炒作对物价上升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市场上存在着一些游资对大豆、棉花、大蒜、生姜等农产品进行投机炒作,导致价格大幅上涨。
对此,各部委出台了多项措施,从保障农产品供应、降低流通成本、重点打击恶意囤积等方面入手,进一步落实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以遏制物价过快上涨。
(六)流动性逐步收紧,金融风险有所下降
为避免宽松的流动性造成负面影响,货币政策逐步收紧,市场流动性有所下降,金融市场风险得到降低。
市场流动性下降表现在:一是货币供应量增速有所下降。2010年12月M1、M2分别同比增长21.19%、19.72%,较2009年同期分别下降11.16和7.96个百分点。二是货币市场利率水平抬升。受货币供应量增速下降,市场资金紧张影响,3个月央票发行利率从2010年初的1.368 4%上升至年末的2.015 6%;3个月回购利率从年初的2%至12月末达到5.8%;12月Shibor利率由从年初的2.25%在12月末达到3.63%水平。
金融市场风险有所降低,主要表现在:一是降低了商业银行风险。在2009年大规模信贷潮过后,监管机构在2010年提高了商业银行资本金要求。2010年各大银行纷纷通过定向增发、次级债发行等方式进行大规模再融资,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据测算,若未来资本监管标准不变,2010年商业银行大力度再融资规模有望满足其未来2~3年的业务扩展需要。二是降低了房地产市场风险。针对2009年以来房价高速上涨的局面,政府自2010年初进行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国11条”、“新国10条”等相继出台,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截至2010年11月末,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累计同比增长9.8%和17.5%,较2009年同期大幅下降43.2和69.3个百分点。三是降低了股票市场风险。2010年沪深两市共有349家公司首发融资,融资规模高达4 921亿元,创2007年以来IPO融资纪录。同时,上证综指却由2009年末的3 277.14震荡下调,年跌幅达14%,市场风险有所降低。
二、2011年宏观经济展望
2011年,我国经济有望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国内宏观政策“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内需拉动作用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加注重稳定价格总水平,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世界经济结构步入调整,新兴市场力量逐步上升
在规模巨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刺激下,美国、日本及欧元区等发达经济体出现强劲反弹的可能性较小;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相对强劲。一是美国经济在规范和刺激中缓慢复苏。首先,2010年7月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立法完成有助重塑美国的金融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并更好地保护金融产品消费者利益。其次,美国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来继续经济复苏良好势头,使中小企业信心已上升至三年前经济衰退以来最高水平。另外,奥巴马延续了布什政府的减税方案,将全民减税政策延期两年,并将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法案期限延长13个月。二是欧元区在主权国家债务危机中寻求突破。高失业率、主权债务风险和脆弱的金融市场成为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挑战,欧元区成员国12月PMI数据表明各国经济增长差距正在加大。在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洲央行(ECB)出台了7 500亿欧元救市计划后,2010年12月欧盟峰会提出建立长效稳定机制,以保证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稳定性。三是日本的经济复苏面临一定阻碍。日本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日元对美元的快速大幅升值抑制出口、长期通缩、高失业率影响国内消费增长等困难。四是新兴经济体力量逐步增强,但面临较强的通胀及货币升值压力。新兴经济体由于国家财政与金融体系相对稳健、国内需求旺盛、劳动力充足且廉价以及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相对较小,经济有望维持较快增长。但是,受发达经济体复苏动力不足影响,新兴经济体外部环境有所恶化;同时,新兴经济体国内经济过热迹象已经显现,发达经济体所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加大了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的压力。而新兴经济体为应对通胀所提高利率可能将使二者之间的利差长期保持高位状态。在巨大利差条件下,国际热钱将大量流入新兴市场,催生资产泡沫,造成经济波动风险上升。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加快,持续发展动力增强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三大产业间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均衡状态,对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形成较大压力。随着土地、能源、人工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原来所依赖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已丧失,而我们所消耗的资源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钢铁、水泥、造船、电解铝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能源的低投入、低消耗、高利用和高效率。
2010年4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部分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将进一步加快,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动能。一是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国民内需、第三产业以及战略新兴产业增长有望加速。虽然我国人均年收入已超过4 300美元,但还具有较大增长空间,将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二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与国际化持续发展后劲增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将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结构调整;城镇化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市场化与国际化将为我国经济体制创新提供强大动力支持。三是社保体系等改革将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医改新方案、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助于减轻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三)通胀压力持续,物价大幅上涨可能性较小
推动2011年物价进一步上涨的因素包括:一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犹存,一方面来自于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主要来自于供给结构性的不足。二是要素价格上升,成本推动型通胀成为主要形式。由于“刘易斯拐点”临近,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成本继续上升已成定势。三是流动性过剩仍将助长通胀。人民币升值预期推动国际资本流入增加,2011年上半年外汇储备的增速可能还会比较大,流动性过剩状况难以从根本上扭转。
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有:一是经济减速减轻物价上涨压力,总供求关系将朝着有利于物价稳定方向发展。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趋稳。受美、日、欧复苏乏力、需求难以大幅增长等因素影响,大宗商品和黄金已创历史新高,其他大部分商品价格基本回复到危机前水平,有的已较大幅度超过危机前水平。预计2011年原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飙升的可能性很小,将减缓输入性通胀压力。三是货币政策转向稳健,货币信贷增长将恢复常态,有利于稳定通胀预期。
综合上述因素来看,2011年的通货膨胀回升是通胀增长长期趋势中的一个阶段,CPI将在第一季度上升,并在年中达到峰值,之后开始减速,预计年底同比增长4%左右。
(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日益完善,汇率将震荡上升
2011年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主要力量可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美元汇率走势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预计2011年美元的表现要强于欧元,美元不仅不会出现持续的贬值,甚至还可能出现反转。二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状况以及世界性汇率纠纷对人民币也有影响。三是各主要经济体的通胀情况以及各国利率的差异对人民币汇率也有影响。四是中国对人民币国际化诉求的影响。受上述几方面因素的影响,2011年人民币升值仍是主旋律,而且汇率波动性会随着汇改的深入推进而增强。
(五)宏观调控政策转向积极稳健,确保我国宏观经济稳健运行
鉴于经济增长回稳、通胀率继续提高,2011年政策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把“调结构”和“稳增长”作为财政政策的两大着力点;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注重管理通胀预期。
1.财政政策重在“调结构”和“稳增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注重速度、轻视质量和强调规模、忽视效益的问题。财政政策将“调结构”和“稳增长”作为政策的优选重点。在“调结构”方面,继续着力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升居民消费信心;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和建设力度。在“稳增长”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以创新为依托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在财税、融资、担保等方面积极扶持中小企业。
2.货币政策转向“稳健”,货币信贷回归常态。2011年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确立宏观审慎监管理念,着力防范系统性风险,充分运用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促进货币信贷有序投放。尽管央行已经连续两次加息,但从经济增长、物价运行的趋势以及利率水平来看,未来加息的空间和可能性依然存在,未来一段时间,数量型政策工具仍然是首选,在通胀压力急剧加大情况下,才可能采用加息等价格手段。
3.房地产调控政策将持续补充完善,持续周期可能较长。国务院2010年4月17日发布《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进一步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使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全国房价并未出现总体下降,近期房价还出现了反弹,房价水平依然过高,调控目标还远未实现。因此未来较长时期,国家一方面将继续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快推出物业税或房产税,完善房地产交易资本利得税政策,建立和健全抑制房地产投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将加大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并长期坚持实施,直至部分地区房价回落至合理区间。
三、2011年宏观经济走向对保险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总体向好。2011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我国经济仍将保持总体趋稳向好的态势,但发展过程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还面临诸多复杂形势。保险行业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和保险监管的治理与引导,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市场秩序也逐步规范有序,但行业内的一些违法违规现象还比较严重,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与行业存在老问题相互叠加,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成效还不牢固。
(一)以经济发展趋势为背景,科学判断行业发展形势
从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险业将因此而得以较好的发展,但也会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调整,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计划、区域发展规划、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实施,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所带来的保险消费需求仍就旺盛。但近年推动经济和保险消费增长的几大动力,在2011年还存在着不确定性,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4万亿投资计划进入尾声;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降低;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出口形势不乐观;受通胀预期影响,居民消费实际增幅可能下滑,这都将对2011年的保险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加之,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并未消除,资本市场仍旧存在较多的不稳定性,也将给保险业的资产配置带来一定的压力。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判断和正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特点,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创造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化解不利影响,实现自身可持续较好发展。
(二)以经济转型为契机,加快推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将重点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积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此外,保险行业也将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外延型发展向集约式、内涵型发展方式转变。
保险行业应以国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契机,积极推进行业发展方式变革。一是积极调整业务结构,保持业务平稳较快发展。二是把竞争的重点转移到提高客服水平上来,以优质的客户服务吸引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不断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三是加快改革创新和体制机制转型,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用人机制。
(三)以系统性风险为重点,逐步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还没有完成消退,世界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的过程,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系统性风险对世界经济金融、国民经济发展、行业稳健经营的巨大冲击。今后一个阶段,保险业在金融体系、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将大幅度提升,防范风险的责任也越来越重。防范系统性风险,保证行业健康运行,推进持久发展,仍是行业值得关注的重点。
从行业发展看,费率市场化、利率风险、市场主体增多、行业不理性竞争等将对保险行业既往发展模式带来新的挑战,既增加了行业科学判断未来形势的难度,也将对行业加快转变方式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进一步提升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始终保持对风险的高度警惕,逐步完善行业的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应对和风险处置机制,切实维护行业安全,推进行业持久发展。
(四)以服务民生为着眼点,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效益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民生建设的投入,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健全,进一步推进社会和谐发展,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服务民生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保险业发展的根本着眼点,在服务经济社会全局中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是行业长期以来坚持的指导思想。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行业应积极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关注城乡低收入群体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在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完善过程中积极参与,切实发挥保险业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捕捉公立医院改革、养老社区、股权投资基金、新兴产业发展等战略性投资机遇,在服务民生建设的同时,实现行业内涵价值和利润效益的不断提高。